电的发展历程

        人类对电磁现象的认识始于对静电、静磁现象的观察。1729年,英国人,格雷将材料分为两类--导体和绝缘体。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在电的研究方面坐了大量实验,并于1749年提出了正电和负电的概念。1785-1789年,法国人库仑定量的研究了两个带电体间的相互作用,得出了历史上最早的静电学定律--库仑定律。这是人类在电磁现象认识上的一次飞跃。
19世纪以前,电与磁的应用尚属凤毛麟角。

       1800年,意大利物理学家福特发明了伏打电池,他能够把化学能不断地转变为电能,维持单一方向的持续电流。这一发明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为人们深入研究电化学、电磁学以及他们的应用打下了物质基础。以后很快发现了电流的化学效应、热效应以及利用电来照明等。

        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通过实验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在电与磁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打开了近代电磁学的突破口。
1825年,法国科学家安培提出了著名的安培环路定律。他从1820年开始在测量电流的磁效应中,发现两个载流导线可以相互吸引,又可以相互排斥。这一发现称为研究电学的基本定律,未电动机的发明做了理论上的准备。
1826年,德国人欧姆在多年实验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欧姆定律:在恒定温度下,导线葫芦中的电流等于会路上的电动势与电阻之比。欧姆又将这一定律推广与任意一段导线上,并得出导线中的电流等于这一段导线上的电压与电阻之比。

        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当他继续奥斯特的实验时,他坚信,既然电能产生磁,那么磁也能产生电。他终于发现在磁场中运动的导体会产生感应电动势,并能在闭合导体回路中产生电流。这一发现成为发电机和变压器的基本原理,从而使机械能变为电能成为可能。1832年,亨利提出了表征线圈中自感应作用的自感系数L。1834年俄国人楞次提出了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律,即著名的楞次定律。

        1838年,画家出身的美国人摩尔斯发明了电报。1844年,他用电报机从华盛顿像40盈利外的巴尔德谟发出电文。
电报的出现,增加了对电路分析和计算的需求。

        1845年,德国科学家基尔霍夫在深入研究了欧姆的工作成果后,提出了电路的两个基本定律--基尔霍夫电流定律(简称kcl)和基尔霍夫电压定律(简称kvl),他是集总参数电路中的电压,电流必须服从的规律。

        1853年,汤姆逊采用电阻、电感和电容的电路模型,分析了莱顿瓶的放电过程,得出电振荡的频率。同年,亥姆霍兹提出了电路中的等效发电机定理。由于国际通信需求的增加,1850年-1855年,欧洲建成了英国、法国、意大利、土耳其之间的海底电报电缆。电报信号经过远距离电缆传送,产生了信号的衰减、延迟、失真等现象。1854年汤姆逊发表了电缆传输理论,分析了这些现象。1857年基尔霍夫烤炉到架空传输线与电缆不同,得出了包括自感系数在内的完整的传输线上电压即电流方程式,称之为电报员方程或基尔霍夫方程。至此,包括传输线在内的电路理论就基本建立起来了。

        1866年,德国工程师西门子发明了电动机原理,并用在了发电机的改进上,由于电在各方面的应用日益广泛,如照明、点解、电镀、电力拖动等,迫切需要更方便地获取电能,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1881年,直流高压输电实验成功,但由于直流高压不便于用户直接使用,同年在发明变压器的基础上又实现了原基里交流高压电输电。从此,电气化时代开始了。

        1869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总结了当时所发现的种种电磁现象的规律,将他表达为麦克斯韦方程组,语言了电磁博得存在,为电路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889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经过艰苦的反复实验,证明麦克斯韦所预言的电磁波确实存在。

        1876年,美国科学家贝尔发明了电话。贝尔当时仅是一个聋哑人学校的教师。但凭借对电流作用敏感的认识和不懈的努力,达到了通过导线相互通话的目的。经过不断改进,到1878年,他实现了从波斯顿到纽约之间200英里的首次长途通话。

        1879年,美国人爱迪生发明了碳丝灯泡。1912年美国人库里奇发明了钨丝灯泡,成为了最普及的照明工具。电灯的广泛使用,使电能应用的一次大普及,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1880年,英国人霍普金森提出了形式上与欧姆定律相似的计算磁路用的定律。19世纪末,交流电技术的迅速发展,促进交流电理论的建立。1893年,施泰因梅茨提出分析交流电路的复数符号法(相量法),采用复数表示正弦式的交流电,简化了交流电路的计算。瑞士数学家阿尔甘提出的矢量图,也成为分析交流电路的有力工具。这些理论和方法,为此后电路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894年,意大利人马可尼和俄国人的波波夫分别发明了无线电。没有受到正规大学教育的20岁的马可尼利用赫兹的火花振荡器作为发射器,通过电键的开、闭产生断续的电磁波信号。1895年,他发射的信号传送距离为1km以上,1897年发射的信号可在20km之外接收到,从此开始了无线电通信的时代。

        电真空期间的发明使电子工程的发展推进了一大步。英国科学家汤姆逊在1895-1897年间反复测试,证明了电子确实存在。随后,英国科学家弗莱明在爱迪生发明的热二极管的基础上发明了实用的真空二极管。它具有单向导电性,能用来整流和检波。1907年,美国人福斯特发明了真空三极管,他对微弱电信号有放大作用。1914年,福斯特用真空三极管又构成了振荡电路,使无线电通信系统更加先进。

        应用的需要导致了大规模发电及输配电的出现和发展。在19世纪末还发生过一场‘交、直流之争。以爱迪生为代表的乙方主张应用直流电,二另一方以乔治·西屋为代表,主张应用交流电。直到交流发电机、感应电动机、变压器等发明之后,充分显示了交流制的优点,交流制才得到广泛的应用。到20世纪30年代,电力传输线的电压已达到22*10^4V,供电范围达几百公里,形成了比较复杂的电力网。

        进入20世纪,1911年英国工程师亥维塞提出阻抗的概念,还提出了求解电路瞬态过程的运算法。1918年福台克提出的对称分量法,简化了不对称三相电路的分析。这一方法至今仍未分析三相交流电机、电力系统不对成运行的常用方法。1920年,坎贝尔,瓦格纳研究了提醒结构的滤波电路。1924年,福斯特提出了电感电容二端网络的电抗定理。此后便建立了由给定频率特性设计电路的网络综合理论。

        1925年,英国人贝尔德首先发明电视,几乎在同时,美国无线电公司的工程师帅诺基发明了电视显像管。1933年,他利用真空二极管、真空三极管和显像管,最早发明了电视显像管。1936年,黑白电视正式问世了。

        在电子管被发明后,电子电路的技术迅速发展。1932年瑞典人奈奎斯特提出了反馈电路的回环传递函数的频率特性判断闭环系统稳定性的依据。1945年美国人,伯德出版了网络分析和反馈放大器一书,总结了负反馈放大器的原理,由此形成了分析先行电路和控制系统的频域分析方法,并得到广泛的应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雷达和近代控制技术的出现,对电路理论的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

        1947年12月24日,贝尔实验室的布拉丁、巴丁和肖克利发明了一种点接触晶体管。这是一种全县的半导体器件,它的体积小,电性能稳定,功耗低。这项发明自从1948年公布于世起,很快就应用于通信、电视、计算机等领域,电子技术进入了半导体时代。

        1958年发明了集成电路,他将构成电子电路的电阻、电容、二极管、晶体管和到都制造在一块几平方毫米的半导体芯片上,从而使体积大大缩小。现在集成电路已从含几十个晶体管的小规模集成电路发展到含上百万个晶体管的超大规模,电子技术进入了集成电路时代。
与此同时,电子计算机和各类微处理机也经历数代变迁,1947年应用的电子计算机eniac,含18000个电子管,30t,功耗50kw。而今日用集成电路制成的同样的电子计算机,不到300g,功耗近0.5w,目前,计算机已广泛应用于生产、国防、科研、管理、教育和医疗卫生等领域。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电路理论已形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建立了各种元器件的电路模型。成功地运用电阻、电容、电感、电压源、电流源等几种理想元件,近似地表征成成干上万种世纪电气装置。到20世纪50年代末,电路理论在学术体系上基本完善,这一发展阶段成为经典电路理论阶段。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1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