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findumars/p/4299976.html
简述
OpenSSL是一个开源的第三方库,它实现了SSL(Secure SocketLayer)和TLS(Transport Layer Security)协议,被广泛企业应用所采用。对于一般的开发人员而言,在Win32 OpenSSL上下载已经编译好的OpenSSL库是省力省事的好办法。对于高级的开发用户,可能需要适当的修改或者裁剪OpenSSL,那么编译它就成为了一个关键问题。下面主要讲述如何在Windows上编译OpenSSL库。
步骤
- 在微软网站下载并安装Visual Studio,我用的是2013版。
- 下载并安装ActivePerl。
下载地址:http://www.activestate.com/activeperl/downloads
打开命令提示符,将其定位到D:\Program Files\Perl\eg目录下,执行 perl example.pl,若提示:Hello from ActivePerl! 则说明Perl安装成功,可以开始使用Perl的相关命令来进行OpenSSL的安装了。 - 下载并安装Nasm汇编器,并将D:\Program Files\NASM添加到系统环境变量Path中。
下载地址:http://www.nasm.us/ - 下载并安装OpenSSL。
下载地址:http://www.openssl.org/。
Github: https://github.com/openssl/openssl - 如果没安装VS (版本不低于VS2008),则需要先安装VS。我安装的是VS2012。
然后添加Path环境变量: C:\Program Files (x86)\Microsoft Visual Studio 11.0\VC\bin
在完成所有上述步骤,我们就可以解压缩OpenSSL包(解压至:E:\openssl-1.0.2h
),在对它进行修改便可以编译了。解压后的目录中有两个文件INSTALL.W32、INSTALL.W64需要被关注。打开其中任何一个文件,你会看到如何编译OpenSSL的各个步骤。
- 将命令提示符定位到 E:\openssl-1.0.2h。
- 输入 perl Configure VC-WIN32 --perfix=E:\OpenSSL (将其安装到E:\OpenSSL)。
- 输入 ms\do_nasm 。
- 将命令提示符定位到 D:\Program Files\Microsoft Visual Studio 12.0\VC\bin, 然后输入 vcvars32.bat(如果没有这一步,会提示nmake不是内部或外部命令)。
- 再次将命令提示符定位到 E:\openssl-1.0.2h。
- 输入 nmake -f ms\ntdll.mak,执行完后会在openssl-1.0.2h目录下生成一个out32dll的文件夹,里面包含了一些静态库、动态库和.exe文件。
- 输入 nmake -f ms\ntdll.mak test,若最终显示passed all tests说明生成的库正确。
- 输入nmake -f ms\ntdll.mak install,则会在E:\OpenSSL目录下生成bin、include、lib、ssl四个文件夹。
- 64位编译:
运行 configure:
perl Configure VC-WIN64A 或 perl Configure debug-VC-WIN64A
创建Makefile文件:注意路径中的斜线。
ms\do_win64a
编译动态库:
nmake -f ms\ntdll.mak
编译静态库:
nmake -f ms\nt.mak - 32位编译:
运行configure:
perl Configure VC-WIN32 或 perl Configure debug-VC-WIN32
创建Makefile文件:注意路径中的斜线。
ms\do_ms
编译动态库:
nmake -f ms\ntdll.mak
编译静态库:
nmake -f ms\nt.mak
注意:
以上编译的是release库,若编译debug库,则将以上第2步中的
VC-WIN32
改成debug-VC-WIN32
即可。若编译静态库,则用
ms\nt.mak
替换掉上面用到的ms\ntdll.mak
即可。若生成不带汇编支持的库,则需将以上第2、3步用
perl Configure VC-WIN32 no-asm --prefix=E:\OpenSSL
和ms\do_ms
替换即可。在
E:\openssl-1.0.2h\tmp32dll
文件夹下包含相应的汇编文件。
更多参考
原文链接: http://blog.csdn.net/liang19890820/article/details/51658574
http://www.cnblogs.com/yangyxd/p/6032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