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SM与GPRS的区别

GSM与GPRS的区别

1.    GSM是全球移动通讯系统(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的简称

2.    GPRS是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的简称

3.    GPRS是在GSM系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分组数据承载和传输业务。

4.    GPRS与GSM系统最根本的区别是,GSM是一种电路交换系统,而GPRS是一种分组交换系统。

5.    GSM只能使用短信形式传送数据,无法做到“实时在线”、“按量计费”。与GSM比较,GPRS在数据业务的承载和支持上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更有效的利用无线网络信道资源,特别适用于间歇、非周期数据传输、少量的数据传输,较大容量数据不频繁传输等。

6.   GPRS的技术优势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传输速率高;资源利用率高;接入时间短;永远在线;支持 IP协议和X.25协议;收费合理等.

7.   GSM 缺点:

²      用户发出的短消息首先被发送到短信息中心的服务器中,然后短信中心的服务器对所收到的短消息进行排队处理,按顺序再发送给相应的接收用户终端,如果接收用户关机或超出服务区不能正常通信时,则该条短消息进行一定的延时后重新发送,这样有可能会造成后发的短消息先到的情况。

²      此外短消息中心服务器为每一个用户开设的缓存区一般较为有限,约15~25条,当接收缓存区存满而接收用户还不能正常通信时,将不再接收新的短消息,即发生短消息拥塞,造成短消息丢失。

²      短消息在短消息中心服务器中保留的时间也有一定的期限,一般为一天左右。为了保证监测站与中心管理机的数据交换,一定要使接收机与网络处于可靠的通信状态。

²      GSM手机的GSM模块所接收的短消息被保存SIM卡中,普通SIM卡一般能存储25条短消息,因此,在使用过程当中应及时删除已处理过的短消息,以免造成短消息的丢失。

8.   GPRS的优点:

²      相对原来GSM的拨号方式的电路交换数据传送方式,GPRS是分组交换技术,具有"高速"和"永远在线"的优点

²      实时在线:“实时在线”指用户随时与网络保持联系。举个例子,用户访问互联网时,手机就在无线信道上发送和接收数据,就算没有数据传送,手机还会一直与网络保持连接,不但可以由用户侧发起数据传输,还可以从网络侧随时启动push类业务,不像普通拨号上网那样断线后必须重新拨号才能再次接入互联网。(发起的数据传输是双向的)

²      按量计费:对于电路交换模式的GSM系统,在整个连接期内,用户无论是否传送数据都将独自占有无线信道。对于分组交换模式的GPRS,用户只有在发送或接收数据期间才占用资源。这意味着多个用户可高效率地共享同一无线信道,从而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相应于分组交换的技术特点,GPRS用户的计费以通信的数据流量为主要依据,体现了“得到多少、支付多少”的原则。没有数据流量传递时,用户即使挂在网上也是不收费的。(信道共享)

²      快捷登录:GPRS 手机一开机就能够附着到GPRS网络上,即已经与GPRS网络建立联系,附着的时间一般是3~5秒。每次使用GPRS数据业务时,需要一个激活的过程,一般是1~3秒,激活之后就已经完全接入了互联网。而固定拨号方式接入互联网需要拨号、验证用户姓名密码、登录服务器等过程,至少需要8~10秒甚至更长的时间。

²      高速传输 :GPRS 采用分组交换技术,数据传输速率最高理论值能达171.2kbit/s,此时已经完全可以支持像多媒体图像传输业务这样一些对带宽要求较高的应用业务。但 171.2kbit/s的理论值是在采用CS-4编码方式且无线环境良好、信道充足的情况下实现的。实际数据传输速率要受网络编码方式、终端支持、无线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目前GPRS用户的接入速度还在40kbit/s以下,在使用数据加速系统后,速率可以提高到60kbit/s~80kbit/s左右
  • 2
    点赞
  • 7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书名:GSM网络GPRS 图书编号:1085235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定价:35.0 ISBN:750536954 作者:拉格朗日 出版日期:2002-01-01 版次:1 开本:16开 简介: 目录: 第1章 概论 1.1 无线移动系统及“蜂窝”概念 1.1.1 移动台和无线基站 1.1.2 无线界面 1.1.3 漫游与切换 1.1.4 蜂窝系统和“无绳”系统 1.1.5 蜂窝系统的发展 1.2 PLMN或移动专用网 1.3 GSM的标准化 1.3.1 GSM规范的沿革 1.3.2 ETSI组织 1.4 世界GSM规范 1.5 GSM的主要特征 1.5.1 网络的制定 1.5.2 制定无线界面 1.5.3 GSM 900和DCS 1800 1.5.4 一个完整的系统 第2章 业务 2.1 PLMN的定义 2.2 GSM网的手机 2.3 业务等级 2.4 承载业务 2.4.1 引言 2.4.2 业务表 2.4.3 移动终端上的通道界面 2.5 远程业务 2.5.1 电话 2.5.2 短消息 2.5.3 传真 2.6 附加业务 2.7 GSM的主要安全功能 2.8 商品化 2.8.1 商业服务公司(SCS) 2.8.2 费率表 第3章 结构 3.1 综述 3.2 符合规范的网络结构 3.3 无线子系统的设备构成 3.3.1 BTS的功能 3.3.2 BSC的功能 3.4 网络子系统的设备设置 3.4.1 HLR的功能 3.4.2 MSC和VLR的功能 3.5 运行维护子系统 3.5.1 网络管理 3.5.2 网管TMN的结构 3.5.3 设备识别寄存器EIR的功能 3.5.4 鉴权中心AUC的功能 3.5.5 OMC和NMC 3.6 接口介绍 3.7 无线系统的层结构 3.8 固定子系统的分层结构 3.9 移动台 第4章 固定网和信令 4.1 对RTC的认识 4.1.1 分局网络与传输网 4.1.2 呼叫简化流程 4.1.3 国际电话网 4.2 信令与信令网 4.2.1 信令网的单元 4.2.2 功能模式 4.2.3 信令网的寻址 4.2.4 法国7号信令网(SS7)的结构 4.3 SS7在电话中的应用 4.3.1 消息传输子系统MTP 4.3.2 应用子系统 4.4 未联向已建电路的7号信令SS7 4.4.1 信令联接控制子系统SCCP 4.4.2 事务处理能力应用子系统TCAP 4.5 PLMN的NSS功能结构 4.5.1 PLMN/RTC间的互联 4.5.2 MAP协议的一般介绍 4.6 小结 第5章 漫游、安全和呼叫管理 5.1 引入编码技术 5.1.1 IMSI国际移动用户身份 5.1.2 TMSI临时移动用户身份 5.1.3 MSISDN移动用户国际号码 5.1.4 MSRN移动台漫游号码 5.1.5 在GSM中使用不同的用户身份的实例 5.1.6 IMEI国际移动设备身份 5.2 用户鉴权和编码 5.2.1 用户身份的保密性 5.2.2 用户鉴权和编码的主要原则 5.2.3 用户鉴权 5.2.4 无线信道上发送数据的保密 5.2.5 网络中的安全数据管理 5.2.6 其他安全机制 5.3 漫游的管理 5.3.1 一般介绍 5.3.2 GSM 漫游的管理 5.3.3 漫游的结论 5.4 呼叫管理 5.4.1 参与呼叫控制的主要部分 5.4.2 呼出(主叫) 5.4.3 通信结束 5.4.4 呼入(被叫) 5.4.5 国际电话的特殊情况 5.4.6 发送双音多频DTMF 5.5 附加业务管理 5.5.1 一般原则 5.5.2 双重呼叫 5.5.3 呼叫返回 5.5.4 其他附加服务 5.6 小结 第6章 工程及蜂窝制概念 6.1 移动无线链路的一般方框图 6.1.1 简述 6.1.2 接收机灵敏度 6.1.3 馈线电缆和合路器引入的衰减 6.2 天线的基本参数 6.2.1 发射天线 6.2.2 接收天线 6.2.3 自由空间传播 6.3 传播模型 6.3.1 三阶模型 6.3.2 宏蜂窝模型 6.3.3 微蜂窝模型 6.3.4 建筑物内部的电波传播 6.3.5 传播规则分析 6.4 覆盖预测和链路平衡 6.4.1 电场和功率间关系的回顾 6.4.2 覆盖门限的确定 6.4.3 链路平衡 6.4.4 链路平衡表 6.4.5 分集技术的应用 6.5 资源复用 6.5.1 传统的六边形小区模型 6.5.2 典型模型的研究 6.5.3 小区规划的实际情况 6.6 影响容量的因素 6.6.1 跳频 6.6.2 功率控制 6.6.3 间断发送 6.7 结论 第7章 无线传播 7.1 无线资源的分配和多通道 7.1.1 频分多址FDMA 7.1.2 时分多址TDMA 7.1.3 跳频 7.1.4 多路复用技术的比较 7.2 双工 7.2.1 频段隔离 7.2.2 双工物理信道 7.2.3 载频编号 7.2.4 路径时延的补偿 7.2.5 名词“通道”的不同含义 7.3 信号流程 7.3.1 语音 7.3.2 打包的话音传输 7.3.3 信号和数据服务 7.3.4 在发送链路中所考虑的数据单元 7.4 话音编码 7.4.1 一般原理 7.4.2 话音全速率编码器 7.4.3 其他编码 7.4.4 数码话音信号的保护(全速率) 7.5 误差控制 7.5.1 CRC纠错 7.5.2 卷积编码 7.5.3 GSM中所采用的编码 7.5.4 Viterbi纠错译码 7.6 交互 7.6.1 一般原理 7.6.2 全速率的话音交互 7.6.3 对于数据和信令的交互 7.7 包的格式 7.7.1 序列 7.7.2 优先权标记 7.7.3 编码 7.8 调制 7.8.1 数码调制上的呼叫 7.8.2 GMSK调制 7.8.3 解调和均衡 7.9 特性 7.9.1 基本参数 7.9.2 C/I值的分布(色散) 7.9.3 相关参数 7.9.4 接收机特性要求 7.10 结论 第8章 无线界面:逻辑信道 8.1 无线界面之结构 8.1.1 构成电路的界面 8.1.2 无线界面和分层模型 8.2 逻辑控制通道 8.2.1 逻辑信道上的物理信道 8.2.2 从多帧结构至超级帧结构的时域结构 8.2.3 逻辑信道的分类 8.3 专用信道 8.3.1 列举与用途 8.3.2 TCHSACCH多路复用 8.3.3 FACCH信道的建立 8.3.4 SDCCHSACCH多路复用 8.4 信标频道 8.4.1 信标频道的概念 8.4.2 频率校正信道FCCH 8.4.3 同步信道SCH 8.4.4 广播控制信道BCCH 8.5 公共控制信道 8.5.1 随机信道接入RACH 8.5.2 准予接续信道AGCH 8.5.3 寻呼信道PCH 8.5.4 小区广播信道CBCH 8.5.5 公共控制信道CCCH多路复用的形式 8.6 观测 8.6.1 TDMA帧内的观测 8.6.2 在26和51多帧结构上观测 8.7 逻辑信道:综合 第9章 网络接入协议框架 9.1 数码化接入电话网RNIS 9.1.1 概述 9.1.2 数据链路层 9.1.3 网络层 9.2 GSM协议集介绍 9.3 移动台的层结构 9.3.1 无线界面上的数据链路层 9.3.2 无线界面的第3层 9.4 Abis接口 9.4.1 物理层 9.4.2 数据链路层 9.4.3 网络层 9.5 用于信令的A接口描述 9.5.1 BSSMAP协议 9.5.2 DTAP协议 9.5.3 BSSMAPDTAP的鉴别 9.6 话音码变换 9.7 综合 第10章 无线资源的管理过程 10.1 移动台的守候状态 10.1.1 小区选择过程 10.1.2 小区锁定 10.1.3 小区重选过程 10.1.4 选择/重选标准(准则)的说明 10.2 无线链路的物理管理 10.2.1 功率控制 10.2.2 断续发射DTX 10.3 专用信道的管理 10.3.1 专用信道的调拨 10.3.2 专用信道的释放 10.3.3 编码的启动 10.3.4 从信令信道到话务信道的转化 10.4 切换 10.4.1 定义 10.4.2 切换的执行 10.4.3 MSC申请的切换 10.5 结论 第11章 数据服务的成果 11.1 电路型数据传输 11.1.1 基本知识 11.1.2 数据呼叫的建立 11.1.3 在固定网中的数据发送 11.1.4 透明模式的速率适配 11.1.5 非透明模型 11.1.6 RLP协议 11.1.7 数据服务的发展 11.2 短消息服务 11.2.1 实施单元 11.2.2 层结构 11.2.3 发送过程 11.2.4 无线界面的发送 第12章 SIM卡 12.1 一般性能 12.1.1 幅面 12.1.2 安全特性 12.2 卡的寿命周期 12.2.1 SIM卡的分配 12.2.2 SIM卡的个性化 12.2.3 SIM卡的后个性化 12.3 内部结构 12.3.1 SIM卡数据的一般构成 12.3.2 SIM卡的数据结构 12.3.3 在SIM卡中存储的信息表 12.4 界面 12.4.1 电接口 12.4.2 交流协议 12.4.3 命令集 12.4.4 会话举例 12.5 预激活的SIM卡 12.5.1 预激活命令交换的一般原则 12.5.2 向SIM卡转移短消息 12.5.3 用卡发送预激活命令 12.6 结论 第13章 GSM网络的扩容 13.1 基本容量的增长 13.1.1 分式复用制 13.1.2 跳频 13.2 蜂窝小区的密度 13.2.1 小区分裂 13.2.2 微蜂窝的开发和多层网络 13.3 多频段网络 13.4 自适应天线 13.5 结论 第14章 GPRS 14.1 引言 14.2 主要服务 14.2.1 服务类型 14.2.2 服务质量 14.2.3 提高速率的技术 14.3 一般结构 14.3.1 实体与接口 14.3.2 数据发送的一般原理 14.3.3 层结构 14.4 漫游管理 14.4.1 移动台状态 14.4.2 临时身份 14.4.3 联网 14.4.4 断开GPRS 14.5 会议管理 14.5.1 PDP格式的基本知识 14.5.2 移动台对PDP格式的激活 14.5.3 网络对PDP格式的激活 14.5.4 PDP格式的去激活 14.5.5 带激活格式的漫游区变化 14.6 用户数据的交换 14.6.1 打包层 14.6.2 SNDCP层 14.6.3 LLC层 14.6.4 向GPRS用户发送 14.6.5 通过GPRS用户的发送 14.7 无线界面上发送的一般形式 14.7.1 物理信道 14.7.2 数据编码 14.7.3 包逻辑信道 14.8 RCL和MAC层 14.8.1 数据流概念 14.8.2 实体RLC的功能 14.8.3 已建立的数据流的接入规则 14.8.4 上行数据流的建立 14.8.5 下行数据流的建立 14.8.6 信道释放 14.8.7 物理参数的管理 14.9 多时隙终端 14.10 结论 第15章 EDGE原理 15.1 物理层的变化 15.1.1 调制方式 15.1.2 包结构 15.2 高速率电路(ECSD) 15.3 EGPRS的包模型 15.3.1 调制方式和编码的图示说明 15.3.2 链路匹配原理 15.3.3 RLC层的变换 15.3.4 混合协议 15.4 密集EDGE 15.5 EDGE phase 2 15.6 小结 附录1 英汉和法汉缩略语及术语 附录2 GSM建议表 参考文献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