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介绍了KNN的基本原理,以及KNN的几个窍门,这次就来用sklearn实践一下KNN算法。
一.Skelarn KNN参数概述
要使用sklearnKNN算法进行分类,我们需要先了解sklearnKNN算法的一些基本参数,那么这节就先介绍这些内容吧。
def KNeighborsClassifier(n_neighbors = 5,
weights = 'uniform',
algorithm = '',
leaf_size = '30',
p = 2,
metric = 'minkowski',
metric_params = None,
n_jobs = None
)
- n_neighbors: 这个值就是指KNN中的"K"了,前面说到过,调整K值,算法会有不同的效果。
- weights(权重):最普遍的 KNN 算法无论距离如何,权重都一样,但有时候我们想搞点特殊化,
比如距离更近的点让它更加重要。这时候就需要 weight 这个参数了,这个参数有三个可选参数的值,
决定了如何分配权重。参数选项如下:
• 'uniform':不管远近权重都一样,就是最普通的 KNN 算法的形式。
• 'distance':权重和距离成反比,距离预测目标越近具有越高的权重。
• 自定义函数:自定义一个函数,根据输入的坐标值返回对应的权重,达到自定义权重的目的。
- algorithm:在 sklearn 中,要构建 KNN 模型有三种构建方式,
1. 暴力法,就是直接计算距离存储比较的那种放松。
2. 使用 kd 树构建 KNN 模型
3. 使用球树构建。 其中暴力法适合数据较小的方式,否则效率会比较低。
如果数据量比较大一般会选择用 KD 树构建 KNN 模型,而当 KD 树也比较慢的时候,
则可以试试球树来构建 KNN。
参数选项如下:
• 'brute' :蛮力实现
• 'kd_tree':KD 树实现 KNN
• 'ball_tree':球树实现 KNN
• 'auto': 默认参数,自动选择合适的方法构建模型
不过当数据较小或比较稀疏时,无论选择哪个最后都会使用 'brute'
- leaf_size:如果是选择蛮力实现,那么这个值是可以忽略的,当使用KD树或球树,
它就是是停止建子树的叶子节点数量的阈值。默认30,但如果数据量增多这个参数需要增大,
否则速度过慢不说,还容易过拟合。
- p:和metric结合使用的,当metric参数是"minkowski"的时候,p=1为曼哈顿距离,
p=2为欧式距离。默认为p=2。
- metric:指定距离度量方法,一般都是使用欧式距离。
• 'euclidean' :欧式距离
• 'manhattan':曼哈顿距离
• 'chebyshev':切比雪夫距离
• 'minkowski': 闵可夫斯基距离,默认参数
- n_jobs:指定多少个CPU进行运算,默认是-1,也就是全部都算。
二. KNN代码实例
KNN算法算是机器学习里面最简单的算法之一了,我们来sklearn官方给出的例子,来看看KNN应该怎样使用吧:
数据集使用的是著名的鸢尾花数据集,用KNN来对它做分类。我们先看看鸢尾花长的啥样。
上面这个就是鸢尾花了,这个鸢尾花数据集主要包含了鸢尾花的花萼长度,花萼宽度,花瓣长度,花瓣宽度4个属性(特征),以及鸢尾花卉属于『Setosa,Versicolour,Virginica』三个种类中的哪一类(这三种都长什么样我也不知道)。
在使用KNN算法之前,我们要先决定K的值是多少,要选出最优的K值,可以使用sklearn中的交叉验证方法,代码如下:
from sklearn.datasets import load_iris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cross_val_score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from sklearn.neighbors import KNeighborsClassifier
#读取鸢尾花数据集
iris = load_iris()
x = iris.data
y = iris.target
k_range = range(1, 31)
k_error = []
#循环,取k=1到k=31,查看误差效果
for k in k_range:
knn = KNeighborsClassifier(n_neighbors=k)
# cv参数决定数据集划分比例,这里是按照5:1划分训练集和测试集
scores = cross_val_score(knn, x, y, cv=6, scoring='accuracy')
k_error.append(1 - scores.mean())
#画图,x轴为k值,y值为误差值
plt.plot(k_range, k_error)
plt.xlabel('Value of K for KNN')
plt.ylabel('Error')
plt.show()
运行后,我们可以得到下面这样的图:
有了这张图,我们就能明显看出K值取多少的时候误差最小,这里明显是K=11最好。当然在实际问题中,如果数据集比较大,那为减少训练时间,K的取值范围可以缩小。
有了K值我们就能运行KNN算法了,具体代码如下: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from numpy import *
from matplotlib.colors import ListedColormap
from sklearn import neighbors, datasets
n_neighbors = 11
#导入一些要玩的数据
iris = datasets.load_iris()
x = iris.data[:, :2] #我们只采用前两个feature,方便画图在二维平面显示
y = iris.target
h = .02 #网格中的步长
# 创建彩色的图
cmap_light = ListedColormap(['#FFAAAA', '#AAFFAA', '#AAAAFF'])
cmap_bold = ListedColormap(['#FF0000', '#00FF00', '#0000FF'])
#weights 是KNN模型中的一个参数,上述参数介绍中有介绍,这里绘制两种权重参数下KNN的效果图
for weights in ['uniform', 'distance']:
# 创建了一个knn分类器的实例,并拟合数据。
clf = neighbors.KNeighborsClassifier(n_neighbors, weights=weights)
clf.fit(x, y)
# 绘制决策边界。为此,我们将为每个分配一个颜色
# 来绘制网格中的点 [x_min, x_max]x[y_min, y_max].
x_min, x_max = x[:, 0].min() - 1, x[:, 0].max() + 1
y_min, y_max = x[:, 1].min() - 1, x[:, 1].max() + 1
xx, yy = np.meshgrid(np.arange(x_min, x_max, h),
np.arange(y_min, y_max, h))
Z = clf.predict(np.c_[xx.ravel(), yy.ravel()])
# 将结果放入一个彩色图中
Z = Z.reshape(xx.shape)
plt.figure()
plt.pcolormesh(xx, yy, Z, cmap=cmap_light)
# 绘制训练点
plt.scatter(x[:, 0], x[:, 1], c=y, cmap=cmap_bold)
plt.xlim(xx.min(), xx.max())
plt.ylim(yy.min(), yy.max())
plt.title("3-Class classification (k = %i, weights = '%s')"
% (n_neighbors, weights))
plt.show()
KNN和Kmeans
前面说到过,KNN和Kmeans听起来有些像,但本质是有区别的,这里我们就顺便说一下两者的异同吧。
相同:
- K值都是重点
- 都需要计算平面中点的距离
相异:
Knn和Kmeans的核心都是通过计算空间中点的距离来实现目的,只是他们的目的是不同的。KNN的最终目的是分类,而Kmeans的目的是给所有距离相近的点分配一个类别,也就是聚类。
简单说,就是画一个圈,KNN是让进来圈子里的人变成自己人,Kmeans是让原本在圈内的人归成一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