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系统之操作系统

褚论

现代计算机归根到底还是进行四则运算

冯·诺依曼计算机体系结构

冯·诺依曼计算机必须有一个存储器用来存储程序和数据;有一个运算器用以执行指定的操作;有一个控制部件用来实现操作的顺序;还要有输入/输出(简称I/O)设备,以便输入数据和输出计算结果。

存储程序式计算机的结构包括中央处理器(CPU)、存储器和输入/输出设备。所有的单元都通过总线连接,总线分为地址总线和数据总线,分别连接不同的部件。

CPU

CPU(又称为中央处理器)是一种能够解释指令、执行指令并控制操作顺序的硬设备。它由算术逻辑运算单元(ALU)和控制单元构成。

        ALU        

                ALU包含一个能完成算术逻辑操作的功能单元以及一组通用寄存器和状态寄存器。

                通用寄存器为功能单元提供操作数,并能接收、保存操作的结果。

                状态寄存器保存着处理机运行过程中的当前状态。

                控制单元

                        控制单元负责从主存储器提取指令、分析其类型,并产生信号通知计算机其他部分执行指令所指定的操作。

                        控制单元包含一个程序计数器(Program Counter,PC)和一个指令寄存器(Instruction Register,IR)。

                        程序计数器指示下一步应该执行的指令,而指令寄存器包含当前指令的拷贝。

主存储器

        主存储器(Main Memory)简称主存,是组成计算机的一个重要部件,其作用是存放指令和数据,并能由中央处理器直接随机存取。

        主存接口由存储地址寄存器(Memory Address Register,MAR)、存储数据寄存器(Memory Data Register,MDR)以及命令寄存器(Command Register,CR)三个寄存器组成。

多级存储体系

        多级存储体系由存储容量小、存取速度高的高速缓冲存储器,

        存储容量和存取速度适中的主存储器,

        存储容量大但存取速度较慢的辅存储器组成。

输入/输出设备(I/O设备)

输入/输出设备(I/O设备)负责信息的传输,将数据从外部世界传送到计算机内,或将主存中的内容传输到计算机的外部世界。

输入/输出设备分为存储设备(如磁盘或磁带)、字符设备(如终端显示器、鼠标)和通信设备(如连接调制解调器的串行端口或网络接口)。

每个设备通过设备控制器与计算机的地址总线和数据总线相连。控制器提供一组物理部件,可以通过CPU指令操纵它们以完成输入/输出操作。

操作系统与计算机系统各层次的关系

        硬件

                硬件是指组成计算机的机械的、磁性的、电子的装置或部件,也称为硬设备。

                硬件包括中央处理器(CPU)、存储器和各类外部设备。由这些硬件组成的机器称为裸机。

        软件

                软件由程序、数据和在研制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文档资料组成,是方便用户和充分发挥计算机效能的的各种程序的总称

软件可分为以下3类:

        ①系统软件:操作系统、编译程序、程序设计语言,以及与计算机密切相关的程序。

操作系统:

        它管理系统中的各种软、硬资源,控制用户和应用程序的工作流程,将系统各部件有机地融合成一个整体,使计算机真正体现了系统的完整性和可利用性。

        操作系统是其他系统软件和应用程序运行的基础,它为上层软件和用户提供运行环境,即提供方便、简单的用户接口。

        ②应用软件:各种应用程序、软件包(如数理统计软件包、运筹计算软件包等)。

        ③工具软件:各种诊断程序、检查程序、引导程序。

操作系统与各层的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操作系统对各层的管理和控制;

二是各层对操作系统的影响和制约。

各层对操作系统的制约:

        硬件提供了操作系统的运行基础,计算机的系统结构对操作系统的实现技术有着重大的影响。例如,单CPU计算机的特点是集中顺序过程控制,其计算模型是顺序过程计算模型。而现代操作系统大多数是多用户、多任务操作系统,是一个并行计算模型,这就是一对矛盾。

用户和应用程序的需求对操作系统实现技术的制约:

                操作系统必须满足不同的应用需求,提供良好的用户界面

多用户需要公平的响应,直接与计算机“会话”,这就需要分时操作系统。若要进行过程控制或实时信息处理,应用程序需要实时响应,这时操作系统必须提供实时和具有可预测能力的服务,即提供实时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与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关系

        由于计算机系统的计算模型是顺序计算模型,其特点是集中顺序过程控制,而操作系统需要支持的是多用户、多任务的同时执行,是并行计算模型,这就产生了一对矛盾,即硬件结构的顺序计算模型和操作系统的并行计算模型的矛盾。

        人们研究与并行计算模型一致的计算机系统结构,出现了多处理机系统、消息传递型多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等具有并行处理能力的计算机系统结构。

1.多处理机系统

多处理机系统具有多个处理器,所有处理器共享一个公共主存,共享I/O通道、控制器和外部设备。它的特点是通过共享存储器实现多个处理机(结点)之间的互相通信,由于高度的资源共享,被称为紧耦合系统。但多处理机系统存在瓶颈、可扩展性差的问题。

2.消息传递型多计算机

消息传递型多计算机由两台以上的计算机组成,每台计算机有自己的控制部件、本地存储器(处理机/存储器对)或I/O设备,按MIMD(多指令流多数据流)模式执行程序,采用消息通信机制实现通信。

消息传递型多计算机又可称为大规模并行计算机MPP(Massivery Parallel Processor),其中定制网络的结构可以是网格、环、超立方体、带环立方体结构等。

消息传递型多计算机的各节点由定制网络连接,它们互相分离但距离不大。

3.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是通过通信线将独立自治的计算机互连而成的集合体。互连是指两台计算机之间彼此交换信息,可以通过电缆、光缆、微波、卫星等方式进行互连。独立自治指的是网络中每一台计算机都是独立自治的,没有主从关系。组成计算机网络的各计算机的位置可以分布在不同的地方,甚至可以相距很远

不同类型的操作系统:

其类型有批量操作系统、分时操作系统、实时操作系统、个人计算机操作系统,采用分时技术、多任务并发活动处理、资源分配与调度等技术

操作系统的形成和发展

        从20世纪40年代至今,组成计算机的元器件经历了电子管时代、集成电路时代、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时代。硬件技术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有了两个重大突破——通道的引入和中断技术的出现。

        硬件技术的成果使操作系统支持多个程序同时运行成为可能。外部设备从只有纸带输入机、磁带机,发展到出现磁盘、磁鼓、磁盘阵列、光盘塔等存储设备,调制解调器、网络接口等通信设备

        操作系统发展的初级阶段又可分为早期批处理、脱机批处理和执行系统3个过程:

        操作系统形成的标志性特征是采用了多道程序设计技术和分时技术,这一阶段出现了批量操作系统、分时操作系统和实时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发展的初级阶段:

        1946年至20世纪50年代后期,计算机的发展处于电子管时代,构成计算机的主要元件是电子管,其运算速度很慢(只有几千次/秒)。早期计算机由主机、输入设备(如纸带输入机、卡片阅读机)、输出设备(如打印机)和控制台组成。人们在早期计算机上解题采用的是手工操作方式,即用户以手工方式安装或拆卸,控制数据的输入或输出,通过设置物理地址启动程序运行,这些手工操作称为“人工干预”。在早期计算机中,由于计算机的速度慢,这种人工干预的影响还不算太大。

        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计算机进入晶体管时代,计算机的速度、容量、外设的品种和数量等方面和电子管时代相比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时手工操作的慢速度和计算机运算的高速度之间形成了人机矛盾。

        为了解决人机矛盾,必须去掉人工干预,实现作业的自动过渡。科学家编制了一个小的核心代码,称为监督程序。它常驻主存,实现了作业的自动过渡,这个监督程序就是操作系统的萌芽。

1.早期批处理

        每个用户将需要计算机解决的任务组织成一道作业。每个作业包括程序、数据和一个作业说明书。作业说明书提供用户标识、用户程序所需的编译程序、系统资源等信息。每道作业的最后是一个终止信息,它给监督程序一个信号,表示此作业已经结束,应为下一个用户作业的服务做好准备。

        在控制作业运行前需要做预处理。各用户提交的作业由操作员装到输入设备上,然后由监督程序控制将这一批作业转存到辅存(早期是磁带)上。监督程序对磁带上的一批作业将依次调度,使它们进入主存运行。磁带上输入所需的编译程序;编译程序将用户源程序翻译成目标代码,然后由连接装配程序把编译后的目标代码及其所需的子程序装配成一个可执行的程序,接着启动执行;计算完成后输出该作业的计算结果。一个作业处理完毕后,监督程序又自动地调下一个作业进行处理。重复上述过程,直到该批作业全部处理完毕。 监督程序实现了作业的成批处理,I/O工作由CPU直接控制,这样的系统称为(早期)联机批处理系统。注意,这里说的联机指的是中央处理机对I/O的控制方式,若CPU直接控制I/O操作,则系统采用的是联机操作方式。

2.脱机批处理

        随着处理机速度的不断提高,CPU的高速度和I/O设备的慢速度之间形成的矛盾不断地加剧,为了克服这一缺点,在批处理系统中引入了脱机I/O技术而形成了脱机批处理系统。

        脱机批处理系统由主机和卫星机组成,主机负责计算,卫星机负责I/O工作。作业通过卫星机输入到磁带上,然后移到主机上;主机从输入带上调入作业,并予以执行;作业完成后,主机负责把结果记录到输出带上,再由卫星机负责把输出带上的信息打印输出。这样,主机摆脱了慢速的I/O工作,可以较充分地发挥它的高速计算能力。同时,由于主机和卫星机可以并行操作,因此和早期联机批处理系统相比,脱机批处理系统较大程度地提高了系统的处理能力

        联机批处理系统解决了人机矛盾,而脱机批处理系统进一步解决了CPU的高速度和I/O设备的低速度这一对矛盾。

3.执行系统

        脱机批处理系统实现了作业的自动过渡,提高了系统的处理能力,但存在着一些缺点:

        首先是磁带需要人工拆卸,极其不便;

        其次是系统保护问题越来越突出。

        一种情况是,由于系统没有任何保护自己的措施,若目标程序执行一条非法的停机指令,机器就会错误地停止运行。另一种情况是,如果一个程序进入死循环,系统就会踏步不前,只有操作员提出终止该作业的请求,删除它并重新启动后,系统才能恢复正常运行。更严重的是无法防止用户程序破坏监督程序和系统程序。

        20世纪60年代初期,硬件技术的发展出现了通道和中断,这两项重大成果导致操作系统进入执行系统阶段。

通道:

        通道是一种专用的处理部件,它能控制一台或多台外设的工作,负责外部设备与主存之间的信息传输。它受CPU的控制,一旦被启动就能独立于CPU运行,这样CPU和通道可以并行操作,而且CPU和各种外部设备也能并行操作。

中断:

        中断是指当主机接到某种信号(如I/O设备完成信号)时,马上停止原来的工作,转去处理这一事件,当事件处理完毕,主机又回到原来的工作点继续工作。

        在通道与中断技术的基础上,I/O工作可以在主机控制之下完成

执行系统:

        执行系统可以这样描述:借助通道与中断技术,由主机控制I/O传输,监督程序不仅负责作业的自动调度,还要负责提供I/O控制功能。这个优化后的监督程序常驻主存,称为执行系统。

作用:

        执行系统(也称批处理系统)节省了卫星机,降低了成本,实现了主机和通道、主机和外设的并行操作,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系统负责用户的I/O传输工作,检查用户I/O命令的合法性,避免了由于不合法的I/O命令造成的对系统的威胁。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像向日葵一样~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