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模式的理解

1工厂模式

1.简单工厂

解决对象创建—不在主体代码中new对象。
当需要通过参数来判断并创建不同对象的时候就可以使用简单工厂。

2 策略模式

定义了算法家族,分别封装起来让他们之间互相替换,让算法的变化不会影响到使用算法的客户。
不同的时间应用不同的业务规则就可以使用。

Java设计模式透析之 —— 策略(Strategy) https://blog.csdn.net/guolin_blog/article/details/8986285

3 单一职责原则

1.单一职责原则

准确解释是,就一个类而言,应该仅有一个引起它变化的原因[ASD]
单一职责原则(SRP)
https://www.jdon.com/designpatterns/the-single-responsibility-principle.html

“如果一个类承担的职责过多,就等于把这些职责耦合在一起,一个职责的变化可能会削弱或者抑制这个类完成其他职责的能力。这种耦合会导致脆弱的设计,当变化发生时,设计会遭受到意想不到的破坏[ASD]。”

4 开放-封闭原则

是说软件实体(类、模块、函数等等)应该可扩展,但是不可修改。
对于扩展开放,对于更改是封闭

“无论模块是多么的‘封闭’,都会存在一些无法对之封闭的变化。既然不可能完全封闭,设计人员必须对于他设计的模块应该对哪种变化封闭做出选择。他必须先猜测出最有可能发生的变化种类,然后构造抽象来隔离那些变化[ASD]。”

“面对需求,对程序的改动是通过增加新代码进行的,而不是更改现有的代码[ASD]。”

“开放-封闭原则是面向对象设计的核心所在。遵循这个原则可以带来面向对象技术所声称的巨大好处,也就是可维护、可扩展、可复用、灵活性好。开发人员应该仅对程序中呈现出频繁变化的那些部分做出抽象,然而,对于应用程序中的每个部分都刻意地进行抽象同样不是一个好主意。拒绝不成熟的抽象和抽象本身一样重要[ASD]。切记,切记。”

5 依赖倒转原则

1.高层模块不应该依赖底层模块。两个都应该依赖抽象。
2.抽象不应该依赖细节。细节应该依赖抽象。

6 里氏代换原则

“里氏代换原则是Barbara Liskov女士在1988年发表的 [ASD],具体的数学定义比较复杂,你可以查相关资料,它的白话翻译就是一个软件实体如果使用的是一个父类的话,那么一定适用于其子类,而且它察觉不出父类对象和子类对象的区别。也就是说,在软件里面,把父类都替换成它的子类,程序的行为没有变化,简单地说,子类型必须能够替换掉它们的父类型[ASD]。”

“只有当子类可以替换掉父类,软件单位的功能不受到影响时,父类才能真正被复用,而子类也能够在父类的基础上增加新的行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依赖倒转其实可以说是面向对象设计的标志,用哪种语言来编写程序不重要,如果编写时考虑的都是如何针对抽象编程而不依赖倒转其实可以说是面向对象设计的标志,用哪种语言来编写程序不重要,如果编写时考虑的都是如何针对抽象编程而不”

摘录来自: 程杰. “大话设计模式。” Apple Books.

7 装饰模式

Decorator,动态地给一个对象添加一些额外的职责,就增加功能来说,装饰模式比生成子类更加灵活。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我明白了,原来装饰模式是利用SetComponent来对对象进行包装的。这样每个装饰对象的实现就和如何使用这个对象分离开了,每个装饰对象只关心自己的功能,不需要关心如何被添加到对象链当中[DPE]。用刚才的例子来说就是,我们完全可以先穿外裤,再穿内裤,而不一定要先内后外。”

摘录来自: 程杰. “大话设计模式。” Apple Books.

Component类
abstract class Component {
   public abstract void Operation();
}


ConcreteComponent类
public class ConcreteComponent extends Component
{
    @Override
    public void Operation() {
        System.out.println("具体对象的操作");
    }
}


Decorator类
abstract class Decorator extends Component{
    protected Component component;

    public void setComponent(Component component) {
        this.component = component;//设置Component
    }

    @Override
    public void Operation() {
        if(component!=null){
            component.Operation();//重写Operation(),实际执行的是Component的Operation
        }
    }
}


ConcreteDecoratorA和ConcreteDecoratorB
public class ConcreteDecoratorA extends Decorator {
    private String addedState;//本类独有的,用于区别ConcreteDecoratorB

    @Override
    public void Operation() {
        //首先执行原Component的Operation()
        //在执行本类的功能,如addedState,相当于对原Component进行了装饰
        super.Operation();
        addedState = "New State";
        System.out.println("具体装饰对象A的操作");
    }
}
public class ConcreteDecoratorB extends Decorator {
   private void AddedBehavior(){

   }//本类独有的,用于区别ConcreteDecoratorB

    @Override
    public void Operation() {
        //首先执行原Component的Operation()
        //在执行本类的功能,如AddedBehavior,相当于对原Component进行了装饰
        super.Operation();
        AddedBehavior();
        System.out.println("具体装饰对象B的操作");
    }
}

测试代码: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装饰的方法是:
        //1.首先用ConcreteComponent实例化对象c
        //2.然后用ConcreteDecoratorA的实例化对象d1来包装c
        //3.再用ConcreteDecoratorB的对象d2来包装d1
        //4.最终执行d2的Operation()
        ConcreteComponent c = new ConcreteComponent();
        ConcreteDecoratorA d1 = new ConcreteDecoratorA();
        ConcreteDecoratorB d2 = new ConcreteDecoratorB();

        d1.setComponent(c);
        d2.setComponent(d1);
        d2.Operation();
    }

“你起初的设计中,当系统需要新功能的时候,是向旧的类中添加新的代码。这些新加的代码通常装饰了原有类的核心职责或主要行为,比如用西装或嘻哈服来装饰小菜,但这种做法的问题在于,它们在主类中加入了新的字段,新的方法和新的逻辑,从而增加了主类的复杂度,就像你起初的那个‘人’类,而这些新加入的东西仅仅是为了满足一些只在某种特定情况下才会执行的特殊行为的需要。而装饰模式却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解决方案,它把每个要装饰的功能放在单独的类中,并让这个类包装它所要装饰的对象,因此,当需要执行特殊行为时,客户代码就可以在运行时根据需要有选择地、按顺序地使用装饰功能包装对象了[DP]。所以就出现了上面那个例子的情况,我可以通过装饰,让你全副武装到牙齿,也可以[…]”

8 代理模式

Proxy:为其他对象提供一种代理以控制对这个对象的访问。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 Subject类,定义了RealSubject和Proxy的共用接口
 * 这样就在任何使用RealSubject的地方都可以使用Proxy
 */
abstract class Subject {
    public abstract void Request();
}


/**
 * RealSubject类,定义Proxy所代表的真实实体
 */
public class RealSubject extends Subject {
    @Override
    public void Request() {
        System.out.println("真实的请求");
    }
}


/**
 * Proxy类,保存一个引用使得代理可以访问实体类,并提供一个与Subject的接口相同的接口
 * 这样就可以用来替代实体类
 */
public class Proxy extends Subject {
    private RealSubject realSubject;
    @Override
    public void Request() {
        if (realSubject==null){
            realSubject = new RealSubject();
        }
        realSubject.Request();
    }
}


/**
 * 测试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Proxy proxy = new Proxy();
        proxy.Request();
    }

使用场景:
“第一,远程代理,也就是为一个对象在不同的地址空间提供局部代表。这样可以隐藏一个对象存在于不同地址空间的事实[DP]。”

“第二种应用是虚拟代理,是根据需要创建开销很大的对象。通过它来存放实例化需要很长时间的真实对象[DP]。”

“第三种应用是安全代理,用来控制真实对象访问时的权限[DP]。一般用于对象应该有不同的访问权限的时候。”

“第四种是智能指引,是指当调用真实的对象时,代理处理另外一些事[DP]。”

“代理模式其实就是在访问对象时引入一定程度的间接性,因为这种间接性,可以附加多种用途。”

摘录来自: 程杰. “大话设计模式。” Apple Books.

9 工厂方法模式

Factory Medthod:定义一个用于创建对象的接口,让子类决定实例化哪一个类。工厂方法使一个类的实例化延迟到其子类。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简单工厂方法和工厂方法区别:
“它们都是集中封装了对象的创建,使得要更换对象时,不需要做大的改动就可实现,降低了客户程序与产品对象的耦合。工厂方法模式是简单工厂模式的进一步抽象和推广。由于使用了多态性,工厂方法模式保持了简单工厂模式的优点,而且克服了它的缺点。但缺点是由于每加一个产品,就需要加一个产品工厂的类,增加了额外的开发量。”

10 原型模式

Prototype:用原型实例指定创建对象的种类,并且通过拷贝这些原型创建新的对象。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原型模式其实就是从一个对象再创建另外一个可定制的对象,而且不需知道任何创建的细节”

“一般在初始化的信息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克隆是最好的办法。这既隐藏了对象创建的细节,又对性能是大大的提高”

“它等于是不用重新初始化对象,而是动态地获得对象运行时的状态”

浅复制与深复制

“浅复制’,被复制对象的所有变量都含有与原来的对象相同的值,而所有的对其他对象的引用都仍然指向原来的对象。但我们可能更需要这样的一种需求,把要复制的对象所引用的对象都复制一遍。”

“深复制把引用对象的变量指向复制过的新对象,而不是原有的被引用的对象。”

11 模板方法模式

模板方法模式:定义一个操作中的算法的骨架,而将一些步骤延迟到子类中,模板方法使得子类可以不改变一个算法的结构既可重定义该算法的某些特定步骤。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当我们要完成在某一细节层次一致的一个过程或一系列步骤,但其个别步骤在更详细的层次上的实现可能不同时,我们通常考虑用模板方法模式来处理。”

“模板方法模式是通过把不变行为搬移到超类,去除子类中的重复代码来体现它的优势。”

“当不变的和可变的行为在方法的子类实现中混合在一起的时候,不变的行为就会在子类中重复出现。我们通过模板方法模式把这些行为搬移到单一的地方,这样就帮助子类摆脱重复的不变行为的纠缠”

12 迪米特法则

迪米特法则(LoD)也叫最少知识原则:如果两个类不必彼此直接通信,那么这两个类就不应当发生直接的相互作用。如果其中一个类需要调用另一个类的某一个方法的话,可以通过第三者转发这个调用。

“迪米特法则首先强调的前提是在类的结构设计上,每一个类都应当尽量降低成员的访问权限[J&DP],也就是说,一个类包装好自己的private状态,不需要让别的类知道的字段或行为就不要公开。”

13 外观模式

Facade:为子系统中的一组接口提供一个一致的界面,此模式定义了一个高层接口,这个接口使得这一子系统更加容易使用。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那外观模式在什么时候使用最好呢?”
“这要分三个阶段来说,首先,在设计初期阶段,应该要有意识的将不同的两个层分离,比如经典的三层架构,就需要考虑在数据访问层和业务逻辑层、业务逻辑层和表示层的层与层之间建立外观Facade,这样可以为复杂的子系统提供一个简单的接口,使得耦合大大降低。其次,在开发阶段,子系统往往因为不断的重构演化而变得越来越复杂,大多数的模式使用时也都会产生很多很小的类,这本是好事,但也给外部调用它们的用户程序带来了使用上的困难,增加外观Facade可以提供一个简单的接口,减少它们之间的依赖。第三,在维护一个遗留的大型系统时,可能这个系统已经非常难以维护和扩展了,但因为它包含非常重要的功能,新的需求开发必须要依赖于它。此时用外观模式Facade也是非常合适的。“你可以为新系统开发一个外观Facade类,来提供设计粗糙或高度复杂的遗留代码的比较清晰简单的接口,让新系统与Facade对象交互,Facade与遗留代码交互所有复杂的工作。 ”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4 建造者模式

BUilder:将一个复杂对象的构建与它的表示分离,使得同样的构建过程可以创建不同的表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那都是什么时候需要使用建造者模式呢?”
“它主要是用于创建一些复杂的对象,这些对象内部构建间的建造顺序通常是稳定的,但对象内部的构建通常面临着复杂的变化。”

15 观察者模式

Publish/Subscribe:定义了一种一对多的依赖关系,让多个观察者对象同时监听一个主题对象。这个主题对象在状态发生变化时,会通知所有观察者对象,使他们能够自动更新自己。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用观察者模式的动机是什么呢?”

“将一个系统分割成一系列相互协作的类有一个很不好的副作用,那就是需要维护相关对象间的一致性。我们不希望为了维持一致性而使各类紧密耦合,这样会给维护、扩展和重用都带来不便[DP]。而观察者模式的关键对象是主题Subject和观察者Observer,一个Subject可以有任意数目的依赖它的Observer,一旦Subject的状态发生了改变,所有的Observer都可以得到通知。Subject发出通知时并不需要知道谁是它的观察者,也就是说,具体观察者是谁,它根本不需要知道。而任何一个具体观察者不知道也不需要知道其他观察者的存在。”

“什么时候考虑使用观察者模式呢?”

“当一个抽象模型有两个方面,其中一方面依赖于另一方面,这时用观察者模式可以将这两者封装在独立的对象中使它们各自独立地改变和复用。观察者模式所做的工作其实就是在解除耦合。让耦合的双方都依赖于抽象,而不是依赖于具体。从而使得各自的变化都不会影响另一边的变化。”

16 抽象工厂模式

“工厂方法模式是定义一个用于创建对象的接口,让子类决定实例化哪一个类。”
Abstract Factory:提供一个创建一系列相关或相互依赖对象的接口,而无需指定他们具体的类。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优点:
“最大的好处便是易于交换产品系列,由于具体工厂类,例如IFactory factory = new AccessFactory(),在一个应用中只需要在初始化的时候出现一次,这就使得改变一个应用的具体工厂变得非常容易,它只需要改变具体工厂即可使用不同的产品配置。”
“第二大好处是,它让具体的创建实例过程与客户端分离,客户端是通过它们的抽象接口操纵实例,产品的具体类名也被具体工厂的实现分离,不会出现在客户代码中。”
缺点:
增加一个功能就需要修改很多类。

“用简单工厂来改进抽象工厂”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用反射+抽象工厂的数据访问程序”
“用反射+配置文件实现数据访问程序”

17 状态模式

State:当一个对象的内在状态改变时允许改变其行为,这个对象看起来像是改变了其类。

“状态模式主要解决的是当控制一个对象状态转换的条件表达式过于复杂时的情况。把状态的判断逻辑转移到表示不同状态的一系列类当中,可以把复杂的判断逻辑简化。当然,如果这个状态判断很简单,那就没必要用‘状态模式’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将特定的状态相关的行为都放入一个对象中,由于所有与状态相关的代码都存在于某个ConcreteState中,所以通过定义新的子类可以很容易地增加新的状态和转换[DP]”

“状态模式通过把各种状态转移逻辑分布到State的子类之间,来减少相互间的依赖”

“当一个对象的行为取决于它的状态,并且它必须在运行时刻根据状态改变它的行为时,就可以考虑使用状态模式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8 适配器模式

Adapter:将一个类的接口转换成客户希望的另一个接口。Adapter模式使得原本由于接口不兼容而不能一起工作的那些类可以一起工作。

“系统的数据和行为都正确,但接口不符时,我们应该考虑用适配器,目的是使控制范围之外的一个原有对象与某个接口匹配。适配器模式主要应用于希望复用一些现存的类,但是接口又与复用环境要求不一致的情况,比如在需要对早期代码复用一些功能等应用上很有实际价值。”

“在想使用一个已经存在的类,但如果它的接口,也就是它的方法和你的要求不相同时,就应该考虑用适配器模式”

19 备忘录模式

Memento:在不破坏封装性的前提下,捕获一个对象的内部状态,并在该对象之外保存这个状态。这样以后就可将该对象恢复到原先保存的状态。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Originator(发起人):负责创建一个备忘录Memento,用以记录当前时刻它的内部状态,并可使用备忘录恢复内部状态。Originator可根据需要决定Memento存储Originator的哪些内部状态。”

“Memento(备忘录):负责存储Originator对象的内部状态,并可防止Originator以外的其他对象访问备忘录Memento。备忘录有两个接口,Caretaker只能看到备忘录的窄接口,它只能将备忘录传递给其他对象。Originator能够看到一个宽接口,允许它访问返回到先前状态所需的所有数据。”

“Caretaker(管理者):负责保存好备忘录Memento,不能对备忘录的内容进行操作或检查。”

“这当中就是把要保存的细节给封装在了Memento中了,哪一天要更改保存的细节也不用影响客户端了”

“Memento模式比较适用于功能比较复杂的,但需要维护或记录属性历史的类,或者需要保存的属性只是众多属性中的一小部分时,Originator可以根据保存的Memento信息还原到前一状态。”

20 组合模式

Composite:将对象组合成树形结构以表示‘部分-整体’的层次结构。组合模式使得用户对单个对象和组合对象的使用具有一致性。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当你发现需求中是体现部分与整体层次的结构时,以及你希望用户可以忽略组合对象与单个对象的不同,统一地使用组合结构中的所有对象时,就应该考虑用组合模式了。”

“基本对象可以被组合成更复杂的组合对象,而这个组合对象又可以被组合,这样不断地递归下去,客户代码中,任何用到基本对象的地方都可以使用组合对象了。”

21 迭代器模式

Iterator:提供一种方法顺序访问一个聚合对象中各个元素,而又不暴露该对象的内部实现。

“当你需要访问一个聚集对象,而且不管这些对象是什么都需要遍历的时候,你就应该考虑用迭代器模式。为遍历不同的聚集结构提供如开始、下一个、是否结束、当前哪一项等统一的接口。”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迭代器(Iterator)模式就是分离了集合对象的遍历行为,抽象出一个迭代器类来负责,这样既可以做到不暴露集合的内部结构,又可让外部代码透明地访问集合内部的数据。”

22 单例模式

Singleton:保证一个类仅有一个实例,并提供一个访问它的全局访问点。

“通常我们可以让一个全局变量使得一个对象被访问,但它不能防止你实例化多个对象。一个最好的办法就是,让类自身负责保存它的唯一实例。这个类可以保证没有其他实例可以被创建,并且它可以提供一个访问该实例的方法。”

常用的方式是:双重锁定和静态初始化

23 桥接模式

“对象的继承关系是在编译时就定义好了,所以无法在运行时改变从父类继承的实现。子类的实现与它的父类有非常紧密的依赖关系,以至于父类实现中的任何变化必然会导致子类发生变化。当你需要复用子类时,如果继承下来的实现不适合解决新的问题,则父类必须重写或被其他更适合的类替换。这种依赖关系限制了灵活性并最终限制了复用性[DP]。”

“在面向对象设计中,我们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设计原则,那就是合成/聚合复用原则。即优先使用对象合成/聚合,而不是类继承[DP]。”

合成/聚合复用原则

CARP:尽量使用合成/聚合,尽量不要使用类继承。

“合成(Composition,也有翻译成组合)和聚合(Aggregation)都是关联的特殊种类。聚合表示一种弱的‘拥有’关系,体现的是A对象可以包含B对象,但B对象不是A对象的一部分;合成则是一种强的‘拥有’关系,体现了严格的部分和整体的关系,部分和整体的生命周期一样[DPE]。比方说,大雁有两个翅膀,翅膀与大雁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并且它们的生命周期是相同的,于是大雁和翅膀就是合成关系。而大雁是群居动物,所以每只大雁都是属于一个雁群,一个雁群可以有多只大雁,所以大雁和雁群是聚合关系。”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合成/聚合复用原则的好处是,优先使用对象的合成/聚合将有助于你保持每个类被封装,并被集中在单个任务上。这样类和类继承层次会保持较小规模,并且不太可能增长为不可控制的庞然大物”

Bridge:将抽象部分与它的实现部分分离,使他们都可以独立地变化。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Bridge的结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发现我们需要多角度去分类实现对象,而只用继承会造成大量的类增加,不能满足开放-封闭原则时,就应该要考虑用桥接模式了。”

24 命令模式

Command:将一个请求封装为一个对象,从而使你可以用不同的请求对客户进行参数化;对请求排队或记录请求日志,以及支持可撤销的操作。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优点:
第一,它能较容易地设计一个命令队列;
第二,在需要的情况下,可以较容易地将命令记入日志;
第三,允许接收请求的一方决定是否要否决请求。
第四,可以容易地实现对请求的撤销和重做;第五,由于加进新的具体命令类不影响其他的类,因此增加新的具体命令类很容易。其实还有最关键的优点就是命令模式把请求一个操作的对象与知道怎么执行一个操作的对象分割开。

敏捷开发原则告诉我们,不要为代码添加基于猜测的、实际不需要的功能。如果不清楚一个系统是否需要命令模式,一般就不要着急去实现它,事实上,在需要的时候通过重构实现这个模式并不困难,只有在真正需要如撤销/恢复操作等功能时,把原来的代码重构为命令模式才有意义。

25 职责链模式

Chain of Responsibility:使多个对象都有机会处理请求,从而避免请求的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的耦合关系。将这个对象连成一条链,并沿着这条链传递该请求,直到有一个对象处理它为止。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接收者和发送者都没有对方的明确信息,且链中的对象自己也并不知道链的结构。结果是职责链可简化对象的相互连接,它们仅需保持一个指向其后继者的引用,而不需保持它所有的候选接受者的引用[DP]。这也就大大降低了耦合度了”

“由于是在客户端来定义链的结构,也就是说,我可以随时地增加或修改处理一个请求的结构。增强了给对象指派职责的灵活性[DP]。”

“这的确是很灵活,不过也要当心,一个请求极有可能到了链的末端都得不到处理,或者因为没有正确配置而得不到处理,这就很糟糕了。需要事先考虑全面”

26 中介者模式(又叫做调停者模式)

Mediator:,用一个中介对象来封装一系列的对象交互。中介者使各对象不需要显示地互相引用,从而使其耦合松散,而且可以独立地改变他们之间的交互。

å

“Colleague叫做抽象同事类,而ConcreteColleague是具体同事类,每个具体同事只知道自己的行为,而不了解其他同事类的情况,但它们却都认识中介者对象,Mediator是抽象中介者,定义了同事对象到中介者对象的接口,ConcreteMediator是具体中介者对象,实现抽象类的方法,它需要知道所有具体同事类,并从具体同事接收消息,向具体同事对象发出命令。”

中介者模式优缺点:
“中介者模式很容易在系统中应用,也很容易在系统中误用。当系统出现了‘多对多’交互复杂的对象群时,不要急于使用中介者模式,而要先反思你的系统在设计上是不是合理。”

“优点首先是Mediator的出现减少了各个Colleague的耦合,使得可以独立地改变和复用各个Colleague类和Mediator,比如任何国家的改变不会影响到其他国家,而只是与安理会发生变化。其次,由于把对象如何协作进行了抽象,将中介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并将其封装在一个对象中,这样关注的对象就从对象各自本身的行为转移到它们之间的交互上来,也就是站在一个更宏观的角度去看待系统。”

“由于ConcreteMediator控制了集中化,于是就把交互复杂性变为了中介者的复杂性,这就使得中介者会变得比任何一个ConcreteColleague都复杂。”

“中介者模式一般应用于一组对象以定义良好但是复杂的方式进行通信的场合以及想定制一个分布在多个类中的行为,而又不想生成太多的子类的场合。”

27 享元模式

Flyweight:运用共享技术有效地支持大量细粒度的对象。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内部状态与外部状态

“在享元对象内部并且不会随环境改变而改变的共享部分,可以称为是享元对象的内部状态,而随环境改变而改变的、不可以共享的状态就是外部状态了。事实上,享元模式可以避免大量非常相似类的开销。在程序设计中,有时需要生成大量细粒度的类实例来表示数据。如果能发现这些实例除了几个参数外基本上都是相同的,有时就能够受大幅度地减少需要实例化的类的数量。如果能把那些参数移到类实例的外面,在方法调用时将它们传递进来,就可以通过共享大幅度地减少单个实例的数目。也就是说,享元模式Flyweight执行时所需的状态是有内部的也可能有外部的,内部状态存储于ConcreteFlyweight对象之中,而外部对象则应该考虑由客户端对象存储或计算,当调用Flyweight对象的操作时,将该状态传递给它。”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应用:“如果一个应用程序使用了大量的对象,而大量的这些对象造成了很大的存储开销时就应该考虑使用;还有就是对象的大多数状态可以外部状态,如果删除对象的外部状态,那么可以用相对较少的共享对象取代很多组对象,此时可以考虑使用享元模式。”

28 解释器模式

intercept:给定一个语言,定义它的文法的一种表示,并定义一个解释器,这个解释器使用该表示来解释语言中的句子。

“解释器模式需要解决的是,如果一种特定类型的问题发生的频率足够高,那么可能就值得将该问题的各个实例表述为一个简单语言中的句子。这样就可以构建一个解释器,该解释器通过解释这些句子来解决该问题[DP]。”

“所谓的解释器模式,正则表达式就是它的一种应用,解释器为正则表达式定义了一个文法,如何表示一个特定的正则表达式,以及如何解释这个正则表达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通常当有一个语言需要解释执行,并且你可将该语言中的句子表示为一个抽象语法树时,可使用解释器模式[DP]。”

29 访问者模式

Visitor:访问者模式讲的是表示一个作用于某对象结构中的各元素的操作。它使你可以在不改变各元素的类的前提下定义作用于这些元素的新操作。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里关键就在于人就只分为男人和女人,这个性别的分类是稳定的,所以可以在状态类中,增加‘男人反应’和‘女人反应’两个方法,方法个数是稳定的,不会很容易的发生变化。而‘人’抽象类中有一个抽象方法‘接受’,它是用来获得‘状态’对象的。每一种具体状态都继承‘状态’抽象类,实现两个反应的方法。”

“这里需要提一下当中用到一种双分派的技术,首先在客户程序中将具体状态作为参数传递给“男人”类完成了一次分派,然后“男人”类调用作为参数的“具体状态”中的方法“男人反应”,同时将自己(this)作为参数传递进去。这便完成了第二次分派。双分派意味着得到执行的操作决定于请求的种类和两个接收者的类型。‘接受’方法就是一个双分派的操作,它得到执行的操作不仅决定于‘状态’类的具体状态,还决定于它访问的‘人’的类别。”

对象结构类 由于总是需要‘男人’与‘女人’在不同状态的对比,所以我们需要一个‘对象结构’类来针对不同的‘状态’遍历‘男人’与‘女人’,得到不同的反应。”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Element就是我们的‘人’类,而ConcreteElementA和ConcreteElementB就是‘男人’和‘女人’,Visitor就是我们写的‘状态’类,具体的ConcreteVisitor就是那些‘成功’、‘失败’、‘恋爱’等等状态。至于ObjectStructure就是‘对象结构’类了。”

“访问者模式适用于数据结构相对稳定的系统?对的,它把数据结构和作用于结构上的操作之间的耦合解脱开,使得操作集合可以相对自由地演化。”

“访问者模式的目的是要把处理从数据结构分离出来。很多系统可以按照算法和数据结构分开,如果这样的系统有比较稳定的数据结构,又有易于变化的算法的话,使用访问者模式就是比较合适的,因为访问者模式使得算法操作的增加变得容易。反之,如果这样的系统的数据结构对象易于变化,经常要有新的数据对象增加进来,就不适合使用访问者模式。”

“访问者模式的优点就是增加新的操作很容易,因为增加新的操作就意味着增加一个新的访问者。访问者模式将有关的行为集中到一个访问者对象中。”

“那访问者的缺点其实也就是使增加新的数据结构变得困难了”

30 各种设计模式

抽象工厂(Abstract Factory)

“提供一个创建一系列或相关依赖对象的接口,而无需指定它们具体的类。”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建造者(Bulider)

“将一个复杂对象的构建与它的表示分离,使得同样的构建过程可以创建不同的表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工厂方法(Factory Method)

“定义一个用于创建对象的接口,让子类决定实例化哪一个类,工厂模式使一个类的实例化延迟到其子类。”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原型(Prototype)

“用原型实例指定创建对象的种类,并且通过拷贝这些原型创建新的对象。”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单例(Singleton)

“保证一个类仅有一个实例,并提供一个访问它的全局访问点。[DP]”

创建型模式

“创建型模式隐藏了这些类的实例是如何被创建和放在一起,整个系统关于这些对象所知道的是由抽象类所定义的接口。这样,创建型模式在创建了什么、谁创建它、它是怎么被创建的,以及何时创建这些方面提供了很大的灵活性”

“当一个系统应该独立于它的产品创建、构成和表示时,应该考虑用创建性模式。建立相应数目的原型并克隆它们通常比每次用合适的状态手工实例化该类更方便一些[DP]。”

“内聚性描述的是一个例程内部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的紧密程度。而耦合性描述的是一个例程与其他例程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软件开发的目标应该是创建这样的例程:内部完整,也就是高内聚,而与其他例程之间的联系则是小巧、直接、可见、灵活的,这就是松耦合[DPE]。”

“建造者将一个复杂对象的构建与它的表示分离,这就可以很容易地改变一个产品的内部表示,并且使得构造代码和表示代码分开。这样对于客户来说,它无需关心产品的创建过程,而只要告诉我需要什么,我就能用同样的构建过程创建不同的产品给客户[DP]。”

“单例:对一些类来说,一个实例是很重要的。一个全局变量可以使得一个对象被访问,但它不能防止客户实例化多个对象。我的优势就是让类自身负责保存它的唯一实例。这个类可以保证没有其他实例可以被创建,并且我还提供了一个访问该实例的方法。这样就使得对唯一的实例可以严格地控制客户怎样以及何时访问它[DP]。”

“创建型模式抽象了实例化的过程。它们帮助一个系统独立于如何创建、组合和表示它的那些对象。创建型模式都会将关于该系统使用哪些具体的类的信息封装起来。允许客户用结构和功能差别很大的‘产品’对象配置一个系统。配置可以是静态的,即在编译时指定,也可以是动态的,就是运行时再指定。[DP]”

“通常设计应该是从工厂方法开始,当设计者发现需要更大的灵活性时,设计便会向其他创建型模式演化。当设计者在设计标准之间进行权衡的时候,了解多个创建型模式可以给设计者更多的选择余地。[DP]”

适配器(Adapter)

“将一个类的接口转换成客户希望的另外一个接口。适配器模式使得原本由于接口不兼容而不能一起工作的那些类可以一起工作。”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桥接(Bridge)

“将抽象部分与它的实现部分分离,使它们都可以独立地变化。”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组合(Composite)

“将对象组合成树形结构以表示‘部分-整体’的层次结构,组合模式使得用户对单个对象和组合对象的使用具有一致性。”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装饰(Decorator)

“动态地给一个对象添加一些额外的职责。就增加功能来说,装饰模式相比生成子类更加灵活[DP]。”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外观(Facade)

“为子系统中的一组接口提供一个一致的界面,外观模式定义了一个高层接口,这个接口使得这一子系统更加容易使用。”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享元(Flyweight)

“为运用共享技术有效地支持大量细粒度的对象。”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代理(Proxy)

“为其他对象提供一种代理以控制对这个对象的访问。”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结构型模式

“适配器:面向对象的精神就是更好地应对需求的变化,而现实中往往会有下面这些情况,想使用一个已经存在的类,而它的接口不符合要求,或者希望创建一个可以复用的类,该类可以与其他不相关的类或不可预见的类协同工作。正如开放封闭原则所倡导地对修改关闭,对扩展开放的原则,适配器可以做到让这些接口不同的类通过适配后,协同工作。”

“桥接:继承是好的东西,但往往会过度地使用,继承会导致类的结构过于复杂,关系太多,难以维护,而更糟糕的是扩展性非常差。而仔细研究如果能发现继承体系中,有两个甚至多个方向的变化,那么就解耦这些不同方向的变化,通过对象组合的方式,把两个角色之间的继承关系改为了组合的关系,从而使这两者可以应对各自独立的变化,事实上也就是合成聚合复用所提倡的原则,总之,面对变化,主张‘找出变化并封装之’。”

“装饰:面对变化,如果采用生成子类的方法进行扩充,为支持每一种扩展的组合,会产生大量的子类,使得子类数目呈爆炸性增长。这也是刚才桥接小姐所提到的继承所带来的灾难,而事实上,这些子类多半只是为某个对象增加一些职责,此时通过装饰的方式,可以更加灵活、以动态、透明的方式给单个对象添加职责,并在不需要时,撤销相应的职责。”

“组合:希望用户忽略组合对象与单个对象的不同,用户将可以统一地使用组合结构中的所有对象。用户使用组合类接口与组合结构中的对象进行交互,如果接收者是一个叶节点,则直接处理请求,如果接收者是组合对象,通常将请求发送给它的子部件,并在转发请求之前或之后可能执行一些辅助操作。组合模式的效果是客户可以一致地使用组合结构和单个对象。任何用到基本对象的地方都可以使用组合对象。”

“外观:信息的隐藏促进了软件的复用。类之间的耦合越弱,越有利于复用,一个处在弱耦合的类被修改,不会对有关系的类造成波及。如果两个类不必彼此直接通信,那么就不要让这两个类发生直接的相互作用。如果实在需要调用,可以通过第三者来转发调用。外观能做到让一个软件中的子系统间的通信和相互依赖关系达到最小,而具体办法就是引入一个外观对象,它为子系统间提供了一个单一而简单的屏障[DP]。通常企业软件的三层或N层架构,层与层之间地分离其实就是外观模式的体现。”

“享元:对象使得内存占用过多,而且如果都是大量重复的对象,那就是资源的极大浪费[DP],会使得机器性能减慢,这个显然是不行的。面向对象技术有时会因简单化的设计而代价极大。比如文档处理软件,当中的字符都可以是对象,而如果让文档中的每一个字符都是一个字符对象的话,这就会产生难以接受的运行开销,显然这是不合理也是没必要的。由于文档字符就是那么些字母、数字或符号,完全可以让所有相同的字符都共享同一个对象,比如所有用到‘a’的字符的地方都使用一个共享的‘a’对象,这就可以节约大量的内存。”

“代理:代理与外观的主要区别在于,代理对象代表一个单一对象而外观对象代表一个子系统;代理的客户对象无法直接访问目标对象,由代理提供对单独的目标对象的访问控制,而外观的客户对象可以直接访问子系统中的各个对象,但通常由外观对象提供对子系统各元件功能的简化的共同层次的调用接口。与适配器区别,其实都是属于一种衔接性质的功能。代理是一种原来对象的代表,其他需要与这个对象打交道的操作都是和这个代表交涉。而适配器则不需要虚构出一个代表者,只需要为应付特定使用目的,将原来的类进行一些组合。[DP]”

对比:

“适配器:解决两个已有接口之间不匹配的问题,我不需要考虑这些接口是怎样实现的,也不考虑它们各自可能会如何演化。我的这种方式不需要对两个独立设计的类中任一个进行重新设计,就能够使它们协同工作。”

“桥接:我觉得我和适配器小姐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就是给另一对象提供一定程度的间接性,这样可以有利于系统的灵活性。但正所谓未雨绸缪,我们不能等到问题发生了,再去考虑解决问题,而是更应该在设计之初就想好应该如何做来避免问题的发生,我通常是在设计之初,就对抽象接口与它的实现部分进行桥接,让抽象与实现两者可以独立演化。显然,我的优势更明显。”

“外观:首先我刚听完两位小姐的发言,我个人觉得她们各自有各自的优点,并不能说设计之初就一定比设计之后的弥补要好,事实上,在现实中,早已设计好的两个类,过后需要它们统一接口,整合为一的事例也比比皆是。因此桥接和适配器是被用于软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针对的是不同的问题,谈不上孰优孰劣。然后,对于我来说,和适配器还有些近似,都是对现存系统的封装,有人说我其实就是另外一组对象的适配器,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因为外观定义的是一个新的接口,而适配器则是复用一个原有的接口,适配器是使两个已有的接口协同工作,而外观则是为现存系统提供一个更为方便的访问接口。如果硬要说我是适配,那么适配器是用来适配对象的,而我则是用来适配整个子系统的。也就是说,我所针对的对象的粒度更大。”

观察者(Observer)

“定义对象间的一种一对多的依赖关系,当一个对象的状态发生改变时,所有依赖于它的对象都得到通知并被自动更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模板方法(TemplateMethod)

“定义一个操作的算法骨架,而将一些步骤延迟到子类中,模板方法使得子类可以不改变一个算法的结构即可重定义该算法的某些特定步骤。”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命令(Command)

“将一个请求封装为一个对象,从而使你可用不同的请求对客户进行参数化;可以对请求排队或记录请求日志,以及支持可撤销的操作。”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状态(State)

“允许一个对象在其内部状态改变时改变它的行为,让对象看起来似乎修改了它的类。”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职责链(Chain of Responsibility)

“使多个对象都有机会处理请求,从而避免请求的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耦合关系。将这些对象连成一条链,并沿着这条链传递该请求,直到有一个对象处理它为止。”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行为型模式一

“观察者:我觉得对象间,尤其是具体对象间,相互知道的越少越好,这样发生改变时才不至于互相影响。对于我来说,目标和观察者不是紧密耦合的,它们可以属于一个系统中的不同抽象层次,目标所知道的仅仅是它有一系列的观察者,每个观察者实现Observer的简单接口,观察者属于哪一个具体类,目标是不知道的。”

“模板方法:代码重复是编程中最常见、最糟糕的‘坏味道’,如果我们在一个以上的地方看到相同的程序结构,那么可以肯定,设法将它们合而为一,程序会变得更好[RIDEC]。但是完全相同的代码当然存在明显的重复,而微妙的重复会出现在表面不同但是本质相同的结构或处理步骤中[R2P],这使得我们一定要小心处理。继承的一个非常大的好处就是你能免费地从基类获取一些东西,当你继承一个类时,派生类马上就可以获得基类中所有的功能,你还可以在它的基础上任意增加新的功能。模板方法模式由一个抽象类组成,这个抽象类定义了需要覆盖的可能有不同实现的模板方法,每个从这个抽象类派生的具体类将为此模板实现新方法[DPE]。这样就使得,所有可重复的代码都提炼到抽象类中了,这就实现了代码的重用。”

“命令:将调用操作的对象与知道如何实现该操作的对象解耦,而这就意味着我可以在这两者之间处理很多事,比如完全可以发送者发送完请求就完事了,具体怎么做是我的事,我可以在不同的时刻指定、排列和执行请求。再比如我可以在实施操作前将状态存储起来,以便支持取消/重做的操作。我还可以记录整个操作的日志,以便以后可以在系统出问题时查找原因或恢复重做。当然,这也就意味着我可以支持事务,要么所有的命令全部执行成功,要么恢复到什么也没执行的状态。总之,如果有类似的需求时,利用命令模式分离请求者与实现者,是最明智的选择。”

“职责链:有多个对象可以处理一个请求,哪个对象处理该请求事先并不知道,要在运行时刻自动确定,此时,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请求发送者与具体处理者分离,让客户在不明确指定接收者的情况下,提交一个请求,然后由所有能处理这请求的对象连成一条链,并沿着这条链传递该请求,直到有一个对象处理它为止。”

“状态:如果条件分支语句没有涉及重要的商务逻辑或者不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也不会有任何的可扩展性,换句话说,它几乎不会变化,此时条件分支是应该使用的。但是注意我这里用到了很多前提,这些前提往往都是不成立的,事实上不会变化的需求很少,不需要扩展的软件也很少,那么如果把这样的分支语句进行分解并封装成多个子类,利用多态来提高其可维护、可扩展的需要,是非常重要的。状态模式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办法来组织与特定状态相关的代码,决定状态转移的逻辑不在单块的if或switch中,而是分布在各个状态子类之间,由于所有与状态相关的代码都存在于某个状态子类中,所以通过定义新的子类可以很容易地增加新的状态和转换。”

解释器(interpreter)

“给定一个语言,定义它的文法的一种表示,并定义一个解释器,这个解释器使用该表示来解释语言中的句子。”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中介者(Mediator)

“用一个中介对象来封装一系列的对象交互。中介者使各对像不需要显式地相互引用,从而使其耦合松散,而且可以独立地改变它们之间的交互。”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访问者(Visitor)

“一个作用于某对象结构中的各元素的操作。它使你可以在不改变各元素的类的前提下定义作用于这些元素的新操作。”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策略(Strategy)

“定义一系列的算法,把它们一个个封装起来,并且使它们可相互替换。本模式使得算法可独立于使用它的客户而变化。”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备忘录(Memento)

“在不破坏封装性的前提下,捕获一个对象的内部状态,并在该对象之外保存这个状态。这样以后就可将该对象恢复到原先保存的状态。”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迭代器(Iterator)

“提供一种方法顺序访问一个聚合对象中各个元素,而又不需暴露该对象的内部表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行为型模式二

“解释器:在编程世界里,实现目标都是通过编写语言并执行来实现的,从最低级的机器语言到人能很容易读懂机器也可以执行的高级语言,但是高级语言编写起一些问题可能还是比较复杂。如果一种特定类型的问题发生的频率足够高,那么就可以考虑将该问题的各个实例表述为一个简单语言中的句子。也就是说,通过构建一个解释器,该解释器解释这些句子来解决该问题[DP]。比如正则表达式就是描述字符串模式的一种标准语言,与其为每一个字符串模式都构造一个特定的算法,不如使用一种通用的搜索算法来解释执行一个正则表达式,该正则表达式定义了待匹配字符器的集合[DP]。”

“中介者:面向对象设计鼓励将行为分布到各个对象中,这种分布可能会导致对象间有许多连接。也就是说,有可能每一个对象都需要知道其他许多对象。对象间的大量相互连接使得一个对象似乎不太可能在没有其他对象的支持下工作,这对于应对变化是不利的,任何较大的改动都很困难[DP]。所以说朋友多既是好事情,其实也是坏事情。我提倡将集体行为封装一个单独的中介者对象来避免这个问题,中介者负责控制和协调一组对象间的交互。中介者充当一个中介以使组中的对象不再相互显式引用。这些对象仅知道中介者,从而减少了相互连接的数目[DP]。我作为中介者,广交朋友,就起到了在朋友间牵线搭桥的作用。可以为各位朋友们服务。这其实不也正是迪米特一直倡导的最少知识原则,也就是如何减少耦合的问题,类之间的耦合越弱,越有利于复用[J&DP]。”

“访问者:朋友要我帮忙,我都会尽力而为的。的确,我不太喜欢交很多朋友,一般找到好朋友了,就不喜欢再交往新的朋友了。我的理念是朋友在精不在多。但是我和朋友间的交往通常会是多方面的,一同聊天、逛街、旅游、唱歌、游泳,哪怕是我们不会的活动,我们也可以尝试一起去学习、去扩展我们的生活情趣。也就是说,访问者增加具体的Element是困难的,但增加依赖于复杂对象结构的构件的操作就变得容易。仅需增加一个新的访问者即可在一个对象结构上定义一个新的操作。”

“策略:继承提供了一种支持多种算法或行为的方法,我们可以直接生成一个类A的子类B、C、D,从而给它以不同的行为。但这样会将行为硬行编制到父类A当中,而将算法的实现与类A的实现混合起来,从而使得类A难以理解、难以维护和难以扩展,而且还不能动态地改变算法。仔细分析会发现,它们之间的唯一差别是它们所使用的算法或行为,将算法封装在独立的策略Strategy类中使得你可以独立于其类A改变它,使它易于切换、易于理解、易于扩展[DP]。这里显然使用对象组合要优于类继承。”

“备忘录:通常原对象A都有很多状态属性,保存对象的内部状态,其实也就是将这些状态属性的值可以记录到A对象外部的另一个对象B,但是,如果记录的过程是对外透明的,那就意味着保存过程耦合了对象状态细节。使用备忘录就不会出现这个问题,它可以避免暴露一些只应由对象A管理却又必须存储在对象A之外的信息。备忘录模式把可能很复杂的对象A的内部信息对其他对象屏蔽起来,从而保持了封装边界[DP]。”

“迭代器:一个集合对象,它当中具体是些什么对象元素我并不知道,但不管如何,应该提供一种方法来让别人可以访问它的元素,而且可能要以不同的方式遍历这个集合。迭代器模式的关键思想是将对列表的访问和遍历从列表对象中分离出来并放入一个迭代器对象中,迭代器类定义了一个访问该列表元素的接口。迭代器对象负责跟踪当前的元素,并且知道哪些元素已经遍历过了[DP]。”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