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东方朔 |
![]() |
东方朔 |
生卒:前154-前93
描述: 西汉辞赋家
东方朔少失父母,由兄嫂抚养成人。汉武帝初即位,即罢斥诸子百家,独尊儒学,并诏令天下举贤良文学之士,他应诏至长安上书自荐,在《应诏上书》中, 毫不客气地述说了他的家世和刻苦自学、奋发进取的过程,及其品德才干:“臣朔少失父母,长养兄嫂,年十二学书,三冬文史足用;十五学击剑;十六学《诗》、《书》,诵二十二万言;十九学孙吴兵法,战阵之具,钲鼓之教,亦诵二十二万言。凡臣朔固已诵四十四万言,又常服子路之言。臣朔年二十二,长九尺三寸,目若悬珠,齿若编贝,勇若孟贲,捷若庆忌,廉若鲍叔,信若尾生。 若此,可以为天子大臣矣。臣朔昧死再拜以闻。”东方朔的上书,虽有些夸饰,但文辞不逊,颇得汉武帝称誉,命待诏公车。后来,东方朔以恐吓侏儒得幸,待诏金 马门。在一次射覆戏中,他辩驳郭舍人,得幸为常侍郎。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东方朔24岁时,汉武帝想把秦阿房宫以南、盩厔以东、宜春宫以西大片土 地圈起来,修建上林苑,并与终南山相接,东方朔持反对意见,并上《谏起上林苑疏》,因此,汉武帝拜东方朔为太中大夫。不久,东方朔因小遗殿上,被免为庶人,待诏宦者署。随后,被命为郎,直到去世。
东方朔在汉廷为郎官期间,朝廷多事,文人大都奉使四方,只有东方朔以及枚皋、郭舍人 在汉武帝左右,嫚嘲诙谐,调笑娱人,故时人称他们为滑稽家。至于东方朔的滑稽言行,尤为世人所公认和推崇。可以说,东方朔在汉廷中处于准俳优地位,是汉武 帝的“弄臣”。因他滑稽狂放,诙谐多能,应对敏捷,辩智娱人,所以深得汉武帝欢心。诚然,东方朔性格滑稽,但他在汉廷的诙谐滑稽,绝不是毫无目的的为诙谐 而诙谐。纵观他的一生,其滑稽诙谐的目的,前期在于取宠求仕;后期在于在尊贵者面前维护自己的尊严。他所希求的并非是让汉武帝喜欢他的滑稽和诙谐,而是使 其看中和支持他的言论和主张,采纳他的谏言。如果说,他前期滑稽诙谐的言行,取悦了汉武帝得罪了侏儒、郭舍人的话,那么,他后期滑稽诙谐的言行,得罪了包 括汉武帝在内的汉王朝统治集团。因此说,东方朔的滑稽性格,既使其苟活到终老,又决定了他一生政治追求、仕途生活的悲剧结局。
东方朔是一个有才学、有理想、富正义感之士,他不甘居俳优地位和“弄臣”处境,所以他滑稽诙谐的同时,敢于直言极谏。谏汰奢扰民,谏淫乱非礼和谏徇情废法,是他谏诤的重要内容。他临终前,还劝汉武帝“远奸佞,退谗言”等。他这种直言极谏的品格,历来受到称赞。在《史记•滑稽列传》中,褚少孙借武帝之口说:“顾东方朔多善言。”班固赞许他:“正谏似直”,明代康丕扬在《东方先生文集》中赞誉他:“愚尝读班孟坚《汉书》而深有感于东方先生,讽谏直谏各归于正,超出汉廷之上,大有益于人主。”
![]() |
东方朔 |
![]() |
东方朔 |
东方朔虽然获准留在长安, 但生活待遇低下,且始终没有机会接近皇上,以抒己见,以展鸿图。于是,这个狡黠的年轻人便在盘算着。一天,他走到御厩前对那些看马管车的侏儒们说:"我听 皇上说,留下你们这些人毫无用处,要你们去种田吗?你们不能耕地扛锄,算不了一个好农民;叫你们去当官吗?你们没有理政、治民的本领;要你们去当兵吗?你 们又不能横枪跃马、杀敌夺虏,留着你们对国家对社会都是一个累赘,不如统统杀了的好,这样可以减少一些只知伸手要吃、要穿的人。"侏儒们听罢吓得魂不附 体,不知该怎么办才好,纷纷向东方朔讨教。东方朔见一计已成,便再生一计道:"你们这些蠢才只知道哭,哭能解决问题吗?我给你们拿个主意,如果皇上出来, 你们就跪下向他求情,不就没事了吗?"不久,汉武帝果然来到御厩看马,侏儒蜂拥而上跪在他的面前嚎啕大哭。待问明原因之后,知道是东方朔出的歪点子,便找 他来责问。东方朔振振有词他说:"侏儒身 长不过三尺许,他们一月能得到一袋口粮,还有二百四十钱俸金。他们撑饱了还有余有剩。我身高九尺三,每月也是一袋口粮、二百四十钱俸金,食不饱肚,衣不蔽 体,这实在是不公平了。如果陛下认为我是一个可用的人才,就应该给予优厚的待遇才对。如果认为我是无用之辈,就应该早早遣散我回家。您怎么能忍心让我沦为 长安城中的一名乞丐呢?"汉武帝听罢,哈哈大笑。不仅没有责备他,反而下诏封他为"待诏金马门"(这是供皇帝随时征召咨询的官员),从此,他的待遇得到了改善,更重要的是获得了接近皇上的机会。他在滞留长安的这段日子里,凭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终于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东方朔来自下层社会,接触面较广,加之又读过很多书,有着超人的见识,常能为汉武帝解疑答难,且性格活泼,出语诙谐,深得皇上的欢心。虽有行为不检之处,也能获得皇上的谅解。
![]() |
东方朔 |
东方朔虽然性格放荡,出语诙谐,但他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智慧、有能力的人。他在汉武帝身边多年,除了解疑答难、逗笑取乐外,也曾讨论过许多国家大事。他曾引古证今,大谈尧舜之 道,希望汉武帝作一个继往开来的明君。他也曾把自己与古今名臣和周围的人作过多次的、纵横的比较,但露出自己的胸怀??某种角度来说,只是把他当成取乐逗 笑的玩物而已。东方朔是一个熟谙历史的人物,也是一个识时务的人。意识到自己的抱负、理想、才能难以发挥,便产生了退而求隐的思想,并从无数历史事件中总 结了这样一条结论:"为士者用则为虎,不用则为鼠"。其中包含着许多必然的和偶然的因素。他是一个极聪明的人,没有发牢骚、讲怪话,诋毁皇帝,中伤同僚, 而是通过巧妙的设想,抒发出自己的苦恼。他在《非有先生》一 文中,大讲了直言进谏的两种后果,隐然说出了自己的失落感。而且他的这篇对话体的文章,开创了生动活泼的议论文风,对后世文坛起了很好的作用。其文曰:非 有先生仕于吴三年,进不称古人之德以劝谏吴王,退也不宣颂吴王的功德。于是引起了吴王很大的不满,便责问他道:"寡人继承了先王的功德,又借助了许多贤臣 的智慧和力量,夙兴夜寐,从不敢放松自己该做的工作。先生既然以德才兼备来到吴国, 就应该帮助我把国家治理得更好,而你三年来没有提出过任何意见,也没有听到你说过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的话,难道我是无道昏君,是一个不堪辅佐的人吗?" 非有先生听了此话,知道吴王是有意"将"自己的军,还是唯唯诺诺,只说"谈何容易!""谈何容易!"吴王见他如此多的顾虑,便坦然保证道:"与中等文化水 平和修养的人可以谈高深的道理,你就大胆地试着谈罢,我企盼着你的善良的意见!"于是,非有先生便引古证今提出了一系列忠言进谏所取得的不同后果,说明自 己三年来不敢开诚明言的原因。
歌
![]() |
东方朔 |
嗟伯夷
穹隐处兮窟穴自藏。与其随佞而得志兮。不若从孤竹于首阳。
七谏·初放
平生于国兮,长于原野。言语讷譅兮,又无强辅。
浅智褊能兮,闻见又寡。数言便事兮,见怨门下。
王不察其长利兮,卒见弃乎原野。伏念思过兮,无可改者。
群众成朋兮,上浸以惑。巧佞在前兮,贤者灭息。
尧、舜圣已没兮,孰为忠直?高山崔巍兮,水流汤汤。
死日将至兮,兴麋鹿同坑。块兮鞠,当道宿,举世皆然兮,余将谁告?
斥逐鸿鹄兮,近习鸱枭,斩伐橘柚兮,列树苦桃。便娟之修竹兮,寄生乎江潭。
上葳蕤而防露兮,下泠泠而来风。孰知其不合兮?
若竹柏之异心。往者不可及兮,来者不可待。
悠悠苍天兮,莫我振理。窃怨君之不寤兮,吾独死而后已。
七谏·沉江
![]() |
东方朔 |
齐桓失于专任兮,夷吾忠而名彰。晋献惑于孋姬兮,申生孝而被殃。
偃王行其仁义兮,荆文寤而徐亡。纣暴虐以失位兮,周得佐乎吕望。
修往古以行恩兮,封比干之丘垄。贤俊慕而自附兮,日浸淫而合同。
明法令而修理兮,兰芷幽而有芳。苦众人之妒予兮,箕子寤而佯狂。
不顾地以贪名兮,心怫郁而内伤。联蕙芷以为佩兮,过鲍肆而失香。
正臣端其操行兮,反离谤而见攘。世俗更而变化兮,伯夷饿于首阳。
独廉洁而不容兮,叔齐久而逾明。浮云陈而蔽晦兮,使日月乎无光。
忠臣贞而欲谏兮,谗谀毁而在旁。秋草荣其将实兮,微霜下而夜降。
商风肃而害生兮,百草育而不长。众并谐以妒贤兮,孤圣特而易伤。
怀计谋而不见用兮,岩穴处而隐藏。成功隳而不卒兮,子胥死而不葬。
世从俗而变化兮,随风靡而成行。信直退而毁败兮,虚伪进而得当。
追悔过之无及兮,岂尽忠而有功。废制度而不用兮,务行私而去公。
终不变而死节兮,惜年齿之未央。将方舟而下流兮,冀幸君之发蒙。
痛忠言之逆耳兮,恨申子之沉江。原悉心之所闻兮,遭值君之不聪。
不开寤而难道兮,不别横之与纵。听奸臣之浮说兮,绝国家之久长。
灭规矩而不用兮,背绳墨之正方。离忧患而乃寤兮,若纵火于秋蓬。
业失之而不救兮,尚何论乎祸凶。彼离畔而朋党兮,独行之士其何望?
日渐染而不自知兮,秋毫微哉而变容。众轻积而折轴兮,原咎杂而累重。
赴湘、沅之流澌兮,恐逐波而复东。怀沙砾而自沉兮,不忍见君之蔽壅。
七谏·怨世
![]() |
东方朔 |
枭鸮既以成群兮,玄鹤弭翼而屏移。蓬艾亲人御于床第兮,马兰踸踔而日加。
弃捐药芷与杜衡兮,余柰世之不知芳何?何周道之平易兮,然芜秽而险戏。
高阳无故而委尘兮,唐虞点灼而毁议。谁使正其真是兮,虽有八师而不可为。
西施媞媞而不得见兮,嫫母勃屑而日侍。桂蠹不知所淹留兮,蓼虫不知徙乎葵菜。
处愍愍之浊世兮,今安所达乎吾志。意有所载而远逝兮,固非众人之所识。
骥踌躇于弊輂兮,遇孙阳而得代。吕望穷困而不聊生兮,遭周文而舒志。
宁戚饭牛而商歌兮,桓公闻而弗置。路室女之方桑兮,孔子过之以自侍。
吾独乖剌而无当兮,心悼怵而耄思。思比干之恲恲兮,哀子胥之慎事。
悲楚人之和氏兮,献宝玉以为石。遇厉武之不察兮,羌两足以毕斮。
小人之居势兮,视忠正之何若?改前圣之法度兮,喜嗫嚅而妄作。
亲谗谀而疏贤圣兮,讼谓闾娵为丑恶。愉近习而蔽远兮,孰知察其黑白。
卒不得效其心容兮,安眇眇而无所归薄。专精爽以自明兮,晦冥冥而壅蔽。
年既已过太半兮,然埳轲而留滞。欲高飞而远集兮,恐离罔而灭败。
独冤抑而无极兮,伤精神而寿夭。皇天既不纯命兮,余生终无所依。
愿自沈于江流兮,绝横流而径逝。宁为江海之泥涂兮,安能久见此浊世?
七谏·怨思
士穷而隐处兮,廉方正而不容。子胥谏而靡躯兮,比干忠而剖心。
子推自割而饲君兮,德日忘而怨深。行明白而曰黑兮,荆棘聚而成林。
江离弃于穷巷兮,蒺藜蔓乎东厢。贤者蔽而不见兮,谗谀进而相朋。
枭鸮并进而俱鸣兮,凤皇飞而高翔。原壹往而径逝兮,道壅绝而不通。
七谏·自悲
![]() |
东方朔 |
隐三年而无决兮,岁忽忽其若颓。怜余身不足以卒意兮,冀一见而复归。
哀人事之不幸兮,属天命而委之咸池。身被疾而不闲兮,心沸热其若汤。
冰炭不可以相并兮,吾固知乎命之不长。哀独苦死之无乐兮,惜余年之未央。
悲不反余之所居兮,恨离予之故乡。鸟兽惊而失群兮,犹高飞而哀鸣。
狐死必首丘兮,夫人孰能不反其真情?故人疏而日忘兮,新人近而俞好。
莫能行于杳冥兮,孰能施于无报?苦众人之皆然兮,乘回风而远游。
凌恒山其若陋兮,聊愉娱以忘忧。悲虚言之无实兮,苦众口之铄金。
遇故乡而一顾兮,泣歔欷而沾衿。厌白玉以为面兮,怀琬琰以为心。
邪气入而感内兮,施玉色而外淫。何青云之流澜兮,微霜降之蒙蒙。
徐风至而徘徊兮,疾风过之汤汤。闻南籓乐而欲往兮,至会稽而且止。
见韩众而宿之兮,问天道之所在?借浮云以送予兮,载雌霓而为旌。
驾青龙以驰骛兮,班衍衍之冥冥。忽容容其安之兮,超慌忽其焉如?
苦众人之难信兮,原离群而远举。登峦山而远望兮,好桂树之冬荣。
观天火之炎炀兮,听大壑之波声。引八维以自道兮,含沆瀣以长生。
居不乐以时思兮,食草木之秋实。饮菌若之朝露兮,构桂木而为室。
杂橘柚以为囿兮,列新夷与椒桢。鹍鹤孤而夜号兮,哀居者之诚贞。
![]() |
东方朔 |
由于上述的种种原因,使东方朔幻想通向达官贵人的彩虹在脑子里渐渐地隐去。他还写了《十洲记》、《神异经》, 描绘的乃是人迹绝妙的仙境,是所谓"践赤县而遨五岳,行陂泽而息名山"、"日月所不逮,星汉所不与"的地方。汉武帝到了晚年,也想成仙成佛求得长生不老, 东方朔也窥测到了这一点,便故弄虚玄地把"崑崙天柱"描绘得神奇极了。所谓"围三千里,员周如削,肤体美焉","有乌希有,绿赤煌煌,不鸣不食,东覆东王 公,西覆西王母。王母欲东,登之自通……"如果真有这样的仙界,东方朔不就早走了吗?何必苟且于天子脚下看着别人升迁而感到不是滋味呢?
东方朔到了晚年,放纵诙谐之气已经收敛多了,常以诗文打发日子。临终时他向汉武帝赠送了几句话:"诗云'营营青蝇,止于蕃。恺悌君子,无信谗言。谗 言罔极,交乱四国'。愿陛下远巧佞,退谗言。"汉武帝读后,不禁恻然,长叹一声道:"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其实以诙谐逗乐取幸于皇 上的东方朔,何止一次向汉武帝献出过赤诚的心呢?只是没有被皇上正面接受而已。他还与同舍的人说:"天下无人识朔,知朔者唯太王公耳。后来,汉武帝把太王 公找来,问他是否知道东方朔是一个怎样的人?太王公也说不清楚,只是说,他观天象,其间有一个岁星,有十八年没有见到,现在又看见了。于是,汉武帝便认为 这十八年来未见的岁星,一定是东方朔归位了。责怪自己没有早些发现,便惨然不乐,这无异给东方朔又披上了一件神奇的外罩。
他走进了汉代的史卷中,走进了文人的笔下,走进了失意者的自嘲中。翻读他的史料,这个似官非官,似隐非隐的畸形人,给人以笑谑,给人以启迪,给人以思索,给人以谈资。
幽默诙谐的一代智圣"东方朔"
![]() |
东方朔书斋 |
他虽然在无知中就失去了亲生父母的爱抚,但在义母的精心抚养下茁壮成长起来了。刚满三岁,就显露出独特的性格。他记忆力特别强,而又富有好奇心,对 周围的一切充满兴趣。尤爱"天下秘识","一览"就能"暗诵于口",且又喜欢指天画地,像着了迷一样地独言自语。为了探索书中的奥妙和寻求未知的世界,小 小年纪就敢离家出走,经月不回。义母虽曾严加管教,但这个放纵不羁的孩子,在猎取心的驱使下,多次逃离家园,在外流浪,即使是被蚊叮蛇咬,狼追狗扑,也在 所不顾。这个富有开拓性的孩子,在艰苦的流浪生活中,不仅增长了知识,也磨练了意志,更增强了体质。正是这颗不断追求的心,使得他的青少年时期闪烁出异彩 来。司马迁在《史记•滑稽列传》中写道:"齐人有东方朔,以好古传书,爱经术,多所博观外家之语。"在他的自荐书中也谈到"年十三学书,三冬文史足 用";"十六学诗书,诵二十二万言";"十五学击剑";"十九学孙吴兵法,战胜之具,钟鼓之教,亦诵二十二万言"。透过这些文字和数字的记载,我们可以看 出这个年轻人正以无比的热情抓紧农闲,在寂静的书斋里汲取知识,汲取力量。他陶醉在没有束缚和羁绊的追求中,其思想是活跃的,精力是充沛的。为了冲出去,他正从重压下、从坚硬中聚集力量、磨练胆识,作好向上层社会冲杀的准备。
长安求官 智见圣颜
![]() |
东方朔 |
有一次建章宫后阁栏杆中钻出一头像麋一样的动物来,有人向汉武帝报告,并引来一群人围观,但谁也说不清这是什么?只好诏见东方朔,狡黠的东方朔看 罢,故弄玄妙地先提出个要求道:"我知道这是什么动物,但陛下先赐给我美酒佳肴,我才愿说出来。"汉武帝满口答应了。等到他酒醉饭炮之后,又提出一个要求 道:"某地有公田、鱼池、蒲苇数 顷,陛下要是慷慨赐给我,我立即就说出来。"汉武帝急于要了解这头不知名的怪物究竟是什么,也就爽快地答应了。踌躇满志的东方朔,这才说出:"此所谓驺牙 者也",远方必有来归附的人,所以驺牙先来预报。而且,他详细地指出这种"驺""其齿前后若一,齐等无牙"。事情过了一年以后,果有匈奴混邪王率将士十万前来降汉。这虽然是一种巧合,但仍然博得了汉武帝的欢心,又赐给他很多钱财。
有一次,汉武帝东游至函谷关, 发现前面有个怪物挡道,其身长数丈,有点像牛,眼睛发亮,寒光闪闪。四脚深深陷入土中,能动却又拔不出腿来。所有的人看了都十分害怕,又不知道为何物?在 没办法处理这怪物时,又把东方朔找来。东方朔虽不能立刻说出一个道道来,但提出了一个解决的方案,即用酒去灌。一连灌了数十桶酒,这头怪物才渐渐地消失, 没入土中。汉武帝问他这是为什么?东方朔带着忧戚的神情作了一番似是而非的解释道:"此忧患所生也","必秦之狱地","罪人徙作地聚","夫酒忘忧,故 能消也"。他的解释是否准确,今天我们已经无法追究。从东方朔的感情上来看,他是在把这种怪异现象的出现,归咎在秦的暴政和征伐上了。汉武帝深感东方朔见识之广,识物之多而叹曰:"博物之士,至乎此乎。"
正是由于东方朔在许多时候能为皇上解难答疑,汉武帝一直把他留在身边没有让他走,他的官职也逐步由待诏公车、待诏金马门,直至太中大夫。但他生性滑稽,出语诙谐,举止荒诞,常给他的升迁带来致命的弱点,甚至引起人们的攻击,以"狂人"污之。
智圣斗法 千古奇才
有一次上林苑给 皇上送贡品来了。汉武帝要考一考东方朔的才智,便召他进宫来。汉武帝站在未央宫的台阶上,用木棍将木栏连敲了两下,然后口中念道:"叱!叱!先生束束!" 东方朔的脑子里立即闪现出:两木相击为"林","束""束"相加为"棗"字。叱相乘为四十九。一定是上林苑送来了四十九枚红枣。 汉武帝见他思维如此敏捷,更是叹服不已。有时甚至是想方设法刁难他一下。一次,一群大臣陪同皇上去游上林苑,见一棵大树长得枝繁叶时茂,郁郁葱葱,便问东 方朔这叫什么树?东方朔随口而答:"此树为善哉!"汉武帝明知他是在胡诌塞责,但谁都不知道此树何名,也就算了。却又暗地叫人把这棵树的杈枝砍掉。过了二 年,他们又一起去游上林苑,汉武帝指着这棵砍得秃秃的树问东方朔"此树何名?"东方朔应声而答:"此树名瞿所。"汉武帝严词责问:"你真会说瞎话,同是一 棵树,前年叫'善哉!,今年叫'瞿所',你这不是欺君罔上吗?"东方朔不慌不忙,言之凿凿:"夫大马为马,小马叫驹;鸡子长大了的叫鸡,没长大的叫雏;大 牛叫牛,小牛叫犊;刚生下的小孩叫婴儿,长大了的叫老者。此树过去叫'善哉!'现在叫'瞿所',并没有什么错。长、少、死、生,万物成败,都没有定数,均 可随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我决无蒙哄陛下之意。"汉武帝原想借此揭他一次老底,谁知这个妙语如珠的东方朔具有难不倒的辩才,心中暗自佩服。从此,一有疑难, 便找东方朔询问,君臣关系更臻密切。
东方朔的敏才、善辩和升迁,同样也引起了儒生们的忌妒,总想寻个机会难倒他。一次,汉武帝召集儒生博士们议事,东方朔也在被邀之列。有人当面诘难他道:"苏秦、张仪是古代能言善辩的谋士, 他们的连横、合纵主张一经采纳,便能高踞相位,泽及后世。东方先生是研究先王治民之术的人,自称是'海内无双'的贤才,但不知为什么搞了这么多年还是'官 不过侍郎'、'位不过执戟'呢?就连你的亲属也得不到一点照顾,这实在不好理解。"面对这种富有挑衅性的问题,东方朔不慌不忙作出了一番义正辞严的驳 斥:"诸位先生都是学富五车又有修养的人,在研究历史的同时,也应该好好研究现实。这样才能不拘泥于历史现象,才好把张仪、苏秦和我东方朔联系起来看。张 仪、苏秦生活于周室倾危、群雄割据、诸侯争霸的时代,征伐、兼并到只有十二个国家存在的时候,仍然看不出鹿死谁手的结果,在此成败决策的时候,人才问题就 显得特别突出。所谓'得人者得天下,失人者失天下'、'乱世出英雄',那是锻炼人的大熔炉,对于那些善于延揽人才的君主来说,只要有利于实现自己帝业的人 才,自然言听计从,予以重用。张仪、苏秦之所以高踞相位,享受优厚待遇,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了。而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与战国时 期有着根本的区别。现在的皇帝英明,天下统一,要办好一件事情,推行一种政策和法令,就像在手中转动任何一个物体一样那么容易,真可谓一呼百应。现在国泰 民安,恩及四海,国家的根基稳固得很,就就连四海的夷狄,也来纳贡称臣,求得保护。在这种和平的环境中,成长起来一批的智能之士,大家都渴望得到重用而献 计献策,怎么好区别他们的贤与愚呢?要是张仪、苏秦和我处在同一个时代,恐怕连一个'掌管'的小官吏也捞不上,还奢望当什么'侍郎'呢?所以说时异事弃。 但不管怎样,作为一个正直的人和有上进心的人,就应该加强自身的修养,从另一个方面去施展自己的才能,去推动社会的发展。诗云:'鼓钟于宫,声闻于外;鹤 鸣九皋,声闻于天。'姜太公一生行义,到了七十二岁,才碰上周文王得以实现他的主张,被封在齐国,恩泽子孙,传国七百年而不绝。只要是勤勤恳恳地研究学 问,老老实实地做人,又何必担心身过不留名呢?有些隐士的主张,虽一时不被重视,一生也没有享受过什么高官厚禄,但他们的人格是高尚的,就像一块矗立的巨 石,安然挺拔。许由是帝尧时一名贤德的人,并没有作过官,但人们称赞他,尧想启用他。接舆是楚国很 有才学的人,尽管他自己装成疯子,而人家就不这样看待他。范蠡是大智大勇的人,在帮助越王勾践复国之后,为什么要泛舟隐去呢?伍子胥是一代名臣名将,为了 吴国的兴盛,可谓披肝沥胆,他虽然遭到奸臣的杀害,但其高大形象,却高照史册,谁会说他是该杀的人呢?纵观古今历史人物走过的历程,均足以启发我们去思 索。这正所谓天有常度,地有常形,君子有常行。君子道其常,小人计其功,我不想在这个问题上与诸君纠缠。'明有所不见,聪有所不闻,举大德,赦小过,无求 备于一人义,'枉而直立,优而柔之;使自求之,揆而度之,使自索之。'这是圣人教给我们处世做人的准则,愿与诸君共勉。"东方朔这番严肃的剖白,不仅说明 了自己既安于现状又图进取的积极态度,有力地回击了挑衅者的热嘲冷讽,更表现出他善于观察、勤于思考、长于辩析的卓越才能,致使满座哑然,对手叹服。
忠心爱民 正直无敌
![]() |
东方朔 |
有一次,上林苑里有一只鹿被人杀了,武帝听后大怒,下令有司将杀鹿的人处死。群臣们为了讨得皇上的欢心,阿说一番之后,都说此人该杀,天大的胆子,也不能把上林苑里皇帝的宠物杀 害。东方朔站在一旁暗想:为了一头鹿,竟忍心杀一个人,皇权之极,实在太可怕了。他灵机一动,挺而进谏道:"这人不仅该杀,而且应该让他死三遍。首先,是 诱使陛下因鹿杀人,这是一大罪;其次,使天下人闻之,都说陛下重鹿、轻人,这是第二大罪;再次,当匈奴来侵犯时,便可用鹿去驱杀敌人。现在,鹿死了,人也 死了,谁去边关守隘、抗敌?"经他这么一说,汉武帝知道自己盛怒之下所作出的决定,是不得人心的。于是,便下令释放了这个错杀了鹿的人。东方朔运用自己机敏的辩词,不仅救护了一个无辜者,无形中也匡正了皇帝的一个错误决策。
古代中国素被称为礼义之邦,而封建朝廷总自命是推行"礼"、"义"之道的司令部,声称要按礼、义、廉、耻的最高标准来衡量臣民的思想言行。但在统治阶级内部是否也有违法乱纪的行为存在呢?如果有,又该怎样呢?东方朔在这个方面是敢直言不讳的。隆裕公主的 儿子昭平君因犯法关押在死牢里。后来公主患了重病很思念孩子,花了大把大把的钱把儿子赎了回去。但这个桀骛不驯之徒,在母亲死后,劣性不改,甚至敢杀"内 官",于是再次被投进了死牢。在处理这个问题时,形成了两种看法:有人想讨好皇帝,说什么"既然上次可用钱赎罪,这次也可以这样作"。另一种看法是:"王 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汉武帝面对这个公案,有心袒护,又怕引起议论,想起姐姐临终时的嘱托,不禁潸然泪下,悽切地对大家说:"姐姐老来才有这个儿子,临死 时将他托付给我,然而"法令者,先帝所造也,用弟故而诬先帝之法,吾何面目入高庙乎!又下负万民。"因此,"哀不能止"。许多大臣见汉武帝这样伤心,也跟 着流眼泪。唯独东方朔举杯上前称颂说:"皇上赏不避仇,诛不避骨肉"," 天下幸甚!"正在悲戚中的汉武帝觉得他的话太不近情理,便拂袖进宫。不久,便把他传进宫中训斥道:"讲话要讲究时间地点,我正在难过的时候,你向我祝贺进 酒,这难道是合适的吗?"东方朔巧妙地宽慰汉武帝道:"我听说:'乐太甚则阳溢,哀太甚则阴损,阴阳变则心气动,心气动则精神散,精神散则邪气及,消愁者 莫过于酒。"经过这么一说,汉武帝的气全消了,不仅没有惩罚他,还赐帛百匹,以资鼓励。
馆陶公主是汉武帝的姑母,堂邑侯陈舞的妻子。陈舞死后,年过五十的寡妇不甘寂寞,豢养了一个比他小十三岁的男幸--董偃。开始是教他读书、识字、相马、射击, 到了十八岁便"出则执辔,入则侍内",成了须臾不可分离的人物。因为是长公主的宠幸,人们也另眼相看。长公主又怂恿董偃用钱财去结交朋友,达到了一日"金 满百斤","钱满百万","帛满千匹"的境地。董偃为了稳住自己的地位,又采纳了一个名叫爱叔的人的建议,设法讨好皇上,接近汉武帝。经过一番紧锣密鼓的 筹划之后,馆陶公主把自己的领地"窦太主园"改为"长门宫",献给汉武帝,讨得了皇上的欢心。然后,又装起病来,引得皇帝前来探亲。佯病中的长公主装出十 分思念的样子道:"希望皇上路过我家,一定进去叙谈,一定要好好接待。"既然是病人的愿望,汉武帝也不便拒绝,便满口答应了。不久,汉武帝从长门宫回来, 果然来到她家作客。馆陶公主热情接待,亲自下厨,并设法引见了董偃。这一来,董偃的身份便合法化了,而且影响越来越大,有时还可以陪同皇帝在北宫游戏,或 到外面骑马、观看斗鸡等,竭尽阿谀之能事。
为了答谢皇姑的盛意,汉武帝还在宣室设宴款待馆陶公主。宣室是未央宫的 正室,是大臣们朝见皇上的地方,汉武帝还派人想把董偃也召来。这天正值东方朔执戟值班,他觉得皇上这样做太失体统了,便"辟戟"进谏,严肃地指出董偃以一 介平民私侍公主,搞乱了婚姻关系,败坏了伦理道德,助长了男女之间的不正常气氛;而且董偃千方百计引诱皇上游玩,"尽狗马之乐,极耳目之欲,行邪狂之道, 径淫辟之路",是"国家的大贼,人主之大蜮",应该及早地处死他才对,怎能让这种人来宣室作客呢?汉武帝觉得东方朔言之有理,表示以后要疏远他,但酒宴已 经摆好,就让他混过这一次算了。东方朔却坚决反对道:决不能让这种不三不四、不伦不类的人踏进这庄严的殿堂,并引古证今把董偃比成古之奸贼竖刁、易牙、庆父之流。汉武帝没法驳倒他,只得下诏撤宴,改置北宫。从此,也不再宠信董偃。得意一时的董偃又过起了提心吊胆的日子来了,刚过三十,就一命呜呼了。
东方朔就是这样一位敢于直言极谏以阻止歪风的人物。
难展鸿才 萌生退意
![]() |
东方朔 |
接着东方朔又对历世隐士们进行了一番深刻的分析。许由是尧时贤臣,尧想起用他,他就是不愿挤上政治舞台。他认为尧只知贤人有利于天下,而不知他们也能贼天下的道理。许由虽没当官受禄,但并不影响他作为贤士而存在于历史上。箕子也是纣王的 叔父,见纣王无道,专听奸佞之言,不纳忠臣之谏,便装疯作傻,才得以保全住性命。商亡后,被封于朝鲜。后来,当他路过殷墟,作诗凭吊故国时,谁不为他抛洒 同情泪呢?接舆是楚国的贤士,楚王曾以百金聘他为官,要他帮助治理江南各地。他认为这是"富贵人之所欲",他的妻子也认为"至人乐道,不能以贫易操,不为 富改行"。于是,双双隐居四川峨嵋山上。像箕子、接舆这样的人,如果能碰上明君圣主,君臣之间能推心置腹,共商国事,共图富强,上下同心,则国泰民安,还怕三皇五帝那样的盛世不能再现吗?伊尹耕于莘(今陕西合阳县东南)野,商汤三次去聘请他。他们之间由于统一了认识,有了共同的奋斗目标,才以天下为已任,出山帮他伐粱,此所谓圣人之任。
姜子牙也 是贤能智谋之士,七十岁了还没有出山,垂钓于渭水之滨。他是在等待时机,寻找明主,直到认识周文王之后,感到心同意合,才愿意帮他去征伐纣王,统一全国 的。周文王、周武王对姜尚无比信任,总是言听计从。正是由于君臣的团结和深信不疑,给姜尚提供了发挥才能的机会,使他能深恩远虑,引义正身,推恩而广天 下,奖励有德行的人,录用贤能的人,惩罚那些道德败坏的人,这样便达到了统一的目的,建立起美好的风尚,实现了帝王之业。他毫无野心,尽到了臣子之责,封 侯授爵,传之子孙,名显后世,万民称之于今世,也是理所应当的事。关龙逄、比干、伊尹、姜尚……他们都是才华横溢的人,而他们的结局却迥然不同,这不正说明"谈何容易"的道理吗?
吴王被非有先生的这一番话感动得泪流满面,而且深切地感到自己身上确有许多毛病,已经把吴国推 向到危险的边缘了。于是,便痛下决心进行了一番改革。他从自己做起,严肃了上朝的制度,端正了君臣的关系,选拔了一批品德廉洁的人,推行一整套节约的办 法,减少了后宫的费用,限制了车马的使用权,停建了楼台馆阁的建设,并把一些皇家花圃、池塘废除,用来发展生产。又从皇家仓库中拿出钱粮来赈济鳏、寡、 孤、独和残废、老人,并减轻了人民的赋税和刑罚,又将一批奸佞之人与歌舞之徒赶了出去。这样一来,只三年时间,国内就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国无灾害 之变,民无饥寒之色,家给人足,蓄积有余,囹圄空虚,凤凰来集"的一片升平景象。以致远方异俗之人向风慕义,各奉其职前来朝贺。
东方朔这番"非有"的假设和议论,只能说是自身失落感的道白。汉武帝虽然多次向他执经问难,自己也曾多次露才扬己,但始终没有成为股肱之臣,其恹恹之情是谁都难免会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