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ey再撤稿26篇中国大学论文,批量撤稿是否已成为西方期刊对中国学者的学术讹诈?!

近日,威立(Wiley)旗下期刊Environmental Toxicology在过去几个月因同行评审问题撤回了26篇论文,其中有作者强烈表示不同意撤稿。

事实上,这并非西方期刊首次大规模撤稿中国学者的论文。近年来,Springer、Elsevier等国际出版巨头也多次对中国学者的论文进行批量撤稿。据统计,2015年至2020年间,中国学者被撤稿的论文数量占全球撤稿总量的比例从20%上升至近40%。这一趋势引发了广泛争议:究竟是中国的学术不端问题日益严重,还是西方期刊对中国学者存在系统性偏见?

同时,国际学术出版商对于中国论文不公平以及不合理的批量撤稿,不禁让我们质疑:批量撤稿是否已经成为西方期刊对中国学者进行学术讹诈的手段?

学术不端还是学术霸权?

从表面上看,撤稿事件似乎是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正当惩罚。然而,深入分析后可以发现,这一现象背后隐藏着更为复杂的学术生态问题。国际学术期刊的审稿撤稿机制存在明显的权力不对等。西方期刊掌握着学术话语权,而中国学者在发表论文时往往处于被动地位。

2024年Plos one期刊撤稿了一篇北大健康科学中心研究人员2015年发表的一篇文章,而编辑部给出的理由竟然是,论文中的部分图片与2017年及2019年发表的两篇论文相似或相同。

说先发表的文章抄袭后发表的论文,这个逻辑上真的能说通吗?在很多的撤稿案例中,国外学者或许还有申诉的机会,而中国学者几乎申诉无门。

要知道,撤稿事件严重的话可能会使得原作者失去科研经费、职称晋升机会。清华大学李教授也曾经指出:“撤稿标准的不透明性和双重标准是国际学术出版领域的一大痼疾。中国学者需要更多的发声渠道,以争取公平对待。”

录你稿件的时候催你付APC

撤你稿件的时候管你是谁!!

纵观撤稿的诸多文章,大多是发生在开源期刊上面。论文发表过程中,作者按照正常流程投稿、返修……付出了不少心血和精力。文章录用的时候需要付开源费,如果没有按时付费,期刊则会三天两头的发邮件催缴APC。

等到论文发出来一段时间,有的甚至是作者已经凭借文章评上职称/结项后的一两年,然后被期刊告知因为同行评议受损,需要撤掉已经发表的文章。

最重要的是这些APC费用还不低,这哪里是学术出版,分明是学术割韭菜。录稿的时候催APC,撤稿的时候倒是连个像样的解释都没有。

如果一早知道会被撤稿,作者宁愿花更多的时间换个刊物发吧?大家都是正儿八经投稿,去哪里参与同行评议呢?期刊一句轻飘飘的同行评议受损,就否定了作者的所有努力,并且还要作者承担潜在的来自单位的处罚,合理吗?期刊为什么不能在评审的时候就好好筛查?

特别是**出版商,自收购**后,感觉像是开了撤稿盈利的大门,并且屡试不爽。一方面通过高额的订阅费和开放获取费用赚的盆满钵满,另一方面动不动就不接受反驳式的大量撤稿。

现在,对于这些开源期刊,高校已经明显出现不信任的倾向,“既然开源这么不靠谱,干脆就不认了,大家都去发闭源吧。”

但是闭源的劣势也很明显,审稿周期长,审核标准高,对于着急毕业的学生和急于出成果的教师来说,时间成本确实有点高了。

国际核心肉眼可见的坦途变未知,今年发高级文章的希望估计只剩下——报纸和主流媒体,还稍微可控


复旦大学教授张伟认为:“撤稿事件对中国学术生态的破坏是长期的。我们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学术诚信体系,同时也要为学者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护。”我们需要加快构建自己的学术出版体系,争取更大的国际学术话语权。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