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装与维护--07鼠标

鼠标,计算机的一种外接输入设备,也是计算机显示系统纵横坐标定位的指示器,因形似老鼠而得名(港台作滑鼠)。其标准称呼应该是“鼠标器”,英文名“Mouse”,鼠标的使用是为了使计算机的操作更加简便快捷,来代替键盘那繁琐的指令。

1.鼠标的发展史

1.1鼠标雏形 

最早可以追溯到1952年,皇家加拿大海军将5计算机输入。这是我们能够追溯到的最早的依靠手部运动进行光标移动的输入设备。但当时这个东西不叫鼠标,而且看上去也不像mouse。

1.2原始鼠标

鼠标是1964年由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Douglas Engelbart发明的,当时DouglasEngelbart在斯坦福研究所(SRI)工作,该研究所是斯坦福大学赞助的一个机构,Douglas Engelbart很早就在考虑如何使电脑的操作更加简便,用什么手段来取代由键盘输入的繁琐指令。

60年代初,他在参加一个会议时随手掏出了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画出了一种在底部使用两个互相垂直的轮子来跟踪动作的装置草图,这就是鼠标的雏型。到了1964年,Douglas Engelbart再次对这种装置的构思进行完善,动手制作出了第一个成品。因此Douglas Engelbart也被称为“鼠标之父”。

当时还没有“鼠标”的名称,这个新型装置是一个小木头盒子,里面有两个滚轮,但只有一个按钮。它的工作原理是:第一步,由滚轮带动轴旋转,并使变阻器改变阻值,阻值的变化就产生了位移讯号。第二步,经电脑处理位移讯号后,屏幕上指示位置的光标就可以移动了。

由于该装置像老鼠一样拖着一条长长的连线(像老鼠的尾巴),因此,Douglas Engelbart和他的同事在实验室里把它戏称为“Mouse”,他当时也曾想到将来鼠标有可能会被广泛应用,所以在申请专利时起名叫“显示系统X-Y位置指示器”,在1970年获得了通过,在此后还授权给苹果、施乐等公司。人们觉得“Mouse”这个名字更加让人感到亲切,于是就有了“鼠标”的称呼。

鼠标被发明之后,首先于1973年被Xerox公司应用到经过改进的Alto电脑系统中,但是遗憾的是,当时这些系统都是实验用的,完全被用于研究工作,并没有向大众推广,所以鼠标一直都默默无闻。

1979年,苹果公司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被邀请观看Alto以及执行在该系统上的软件。乔布斯被自己所看到的电脑技术所震撼,他意识到这些技术代表了电脑未来的发展潮流。这些技术就包括使用鼠标作为指点输入设备和操作系统使用的GUI(Graphics User Interface,图形用户界面)。Apple公司立即将这些功能加入自己的系统中,准备开发新型的家用电脑,并且高薪挖到了十几位Xerox公司的技术人员。1981年,Xerox公司推出了使用鼠标,并应用GUI操作系统的Star 8010电脑,这是大众首次了解鼠标,可惜由于这种电脑价格过于昂贵,销量很小。尽管如此,鼠标已经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并开始为人们所掌握。

1983年,Apple公司正式推出LISA电脑,这是Apple公司自己的第一台使用鼠标的电脑,进一步把鼠标介绍给了广大用户,让用户认识到了鼠标的作用。

1984年,LISA的升级产品--Macintosh问世,这是Apple公司的一个里程碑,也是电脑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为Apple公司带来丰厚收入的同时,也让鼠标走进了千家万户。之后,由于OS/2,Windows系统的广泛使用更进一步推广了鼠标和GUI的应用,使得鼠标逐渐流行起来,并最终成为了电脑的标准配置,从此,每台电脑旁边都有了一个忠实的伴侣,那就是“Mouse”--鼠标。 

1.3机械鼠标

原始鼠标只是作为一种技术验证品而存在,并没有被真正量产制造。在鼠标开始被正式引入PC机之后,相应的技术也得到革新。依靠电阻不同来定位的原理被彻底抛弃,代之的是纯数字技术的“机械鼠标”。

与原始鼠标不同,这种机械鼠标的底部没有相互垂直的片状圆轮,而是改用一个可四向滚动的胶质小球。工作原理是:第一步小球在滚动时会带动一对转轴转动(分别为X转轴、Y转轴),在转轴的末端都有一个圆形的译码轮,译码轮上附有金属导电片与电刷直接接触。当转轴转动时,这些金属导电片与电刷就会依次接触,出现“接通”或“断开”两种形态,前者对应二进制数“1”、后者对应二进制数“0”。第二步二进制信号被送交鼠标内部的专用芯片作解析处理并产生对应的坐标变化信号,也就是光标位置。只要鼠标在平面上移动,小球就会带动转轴转动,进而使译码轮的通断情况发生变化,产生一组组不同的坐标偏移量,反应到屏幕上,就是光标可随着鼠标的移动而移动。 

与原始鼠标相比,这种机械鼠标在可用性方面大有改善,反应灵敏度和精度也有所提升,制造成本低廉,成为第一种大范围流行的鼠标产品。但由于它采用纯机械结构,鼠标的X轴和Y轴以及小球经常附着一些灰尘等脏物,导致定位精度难如人意,加上频频接触的电刷和译码轮磨损得较为严重,直接影响了机械鼠标的使用寿命。在流行一段时间之后,它就被成本同样低廉的“光机鼠标”(也就是我们说的所谓的“机械鼠标”)所取代。

1.4光机鼠标

为了克服纯机械式鼠标精度不高,机械结构容易磨损的弊端,罗技公司在1983年成功设计出第一款光学机械式鼠标,一般简称为“光机鼠标”。

光机鼠标是在纯机械式鼠标基础上进行改良,通过引入光学技术来提高鼠标的定位精度。与纯机械式鼠标一样,光机鼠标同样拥有一个胶质的小滚球,并连接着X、Y转轴,所不同的是光机鼠标不再有圆形的译码轮,取代译码轮的是两个带有栅缝的光栅码盘,并且增加了发光二极管和感光芯片。工作原理是:第一步,鼠标在桌面上移动时,滚球会带动X、Y转轴的两只光栅码盘转动,而X、Y发光二极管发出的光便会照射在光栅码盘上,由于光栅码盘存在栅缝,在恰当时发光二极管发射出的光便可透过栅缝直接照射在两颗感光芯片组成的检测头上。如果接收到光信号,感光芯片便会产生“1”信号,若无接收到光信号,则将之定为信号“0”。第二步,感光芯片产生的信号被送入专门的控制芯片内进行运算,生成对应的坐标偏移量,确定光标在屏幕上的位置。

光机式鼠标器是一种光电和机械相结合的鼠标,它在机械鼠标的基础上,将磨损最厉害的接触式电刷和译码轮改为非接触式的LED对射光路元件。由于采用了非接触部件,降低了磨损率,从而大大提高了鼠标的寿命并使鼠标的精度有所增加。光机鼠标的外形与机械鼠标没有区别,不打开鼠标的外壳很难分辨,但我们一般接触到的都是光机鼠标。

光机鼠标在精度、可靠性、反应灵敏度方面都大大超过原有的纯机械鼠标,并且保持了成本低廉的优点,在推出之后迅速风靡市场,纯机械式鼠标被迅速取代。可以说,真正的鼠标时代是从光机鼠标开始的,现在市场上还有卖,但使用的已经不多,而且大多为低档产品。光机鼠标缺陷:底部的小球并不耐脏,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两个转轴就会因粘满污垢而影响光线通过,出现诸如移动不灵敏、光标阻滞之类的问题,因此为了维持良好的使用性能,光机鼠标要求每隔一段时间必须将滚球和转轴作一次彻底的清洁。在灰尘多的使用环境下,甚至要求每隔两三天就清洁一次。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光机鼠标无法保持原有的良好工作状态,反应灵敏度和定位精度都会有所下降,耐用性不如人意。

现在可能我们已经对这种鼠标淡忘了,但千万不要小看它,轨迹球鼠标一直在设计领域被广泛应用,可以说在设计领域没有可以撼动轨迹球的存在,这种鼠标至今依然有新品出现。

1.5光电鼠标

光电鼠标器是通过检测鼠标器的位移,将位移信号转换为电脉冲信号,再通过程序的处理和转换

  • 0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zzytime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