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发展现状与预测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发展现状与预测


(2005-05-31 10:12:44)

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信息管理中心 刘颖

在我国,电子政务的概念逐步深入人心。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的电子政务建设到今天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许多地方政府部门基本上都建立了相应的配套设施。在有了这些基础之后,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开始进入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即从基础建设到全面应用的深刻变革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六大将加强电子政务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写入新的五年规划,电子政务在推进政府管理创新方面将起到革命性的作用。

如何更深刻地理解和认识电子政务的目的、作用,如何更科学合理地开展和发展这项工作,正成为政府领导人、电子政务建设管理者、IT业界人士乃至社会公众日益关心的问题,它迫切要求我们从理论和实践上积极探索、总结经验。

一、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亟须“规划先行”

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离不开国家计划的指导,现阶段的电子政务发展同样需要规划的指导。

电子政务建设是“社会工程”、“民生工程”,具有明显的社会性、群众性、整体性。就目前某些地区、部门而言,电子政务建设没有统一规划、综合考虑、总体部署、典型引路,而只是顺其自然、自行其事、孤立实施、各自为战,其结果必然是良莠纷呈、优劣共存、网络不通、信息资源难于共享。

电信业“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已经启动,我国的电子政务经历了高潮迭起的建设阶段,现在应该冷静分析现状,对未来的走向进行理性规划,从宏观上对电子政务的有序发展进行整体把握。

制定“十一五”电子政务发展规划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为电子政务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让全社会更好地了解和支持电子政务的发展;

2、为各级政府有序地发展电子政务指明目标与方向,尽量减少电子政务发展中的无序和盲目现象,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3、为加强电子政务发展过程中的组织、协调和合作提供依据,以促进电子政务发展整体推进,有序进行;

4、为社会各界,特别是IT厂商参与电子政务建设提供实施与应用指南。

我们应该借鉴电子政务发展较为成功的国家的经验,同时结合本国国情,制定出一套能够满足各级政府机构和社会各界的现实和潜在需求,能够前瞻性地把握电子政务的发展方向和变化趋势的规划体系,从而促进电子政务有序发展,保证电子政务的实际效果。

二、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情况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即80年代的起步阶段,90年代的重点推进阶段和进入新世纪后的加速发展阶段。90年代后期,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伴随因特网的迅速发展和政府职能转变的力度加大,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进入了全面规划、整体发展的新阶段。

近几年来,随着国内信息化建设速度的不断加快以及国家对电子政务工作重视程度的日渐加深,电子政务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在2002年17号文件的指引下,我国各级政府正围绕“两网、一站、四库、十二金”的发展重点有序展开,从中央到地方、从城市到农村,各种局部性应用、阶段性成果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

从目前的发展情况看,国内各政府职能部门的网络基础建设已经初具规模,不同部门的局域网已经基本搭建完成,甚至有些地区已经形成了城域网的基本雏形。从具体应用效果看,政府内部通过网络化沟通和信息共享,办公效率大有提高。

在最近几年中,全国各地以北京、上海等地区的政府机构为龙头,以南海、邯郸为代表的各级地方政府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在电子政务的建设与应用方面取得了比较大的进展。

首都北京作为我国最早实施电子政务工程的地区,到2000年底,已初步建成了公用信息平台和政务信息网络。中关村高新技术科技园区已经开始实现网上办公办事,电视电话会议网络也已基本覆盖全市。北京市提出的建设电子政府的具体目标是:到2002年底初步实现政府面向企业和市民的审批管理和服务业务上网进行,政府内部初步实现电子化和网络化办公。到2005年底建成体系完整、结构合理、高速宽带、互联互通的电子政务网络系统,最终建成北京市政务系统信息资源库,全面开展网上交互式办公。

上海的政府门户网站建设也取得了实效,目前该网站共列出707项业务,其中的640项可以在网上受理,提供2000多个可供下载的表格。近期,上海开始执行新的信息公开制度:“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向社会主动公开除保密以外的各种信息。

2001年,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南海电子政务试点示范工程正式启动。南海以此为契机,在电子政务建设方面紧紧围绕应用这个核心,一步一个脚印,做到“全民培训、广泛应用”。目前,政务光纤网络已连接南海所有的17个镇(街道)和224个行政村,并对整个政务网络的互联网出口、网络安全、病毒防护等实行统一管理。目前已有60多个系统在政务网上运行,各类应用基本覆盖了所有的机关部门,其中半数以上应用了中国电子政务应用示范工程的成果,运行于安全平台之上,采用数字证书进行身份认证和电子签章。

邯郸市的电子政务建设创意新、基础扎实,有自己的特色。他们遵循“不求超前、但求实用”的原则,坚持统一机构、统一网络、统一软件、分级管理的“三统一分”管理模式,充分利用信息资源,避免重复建设,这种经验已经在全国得到推广。

总之,近几年是电子政务发展环境最好的时期,而且这种势头将会在三到五年内一直保持下去。

三、我国电子政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及应对措施

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为提高行政效率和增加政府工作透明度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取得成绩和进展的同时,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

1、 对电子政务缺乏理性认识

国内的一些电子政务方案非常宏观,功能、效益设计得非常大,非常全面,可是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往往会出现巨大的电子政务投资和与之不相适应的、相对比较薄弱的电子政务应用之间的矛盾。这些总体性的框架建设,项目涉及面铺得很大,却事事做不深透。

之所以出现这种问题,在于我们对电子政务项目缺少恰当的定位。面面俱到的整体性方案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有效的做法是:选好一个最能取得应用效果的具体项目,做深、做透、做好配套的各个环节。一个项目成功了,再来扩展。

电子政务需要的是求真务实地推进。将电子政务目标定位低一点,项目选择小一点,不会有什么太大的损失,待有了能力后再扩展也不迟;相反,如果好高骛远、眼高手低,那将会非常危险。

2、 信息孤岛问题

由于我国电子政务是在各级政府、不同部门中分别进行的,没有统一的战略规划,各部门之间相互封闭,相当一部分已建成的电子政务系统模式不统一,这些独立的、异构的、封闭的系统使得彼此之间难以实现互联互通,从而成为一个个“信息孤岛”。

信息孤岛使得各部门之间的各种系统难以兼容,信息资源难以共享,相互封闭、互不相通,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财力和时间,而且大量的信息资源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缺乏电子政务统一标准,是产生这些“信息孤岛”的主要原因。

国内外电子政务建设的实践证明,电子政务建设必须有标准化的支持,尤其要发挥标准化的导向作用,以确保其技术上的协调一致和整体效能的实现。标准化是电子政务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它将各个业务环节有机地连接起来,并为彼此间的协同工作提供技术准则。通过标准化的协调和优化功能,能保证电子政务建设少走弯路、提高效率、确保系统的安全可靠。统一标准是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基础。

一方面,国家通过出台宏观的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来规范和统一现有的标准。但由于我国不同政府部门之间、各级政府之间、不同区域之间对电子政务的需求差别较大,在国家标准的宏观指导下,还应该制定地方标准和部门标准。另一方面,国家应鼓励具有一定技术实力的企业积极参与到标准的制定工作中来,为电子政务建设出力。在标准完善、改进和制定工作中,可以借鉴一些厂商开发的电子政务示范工程中的先进技术和规范,使之成为部门和地方标准的一部分。

总之,标准要为电子政务建设服务,电子政务建设要促进标准发展。

3、数字鸿沟问题

数字鸿沟,一般也被称为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

数字鸿沟是一个普遍性的世界现象,由于经济水平的差距和区域特色的不同,它广泛地存在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之间以及一国的不同地区之间。我国也不例外,城乡差距明显,沿海和内地的地区差距显著,某些落后地区刚刚解决温饱问题,数字鸿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那么,我们怎样去跨越数字鸿沟呢?

首先,政府部门要积极推动整体信息化建设,解决因为年龄、地域、经济条件等客观因素导致的数字鸿沟问题,信息化不仅要覆盖年轻人群,更要覆盖中老年人以及广大农民,尽力满足弱势群体对信息技术的需要。

第二,加快电子社区建设,为广大公众提供廉价、便捷的上网平台。

最后,应该利用多样化的手段去服务于公众。信息化的最终目标就是要让人民得到更快捷、满意的服务,因此基于不同的客观条件,网站、广播、电话等多种手段可以让公众自由选择,争取让所有人都可以享受到政府提供的服务。

4、电子政务不能搞无米之炊

在国内电子政务建设中,“重开发,轻应用;重硬件,轻软件;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比较普遍。尤其是重网络建设、轻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应用的问题比较突出。我们会发现,在一些政府网站上,只介绍政策法规、联络方式等静态信息,政府新闻发布占据主要地位。而表格下载,网上申请等为公众带来更多价值的在线服务寥寥无几,这会形成“有路无车”、“有车无货”、“有电子无政务”的尴尬局面。

为了实现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目标,我们要利用电子化手段,加快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集成与整合,建立健全基础性、战略性的政务数据库。从一定意义上讲,充实实在的政务信息是电子政务成败的关键。否则,电子政务将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可能有持久的生命力。

四、我国电子政务发展预测

展望我国电子政务的未来,必将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电子政务的发展会出现这样一些主要趋势:

1、设立政府CIO

国内外电子政务建设经验都说明,电子政务必须实行法人负责制。对于投入巨大的电子政务建设,应当有人对其承担法律责任。没有法律责任人的电子政务建设项目无法减少或防止投资风险。电子政务的法律责任人就需要CIO(首席信息技术主管)来担任。

可喜的是,就在目前国内为是否设立CIO职位而争论的时候,有些地区已经开始了政府CIO的试点工作,虽然范围很小,但我们相信成功的效用会带来星火燎原之势。

相信今后我国会全面实行CIO制度,大力培养政府CIO,一大批CIO会相继涌现出来。他们是经过严格培训的复合型人才,是有政务和信息技术两方面专业素质的高级行政领导,直接对行政一把手负责,并接受上级CIO的业务领导。CIO通过信息技术与政府业务的结合,负责主持建立面向政务的应用系统,以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改进政府工作。实行CIO制度将为建立自上而下的组织保障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2、建立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

电子政务高绩效可以理解为:用相同或者更少的资源,快捷地生产或提供更多所需要的产品或者服务。目前我国有关部门正抓紧制定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促进体系的尽快形成。

在这个针对电子政务建设的绩效评估体系中有许多的指标,比如量化的指标,办事时间的缩短、办事程序的减少、成本的降低、效率的提高等等,但是最根本的指标还是“公众满意度”。公众的认可和支持程度是电子政务建设必不可少的基础。只有具备了坚实的民意基础,得到公众认可,才能证明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成功。

3、实施电子政务人才战略

进行电子政务建设,实质上是信息技术与政务工作的结合过程,这就要求政务工作人员必须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公务员决不要认为,仅仅熟悉政务,了解电脑、网络的使用,就可以从事电子政务的工作。进入电子政务工作流程,使用人员应该有较全面的信息管理能力、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电子政务建设卓有成效。

从我国政府工作人员目前的组成状况来看,其知识结构在大多数地区是不尽如人意的。目前公务员队伍的素质还不够高,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瓶颈”。可以设想一下:一个不懂信息管理、不懂信息技术的公务员在一个完全量化的电子技术环境中工作的尴尬与无奈;而一个既懂信息整合技术,又懂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政务工作流程的公务员在电子政务的工作环境中的顺畅。政府具备这样的人才结构,对于提升政府的管理水平、服务于社会的能力将会成为可能。所以,电子政务建设需要大批既懂信息技术又懂政府业务流程的复合型人才。进行电子政务建设需要先行进行人才培养和储备。

五、结语

尽管电子政务代表了政务实施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但是,建立和完善电子政务系统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工程,何况政务本身也在衍变、发展,改革中深层次的问题还将不断暴露出来。再加上我国目前现有的条件所限,制约因素客观地存在并产生作用,因此,电子政务建设的道路不会是一条平坦的道路,任重而道远。但只要我们正确分析、判断形势,科学合理地决策,并充分利用一切国内外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经过各界人员共同努力,一定会使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健康发展,建成有中国特色的电子政务。

(当代通信)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