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认清机运的本质

凡是在职场混过几年的年轻人,差不多都相信人生的成败全靠机运,即使那些不十分相信的人,也会常把“时运不济”这类的话挂在口头上。甚至于那些混得蛮有成就的人,也常会谦虚地说:我的运气好!

如此一来,“机运”成了人们的口头禅,是很多年轻员工们都误认为“机运”才是决定一生成败的主宰。

由于这种心理的影响,再加上经常发生的一些无法理解的事故,使这些相信机运的年轻人越发相信冥冥中真有一股主宰命运的力量,在巧手安排一切,不是人力可以强求的。

然而,“机运”的意义是什么呢?我想最简单的解释是:同样的机会,任何人遇到都会成功,但是偏偏大多数人遇不到,只有极少数人遇到。可那么少数的人,就是机运好的人,那些大多数的人就变成机运坏的人。

如果这一解释成立的话,我们不妨举两个实例来加以印证,并进一步说明“机运”产生的连带因素。

在台湾制造业中,有一位学做皮鞋起家的大老板,为了故事叙述方便,我们不妨给他起个假名:李德胜。

李德胜有两次相同的“机运”,但却产生了完全不同的后果,这也许可以帮助大家了解,究竟什么是机运。

李德胜的家境并不太好,读完小学后,就被家人送到他叔父的皮鞋店里当学徒。学了一段时间之后,接触的人多了,见识也比以前增加很多。他突然觉得,要造台北这样的大都市混,读书太少不容易出人头地。于是,他拿定主意继续求学。

他跟叔父商量的结果,他叔父表示爱莫能助。因为一家小皮鞋店,请一个学徒要做很多的事情,不但要比别人早起,而且还要比别人晚睡。不用说全心求学,即使半工半读也办不到。何况他叔父当时的生活情形,实在养不起闲人,更别说替他出学费了。

如此一来,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是放弃读书的念头,专心在他叔父的皮鞋店里学手艺;要不,只有另找工作,采取半工半读的方式。

李德胜考虑再三,选择了第二条路:半工半读。正好这时候邮局招考送信的邮差,他毅然选择了这个工作,白天担任分送信件的工作,晚上则在一家夜校读书。辛苦了三年,总算取得了中学的毕业文凭。

在分送信件的工作中,李德胜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认识了一位贩卖布匹的小商人,我们姑且叫他老王。此人对布匹的生意似乎很在行,而且跟李德胜很投缘,因此诚心诚意的劝李德胜辞掉邮局的工作,跟他一起合伙经营布匹生意。

读了三年中学的李德胜,野心更大了。他一想,在邮局担任送信工作没多大出息,不如做生意发展。现在既然有这样一位内行的朋友领路,正是自己创业的机会到了(请注意,这就是我们一般认为的机运)。于是,他决定辞掉邮局的工作,开始经营布匹的生意。

这是1938年的事情,这时候的纺织品大多是棉织品。而这段时间的面纱价格极不稳定,起伏很大。再加上他对这一行懂得太少,既没有经营原则,也想不出应变的对策。他那位朋友老王,在市场不稳定的情况下,也是一筹莫展。两个人等于在闭着眼睛做生意,人家说高就高,说低就低,就像是一只小船漂流在浪涛汹涌的大海中,根本摸不清市场的变化趋势,只有任凭别人宰割。

这个生意苦撑了两年,终于支持不下去了,宣布了倒闭。李德胜当时认为的“好机运”几乎变成他的致命伤。

好在不是恶性倒闭,生意结束之后,把存货拍卖掉,清偿了债务,李德胜不仅没有负债,而且还剩了一笔钱。不过,初出茅庐做生意,就遭到这样的打击,他内心的痛苦是不言可知的。

一般人遇到这种情形,多半会产生两种想法:一是怨天尤人,认为自己的命运太坏,说不定就此消沉、堕落下去;一是认为商业环境太险恶,顿生退意,不如找个固定收入的工作,平平稳稳的过一生。

世上的这两种人很多,所以社会上碌碌无为的人也特别多。因为他们太敏感,太相信命运,没有一点冲劲,反而真的被“命运”限制住了。

如果你真的能乐知天命,真的希望很平凡的安安逸逸过一生,并不算大错。怕的是你在经过一次次失败之后,既缺乏前进的勇气,又不太甘愿过拿薪水的日子,在这两种力量的夹缝里,你很可能变得思想偏激,慢慢形成牢骚满腹,看着谁都不顺眼。这时候你会认为:所有比你混得好的人都是靠机运,甚至于你会毫不感到羞耻地在心里想:“如果我是某某大亨的儿子,说不定早就干上总经理了”。

这些偏激的念头,在你的心中经过长时间的煎熬激荡之后,会使你变成一个不可救药的人,不仅你自己痛苦一生,也变成个人见人厌的人。

一个成功者与失败者的分别就在这里。就拿李德生来说,如果他当初认为“好机运”变成失败时,在心灰意冷之余,很可能再回到他的老本行,慢慢的煎熬,养家糊口也不成问题,但他不可能变成今天皮革业的知名人物。

当时不到三十岁的李德胜在初尝失败的滋味后,不仅毫不灰心,而且更加激起他的斗志。他在平心静气检讨之后,认为自己这次的失败主要原因是自己对纺织这行太外行了,如果将来避免再失败的覆辙,唯有经营一个自己比较熟悉的行业,才稳妥。

他想来想去,自己真正能称得上了解一点的,只有皮鞋这一个行业。只是他在他叔叔的皮鞋店学习的时间并不长,做皮鞋的手艺只懂得皮毛而已,要开皮鞋店,经验似嫌不足。不过,他在皮鞋店学徒那段时间,跟技工、师傅们处的都不错,常听他们谈皮革的好坏。他想:自己何不去贩卖一些皮革,到皮鞋店去推销?记得他在叔叔的皮鞋店工作时,常看到一些皮革贩子上门推销,每次都可成交一些生意。有一次,他叔叔还曾以教训的口吻告诉他:别看人家用车子带着几张牛皮到处跑不起眼,若是主顾多了,所赚的钱可不会少于我们开皮鞋店的。当时叔父说这些话主要是训勉他不要好高骛远,什么事情都要从基层做起,不要手里做着这个心里想着那个。由于他当时不安于学徒的事,他叔父才有感而发,说了一大堆话。他始终记在心里。想不到彷徨无计时,竟从这些话中悟出了一条路子,使他下定决心做一个皮革贩子。

事实上,以他当时手头上的一点钱也只能做这样的小生意。他先买了一辆脚踏车,然后到皮革批发行里买了几张牛皮,卷起绑在后面,当乡镇的小皮鞋店去推销。以前他认为骑脚踏车很是好玩,现在才发现一天到晚骑在上面跑竟是很痛苦的一件事。尤其在一开始,每天早上起床时两条腿竟疼的太不起来。

这时,他叔叔劝他回店里帮忙,并告诉他,如果他能专心学做生意,将来他也能开一家皮鞋店。照当时的情况而言,贩卖皮革的生意刚开始,正式最艰苦困难的阶段,他叔叔给了他这样好的一个希望,似乎没有拒绝的理由,然而,他拒绝了。

拒绝的原因,完全是基于年轻人的自尊心。李德胜认为,既然当初自己要强行离开皮鞋店,再回去是很没面子的事情。所以他仍然咬牙苦撑下去,继续做他的小生意。

拒绝这个“好机会”是决定李德胜未来事业的关键。如果他答应叔叔回店里工作,将来的发展固然是个未知数,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不可能创立一份今天的事业。因为他将失去前面等着他的一个更好的机缘。另外还有一个因素,对李德胜未来的事业也发生了极大的影响。在拒绝叔叔的好意之后,亲人们对他都很不理解,认为他不知好歹,放弃正当的生意不学,竟甘愿去做一个没有出息的小贩。亲人的误解使倔强的李德胜激发起斗志,他带着怄气的心情,决心要在皮革这一行打出一条出路。因此,他默默地忍受奔波之苦,骑着单车整天在外面跑生意。这样苦了几年,他已跑出一条销售路线,收入也慢慢好起来,对皮革生意的经验也越丰富(注意:这是即将来临的好机运的一根有力引线)。于是,好机会来了。

原来,在他贩卖皮革的这几年中,他销售的货大部分都是向一家林姓商店批发来的。这位老板是个忠厚朴实的商人,唯一的缺点,就是拙于辞令,不善交际。完全是在靠货真价实做生意。尽管老主顾很多,但生意却始终没有太大的发展。

李德胜这几年在外面推销皮革,口才已练得相当不错。在交往中,林老板默默的观察他,发觉这个年轻人不但能吃苦,讲信用,而且在推销方面也颇有才能。认为他将来一定是做生意的一把好手,所以早就有意把他拉到自己的店里来。但林老板不善言辞,这事一直憋在心里,不知道如何开口。

直到有一天,延平区举行大拜年活动,林老板与李德胜在酒席上相遇。几杯酒下肚,林老板借酒壮胆,把自己内心的想法跟李德胜说了出来:你一个人整天骑着车子跑生意太辛苦了,你到我店里来怎样?我们合伙来经营。

一听林老板要跟他合伙,李德胜当时愣住了。他自己心里明白,这几年他贩卖皮革的生意虽然做的不错,但并没有积蓄下多少钱。而人家林老板是皮革业很有点名气的商人,经营这一行已经有很多年,不但有个颇像样的店面,而且还有加工厂,资金相当雄厚,自己凭什么跟人家合伙?然而,林老板邀他合伙的心意非常诚恳,并把他这样做的目的告诉他:我知道自己的缺点,也非常了解你的长处。如果我们能合伙来做,内部的事由我来管,外面的业务由你去推动,我这个生意一定会有更大的发展。

李德胜这个时候自认对皮革生意已经很在行,人家既然诚心诚意的给自己这样一个机会,当然应该试一试。就这样,李德胜正式加入了皮革业的行列。

虽是合伙名义,李德胜并没有得意忘形,他知道这完全是人家林老板那看得起自己,硬把他的身份提高了。所以他颇知检点,在心理上始终以伙计的身份自居,不敢稍有逾越,对上上下下的人不敢带有一点点骄气。

这样一来,更使林老板大为赏识,暗喜自己没有看错人,当然对李德胜的提拔更加不遗余力了。

在各展所长、合作无间的经营下,现在两个人的事业已有四、五家之多。当然,这么多事业不是一口气能够吹起来的,他们在经营商必定还有其他长处,但这不在本文论述之列,我们现在回头分析一下,李德胜的“机运”究竟表示了些什么意义?一个人全凭机运是否能够成功?

李德胜接触的第一个工作机会是跟他叔叔学做皮鞋。学徒,是家境不好,无力求学的贫寒子弟常走的一条路。走这条路,通常会演变成两种情况:一是苦熬了几年,把手艺学好,将来靠手艺吃饭,或在本行独资做个小生意(当然也有当大老板的,这样看你以后的交往和环境演变而定)。另一是小有大志的孩子,虽然因家庭环境不允许继续求学,但他们在学徒或学生意阶段心里老想着读书。于是,找机会半工半读。学识增进了,眼界也宽了,遍根据自己的兴趣另创事业。

李德胜属于后一种情形,而且是一个半工半读成功的例子。不过,就上述两种情况来加以比较,我们很难说那种决定更好。学手艺有学手艺的好处,多读书有多读书的好处。但就一个青年人整个一生的发展来说,我们倒可以下一个肯定的结论:不管是学技能也好,追求学问也好,年轻人只要有肯上进的心,将来必定是有发展的。

这样的结论,似乎没有什么新奇之处,不过是一句老生常谈。但是如果你深一层去体会,能解透这句话包含的真理,你就会发觉,人之一生若要有所成就,必须做这句话的实践者,尤其在工商业竞争剧烈的今天,要想挤进来占一席之地,做一个受老板欢迎的员工,或独立门户当老板,更非有时时刻刻求上进的心不可。

说起来这道理很简单,如果你是个技能工人,老板肯定喜欢技能好的。因此,你就能超越别人,老板除非是脑筋有问题,他又怎么能不喜欢这种人呢?

如何才能使自己的技能优异,超越别人呢?当然是学习的心比别人强,工作又用心、认真。假如你学的时候不用心,工作时又偷懒,就像小孩子读书的心理一样,以为工作是替别人做的,做多了自己会吃亏,会让老板占了便宜去。这样的员工有哪一个老板会喜欢?

老板不喜欢,你当然就失去了晋升的机会。你想自己创业也是一样,你必须周身能散发一种充满干劲,而又使人信赖的气质,才有机会得到奥援。

李德胜不愿在邮局呆一辈子吃死薪水,这是他另一个求上进的表现,也就等于蜗牛的触角伸出去了,开始留意找寻工作机会,所以才会有贩卖纺织品那段经历。虽然他失败了,但他年纪轻,而对青年人来说,失败正是最宝贵的经验之一。没有经历过失败的人才是奇迹。

我们不妨再明确一点说,李德生这次的失败,才是他以后成功的基石。因为失败的苦果吞下去之后,使他成熟了,懂得如何运用思考,去求得进一步的发展。

也许有人会说,李德胜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后来遇到了有长者之风的林老板。这一点连他自己也不否认,但我们客观的加以分析,这份“机缘”使他自己争取来的,不是凭空掉下来的。林老板何以会对他有赏识?是因为它推销皮革的能力好,肯吃苦 ,人又忠厚可靠,如果他不具备这些条件,林老板肯重用他吗?再退一步说,即使林老板一时昏了头,看他人长得体面,嘴巴又会讲,糊里糊涂用了他(有些老板的确会这样),如果他自己没有点真本事,只不过是绣花枕头,他会有今天的发展吗?

做生意不是吃喝玩乐,只要使老板称心如意就行了,而是要帮他把别人的钱赚到他的荷包里,要能帮他发展事业才行。如果你没有这样的本领,机缘再好也只是一时的。

李德胜跟林老板合作之后,他始终以伙计的身份自居,不仅想办法把自己的工作做好,而且对同仁也谦虚有加,这是李德胜能有今天这份成就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因为他自己心里明白,名义上虽然是两个人合伙,实际上,人家林老板当时可以随时不要他。换言之,林老板之所以重用他、提拔他,最后并使他成为名副其实的合伙人,是因为他自己知道“机运”是一时的,不能当做永远的靠山,所以他能把握机运,力求表现自己,以耐心、苦干创造了自己的事业。

我国有句俗语:人不可得意忘形。这是告诫人们在好运来临时,仍应仅守分寸,不能心里一高兴,连自己姓啥都忘了。然而,有些人似乎有自大狂,才不过连升两级,就慢慢变得骄傲不可一世,仿佛这个企业没有他就生存不下去了。

这种伙计,不仅同事们讨厌,连老板也不会喜欢。除非你的才能真的看当众人,在必要时能拿出两把刷子。否则,只是“自觉不错”,及时凭小聪明能遇到一些机运,也只是让你多摔两跤而已。

李德胜可能很懂得当伙计的三味,所以当机会来临时,虽然内心惊喜万分,但在处人做事的表现上,却抱着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心情,并没有得意忘形。尽管今天他和林老板拥有的三、四个大企业几乎完全是他的功劳,但他仍没有忘记,当初若不是林老板拉他一把,他决不会有这样快速的发展。这样“饮水思源”,感恩图报的德行,是使机运转变为命运的重大关键。

当然,才能是创造机运的主力,但如果不以德行为基础,你的前途就有限了。

有人也许怀疑,有些企业单位中的骨干人物,德行也不见得如何高尚,还不是照样被老板委以重任?

这是老板的个性及用人方法问题,只能算是特殊事例,我们留作以后再研究。在此地说的是循正轨发展,不是旁门左道的登龙术(或厚黑学)。在企业界中,有不少光怪陆离的现象,依法造成人们相信“机运”的幻觉,这一幻觉,不知使多少有位的年轻人灰心丧志。说起来,这的确是一种不幸。

然而,这种不幸是谁造成的呢?真的是时运不济吗?这种机运不能改变吗?我们可以在下面这个外国的真实故事中去寻求答案:

由学徒当到洲际大饭店总裁的罗伯特·胡雅特,他的经历有很多值得相信“机运”的年轻人仔细回味的地方。

胡雅特是目前国际知名的观光旅馆管理人才,可是他当年初踏入这一行时,不仅对这一行懵懂无知,而且是带着几分勉强的心情。因为到大饭店当学徒,完全是他母亲一手安排的。那时候,胡雅特才十四岁,由于家境不好,无力继续求学,所以只好辍学,准备去做工。精明能干的母亲考虑再三,终于为儿子安排了一条出路,也决定了胡雅特一生的命运。

其实,在我国这种情况时很常见的,一个读书不多的孩子工作大多是由父母决定的。

所谓,胡雅特母子“配合”地很好,并不表示“和谐”的意思,而是遇到某一情形,该谁坚持的时候谁就能坚持到底,决不妥协。

曾经有人这样说过:一个在事业上有特殊成就的人,在工作中总是带这三分勉强。这一论调,与时下讲求工作兴趣的原则似乎不大协调,但就胡雅特的成就来说,却印证了“工作带有几分勉强”这句话的正确性。

当他母亲拜托亲戚把他介绍到法国罗孚大饭店当学徒时,胡雅特一点也不感兴趣,但是也没有反对的意识。只是浑浑噩噩的,既没有自己的理想,只有听母亲的安排。这样的工作方式,当然更谈不上机运不机运。

他母亲领他去上班的第一天,胡雅特甚至没有问他母亲,这个工作将来会有什么出路,他只想到有了工作就有饭吃,有工钱可领。但是他母亲却已为他立定了目标,希望儿子将来在这个一行中,能干到一个领班或经理,从而能过一辈子的舒适生活。

所以在路上,他母亲再三告诫他:到了那里以后,一定要用心学习,只要你将来能在这一行站得住,你这一辈子就可以住最豪华的房子,吃最好的东西。

这些享受对一个小孩子来说,当然很有诱惑力,这样正是他母亲的用意。她不告诉他将来前途如何有发展,只告诉他沈国方面的享受,引起儿子学习的兴趣,借此来培养他学习的信念。

当胡雅特远远望见罗孚大饭店雄伟的建筑时,他幼小的心灵的确起了向往之心。尤其到了饭店之后,看到里面的豪华设施,他更觉得母亲的话很有道理。他当时心里曾想:能在这样的环境中住一辈子,的确很不错。

只是,他这种幼稚的想法没有多久就粉碎了。

原来,在一个大饭店里当学徒,并不是件很轻松的事。除了吃的稍有改善外,他的工作几乎与这栋豪华的建筑一点也不相称。尤其像罗孚大饭店这种世界知名的观光旅馆,对工作人员的要求特别严格,所以在学徒阶段,更是苦不堪言。

胡雅特一进罗孚大饭店,是在该饭店特设的训练班受训。虽然有些地方也具有学校的性质,但与学校的教育方式完全不一样。这里不重视启发式的教育,也没有和蔼仁慈的老师,一切都是强迫式的。而且除了技艺与知识的传授外,还特别重视性情的磨练以及个性的抑制。这种训练方式就等于把孩子整个融化了,倒进罗孚大饭店的工作模式里,使他们变成另一个人。

在这个训练班里,有很多老师是厨房里的老师傅,他们不重视理论,只重视实践。他们从来不准学生问“为什么要这样做”,只规定“要把它做成这个样子”,一点也不能马虎,否则不是打,就是骂。

这种打骂教育,胡雅特一开始恨不能适应。尤其那位教西餐做法的老师傅,好像故意跟他过不去,只要有一点点不对,不是骂,就是打。

胡雅特实在忍不下去了,趁着休假的时候,回家告诉他母亲:我不要做旅馆的学徒了!

“为什么?”

“他们根本不拿学徒当人看待,打骂不说,他们还故意找茬折磨人。”

他母亲的目光中,泛起一丝怜悯之情。但很快就消失了,换上严厉的神色说:他们这样做,实在故意考验你的耐心和毅力,如果你撑不下去,就表示被他们打败了。只要你有了这一次的失败,你将永远是个失败者。

他母亲这几句话,是多少有一点哲理的,意思是说,年轻人遇到最苦的关头,要是不能咬着牙渡过难关就打退堂鼓,结果会一无所成。

胡雅特当时还体会不到这么多,所以他赌气似地说:我不做旅馆学徒,还可以去学别的。

“如果你这一行学不成,其他的照样也学不成”,他母亲说,“我劝你死了这条心吧,乖乖的回去学,不要再存二心,除非他们把你抬着送回来,你不必再起该行的念头。”

胡雅特自小由母亲带大,而他母亲平时对他管教又很严,所以他一听母亲的语气,就不敢再多说了。满怀委屈又回到罗孚大饭店。

如果胡雅特不是在一个严厉管教下长大的孩子,可能一使性子,会离家出走另谋出路了。再如果他母亲溺爱这个独子,不忍心让他吃苦受罪,改变了主意,毫无疑问,胡雅特的历史就要重写了。固不论将来的转变是好是坏,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想白手起家,在世界旅馆业中成为佼佼者是绝不可能的。

世上有很多困难的事务,看起来像一道很厚很厚的铁板,但如果你能坚持最后的五分钟,你就会发现,所谓困难,只不过是一层薄纸。胡雅特回到训练班之后,自知改变环境已无可能,只有死心塌地地待下去。为了少挨打挨骂,只好多用心学习。结果在毕业考试时,他得了第一名。

在分配时,因为是高材生,侥幸地进入罗孚的关系企业—巴黎可骊珑大饭店,这是巴黎最后名的大饭店,不但设备是第一流的,管理人才也是第一流的。

胡雅特一进去是当侍应生,由于接触的人多了,对饭店的事务也慢慢有了深入了解,他知道,如果想在这种大饭店里混个前途,必须有多种语言能力才能应付自如。

他一面工作,一面观察,发觉在各种语言中,英语的应用范围最广,差不多的客人都会讲英语。于是,他在工作之余,开始自修英语。当别的同事一下班就出去跳舞、看电影时,他则夹着书本到补习班去了。

观光大饭店从外表看起来是个非常富丽堂皇的地方。实际上是非常复杂的。一个年轻人要想在这里学坏很容易。尤其一个十七八岁的孩子,正式感情最容易冲动的时期,处在这种诱惑力特别强的环境里,能把持自己的实在不多。胡雅特此时一心想学好英文,所以一切诱惑对他都不起作用,总算逃过了这一“劫难”,使他获得脱颖而出的机会。

三年之后,可骊珑要选派几个人到英国去实习,经过考试后,胡雅特被录取了。因为他的英文已有相当基础。想不到三年的苦学,竟成了他进身的本钱(这又是机运不是侥幸得来的另一证明)。

在英国实习一年回国,胡雅特由侍应生升了领班。这时候,他对观光饭店的工作已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可以说是完全与他母亲的期望吻合了。接着,第二个机会来临了。

德国广场大饭店想跟可骊珑大饭店交换一个服务人员实习。这本来是常有的事情,而且是属于基层人员的交换,但胡雅特得悉之后,马上去找经理戴奎士,要求这一工作机会。戴奎士感到很意外:这是去当见习生,不是职员的交换,你现在已经是领班,还想去受这种罪吗?

“没有关系,”胡雅特说,“我去的目的,主要是想学习德语,职位高低无所谓”。

戴奎士是观光业的老行家,他对胡雅特的选择不禁暗暗佩服。因此,他决心好好培养这个年轻人,破例准许他到德国去实习。

胡雅特把这个消息告诉他的母亲时,他母亲竟大加反对:你不能再出国,应该安心在这里工作几年。

“为什么?”胡雅特大惑不解,这是个难得的学习机会。”

“我知道,但你现在不需要再出去学习,只要在这里好好的干,有了工作表现,自然就会有前途”

“可是,我想学习德语”。

“你不需要再学习德国话,能说英语和法语已经够用了。”他母亲固执地说:“世界的语言那么多,难道你都想学习吗?”

“至少主要的几种语言我可以学会它。”

“你应该知道,罗伯特”,他母亲温和地说,“人在世上,应该学的、做的事太多了,你一定要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应该学的,不能为了旁骛而耽误了工作”

“我到德国去见习,也是为了工作,”胡雅特勇敢地提出抗议。

“但不是主要的工作,你现在的工作,是要在老板面前表现能力时候,老板赏识你,你晋升的才快,老是向国外跑,对你是一种莫大的损失。”

这种论调,是胡雅特无法同意的,他认为现在是自己充实能力的时候,不是刻意求表现的时候。这是母子二人的意见首次相左,而且闹的相当僵,因为胡雅特没有接受母亲的劝告,仍然照他原定的计划去了德国。

在表面上看,胡雅特这次去德国是很不划算的,不仅在收入上减少了,在职务上也低了很多,一个可骊珑大饭店的餐厅领班,到德国一家名气不如可骊珑的饭店去当见习生,这是一般人绝不肯做的,难怪他的母亲要大加反对了。

然而,在观光饭店业已干了五、六年的胡雅特,经过细心观察体会之后,对这一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为自己的前途有了更远大的安排。他要做这一行的全才,对每一个部门都想有实际的工作体验,所以他必须不计较一时的名利,抓住一切学习机会,充实自己。这种想法,当然不是讲求现实的胡老太太所能理解的。

胡雅特曾试图向母亲说明自己的想法,但他母亲听不进去,一向对母亲惟命是从的胡雅特,这次竟一反常态,不惜跟母亲顶撞,坚持非去德国不可。

这是胡雅特一生命运中的第三次转变(一次是他母亲送他到大饭店做学徒,另一次是到英国去实习),也是对他未来事业影响最深远的一次转变,因为到了德国之后,他选择了一个对自己完全陌生的工作—招揽观光旅客,使他对这行的理解更上层楼。

按照国际观光大饭店交换人员惯例,大都是依据其本人的工作特长来安排工作,胡雅特却违反常情,要求了一个他一点也不熟悉的工作。他这样做的目的,完全是为了充实自己的工作经验,使自己成为这一行的全才。

他知道,如果在可骊珑,自己想担任招揽客人的工作是不太可能的,老板不可能冒着失去客人的危险把这份工作交给他这个生手。要想试验自己的才能,只有在这种陌生的环境里。他是见习的身份,成绩好坏人家不会计较。

胡雅特到德国后不久,正遇上三十年代的经济不景气,观光客人的数量也跟着锐减。大饭店的经营非常不易。

大家都认为在这段时间,观光饭店的生意不会有什么大作为,但胡雅特却另有看法,他认为在这段时间,如果能多招揽观光客,才是表现自己的最好时候。加入大家生意都好,就显不出自己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了。

于是,他利用广场大饭店过去的旅客资料,动脑筋设计了一些内容不同的信函,分别寄给旅客,使广场大饭店竟平稳渡过这段艰苦的时期。他这些函件,其中有四百多封,知道现在还有不少观光业作为招揽客人的范本。

他的才能受到广场大饭店老板的特别赏识,当他见习期满时,老板想以高薪把他留下来,但胡雅特没有接受,他表面的理由是:他是可骊珑一手培养出来的人才,自己的出路也应该由他们安排。实际上,他是看出在这一行中谋出路,可骊珑要比广场有出路。

胡雅特回到法国之后,由于广场大饭店老板的极力推崇,戴奎士把他调升到罗孚大饭店当业务部的副理。

在这段时间,由于业务的来往,他发觉从事这种国际性的企业活动如果不懂法律常识,也有很多不方便,所以他在下班之后,又开始补习法律。这种老是感觉自己“缺乏什么”的念头,正是创造机运的重要因素。这就像结网捕鱼一样,必须先把网结好,弄坚固了,才有捕到大鱼的机会。如果你什么都不懂,就像用一面破网捕鱼一样,鱼来了也抓不到。

这时候,胡雅特已具有三种语言(法、英、德)的能力,也去过欧洲代表性的大国,但他心目中向往的美国,却始终没有机会去。他考虑再三,决定请假自费到美国去看一看。

请假报告一报上去,戴奎士为了勉励他这些年的辛劳,特准予他公假,以公司名义派他去美国考察,一切费用由公司负担。

胡雅特去美国,名义上是考察,实际上他是想深入了解美国的观光事业,所以他一到美国,就去拜见华尔道夫大饭店的总裁博默尔,并把戴奎士的亲笔信交给他,要求他分配一个见习的机会。

“你想到哪一个部门?”博默尔说。

“我想先到餐厅部”

博默尔立刻打了个电话给餐厅部经理,事情马上决定了。

胡雅特向餐厅部经理报到时,人家对他非常客气,但胡雅特却开门见山地说:我要从最基层工作做起。

“基层工作?”那位经理愣了一下,笑着说:“你来这里是考察性质,不必再从擦地板做起吧?”

“擦地板有什么不可以?”胡雅特笑着说,“也许你们美国的地板跟我们法国不一样”

胡雅特不是说着玩的,他真的开始从擦地板做起。他自己心里明白,要想深入了解美国的观光业,不是听听简报就能办到的,必须与基层人员打成一片,从他们的谈话中了解真相。

这时候,胡雅特还没有打算加入美国的观光业,但他的做法给他带来了好运。

有一天,华尔道夫的总裁博默尔到餐厅部来视察,看到胡雅特正趴在地上擦地板。他跟这位来自法国的年轻人见过一面,印象颇为深刻,见他擦地板,不禁大为惊讶。

“你不是法国来的胡雅特吗?”博默尔走过去问。

“是的”胡雅特站起来说。

“你在可骊珑不是当副理吗?怎么到我们这里擦起地板来了”

“我想亲自体验一下,美国观光饭店的地板有什么不同”

“你以前也擦过地板吗?”

“我擦过英国的、德国的、法国的,所以我想尝试一下擦美国地板是什么滋味”

“是不是有什么不同?”

“这很难解释,”胡雅特沉思着说,“我想,如果不是亲身体验,很难说得明白”

博默尔的眼睛里突然闪起一道亮光,用力注视他半天,才说:你等于替我们上了一课,罗伯特,下班后请到我办公室来一趟。

这次的巧遇,使胡雅特决心进入美国的观光事业。一开始当华尔道夫的国外部副理,后来又升任主管塔部的经理。自此之后,胡雅特的事业蒸蒸日上,直干到洲际大饭店的总裁,手下有六十四家观光大饭店,营业范围伸展到世界四十五个国家。

由以上中外企业界的两个实例中,我们如果加以仔细分析体会,当可进一步了解,所谓机运大半是由人们自己来创造的,并不是真的冥冥中有一些玄奥而令人莫名其妙的巧合事件,当事人经过一番前思后想之后,方法除了委诸命运,兼职不知做如何解释。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不管你一生中遇到多少幸运事件,决定你最后事业成败的关键,仍操之在你自己的手中。尤其在今天这个工商业发达的社会中,一个精明能干的老板,绝不可能被一个庸才长期蒙蔽。

英国文学之父塞尚曾说过:有人可能凭机运获得一份好差事,但却不能凭机运去确保它。

这充分说明了人生即使有机运这种东西,它也只是一时的,要想冲破艰困,奔向成功的里程,还要靠自己有坚强的双足。这就像行驶在大海中的船只发现灯塔一样,灯塔只能告诉开船者方向,给他希望,能不能到达目的地,就全靠他自己的本领和毅力了。

为了使在企业中奋发进取的员工们对机运有更具体的认识和了解,我为“机运”下了几个定义,写在下面供大家参考:

一、 只有专注于本身工作,为理想充实自己的人,才会遇到真正的机运。如果你终日怨天尤人,在工作中混时间,机运会离你越来越远。想必大家都知道,爱因斯坦的“大猫钻大洞,小猫钻小洞”的故事,这样一位绝顶聪明的大科学家,何以会想不到大猫小猫都可以由大洞进入,何必费事打两个洞?这就是工作专注的表现,所以他才有常人不及的成就。

二、 机运的降临,也许令人感到不可思议(世事变幻莫测,人生的际遇有很多巧合、复杂的安排),但就当事人的一声经历做一番通前彻后的检讨,你会发现机运的来临,都有其前因后果。就拿前面的第一个事例来说,李德胜如果不离开师傅的皮鞋店半工半读,他就不可能增长自己的学识,放宽自己的眼界。如果他在经营纺织品失败之后,就心灰意冷,不敢再有创业的打算,他就不可能再到皮革贩卖业中磨练自己。再如果他不是克勤节俭,吃苦耐劳,就不可能得到林老板的上市。这一切的巧合,看起来似乎都是幸运的,实则,成败的关键完全决定在李德胜自己。

三、 机运之所以带有神秘色彩,那是因为他的形成决定在人们的一年之间。我们常看到一些意外事件发生所造成的“意外“新闻,如某人因临时有事,没有搭上某班飞机,结果那架飞机出了事。再如某人从来不买爱国奖券,有一天心血来潮,或是在很勉强的情形下买了一张,结果就在那一次中了大奖。这类的事件,不管是命运也好,巧合也罢,总不是人生的正常现象,如果你怕遭逢意外,从此不做飞机,那无疑是因噎废食;如果你把自己一生的幸福寄托在买彩票上,那就等于做白日梦了。

身为一个员工,如果在工作上没有突出的表现,梦想老板能“心血来潮“,一下起用你担当重任,这是绝不可能的事。就像我们前面说的胡雅特,如果他自己不具备多种语言的能力,在工作上力求表现,戴奎士会那样重用他吗?

所以说穿了,机运并不是很神秘的东西,但看你是否有抓住他的意念和决心。因为机运的来临,并不是像拾到黄金那样具体,而是成与败、好与坏的混合体,使你很难下决心是否要它。然而,往往由于这刹那的踌躇,机运已经流失了。正如莎士比亚所说的:当机运把有发的头伸出来无人去抓时,回头他便会伸出一个秃头来了。

最后,我们对“机运“不妨做一总结:

-----世间即使有“机运“这种东西,它也是工作中很少见的“意外事件”,不是事业成功的必然因素。

----“机运”往往是从勤奋工作中得来,它是以工作者的本身才能为滋生的温床。没有才能的人妄求机运,即使一时能爬上高位,可能会跌得更重。

----工商界的大老板,都是以赚钱、扩展事业为目的,如果你不能再找个大原则下对他有所助益,你难得有好的机运。

----你不必计较不如你的人而先爬上了高位,你应该检讨自己失败的地方在哪里。十个指头还不一样齐呢,你又怎能要求在复杂的社会中,处事待人的绝对公平?只要始终抱着求上进的心,不松懈干劲,好的机运总有一天会降临到你的身上,除非老板是个瞎子。

----与其相信机运,不如根本否定它的存在。因为机运也像是吗啡,一旦沾上他,就会对他越来越迷恋,而把充实本身工作条件的事疏忽了。长此下去好机运就会与你绝缘。

在竞争愈剧烈的工商业中,员工的升迁,靠机运的将愈来愈少。这道理很简单,老板投下大笔资金,要想使事业成长,他一定要选拔有才能的人来替他工作,除非你能符合他的要求,否则好机运将与你绝缘。

找工作越来越难,但这与机运无关。这种趋势只是告诉你一个事实:你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来充实自己的工作能力,才能在你工作单位中出人头地。现在的老板就像建筑师一样,当建筑材料(员工)过剩时,他当然要挑那些精钢之才来用。如果你是老板,我想也不可能例外。

当然,被挑选上的似乎是机运好的关系,但究其实,被选上的总是精钢之才。换言之,你要具备被选的资格,才能谈上“机运”,更何况人一生中暂时的挫败,并不能注定一切,只要你再接再厉,你还有足够的时间创造更好的“机运”。

相反,如果你因一时的不如意而牢骚满腹,怨天尤人,你会把将来的好机运也吓跑了,永远离你远远的。

 

本书出自台湾,一位恩师赠送>>>

 每周更新一章!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