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列表(三):冲突处理的方法之开地址法(线性探测再散列的实现)

本文介绍了开地址法处理散列冲突的基本思想,并重点讲解了线性探测再散列的方法,包括其工作原理、示例及堆积现象。通过实例展示了在散列表中如何应用线性探测再散列解决冲突,并提供了具体的C语言实现代码。
摘要由CSDN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二、开地址法

基本思想:当关键码key的哈希地址H0 = hash(key)出现冲突时,以H0为基础,产生另一个哈希地址H1 ,如果H1仍然冲突,再以H0

基础,产生另一个哈希地址H2 ,…,直到找出一个不冲突的哈希地址Hi ,将相应元素存入其中。这种方法有一个通用的再散列函

数形式: 


其中H0 为hash(key) ,m为表长,di称为增量序列。增量序列的取值方式不同,相应的再散列方式也不同。主要有以下四种:

线性探测再散列

二次探测再散列

伪随机探测再散列

双散列法


(一)、线性探测再散列


假设给出一组表项,它们的关键码为 Burke, Ekers, Broad, Blum, Attlee, Alton, Hecht, Ederly。采用的散列函数是:取其第一个字母在

字母表中的位置。 


          hash (x) = ord (x) - ord (‘A’) 

这样,可得

hash (Burke) = 1hash (Ekers) = 4

hash (Broad) = 1hash (Blum) = 1

hash (Attlee) = 0hash (Hecht) = 7

hash (Alton) = 0hash (Ederly) = 4

又设散列表为HT[26],m = 26。采用线性探查法处理溢出,则上述关键码在散列表中散列位置如图所示。红色括号内的数字表示找

到空桶时的探测次数。比如轮到放置Blum 的时候,探测位置1,被占据,接着向下探测位置2还是不行,最后放置在位置3,总的探

次数是3。



堆积现象

散列地址不同的结点争夺同一个后继散列地址的现象称为堆积(Clustering),比如ALton 本来位置是0,直到探测了6次才找到合适位

置5。这将造成不是同义词的结点也处在同一个探测序列中,从而增加了探测序列长度,即增加了查找时间。若散列函数不好、或装

填因子a 过大,都会使堆积现象加剧。


下面给出具体的实现代码,大体跟前面讲过的链地址法差异不大,只是利用的结构不同,如下:


status 保存状态,有EMPTY, DELETED, ACTIVE,删除的时候只是逻辑删除,即将状态置为DELETED,当插入新的key 时,只要不

是ACTIVE 的位置都是可以放入,如果是DELETED位置,需要将原来元素先释放free掉,再插入。


common.h:

 C++ Code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ifndef _COMMON_H_
#define _COMMON_H_

#include <unistd.h>
#include <sys/types.h>
#include <stdlib.h>
#include <stdio.h>
评论 4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