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中如何评判路遥《人生》中的高加林?

这几天没事看完了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该小说描写的是一个农村知识青年高加林的人生追求和曲折经历,当时引起很大反响,获全国第二届优秀中篇小说奖,后来拍成了电影《人生》(我也看了),又获第八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轰动全国。因此这篇小说正如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一样,是非常值得我们在闲暇时间读一读的。下面以我自己浅薄的观点来分析一下这篇小说。

《人生》成功的因素

以我的认识,这部小说的成功至少有两个方面:

  1. 故事情节新颖,颠覆传统。小说的主人公高加林是个非常有争议性的人物,有人骂他是“坏人”,既然为了自己的虚荣心、为了能到更广阔的世界发展而抛弃了自己心爱的农村姑娘巧珍,而接受了一个有着富足家庭背景的知识女青年的爱情;有人赞他是“好人”,一个生长在土窑里的农村娃却不甘愿一生束缚在农村里,为了自己的人生追求而不断拼搏、敢于牺牲一切的精神值得我们现代社会的人们学习。

    不管什么样的评论都是对的,却又是错的,错在了不完整、片面化,那时候的人们总是喜欢以一种绝对的心态去评判一件事或一个人,正所谓“非黑即白”,一个人不是好人就是坏人(现代也有不少人是这样的)。但这样的评判标准路遥认为是不合理的,因此他准备颠覆人们的传统思想,塑造高加林这样一个不能简单批判他是好坏的新形象,正如路遥在他的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谈到的:

    “我要给文学界、批评界,给习惯于看好人与坏人或大团圆故事的读者提供一个新的形象,一个急忙分不清是"好人坏人"的人,对于高加林这一形象后来在文学界和社会上所引起的广泛争论,我写作时就想到了—…这也正是我要达到的目的。”

  2. 小说文笔优美,描述形象生动。这是每一部成功的文学作品都必备的因素,写文章、写小说,文字功底是硬功夫。小说最重要的就是当时的环境描述和人物的心理活动描述,好的描述手法能让读者在大脑中建立起一个丰富的形态,一个类似电影画面的片段,而自己仿佛身临其境,与故事中的人物有着同样的喜悦、同样的哀愁,不知不觉与之产生了某种“共鸣”。例如下面的这些片段:

  • 7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6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6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