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tch Normalization 学习笔记

前置阅读

[1]. 论文原文. https://arxiv.org/abs/1502.03167
[3]. 深度学习中 Batch Normalization为什么效果好? - 回答作者: 魏秀参. https://zhihu.com/question/38102762/answer/85238569
[9]. 从Bayesian角度浅析Batch Normalization. http://www.cnblogs.com/neopenx/p/5211969.html


Batch Normalization (以下简称为 BN )来自两位 Google 研究员发表的一篇重要论文[1] ,中文一般翻译为“批标准化/规范化”。其核心思想是,在深度网络的中间层内添加正态标准化处理(作为 BN 层出现),同时约束网络在训练过程中自动调整该标准化的强度,从而加快训练速度并降低权值初始化的成本。
BN 对于设计更深层网络有一定的帮助。Kaiming He et al. 的 ResNet 最深达到了152层,其中就添加有大量的 BN 层。
BN 现在已经成为了重要的 tricks 之一。
另根据 Google Scholar 的统计,截至本文写作时,该文的引用数已经超过了2000,已经成为 Deep Learning 领域相当重要的文章了。

本文是一篇学习 BN 的总结性笔记,将作为小组学习的参考材料。由于笔者才疏学浅,学习和写作过程中又“剽窃”了许多其他文章和资料(见Ref.),本文的严谨性难以得到保证。故仅供参考,欢迎批评指正。


I. A framework of the original paper

首先来梳理一下原论文的内容。

i. Introduction: 讲了训练深度网络时的几个重要问题,如 learning rate 的选择、参数的初始化需要非常小心;随着网络层数加深,值在层间的传递情况变得非常复杂,初期的微动在网络深处可能造成极大的影响;前人所做的工作,如使用新的 ReLU 激活函数、新的初始化方法 Xavier 等。
ii. Towards Reducing Internal Covariate Shift: 主要把 1. 中的问题概括为 ICS 的概念,介绍了一些相关工作和作者对此的思考。
iii. Normalization via Mini-Batch Statistics: 详细解释了 BN 的算法。
iv. Experiments: 针对前文提出的问题所做的实验。值得注意的是,由于 BN 加速了网络的训练, ensemble 方法的成本得以降低。所以作者最后使用了结合 BN 的 Inception ensemble 模型,实现了当时最优的 top-5 error 。

接下来将按照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的顺序来对 BN 做一个重述。
其中“为什么”是重点。后两部分因为思路比较清晰,可以结合自己的情况去学习。


II. The reasons of doing BN

虽然论文中强调的是 ICS,但笔者认为梯度消失/爆炸是个更好的角度。

i. Internal Covariate Shift

作者们在论文中特别介绍了 Internal Covariate Shift (ICS) 的概念。这个概念是对 Covariate Shift 的引申。按照文中的说法,“当一个学习系统的输入的分布发生改变时,就发生了所谓的 Covariate Shift[2]”。对这个概念,[3]解释得很清楚。
这里笔者再从迁移学习的角度做一点补充。[4]


迁移学习中有这样一对基本概念: domain task
domain 包含特征空间 X 和边缘概率分布 P(X) , 其中 X={x1,x2,...xn}X 。所以一个 domain D 就可以表示为 D={X,P(X)} 。而如果说两个 domain 不相同,则可能是它们的特征空间 X 不同,或者边缘概率分布 P(X) 不同。
给定一个 domain D 时,task 也由两部分组成:标签空间 Y 和目标预测函数 f() f() 是从训练数据对 {xi,yi} 学习得到的。所以可以写作 T={Y,f()} 。其中,如果概率的角度考虑, f() 也可以写作 P(y|x)

考虑两组不同 domain 的数据 —— 源 domain 数据 DS={(xS1,yS1),...,(xSns,ySns)} 和目标 domain 数据 DT={(xT1,yT1),...,(xTns,yTns)} ,通常 0nTnS ——给定源 domain DS 和学习 task TS ,目标空间 DT task TT ,当 DSDT TSTT 时,一个一般意义上的迁移学习问题就可以定义为: DS TS 中学习知识,以改善目标预测函数 fT()
不难看出,当 DS=DT TS=TT 时,该问题就退化为一个普通的机器学习问题。


domain 与目标 domain 不同、但源 task 与目标 task 相同时,这类任务称为 transductive learning。由于 X={X,P(X)} ,两 domain 不相同可能是 (X) 不同,也可能是 P(X) 不同。 一些迁移学习问题如 domain adaption for knowledge transfer,sample selection bias 或者 covariate shift 就属于 P(X) 不同的情况。
这样就与源论文中的 “When the input distribution to a learning system changes, it is said to experience covariate shift.” 联系起来了。

然后加上所谓的 “Internal”,参考[3]也就好理解了。不加 “Internal”,说的是整个系统的输入发生变化;加上 “Internal”,指的就是在系统——深度网络内部的层与层之间发生的变化,也就是论文在 I、II 部分所解释的内容。

ii. Gradient Vanishing/Exploding

众所周知,深度学习的浪潮始于2006年 Hinton 的文章,但直到 2012 年他和学生 Alex 用 AlexNet 爆掉其他人的传统 CV 方法、以及 Andrew Ng. 在 Google 做出了能从图像数据中自学习到“猫”的概念的 Google Brain 之前,学术界和工业界大部分人都没有把 Deep Neural Networks 当回事。
而如果继续回溯源头,多层神经网络、卷积神经网络、长短时记忆这些框架更是早已有之。深度学习直到 2012 年之后才获得爆发式的发展,原因大多被总结为大数据和并行计算两方面的进步。
然而,如果从神经网络的结构本身来考虑,其实一个最主要的问题在于:
深度网络难以训练。

训练深度网络的常规方法是 backpropagation 指导下的随机梯度下降(stochastic gradient descent)。这套方法通常行之有效,但对于缺乏经验的使用者而言,失效的情况却更多一些。
原因很简单。网络的一般训练过程是这样的:

(1) 初始化参数空间 W
(2) 输入数据,forward passing
(3) 返回 loss 、back-propagating 各层的梯度并更新权值
重复(2)(3)直到结果收敛

假设输入数据的范围是 (0, 1),初始化参数为0.01*正态分布,非线性函数使用 tanh ——这是过去的常用配置之一。观察 forward passing 的结果。
代码见[5]。
(该部分内容参考了 Stanford CS231n [6]。)

容易看到,在级联结构的作用下,由于初始权重较小,输入数值在逐层传递的过程中逐渐收缩,最后都成了0。
将初始化权值去掉0.01系数,后续数值就变成了



反向传播阶段的情形与之类似。这就产生了所谓的梯度消失/爆炸问题。
换成 sigmoid 函数也一样。其导数 σ=σ(1σ) ,最大值出现在 σ(0)=0.5 时, σ(0)=0.251 , 因而每经过一层,梯度都会收缩。小梯度降低了学习的速度,甚至导致网络无法学习。
所以为了“安全”地训练一个网络,我们自然而然地就会希望,数值在层间传递时,能够稳定在一个大概的范围内——既不要太大,也不要太小:
比如单位高斯(unit Gaussian) N(0,1) 就是极好的。
比如单位高斯(unit Gaussian) N(0,1) 就是极好的。
比如单位高斯(unit Gaussian) N(0,1) 就是极好的。

再考虑随机梯度下降的计算过程。

图自[6]

我们知道,在训练网络时,超参数 learning rate (学习率)的选择也非常关键。过大的学习率容易妨碍收敛,过小的学习率降低学习速度,而且容易被困在鞍点或较差的极小值处。

所以,深度网络需要更合理的初始化策略,更合适的非线性激活函数,以及选择 learning rate 的更优策略。
权值初始化是深度学习比较重要的一个研究方向,可以参考2017 spring 版 CS231n 课程中的相关部分[6];激活函数方面, ReLU (=max(0, x)) 单元的发明则非常关键:通过放开对 activations 正值部分的限制,让数值在传播过程中不至于湮灭。另外在优化方法上,Rmsprop、Adam 等二阶算法也已经非常流行了。
选择 learning rate 常用的方法是随机网格搜索:在对数网格中选择结果较好的数值,接着缩小范围继续搜索,从而确定最佳学习率。

再考虑另一个问题。

iii. Normalization

这里写图片描述
图片来自[6].
做过机器学习的朋友可能都知道,数据预处理阶段经常要做所谓的(按维度)归一化/标准化。归一化的作用,简单来说,就是避免特征向量中一部分特征的数值过大/过小,导致算法错误地分配权值。

这里写图片描述
类似地,有时还会对数据做白化操作。
不过一般来说,深度学习在图像任务中通常只做中心化平移(减均值),而不考虑尺度变化。

那如果做了全套的正态标准化,会出现什么结果呢?

iv. Batch Normalization

对输入和中间层做标准化并不新鲜,原文提过之前的一些工作,同年还有一篇与 BN 很相似的文章《Spatial Transformer Networks》。前人的遗憾在于,没有将“中间层标准化”有机地结合到网络当中去。
不信的话,可以不用 BN 文章的思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逐层标准化处理。
结果大概率是乱七八糟的。

综合本节内容不难看出,ICS 和 gradient vanishing 其实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截面。讲法虽然不同,指向的实际问题却是一致的。
所以问题早就明确了,全看大家的解决方案好不好用。

III. What Batch Normalization is

描述 BN ,最简单的形容还是 CS231n 里的:You want unit Gaussian activations? Just make them so.
还是从 sigmoid 函数出发:
这里写图片描述
(图自wikipedia)

由于S 函数是以0为中心的非线性映射,我们希望 S 函数的输入也是以0为中心的,故进行 BN 操作的时机就在 WX+b 之后。而 BN 操作本身要做平移,所以 b 也可以省掉了。

i. Forward passing

公式很简单:

μB=1BiBμiσ2B=1B1iBσ2iX^=XμBσ2B+ϵ 

需要注意,为了减小计算量,均值和方差的计算都是在单维度上进行;而对于卷积神经网络,就需要在 channel 维上对矩阵做运算。CS231n 的作业中讲得很清楚[8]。
做完 BN 之后,还需要将其“还原”:

y=γX^+β

其中, γβ 是自适应的参数,通常设定初始值 β0γ1 , 在反向传播过程中随同其他参数一起参与训练。容易发现当 β=μBγ=σ2B 时, BN 操作就被抵消了。这是考虑到虽然将 activations 做了标准化处理,但是对网络来说,我们无法知道这样的操作对于学习有无益处。对这一点,潘神的博客讲得极好[9],推荐认真阅读。

ii. Backpropagation with BN

直接贴公式:
这里写图片描述
推导使用了链式法则和多元函数求导的知识。详细过程可以参考[10]。
注意到上述公式是直接使用链式法则推得的。可以将各式充分展开、消元后得到新的公式。由于省去了一部分中间过程,在编写代码时可以提高速度。这一点 CS231n 的作业中有所体现,使用小规模随机数测试,展开后公式的写法速度为原公式写法的1.5~2+倍。
推导过程也可以参考[11]。

iii. Different behaviors in training and testing

训练阶段,标准化在每个 mini-batch 上操作,但测试阶段, μBσ2Bβγ 均使用固定值。这部分可以参考[9][10]和下一节提供的代码链接。


IV. How to do Batch Normalization

具体的代码编写有多种版本,可以参考:

  • [8]: CS231n 的课程作业;
  • [7]:基于 Tensorflow 的一个 BN 教程;
  • [12]: Tensorflow 的官方文档;
  • [13]:基于 Caffe 的一个 BN 实现,思路可参考 [9] 中的解说。

V. Discussion

知乎问题 [3] 以及文章 [14] 还有一些相关的讨论。
本文提到的内容并非 BN 全貌,实践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尚未解决。 BN 只是“减轻”了梯度消失的症状而非彻底解决,在设计深层网络时,学习率的选择、权值初始化仍然困难重重。比如 RNN 的 BN 该怎么做? 有没有更好的标准化策略?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接下来的内容是学习 BN 前后的一些瞎想,与本文主题基本无关,读者大可以跳过。

True improvements made by deep learning

接触一段深度学习之后会发现,这第三次神经网络浪潮里火起来的多数工具并不新鲜。
比如 LSTM 是 1990 年代发明的,用来解决 RNN 的梯度消失/爆炸问题; CNN 是 1980 年代发明的,把它发扬光大的 Yann LeCun 最著名的工作之一,就是 1998 年在手写数字识别问题上实现的 LeNet——2012 年的 AlexNet 的结构与之非常相似;多层神经网络 MLP 完全不是什么新鲜事;就连本文的 BN ,与之类似的 ideas 也是数不过来(说来有趣,连最著名的 backpropagation 真正的最初发明人在业内都是一桩公案)。
那么这次浪潮以及由此推动的第三波 AI 热,到底有没有真正的进步呢?
肯定是有的,但同样需要时间的检验。

神经网络拟合能力之强,很早就被所谓 Universal Approximation Theorem 证明过:输入-隐层-输出的简单三层网络,可以实现对任意函数的拟合。但这种“容量”要求隐层单元数无限多,明显缺少实际意义。
后来,通过使用较少的隐层单元同时增加网络层数,构建所谓的多(深)层网络,研究者实现了“对复杂数据的高层次特征建模”。
深度网络强大的建模能力来自逐层非线性和巨大的参数空间——VGGNet的参数总量达到了138M。在如此巨大的非凸空间上做优化是极端困难的,因而对一阶方法如梯度下降、二阶方法如拟牛顿法还有“死灰复燃”的遗传/进化算法等优化方法的研究,也是深度学习的重要分支之一。
Bengio 组的工作证明,多数情况下局部极小足以应付一般的学习任务,这是一个好消息。

前面说过,很多人认为深度学习的复兴得益于海量数据和并行计算。但与之匹配的新算法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
周志华教授、姚期智教授等在接受采访时都曾表示,相对数据、算力的发展来说,算法仍有巨大的进步空间。
数据和算力的提升,让深度神经网络得以重新发挥作用,随之而来的新算法则不断提升了它的效率。就像 BN 的产生,浅层网络可能不需要多此一举,但深达几十几百甚至上千层的网络,不做类似的处理,肯定是无法训练的。
类似的小 tricks 让网络训练更具可行性,而如 GAN 之类的发明,也带来了新的研究思路。

Trade-offs in practice

神经网络似乎经常给人不靠谱的感觉,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实践跟理论差别比较大、近似操作做得太多,有些具体的算法甚至难以用理论来解释。相比之下,一些传统的机器学习模型如 SVM 有良好的理论保障,得到的结果也不错,这是神经网络在 1990 年代被 SVM 爆掉的一条主因。

不过,如果从 trade-off 的角度来考虑,很多看起来扯淡的操作似乎就不那么扯淡了。
举几个具体的例子。

  • Batch gradient descent 是在整个数据集上做优化,但因为数据集往往比较大,无法负担全局统计的成本,所以就有了 stochastic gradient descent 。最原始的 SGD 计算的是单个样本,但样本中都有噪声、单样本很容易造成偏差,于是就有了 mini-batch gradient descent,在随机生成的小批量样本上求平均。
  • 同样是因为成本原因,BN 操作不仅限定在 mini-batch ,而且还得在同维度上计算。
  • BN 做完标准化之后要做一次“还原”,因为“无法确定这是不是神经网络自己想要的”——听起来非常喜感,但是这一步非常关键。[9]从贝叶斯的角度做了精彩的解释,作者认为,还原的操作“将normalize的 X^ 逆转回去,是为了在加速收敛和表征破坏之间,留一个trade off的空间”。
    • “加速收敛”指的是通过约束 activations 的数值,让参数及其导数在传递中保持比较平稳的状态,从而允许了较大的学习率。
    • “表征破坏”指的是,人家好好地传了几层数值,说不定包含了图像的重要特征,结果你强行给人“高斯”了,高斯出来是啥玩意儿谁也没数。
    • 所以从优化的角度来看,BN 层希望在训练过程中经过这一来一回,找到一个好的平衡点。
  • 如果对生成模型有所了解,你可能知道受限玻尔兹曼机 RBM 就是对玻尔兹曼机 BM 模型的简化,RBM 的学习算法 CD-1 是对近无穷 CD 的简化,使用 CD-1 的 DBN 是对 SBN 的简化——如果不简化,这些模型是无法计算的。
  • CNN 中 filter 的大小设定也比较玄乎: 1*1、3*3、5*5、7*7 这些数究竟有什么道理?
  • ……

类似的情况在代码实现和工程实践中体现得更多。虽然看上去好像没有理论保证,但实际效果却往往令人惊讶。所以 trade-off 并不可怕。鉴于神经网络这种实践在理论之前的特性,许多研究者的解释看起来就颇有“马后炮”的意味(像 ICS 就有点生造的意思)。这也是神经网络非常有趣的一点。
文章 [9] 中也多次强调, Deep Learning 的许多操作背后都有 Bayesian Learning 的味道,说 Hinton 学派在算命是不负责任的说法。因此也有人认为,随着 Deep Learning 研究进展越来越深,Bayesian Learning 和 Reinforcement Learning 将迎来万众瞩目的回归。

Ref.

[1]. 论文原文. https://arxiv.org/abs/1502.03167
[2]. Improving predictive inference under covariate shift by weighting the log-likelihood function. https://pdfs.semanticscholar.org/2357/23a15c86c369c99a42e7b666dfe156ad2cba.pdf
[3]. 深度学习中 Batch Normalization为什么效果好? - 回答作者: 魏秀参. https://zhihu.com/question/38102762/answer/85238569
[4]. A Survey on Transfer Learning. https://www.cse.ust.hk/~qyang/Docs/2009/tkde_transfer_learning.pdf
[5]. https://github.com/AsherLeeML/batch_normalization_test
[6]. CS231n 2017-spring. http://cs231n.stanford.edu/slides/2017/cs231n_2017_lecture6.pdf
[7]. 莫烦Python: Batch Normalization 教程. https://morvanzhou.github.io/tutorials/machine-learning/tensorflow/5-13-BN/
[8]. CS231n_2016_winter_Batch_Normalization_assignment. https://github.com/AsherLeeML/CS231n_2016_Winter_assignments/blob/master/assignment2/BatchNormalization.ipynb
[9]. 从Bayesian角度浅析Batch Normalization. http://www.cnblogs.com/neopenx/p/5211969.html
[10]. Batch Normalization. http://costapt.github.io/2016/06/26/batch-norm/
[11]. Batch Normalization alternation. http://costapt.github.io/2016/07/09/batch-norm-alt/
[12]. Tensorflow Batch Normalization API. https://www.tensorflow.org/api_docs/python/tf/layers/batch_normalization
[13]. A Caffe Batch Normalization version. https://github.com/ducha-aiki/caffe/blob/elu/examples/BN-nator.ipynb
[14]. 神经网络算法Batch Normalization的分析与展望. https://www.leiphone.com/news/201611/oykRjZskXc2kByKx.html

  • 10
    点赞
  • 38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2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2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