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不等于创新

注:本文转自  marshel的专栏:http://www.52rd.com/Blog/Detail_RD.Blog_marshel_29871.html
正文如下:
通用电气公司在1905年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企业研发实验室,创建人是德裔美国物理学家查尔斯.普罗托伊斯.斯坦因梅茨。斯坦因梅茨建立研发实验室有两大目的,一是研究有明确成果的技术发明,另外就是通过技术创新,为企业建立可持续的自我更新机制。

当今世界上几乎所有高科技企业,都在采用基于企业研发实验室的创新机制。这些年世界知名大企业的研发投入一直在持续增加中,2011年微软、英特尔、思科、谷歌、阿尔卡特、博通等企业,把全年销售收入的10%以上,投入到了研发之中,甚至亏损企业诺基亚,也投入了惊人的13.3%。受日本海啸、福岛核电站事故、以及泰国水灾的影响,2011年日本众多企业惨淡经营。为了挽回颓势,行业巨头们不约而同地加大研发投入,希望依靠创新走出困境。

现代企业研发投入的一个特点,是越来越全球化。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2012年初的一份报告显示,美国本土科技行业研发职位的数量在快速下降,而美国企业正在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建设更多的研发实验室。报告说,包括3M、卡特彼勒和通用电气在内的美国公司近年来花费了数十亿美元扩大海外研发实验室。这类公司希望获得更多的科技人才,针对美国国外市场开发产品,并通过研发投资与各国政府建立更友好的关系。

世界在全球化,而中国在全国化。规模较大的国内企业就像打麻将一样,在东西南北中多个城市批发建立研发中心。据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11年的报告,中国1993年的研发投入占全球的3.3%,而2009年上升到12.8%,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研发投入的“亚军”。

对于高科技企业,研发投入是一种必然和当然。想通过减少研发投入来降低企业成本,无异于饮鸩止渴,将给企业带来更大的风险。

但是研发不等于创新。研发投入越多,并不意味着效果就越好。比如苹果公司,2011年研发投入仅仅占销售收入的3%,这个比例在高科技企业里面算是相当寒酸的了(华为是8.9%)。就算对比绝对金额,苹果的研发投入也不到诺基亚的30%。但是从实际效果看,苹果代表着创新,而诺基亚一直被当作创新的反面教材。

不清楚诺基亚的巨额研发投入都用在什么地方了,反正苹果的研发投入非常有效。从公开的资料看,苹果的研发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比如更少的手机按键、更薄的电脑机身、更长的电池使用时间、更舒服的触摸屏操作、更吸人眼球的铝合金整体成型、更讨人喜欢的图标等等。粗看上去,都是一些零敲碎打的小革新,但正是这些“短视”和“功利”的改进,最终成就了苹果的创新和成功。

基础性、前瞻性、理论性的研究,往往是最费钱、最费时的。这些研究也许会给社会、给人类带来深刻的变革,但是这些研究首先会给研究者本人及其所在的企业,带来巨大的成本和不确定性。因此纯理论性的研究,并不适合企业。看看贝尔实验室、施乐、北电网络、柯达这些响当当的名字,哪一个不是和天才的创新连在一起呢,就算在他们走向衰落之时,也仍然站在创新的最前沿。

德鲁克认为斯坦因梅茨的成功之处,在于认识到了技术是一种“应用科学”。斯坦因梅茨原本是一个理论物理学家,理论物理学有很强的玄学倾向,但是斯坦因梅茨回避了玄学思辨,他最纯的理论研究都是以技术为驱动力,以技术应用为最终目标。正是这种短视和务实,才让他创建的研发实验室,为企业源源不断地提供技术应用,确保企业持续不断地创新。

的确,现实世界没有想象中那么公平和单纯。当先行者成为先烈,当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人们对创新残酷和无情的一面,才会有更深的认识和敬畏。对一个企业来说,如何把握创新与实用、如何在研发实验室和产品市场之间找到共鸣,并不是一件一劳永逸的简单事情。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1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