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心宽,自在] 觉真法师序钹集节选

         【序一 从济时佛教看觉真长老序钹】什么是中国文化传统?中国文化,就是过日子的文化。。儒释道无不是过日子的文化,好好过日子,放下烦恼,走出迷误,自心清净,得大自在。尊重生命,尊重他者,以慈悲心平等心对待一切生命、一切众生,佛法很简单,就是要我们回归自心、自性,好好过日子。古往今来,人类文化,以价值取向定位,只有崇德文化与崇力文化两大种,崇德文化是过日子的文化,崇力文化是想打仗文化。有感于现今人类被绑架在崇力文化的战车上加速度的驶向深渊,于是兴起了名曰“济时佛教”的理念,旨在让佛教学说能与时俱进,用科学逻辑语言来阐释佛理,使佛法从庄严的庙堂、寂静的精舍、幽深的学院走向大众的日常生活。“人其实不能把握现实世界,只能把握一个由文化符号构成的观念世界。那么只要观念转变,世界就随之转变。”人找不到信仰,追求失去了目标,价值失去了基础,只能醉生梦死,以物质享受来麻醉对死亡的恐惧。而佛教正是在本体论上,从世界的本质、人生的意义上,给人一个逻辑的解答,一个切实的目标,一个可操作的行为方式,这就是通过转变观念(转心)来改变世界(心转物)。这就是“不离世间觉”。

        【序二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对人负责,其实就是对自己负责”、“少一点商品味,多一点人情味”、“麻烦留给自己,方便给予他人”,都是德的规范,修福的要旨,福慧双修才是主题,你会挣钱,这是福;你能留住钱,这才是慧。

        【《楞严经讲话》序】“成佛的《法华》,开悟的《楞严》。”《楞严经》是中国佛教之重要典籍,被称为“经中之王”,这是人所共知的。它贯通显密,义连八宗,内容无比丰富。既讲观察明理、当机开悟,也讲修行、证果。不了自心最为苦,人生的根本就是能明大事,无地狱之因。我国著名佛教学者方立天教授曾经把佛教因果论的深刻内涵总结为四个方面:一、指出了人生本源,人是生死无常的、不自由的、痛苦的。苦的原因即在人的无明与贪爱,亦即在于人自身的思想和行为。所以佛家的因果论是很科学的。它强调了命运不是上帝的主宰,不是天命的安排,而是人的思想和行为决定自己的命运,即自作自受,六道轮回,七趣升沉,实际是以人为中心,人自作自召。二、佛教因果论本质上是道德因果论,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善恶到头终有报。因果成为了支配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铁律。三、佛教因果论也是一种生死观,佛教认为,有生必有死,但死后必根据生前的行为(业力)而转化为另一种生命形态,这是佛陀以六道轮回(上升与下沉两个相反方向)回答了生命的有限性与无限性、主体可以选择的自由性等。四、人虽有死,但死了仍有未来。佛教讲三世因果,既解除了人的生命忧患和死的恐惧,又对未来寄托了理想和希望,本质上是对人的一种净化和生命境界的提升。

         众生颠倒,迷而不悟。以妄为真,迷在起心动念。“欲知前世因,今生者受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如何认识你自己?“今天人类已经难以和本真自我相逢了,人不再是原来的那个人了,因为他被财富、欲望、权利物质享受所异化了。我们何时才能和失去了的本真自我重逢?”,道德危机与信仰危机往往互为表里。贫富两极、社会不公、怨声载道,诅咒与嫉恨使人失去理性,人已失去了本真的自我。如何破除我执?最根本的方法就是照见五蕴皆空,证得五蕴皆空。佛法的修学进程,讲信、解、行、证。层层递进,信是一种悟,没有悟的信是盲从;解是从理上去理解,没有悟就不能解,解悟后必须去行动,不行就只是空谈,如同读了很多学游泳的书,懂得了游泳的技巧、方法,但是不下水去行,哪能学会游泳?由行而证明自己的解悟,这才是真悟。

        【《心经摸象》序】四祖道信有句名言:“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佛经中也常言:“心作天,心作人。心作地狱,心作畜生,乃至得道者,亦心也。”佛家的戒定慧三学,戒是防心,定时修心,慧是明心。佛学称为内学,内学即是内明。内明即是明心。明心才能明理,明心才能见性。明心才是真正的法身慧命---才是人类生命的真谛。

      儒家的四书五经,道家的《道德经》,佛家的三藏十二部经,都是时代精神的升华,都是人类思想文化的结晶,都是当时人类文化所已到达的一种智慧的高度。东方文化这三大系互有关涉,互有因缘,互可印证。

        【在人间---佛教知识百题总序】学会认知是最根本的,通过认知,求取人生智慧,不再迷信,不再困惑,有很高的觉悟,这才是高层次的学问,这才是高层次的学习。我们在学会认知方面,最为欠缺的,恐怕就是认识自己了。明于知人,昧于知己,这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人对人自身的认知又有多少?你知道人为万物之灵的“灵”究竟在何处吗?你知道人“生从何来,死向何去”吗?你知道人应该怎样超越自己吗?你知道人应该怎样活的像人那样吗?认知自身,认知自心,弄清人的内宇宙,就是释迦牟尼所开创的被称为佛教的一门学问。

       许多人并不认知佛教,他们以为烧香磕头、望空膜拜、凡遇病痛、苦难、矛盾、不如意事,跑到庙里头去求菩萨保佑,这就是佛教。我说这是迷信,这是逃避,这是贪妄。且看烧香燃烛,跪地不起,口中念念有词,心中欲望无数,这距离佛教何啻十万八千里!

       释迦牟尼不是神,是人,“佛”译为汉语便是“觉悟的人”、“智慧的人”,佛教教义所言,佛并非造物主,而不是主宰人类命运祸福的神灵。他强调的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得成佛。”也就是一切人都可以成为有觉悟的人、有智慧的人。他明明告诉我们:自作还自受,佛救不了你,只有你自己才能救自己。走进佛门,就能看到这四句话:“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是人行为层次上的自持自为,是人类的行为文化。最根本的还是“自净其意”,亦即自净其心。别人能让你的心清净吗?只有自己才能帮助自己清净己心,这是佛教的全部思想核心所在,这就是人类的心灵文化了。

       人人自净其心,人人皆成佛,所以西方学术界有人认为佛教是唯一的无神论宗教,爱因斯坦曾有言:“我不是宗教徒,如果是,我一定是佛教徒。”或许就是基于上述原因。

       佛教从西元前二年传入我国,经过诸多适应、发展等阶段,深入人心,最终成了中国传统文化,成了中国人文思想的一部分。平时所用语言中就有许多与佛教有缘,如世界、如实、刹那······,由于佛教经纶的翻译、著述和吟咏,般若思想的传入,晋谢灵运在中国的禅宗建立以前,就把大乘般若性空思想与山水诗结合起来,对后世文学产生重大影响。唐代王维则是禅宗建立后引入禅语入诗的巨擘。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是继之而起的大家,他们的山水诗都有禅的境界,后世的刘勰所著《文心雕龙》也是完成于佛寺,在文学与美学理论中,强调“言有尽而意无穷”,“此时无声胜有声”,“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不懂得佛教,就好像一个富贵人家子弟,只看到山庄田亩,却弄不清自己究竟有多少家底。

        【济南居士重印《仁王护国般若经》序】护国之道,分为内护与外护,就佛与众生来说,诸佛为内,众生为外,就众生来说,身心为内,身心之外的国土环境为外。所谓护国,就是营造一个美好清净的社会环境,亦即众生赖以生活的外在境界。外境的美好,在于先从自心清净做起。自心不净,人所生活的环境当然不能清净。所以经中深刻阐扬先护内在身心而后护外在国土环境的深刻道理。改善自心的根本途径在于启发心智,增长智慧,走出迷误,破除妄执。护国先护心,护心先在体悟般若智慧。

       般若为梵语,译为汉语“妙智慧”。这一智慧非凡夫所能知,是佛陀菩提树下进入禅定,证悟而得。“大地众生,悉具如来智慧,只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妄想和执着是我们到达彼岸,证得涅槃的两大阻隔。般若的核心,就是对一切的一切,全无执着。内外一切,全无执着,就是一切智,就是佛陀的正觉。世人最大的迷误是视假为真,视无常为有常,视无我为有我,这是妄想、执着的误区。

      “有人认为科学的认识是真实的,其实科学的知识是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也就是科学不断修正过去认识上的错误,世间的知识永久是昨是今非,哪有固定不变的真实性可说?”“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心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则般若绝。一念智则般若生。”人可以自觉,人可以认知,每个人都有自我觉照的能力,那么如何照见五蕴皆空,诸法皆空呢?《仁王护国经》中最扼要的点睛之语就是:一曰“不观色如”,二曰“修无修为修”。

        不观色,即不观有。不观如,即不观空。凡夫执有,二乘着空,两皆不观则不着两边,契乎中道。契乎中道,即佛智慧。无有无空,非有非空,离有离空,则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何以名之,名曰:“修无修为修”。一切有一切空一切法皆不受,修持至此,则圆满菩提,究竟涅槃,到彼岸证果矣。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破除烦恼,要用正念去观空;知道了对治只是手段之后,邪也不要取,正也不要取,就随顺了无所得,心里就自然清清净净了。

        【济南居士重印《药师经》序】在众多的对佛法误解中,最大的误解是以为佛教贵死轻生,重来世而逃避当世。这可能是从“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祈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来,事实上,世尊关怀婆娑世界苦恼众生,开立两大法门:一是药师法门,解决现生现世的问题;另一是度亡救死之事,交予西方阿弥陀佛。《药师经》的主题就是消灾延寿。消灾,是消除化解,是福德因缘;延寿,是法身慧命,是福德圆满。

        【衍慈法师《佛教仪规入门》序】学佛不离修,修称三学,一名戒学;二名定学;三名慧学;戒为根本,由戒生定,因定发慧。戒成法身,定成解脱,慧成般若,故修三学而终成三德。上成佛道,下化众生,续佛慧命,必自戒始。佛法是什么?佛法归根到底是伟大的佛陀二千六百年前在菩提树下亲自证悟的一切生命的真理。人,作为一种生命存在,总逃避不了这一声明真理,可是世界上有多少人了解这一生命真理呢?所以说“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没有学问、没有知识的储备,没有体悟的积累,没有修持的真知灼见,那就根本行不了。王安石在他的诗中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终南古今文化》序】因缘,本指一切事物得以产生和存在的原因与条件。一切有为法---世间万事万物,皆由因缘和合而生,非由自性生,缺因缺缘亦不得生,这是佛家的基本思想。缘起法则,被佛教视为全部教义的理论基石。一切有为法,莫不依一定条件而生、而变、而灭。“温度能使鸡蛋变为鸡子而不能使石头变为鸡子”说的也是因缘。“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对于佛法博大精深,核心在于般若智慧,重自身的修行证悟,不可执着于语言文字,这是经验世界的东西,只能说明在经验世界的概念意义,不能说明更高境界尚待我们自身去证悟的人生智慧。

      【了公上人八十嵩寿颂】儒者,师也,师道尊严,正是师的人格尊严。儒家之有师,正如佛家之有僧。师是儒家文化的承传者,僧是佛家的承传者。师道尊严与僧格尊严,名虽有殊,法性则一。这种尊严,是一种性,一种情操,一身正气,一种精神品质。

       【滕征辉博士《空·地·海》序】诗言志,歌咏言。言为心声,志乃情志。为师为歌,都是一种心灵沟通的方式。“诗不可学为也。诗本情性,有性此有情,有请此有诗。”说的真好,“诗人有终生之志,有一日之志,有诗外之志,有事外之志,有偶然兴到,流连光景,即事成诗之志。”诗的价值在风骨,在思想,在内蕴,不在言辞。这是深会其诗的意旨所在。美在何处?美在诗人的心灵。真诚是美,善良是美,恭敬心是美,豁达忍让是美;遇难无怨,宠辱不惊是美;宁静洒脱,心无圭凝,自在自得也是美。能从诗人心灵深处的美来读藤君的诗,我想收获一定比我更多。“识文章者,当如禅家有悟门。夫法门百千差别,要须自一转悟悟入。如古人文章直须先悟得一处,乃可通其他妙处。”

      【《第一页梦歌》序】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重言志,重直觉,重妙悟,重表现,重传神,重意境,重在不求形似但求神似,重人格美;而西方艺术的精神,重理性,重逻辑,重模仿,重再现,重形象,重形式美。所以中国美学的特质在写意,而西方美学特质是写实。前者重意蕴,后者重逼真。

       “梦”,在《金刚经》中是著名的“六喻”之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梦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的形象概括,是“空”义的另一诠释。在中国思想史、文学史上,“梦”的意境就更丰富了。“庄生晓梦迷蝴蝶”,千古传为美谈;诸葛“大梦谁先觉?”有如棒喝,警策千钧;贾宝玉自色悟空,红楼一梦,旨在解脱。而苏东坡的“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则深具禅味了。

       走出形形色色凡尘迷误的梦境障惑,走出自我意识设置的种种是非怪圈,走出“七情六欲八苦地”,持慧剑,断痴愚,出魔窟,“信念燃亮长明灯,灵慧独行清净中”。自性本清净。

      【代发刊词】人,有两种人:一种是有理想,有理性,有责任感,有使命感,崇尚道德,活要活得有尊严,有生命的意义,这是一种像人那样的人。另一种人是跟着欲望走,贪图物质享受,追求私欲,罔顾他人,只知利而不义,仔细看看,这种人就很难说是像人那样的人了。第三种人,有没有?当然也有,不在这两种人中,可能为数也不少,但他们迟早会往上数两端走的。所以,人生只有两条路,一条是向上走,向着光明,向着希望,向着道德,向着利益他人,也就是向善走去。另一条是向下走,向着倒退,向着绝望,向着腐败、堕落,向着危害他人,当然最终也是危害自己的沉迷之途,也就是向恶走去。佛教告诉我们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心的大学》后记】我国古代,有一本书,叫《大学》,是宋元以后,童蒙入学必读的一本书。开卷第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个”大学“,古人解为大人之学,古代的大人指的是君子,孔子把品德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为”君子儒“,只求知识技能的就是”小人儒“。孔子眼中的君子是相对于小人而言的,小人就是从其小体,是志向不高的人,老子的君子是相对于圣人而言的。综合来看,圣人修的是道德,君子重的是仁义,小人求的是功利。孔子眼中的小人并非严厉的批评,更不是道德谴责,更多的是看做一种世俗常态。事实上,大学就是心灵的学问,是心灵的觉悟。”大,即标本觉之体,学,即彰始觉之功。本觉是性,始觉是修。性修不二,故称大学。“真正的大学,还在自身的努力,自身的学习,自身性德的回归。佛教所强调的亲证,自证也一再说明了:”是不是心灵的学问,如何学修心灵的学问,如何达至心灵的觉悟,依然离不开自己的亲学,亲知,自证,自悟。“

        

        


  • 1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