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8年,逃亡漠北的元顺帝派出使者前往各大汗国旧地号召宗室勤王。
1.使者来到西察合台汗国:
“夭寿啊,大都被攻克了!合不勒沙,你祖宗是我们大汗祖宗的马仔,所以,按照规矩,你得出兵……”
合不勒沙回答:“你可能搞错了,我祖宗现在叫忽辛。”然后一努嘴,使者看到正在一边偷看的忽辛和帖木儿。
“告辞!”
2.使者来到东察合台汗国,费劲巴拉找到了哈马尔丁:
“你们这里现在有没有管事的啊?众所周知,你们大汗祖宗是我们……”
哈马尔丁摆摆手:“再也没啥子察合台宗王啦!都被我杀光了!”
“告辞!”
3.使者来到金帐汗国,在萨莱找到了刚刚重登汗位的奥都剌:
“你知不知道大都已经被汉人攻克了?你们得出兵……”
然后使者被一边的马麦踹倒,
“你们金帐汗的祖宗和大汗的祖宗……”
“快滚回哈拉和林,没工夫管你们,我们祖宗是蔑儿乞人。”
“告辞!”
4.使者来到伊……伊朗,
“特么的伊儿汗国呢?”
术赤:不提蔑儿乞这茬,祖爷爷和你们还是好朋友
你搞错了,元末明初时二字三等金印驼纽级别的术赤钦察金帐宁肃王乌鲁斯汗国与二字五等金渡银印龟纽级别的旭烈兀伊儿靖远王兀鲁斯汗国早已被西察合台-帖木儿乌鲁斯汗国打残,并且都臣服于西察合台-帖木儿兀鲁斯汗国,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哪还有什么能力去救北元;而西察合台-帖木儿乌鲁斯汗国早在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就已向明廷中央称臣纳贡,接受大明皇帝册封,并且是极为恭顺。
题主首先要明白,四大汗国里,窝阔台汗国早就亡国了,而且窝阔台汗国的亡国,元朝出力最多。
伊尔汗国,也先于元朝灭亡。
先不说这俩已经灭亡了,就算他们存在,窝阔台汗国和元朝是死敌(两者不是国与国的关系,而是叛乱者和统治者的关系),伊尔汗国离元朝非常远,就算求救投奔什么的,都不可能选这俩。
然后金帐汗国,鼎盛时期的金帐汗国,曾经和元朝在西伯利亚有道路往来,但这时候的金帐汗国已经内乱分裂,东部疆域已经够不着元朝这里了。元朝和金帐汗国边界上的雇佣军,才是这个时代西伯利亚的大哥大,这货雇佣军是啥?嗯,换个名字你们一定熟悉,就是瓦剌,也就是卫拉特蒙古人。他们在元朝称之为“外剌”,就是元朝和金帐汗国边界上的边民,在金帐汗国势力收缩后,他们就只能做元朝臣子了,而当元朝衰落后,他们的春天也就快要来了。被迫退回蒙古高原的元朝统治者们倒是真想过重用他们,但是重用的结果是啥,嗯,董卓辈出嘛。
所以说,求救个屁,投奔个毛。窝阔台汗国和伊尔汗国已死,金帐汗国又远又自顾不暇,还不如拉拢卫拉特人效力呢。
最后,我们来说察合台汗国。
察合台汗国地处中亚和我国新疆,离元朝最近。和元朝也是有战有和,摩擦不断,但基本上一直承认元朝是自己的宗主。虽然说摩擦不断,但元朝丧失中原,这离得最近,即便有宿怨,来掺和下也不吃亏吧,即便不是来救援,多插一刀总是很方便吧,为什么在元朝吃瘪的时候,察合台汗国居然毫无动静呢?
因为这时候,察合台汗国正处于类似汉朝中间的“新莽”阶段。什么意思呢,就是虽然察合台汗国后面还有延续,但这个时间段,正好是察合台汗国的“名存实亡”阶段。西察合台汗国的汗王是傀儡,大权操于两位董卓——忽辛和跛豪帖木儿之手。东察合台汗国,1365年权臣哈马鲁丁弑君自立。
直到1389年左右,另一个权臣忽歹达才拥立察合台后裔黑的儿火者复辟了东察合台汗国,而1389年这个年头,元顺帝都死了快接近二十年了,都洪武二十二年了……
而当时占据中亚的忽辛和跛豪帖木儿,正在勾心斗角,帖木儿正在积聚力量搞死忽辛。帖木儿这时候可能还不知道,日后他会成为威震西亚的大跛豪。不久之前,帖木儿还曾跪舔于东察合台的汗王秃黑鲁帖木儿脚下,只求当一个小领主。能生存都很艰难,还干涉大国政治?做梦吧。
而占据新疆中西部的哈马鲁丁,弑君篡位后一直统治不稳,此时他正致力于四处搜杀黄金家族后裔,因为只要有一个黄金家族后裔存活,那么他就没有资格做汗王。然而,他的侄子忽歹达就藏匿着黄金家族后裔黑的儿火者,忽歹达也正在积蓄力量,想着日翻他叔叔哈马鲁丁,做察合台汗国的中兴名臣。连自己的侄子都对他阳奉阴违,新疆境内的各领主们自然也都各行其是,哈马鲁丁实质已成孤家寡人,等待他的,就是十几年后帖木儿东征时的逃亡失踪了。
所以说,在元顺帝逃亡漠北的时间段,无论东察合台还是西察合台,都是董卓当政,而且都自顾不暇。无论是当时的忽辛还是帖木儿,还是哈马鲁丁,不但都是元朝统治者眼中的乱臣贼子,而且这些人的实力,还不如元顺帝的零头……
元顺帝北逃时,人家还能打发得动几十万大军呢。王保保这时候还牛着呢!
如果说元顺帝向东西察合台的这些军头董卓们求援,这就好比一个曾经有数千万资产,现在手里有几百万现金的土豪老板,跑去问几个刚偷了几万元的贼借款一样滑稽。
所以,求救,不可能的。
不过嘛,在十几年后,尤其是帖木儿逐渐崛起后,投奔,是有可能的。1402年,鬼力赤在北元篡位,北元王子本雅失里就选择了西逃投奔刚刚在西方称霸的帖木儿了。而帖木儿也一直控制着本雅失里,直到帖木儿死后,本雅失里才又逃回蒙古,在北元董卓阿鲁台的拥立下继位。
也就是说,在元朝末年,察合台汗国区域上没有一个军阀有实力有资本,而且还都在元朝统治者眼里是乱臣贼子,不值得引起元朝统治者注意,也不可能让元朝朝廷专门跑去求援。因为当时的元朝还尚能与明军一战,实力远超这些小军头,逃出北京,只是因为战略需要而保存实力罢了。拉拢并控制王保保,才是最重要的。
而等察合台汗国区域上出现了新的霸主跛豪帖木儿之后呢,黄花菜都凉了,明军攻入捕鱼儿海,作为中华帝国的北元朝,可以说已经灭亡了。整个北元残余内乱不已,董卓辈出,无论鬼力赤、阿鲁台还是马哈木,都已经没了光复大元的希望,都领着明朝的封爵,求援,求援个屁啊,还嫌不够乱,再招呼个董卓来闹腾啊。
也就只有本雅失里,可能是听说了帖木儿一直没有篡位,一直打着“驸马”的旗号,或许有0.0001%的可能会帮自己匡复社稷,嗯不指望匡复元朝社稷了,就帮自己匡复北元的社稷吧,所以傻乎乎跑去投奔了。结果就被帖木儿晾了好几年,好不容易等帖木儿鼓足了勇气东征了,结果帖木儿又死了。算了,虽然阿鲁台一边接受明朝封爵,一边又拥兵自重,好歹欢迎自己回去啊,还是回去吧。
谁知道请来的是郭子仪还是赵匡胤呢?
元末的确有不少人想过向“西北藩王求救”,但是元顺帝因为此前叫来帮忙的窝阔台后王阿鲁辉帖木儿公开造反的前车之鉴,不敢信任任何外藩了。
刘佶的《北巡私记》是作者扈从顺帝自大都出逃途中的日录,为存世极少数的残元一侧的第一手史料。内容为至正二十八年(1368 洪武元年)闰七月,到至正三十年(1370 洪武三年)正月共十七月的记事。
至正二十八年的十二月十三日,元朝朝廷逃离大都已经近五个月,正驻跸于上都附近的察罕脑儿行宫(上都已经在红巾军北伐中被毁,“公私埽地,宫殿官署皆焚毁”)。在当日的日录中,刘佶提及有朝臣上言时务,当中即有求援“西北诸藩”的部分,这些言语让顺帝颇为不悦。
十三曰,监察御史 徐敬熙条陈十事:一戒酒;一勿令宫掖干预政事;一选将;一宰相非人,请择贤者、能者;一明赏罚;一严军律;一汰军中老弱; 一征兵西北诸藩;一征饷于高丽;一开言路。其言殊切直,上不罪之也。刘佶与重臣哈剌章(脱脱的儿子)关系密切。哈剌章曾说,他也怀有类似的念头,觉得朝廷剩下的都是一帮酒囊饭袋,不如与“西北诸藩共图此事耳”。
二十九年正月初一曰,颁新历于高丽。台官携新历赴行在,遂用之。从官入贺行殿,上以疾不出。贼兵久不出边,从官渐为室家之计。 哈剌公尝太息谓予曰:“亡国之臣岂可与图恢复?吾当与西北诸藩共图此事耳。”佶问何不早为此计,哈剌公曰: “子独不见阿鲁辉王之事乎?”遂唏嘘而起。但是,哈剌章同时也很明白,之前至正二十年时,顺帝曾经调遣岭北诸王的人马入援,结果来的不是郭子仪,甚至不是董卓,而是赵匡胤。这位大爷眼看“国事已不可为”直接张口就要坐天下。所以指望皇帝愿意再搬“西北宗王”的救兵是不可能了。
说到这里,二人“唏嘘而起”。朝臣不堪官军虚弱,外援尽是虎狼。半壁江山满目疮痍,到处尽是绝望,何尝有“恢复”之图?·
阿鲁辉王即是阳翟王阿鲁辉帖木儿,窝阔台系宗王,《元史·叛臣传》有传。
阿鲁辉帖木儿,灭里大王之裔也......会兵起汝、颍,天下皆震动, 帝屡诏宗王,以北方兵南讨。阿鲁辉帖木儿知国事已不可为,乃乘间拥众数万,屯于木儿古兀彻之地,而胁宗王以叛。且遣使来言于帝曰 :“祖宗以天下付汝,汝何故失其太半?盍以国玺授我,我当自为之。”帝闻,神色自若,徐曰:“天命有在,汝欲为则为之。”于是降诏开谕,俾其悔罪。阿鲁辉帖木儿不听。乃命知枢密院事 秃坚帖木儿等击之。元代的窝阔台后王辖地,在称海、谦州之西
五天之后,残元朝廷里又有大臣提议求援于外藩,顺帝依然置之不理,一如哈剌章所料。
初六曰,平章政事李百家奴上疏陈恢复大计, 以兵力太弱,请征西北诸藩兵入援。疏入, 寝不报。哈剌公之言可谓先几矣。就是这样。
因为那四个家伙不是铁杆反对带元的反贼,就是势力弱小被人排斥的弱鸡。一个管用有点实力的忠臣都没有,带元很难啊。
首先我们从西往东说,先说说最西边的那个汗国,占据西亚的伊朗和小亚细亚一带的伊儿汗国。伊儿汗国就属于对带元忠心耿耿(至少表面上是这样),但是实力弱小的弱鸡。
伊儿汗国原本军事实力并不弱,曾经剿灭极端组织刺客集团山中老人,还打进巴格达杀死了阿拉伯帝国的哈里发灭亡阿拉伯帝国。但是,不过一两代人伊儿汗国就尝到灭哈里发一时爽的滋味。
蒙古人在伊朗不过是一个万户部落。男女老少加上去撑死五六万人,而他们却生活在几百万甚至几千万的穆斯林臣民之中。被看成灭亡阿拉伯帝国的罪人。这个滋味绝对是不好受的。即使后来伊儿汗国的合赞汗改信了伊斯兰教,伊儿汗国的蒙古人也还是被看成异类被敌视。伊儿汗国的行为甚至连累到了子孙,今天阿富汗带点蒙古血统其实主要是西突厥后裔的阿富汗哈扎拉人都被阿富汗的普什图人塔吉克人排斥。
因此伊儿汗国在外交上采取了非常不清真的外交方针。在外交上拼命和基督教国家还有元朝搞好关系。一方面交好东罗马帝国和小亚美尼亚王国。另一方面甚至不惜丢面子向带元称臣纳贡,作为波斯国的皇帝,伊儿汗国可汗甚至连印章都不敢自己刻一个。和外国交往是用的元朝赏赐的“王府辅国理民之宝”的汉文印章。目的是无非是狐假虎威,告诉其他人自己有带元保护,你们不要想干嘛。
伊儿汗国给法国的国书,明显有带元赏赐的王府所用“辅国理民之宝”的汉文印章痕迹。
而在带元嗝屁前的十三年,1355年伊儿汗国就已经被占据哈萨克和俄罗斯的金帐汗国所灭,金帐汗国占领伊儿汗国的首都大不里士。伊儿汗国第十五代也就是末代可汗努失尔完据说在混乱中抢了点金银财宝,混在人堆里不知所终。伊儿汗国从此分裂为伊拉克一带的旧臣自立的扎剌亦尔汗国和波斯一带的若干个小国。
因此伊儿汗国帮带元?别搞笑了,人家还需要带元照顾它呢。而且带元离开北京被大明赶到沙漠啃沙子之前的十三年,伊儿汗国就已经完蛋了。
至于金帐汗国,你就更别想了。人家铁杆反贼,已经胆子大到连带元册封的王爷伊儿汗国都敢灭的程度了。而且金帐汗国伊斯兰化突厥化是最早的,早在忽必烈建立带元之前,贵由可汗的时代,金帐汗国可汗拔都就已经不听从贵由命令。到了忽必烈的哥哥蒙哥可汗的时代,金帐别尔哥可汗去见蒙哥可汗,甚至都不和蒙哥忽必烈坐一个桌子。理由是自己不吃猪肉,到后来甚至干脆就不来朝见了。
胆子很大连伊儿汗国都敢灭的金帐汗国
至于中国新疆一带的察合台蒙古国,这个国家特殊一点。蒙古人的文化影响是从东边到西边递减的。金帐汗国已经没有多少蒙古特色,而察合台蒙古国要强一点。在元代大多数时期察合台蒙古国都没有改信伊斯兰教。元末秃鲁黑帖木儿汗才勉强改信了伊斯兰教。
但到了明朝中后期海答儿写的《拉失德史》里面还说察合台蒙古人只是表面上的穆斯林,依然保持着蒙古人的游牧习俗。赛义德汗同时会说蒙古语和突厥语,无论他说蒙古语和突厥语的时候都文质彬彬,没有骂人的话。《俺答汗传》中蒙古俺答汗派人去吐鲁番蒙古国,吐鲁番蒙古可汗沙汗还很高兴说蒙古兄弟来了,察合台蒙古没有萨尔特化。叶尔羌蒙古国虽然比较萨尔特化,但据《编年史》的记载,直到末期濒临被噶尔丹灭国,书中已经出现噶尔丹和他哥哥僧格的伊斯梅尔汗时期依然是自称蒙古国,而管噶尔丹叫卡尔梅克。
但很可惜的是,人家虽然还保留着一点蒙古文化。但并不认同带元。察合台蒙古国对于带元而言也是一个反贼。早在忽必烈时期察合台蒙古国就不断入侵带元在新疆吐鲁番的北庭都元帅府。劫杀带元官吏,吐鲁番一带的高昌回鹘王最后不堪其扰,向带元要求内迁甘肃永昌,最后后代融入了甘肃和南京一带的汉族。
至于中国新疆阿尔泰山一带旧奈曼部地区的窝阔台汗国,就更别想了。它和带元有灭国之仇,早在1309年,带元嗝屁前的约60年。窝阔台汗国就被带元第三代皇帝,元武宗海山联合察合台蒙古国击灭。
八年十月,封帝怀宁王,赐金印,置王傅官,食瑞州六万五千户。
十年七月,自脱忽思圈之地逾按台山,追叛王斡罗思,获其妻孥辎重;执叛王也孙秃阿等及驸马伯颜。八月,至也里的失之地,受诸降王秃满、明里铁木儿、阿鲁灰等降。海都之子察八儿逃于都瓦部,尽俘获其家属营帐。驻冬按台山,降王秃曲灭复叛,与战败之,北边悉平。《元史.武宗本纪》
而元武宗海山灭亡窝阔台汗国之后并没有彻底把窝阔台家族消灭,而是册封了一个阳翟王。命令其在阿尔泰山一带游牧拱卫带元。结果到了元顺帝时期,阳翟王阿鲁辉帖木儿趁红巾军反元之际,试图抢夺带元皇位。最后被带元镇压。要窝阔台家帮忙,嗯你愿意交出带元皇位吗?
最后说一下窝阔台家族为什么不帮带元。这不完全是元武宗灭窝阔台汗国的原因。实际上游牧与农耕的矛盾,六镇鲜卑和洛阳鲜卑的矛盾,汉化与胡俗的矛盾带元也存在,甚至更加明显。
作为皇汉我说一句公道话,带元灭亡的根本原因并非传统汉人历史观认为的残暴不堪。这个传统印象也许符合元顺帝时期那个因为祖父被南宋军所杀,所以仇恨汉人的伯颜把持朝政的那几年的历史事实。伯颜的确废除了科举,还甚至连汉人叉草的铁叉都没收了。
但是带元并非一直如此,比如说那个灭亡窝阔台汗国的元武宗海山就有不少善政。海山汉化程度很高,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是汉名。曾经把孔子写的《孝经》翻译成蒙古语让蒙古贵族学习。海山还曾经疏浚大运河,疏浚大运河之后还接受官吏建议,先赈济灾民,不要忙着往宫里运粮食。海山甚至命令江南蒙古贵族把自己的土地退还给汉人百姓。
辛亥,中书右丞孛罗铁木儿以国字译《孝经》进,诏曰:“此乃孔子之微言,自王公达于庶民,皆当由是而行。其命中书省刻版模印,诸王而下皆赐之。
江浙饥,中书省臣言:“今河流已通,宜移以赈饥民。杭州一郡,岁以酒糜米麦二十八万石,禁之便。河南、益都诸郡,亦宜禁之。”制可。塔剌海言:“比蒙圣恩,赐臣江南田百顷。今诸王、公主、驸马赐田还官,臣等请还所赐。”从之。仍谕诸人赐田,悉令还官。《元史.武宗本纪》
而且带元皇帝的服饰其实也是汉服。式样和唐宋完全一样,惟一略有不同的是唐宋为黑色,带元则为蓝色。
因此这就导致了带元基本盘特别小,就是北京附近那一群汉化的蒙古人色目人。不管是汉人还是蒙古人都厌恶带元。
在汉人看来,带元虽然汉化依然还是“蛮夷胡虏”。汉人的民族自豪感不能允许自己长期被蒙古人统治。即使汉化的蒙古人也要驱逐消灭。
而且元武宗虽然有些善政,他依然顽固的维持带元的四等人制度,也就是忽必烈留下的汉人南人不允许担任达鲁花赤等重要职位。而蒙古人则无所限制,可以担任任何官职。汉人和蒙古人参军身份待遇都不同,汉军新附军和蒙古军阿速军同工不同酬的问题等等弊政。武宗海山虽然释放一些汉人农奴并归还汉人一点土地。但蒙古人对汉人施展的农奴制度和民族压迫并没有废除,只是小恩小惠而已。
而在蒙古人眼里,这个王朝跟汉人有什么区别?不但皇帝名字是个汉名,天天穿着汉服说汉语。身边一群汉人文官。自己却在沙漠里啃沙子被人呼来喝去。到底是蒙古征服汉人,还是汉人征服蒙古?
因此带元的基本盘实际上只有北京附近那群汉化的蒙古人色目人。不但不被汉人喜欢也被蒙古人厌恶。带元灭亡的时候不管是窝阔台家族后裔还是漠北的其他蒙古部落不说帮忙了,不造反就是好人了。
如果从狭义上讲的话,洪武二十年捕鱼尔海战役后那个半汉化半蒙古的元朝朝廷就已经灭亡了,元政府已经不存在了。后来自称蒙古可汗或者大元蒙古可汗的都是窝阔台,阿里不哥和忽必烈的七子西平王的后裔,而不是元武宗那一支。这些人一直在沙漠,从来没有汉化过,和带元那种半汉化的文化有天壤之别。
话又说回来,满清最后明显是借鉴了带元的教训,不但整汉人,把自己老家的索伦人游牧的蒙古人也往死里整。让索伦人当炮灰打仗,蒙古人出家当和尚消耗他们的人口。防止他们有造反能力,不过结局也不怎么好,满清最后混的连老家都被闯关东的汉人占了。
这大概就是带元灭亡,四大汗国无人来帮的原因。
老规矩,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四大汗国早已分裂,征战不休。元末已经完犊子了两个。
因此救援元朝的希望,只能放在与元朝接壤的国家手里,因为与元朝不接壤的汗国,其救援大军要从自己敌国的疆土上过境,恐怕是脑子抽风了。
这样算来,能求救的只有东察和台汗国与高丽,高丽几代王妃是蒙古人,因此也算半个蒙古汗国。
而东察和台汗国和高丽,都忠实的履行了自己救援宗主的义务。
先说东察:大元爸爸我来救你啦。
(1347年)戊戌,西蕃盗起,凡二百馀所,陷哈剌火州( 吐鲁番),劫供御蒲萄酒,杀使臣。救援前大元疆域,以下图片均出自【历史⑨课】中国历史地图详细版·第四版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bil
救援后大元疆域,
ps曾经的大元疆域
再说高丽,大元爸爸有难,怎能不救?于是:
(1356)“收复和、登、定、长、预、预、高、文、宜州及宣德、元兴、宁仁、耀德、静边等镇;咸州(今朝鲜咸镜南道咸兴)以北,自高中戍午沉于元,今皆复之”
1357年,高丽对居住在林土、碧团的女真人户“击走之,改林土为阴潼,以碧团隶焉,抄南界人户以实之”救援前
救援后
经过一番救援,东察和台汗国从大元手里救走了吐鲁番(80%的新疆都是被被察和台汗国救走的,但不是元末,而是元朝鼎盛时),高丽从大元手中救走了大同江以北的土地,把边界推至图们江(这点被网文赖到朱棣头上,朱棣是向朝鲜索要失地,最终不成,毕竟“朝鲜之地,亦朕分内”,而丢地那会,明朝连燕云和辽东都没收复呢)
综上所述,大元没求救呢,这些好儿子们把大元被救成这样,此时大元再向他们求救或者投奔他们,还不如认明朝为宗主封个王痛快呢,事实上也是这么做的。
其实题主只要明确元朝具体的历史演变,这个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不是人家不想求救、不想投奔,而是四大汗国的国门早就被焊得死死的了。
要想理解历史的进程,个人认为图形化展示更为直观。在辅导我弟做编程作业的时候(老师让对元朝历史一窍不通的他做元朝科普小程序??),我都鼓励他尽量多用图,少用文字,不然巴拉巴拉把自己都要绕晕。
▲我弟的Scratch编程作业成果,图像拯救历史盲有没有
那么,元朝被别国吊打,四大汗国为何袖手旁观?是道德的沦丧?还是人性的扭曲?这背后隐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
对照着图,你就很好理解了。
1206年,成吉思汗的儿子们形成了“西道诸王”后,先后建立起了四大汗国,这些相对独立的汗国和元朝统称为蒙古帝国,蒙古人虽然建立了横跨亚欧大陆疆域辽阔的庞大帝国,但是由于境内地形复杂,民族混合,文化多样,所以管理起来非常困难,成吉思汗死后就爆发了内战。最终忽必烈成为大汗,建立了元朝。
金帐汗国,成吉思汗大鹅子术赤的封地,位于俄罗斯咸海和里海之间,1236年,术赤的次子拔都统帅西征,到1240年先后征服了钦察草原、克里木、高加索(到打耳班)、保加尔(保加利亚)、伏尔加河和奥卡河地区以及第聂伯河流域的罗斯各公国。被征服的地区就成为了拔都的封地,从1242年以后称为“钦察汗国”。钦察汗国对东欧各国享有主权,由于地跨欧亚大陆,它在四大汗国中疆域最为辽阔。作为征服者,蒙古人在国内反倒成了少数民族,所以逐渐被伊斯兰化,加上对外、对内都战争不断,使其逐渐走向了衰落,并分裂成九个相互独立的国家,最终在1502年彻底灭亡。元灭亡时期,也是金帐汗国的分裂时期,自身尚且难保,谁还有功夫管元朝的闲事啊?
察合台汗国,二鹅子察合台的封地,统治初期便战争不断,后期大哥二哥争夺汗位,使得察合台汗国分裂成东西两部,察合台汗国从最初便一直与元朝开战,忽必烈称帝后,他们又联合其他汗王与忽必烈进行了10年战争,战败后,于1303年两国议和,而元朝灭亡的时候,东西两个汗国早已是另一番天下,都是权臣执政,因此它连帮忙的资格都没有。
1256年,成吉思汗孙子旭烈兀西征后,建立了伊儿汗国。忽必烈称蒙古大汗时,伊儿汗国一直承认其为宗主,直至忽必烈去世为止。他的属国包括阿富汗斯坦的卡尔提德王朝,克尔曼的后西辽,土耳其的罗姆苏丹国及格鲁吉亚,其疆域辽阔,统治当时重要交通枢纽伊拉克、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土库曼斯坦,由于受当地伊斯兰教的影响,后来伊儿汗国干脆给自己取名穆罕默德,废除大汗称号改成苏丹伊儿汗国,由此演化成为了一个伊斯兰国家。后期国家大乱,权臣拥立多个大汗,开始了长期攻伐,汗国名存实亡,14世纪末被突厥人所灭。由于后期自身都已经分崩离析,再加上离元朝又远,伊儿汗早已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了,根本无暇顾及元朝。
窝阔台汗国由成吉思汗的三鹅子窝阔台及其后人管理。窝阔台汗国是窝阔台氏族诸汗的世袭领地,疆域包括原乃蛮部的领地和原西辽的部分领土。窝阔台汗国建于1225年,亡于1309年,共存在84年,是四大汗国里最短命的。由于和元朝相邻,曾多次进犯元朝而被打败,故而其势力一直不强,后期因为国内政变,早在元朝灭亡之前就扑街了。
由此可见,蒙古虽骁勇善战,却治国无方,国家连一套完整的政治体系都没有,分崩离析是迟早的事。元朝灭亡之时,四大汗国无不是陷入了焦头烂额的内战或者权力斗争中,几乎同时走向了衰败和灭亡,谁还敢接济其他人啊。
再说了,强者从来都是自救,别人能救你一时,救不了你一世,弱鸡只会被历史的车轮压成一个大饼。
所以,我大中国能冲出历史的重围,发展到今天也太不容易了吧~历经风雨七十载,变得越来越强大。
请跟着我大声地抒发社会主义爱国精神:祖国麻麻,我爱宁!!!
退了,祝皇汉同胞们早日实现目标!
我觉得题主想多了,民族主义盛行的当代都不存在这么帮助同族人,古代那种认知社会能存在这么大的民族大义么。何况他们早已不那么“蒙古”了,而且自己都分裂成了好几个政权没有那个能力管别人。
蒙古人原本就人口很少,西迁到四大汗国的就更少了,察合台汗国才四个千户,金帐汗国多一点八个千户,而且还是蒙古突厥混合千户。这些政权立足依靠蒙古草原突厥语部落和当地的贵族,为了政权的稳定广泛婚姻和积极本土化改教改语改文化。从头到尾内乱和争权不断,铁打的贵族流水般的可汗。
其他的不说,咱就聊聊察合台汗国。察合台汗国实行的是分封制,把全疆域一级一级的分封给蒙古和本土贵族,封地内的军政财全权归诸侯,汗王根本插不上话。这些诸侯们随着势力增多就没那么听话了,汗王就变成诸侯们的木偶。
河中和天山南路(南疆西部)被成吉思汗分封给当地贵族穆罕默德·岳罗琦。察合台眼红当地的贸易,直接废除穆罕默德·岳罗琦,他转而效忠窝阔台,并且命令下属造反。河中和南路的本土小贵族们起了反蒙起义,不到几年全汗国都给陷入混乱。最后叛乱是平定了,但是汗国严重分裂,各路诸侯相互吞并势力大增,赶走了穆罕默德迎来杜格拉特,诸侯伯克们名义上仍然归属察合台,实际上都是独立王国,为日后的混乱埋下了伏笔。
察合台死后汗国就没有和平过,蒙古汗室和其背后的本土贵族集团争权夺利战争不断,平均四五年换一个大汗,各地自立为王的汗就数不胜数。最后,14世纪初汗国本土化派和顽固派分裂为东西两国,西部迅速伊斯兰化察合台(敏感)化,东部的蒙兀儿人(蒙古草原突厥部落、北疆佛教徒维吾尔人和少数蒙古人的融合)还保留了原先的信仰。
秃黑鲁帖木儿继位后,在东部汗国也推行伊斯兰化本土化,强制让16万北疆蒙兀儿人改教改俗,不愿意同化的直接驱逐到中亚(哈萨克中玉兹的一部分)去,建立了亦力把里汗国,从此察合台汗国已灭亡。之后的汗王们就以推广伊斯兰教和烧杀抢掠蒙古人为人生目标。
这也是为什么中亚蒙古人被同化的那么快,也没有退回老家蒙古草原的根本原因,他们很早就忘了。
那些汗国已经先于元朝崩溃瓦解了
1335年,伊尔汗阿布赛义德绝嗣而终,伊尔汗国瓦解。
1346年,察合台可汗合赞算端被谋杀后,察合台汗国分为西察合台和东察合台。
1361年,金帐汗纳兀鲁思被谋杀后,到1380年脱脱迷失统一金帐汗国,中间有20个汗并立交替。
可见,这些汗国是自顾不暇。
北元跟这些汗国应该还是有些许往来,不过缺乏文字记载,北元大汗本雅失里曾经在帖木儿帝国流亡过。
四大汗国中,窝阔台汗国已于14世纪初,也就是元朝第三任皇帝——元武宗在位时灭亡。
而另外三个汗国,在14世纪中叶也就是元末这段时间,都爆发了严重内乱。
金帐汗国:1357年国王札尼别汗去世,此后24年间共更换了20个国王。
察合台汗国:1347年末代国王哈赞汗被其属臣合扎罕所弑,察合台汗国从此分裂为东、西两部,争战不休。
伊儿汗国:1335年国王阿布·赛义德去世,权臣、统将各自拥立傀儡国王,汗国分裂成东波斯、阿富汗斯坦的卡尔提德王朝,西波斯的穆札法尔王朝和札剌亦儿蒙古人的札剌亦儿王朝,土耳其的楚邦王朝,互相攻杀……
综上所述,元末的倒霉蛋们无论向谁求救,找谁投奔,都是然并卵。
蒙哥汗死后,阿里不哥被推为大汗。忽必烈回师草原攻打阿里不哥,抢夺汗位,因此忽必烈的汗位被认为得之不正。窝阔台汗国的海都汗借此联合钦察汗国和察合台汗国进攻忽必烈,海都在战场上受伤而亡,窝阔台汗国就over了。察合台汗国后来分裂,皈依伊斯兰教,被权臣篡位,很混乱了。钦察汗国的各大万户们在长期的战斗中,逐步形成了一个个独立的王国,并且各自为政,大汗的中央集权越来越微弱,难以集权的钦察汗国势倾颓。伊尔汗国的旭烈兀是忽必烈的支持者,但它跟元朝之间被察合台汗国隔断了。伊尔汗国在强盛后就开始全面伊斯兰化,因为内部权力斗争,陷入分裂,先后建立起了多个小王国,后来被帖木儿帝国一一消灭。
元末四大汗国也是一片混乱,根本无力也无法给元朝以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