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前面已经有人科普了,奥斯曼帝国的皇帝也自称和他称“可汗”,只是用“苏丹”称号的更多 更正式一些。
不只是奥斯曼帝国,还有所有突厥语世界政权都一直用“可汗”称号。加兹尼王朝、塞尔柱帝国和喀喇汗王朝等,不仅用“可汗”称号,还一直保留皇后的“hatun哈屯”称号。维吾尔语的“老婆hotun”也是来源于“hatun”。
“可汗”是Xaqan和Qaghan的音译,从古突厥人和古回鹘人开始,该两个称号在突厥语世界一直在同时使用。
《毗伽可汗碑》东1:tengri teg tengri yaratmish türk bilge qaghan
《阙特勤碑》南1:tengri teg tengride bolmush türk bilge qaghan
《阙特勤碑》东17:echim xaqan olurtoqda özü matardush bodum üze shad erdim“汗”是Xan的音译。突厥语政权的所有头目都自称汗,不管正式国王称号是“苏丹”还是“埃米尔”,甚至一般后来的地方领主也可以自称汗。在后来,普通人的姓名的组合词,在维吾尔人里xan是所有成年女性的名字后缀(古丽 和未成年男性的“江”)。
喀喇汗王朝开始,“汗”不只是国家领袖的称号,也是国家领袖、地方头目常用的名字后缀。比如奥斯曼头目写给中亚各汗国首领的信件署名是:Sultan xx Xan 苏丹某某汗。
“汗”和“可汗”之间没有大小关系,比如《九姓回鹘可汗碑》里中国皇帝叫“tavghach xan”,喀喇汗王朝时期的四本古籍里大汗叫作“arslan qara han”或“arslan qara xaqan”,汗和可汗一直在同时同等的使用。
“汗国”是Xanliqi的音译,对应汉语的王朝、王国。叶尔羌汗国 Yarkende Xanliqi 字译 叶尔羌的汗的领地。同样的,“苏丹国”叫作Sultanliqi。“liqi”是表属格的后缀,并不是“国家”的含义。
借这个问题做个科普吧,简要介绍古代伊斯兰世界的各种头衔称呼。
首先是“哈里发”,字面意思是继承人。是穆圣归真之后出现的称号。穆圣活着的时候,是麦地那公社的领导人,一般成为“先知”(一般第三人称时)或“真主的使者”(一般第二人称时)。那么穆圣去世之后,艾卜伯克尔成为麦地那公社领袖,他就继承了穆圣的各种权利义务,称为“哈里发”。这个称号是伊斯兰世界主流的最高领袖称呼。
从第二任哈里发欧默尔开始,因为嫌“哈里发的哈里发”的称呼过于冗长,又使用了一个称呼“信士的长官”(Amir al-Mu'minin)(第一公民?)。注意这个“长官”也就是下文中的“埃米尔”。
还有一个类似的称号“穆斯林的长官”(Amir al-Muslimin)。这个称号往往相当于“副皇帝”。
“埃米尔”——部落时代,若干个部落组建联军,其统帅称之为埃米尔。后来阿拉伯人扩张,领军一方的将领就成为埃米尔。而这些将领征服一地之后,往往镇守一方,头衔依然不变。所有后来埃米尔就成为一省总督的头衔。再后来,随着帝国解体,各省总督成为事实上的世袭君主,仍称为“埃米尔”。想起了朝鲜的“长棍”……
我国目前将“埃米尔”翻译为“酋长”,实际上是一个错误的翻译。翻译成“总督”“将军”“大公”或者“(诸侯国)君主”比较合适。历史上,最初的一些埃米尔,其管辖范围以百万平方公里计。后来行政区细化之后,埃米尔也是一省总督,其政府机构完备,绝不是所谓酋长。
顺便说下,由于伊斯兰教理论上不支持世袭制度,因此几乎所有的头衔都是职务性而非爵位性的。各君主也往往是“借用”“传承”了一个职务而已。我国古代翻译为“异密”。
典型的“将军型”埃米尔:“安拉之剑”哈立德;
典型的“总督型”埃米尔:哈查只;
典型的“君主型”埃米尔:帖木儿;
一个埃米尔就说了这么多,科普好累,未完待续。
“维奇尔”——阿拉伯帝国初期,参考波斯国家制度,设立的高级文官职务。大致可翻译成“相”。其最核心的一个为“大维奇尔”,即首相,是文官的领袖。
“舍赫”/“谢赫”——这个才是酋长。也就是一个部落的首领。后来这个称呼慢慢演变为一个普通的对有地位的人的尊称。苏菲主义兴起后,很多宗教学者和教团领袖被称为谢赫。我国古代翻译为“筛海”。小说《穆斯林的葬礼》中,男主就是被一名筛海收养的孤儿,因为喜欢玉(liang)雕(ge)事(mei)业(zi),而展开了故事情节。
穆夫蒂——教法说明官。这里牵扯到伊斯兰教法里的概念。简单的理解,这些人是高级立法(实际相当于司法解释)人员。地位高于下文中的卡迪。一个地区往往有一个穆夫蒂,如著名的车臣前领导人卡德罗夫。向上,到诸侯国(现代的国家也就是古代伊斯兰帝国的一个诸侯国大小)的层次,称为“大穆夫蒂”。例如现代的埃及大穆夫蒂,还有前一段世界遇袭身亡的叙利亚大穆夫蒂。
古代大的伊斯兰帝国,在首都有总穆夫蒂,是整个帝国司法人员的领袖。现代已经随着帝国的解体没有了。
卡迪——教法执行官。也就是法官。同样有从中央的大卡迪,到省府卡迪、基层卡迪等层次。同时还有审理权限的区分等等。
注意,理论上,司法系统是垂直管理的。
以上就是阿拉伯帝国时期的最基本几个职务。掌握了这几个称号的意义,就基本明白了整个(理想中的)国家架构。其他的无非是纵向、横向的细化、补充或者替换。
比如,最高层次的“哈里发”,可以替换为“伊玛目”:
“伊玛目”——领拜人。礼拜仪式中在最前面统一示范礼拜动作的领袖人物。在逊尼派看来,伊玛目只是一座清真寺的领导人而已。但在什叶派、哈瓦立及派、易巴德派等看来,“领拜权”是政治宗教权利的体现。伊玛目是其最高领导人。
我先简要介绍一下职务,后面慢慢添加干过这些职务的名人。
有人急着问“苏丹”这个头衔,这里就先说吧。
阿拔斯王朝盛世期过后,中央逐步被禁卫军架空,地方上各路诸侯纷纷实质独立。渐渐的,做大的诸侯不在满足于割据一方,开始尝试引兵上洛。
第一个成功的是布韦希王朝。可与此前改朝换代不同,这个王朝在攻克巴格达之后,按照前朝惯例,应该果断诛杀前朝皇族,自己黄袍加身。但是布韦希人并没有这么做。
为什么?因为布韦希人来自一个叫塔巴里斯坦的地方。这个地方既有里海沿岸低地这样的鱼米之乡,也有莱德木这样的山区。关键是,他们是什叶派。
一个什叶派军阀,成功攻占帝都,面对一大票逊尼派竞争对手,于是他们做出了一个决定:依然尊奉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自己则做曹操。不过,他们还有后续计划,就是通过一个婚姻计划,让自己、什叶派伊玛目后裔,还有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按照合乎继承法的方式婚配,以产生可以同时代表各方的继承人。
不过,这个(其实是三个,三兄弟)曹操,并未称苏丹。他们选择太尉(埃米尔的埃米尔)、柱国(道莱)等称号作为自己的官职。
那么苏丹这个称号哪里来的?实际上,苏丹这个称号的推广,主要“归功”于塞尔柱王朝。但最初使用苏丹这个称号的,却是另一个名气较低的伽色尼王朝。
这个伽色尼王朝,本是阿富汗东南的一个普通军阀,头衔是埃米尔。但从第二任君主马哈茂德开始,领土大大扩张,成为地跨数千里的大国。于是马哈茂德就向巴格达的哈里发讨了个新封号:苏丹(权威)。
事实上,给地方上军阀新的封号,是巴格达朝廷常干的事。这个未必有多特殊。类似“奥古斯都”,能够长期使用出于偶然。
那么塞尔柱人为什么要承袭这个称号呢?很简单,当初他们和其他突厥部落打仗,混不下去了,无奈投奔伽色尼王朝,被纳为屏藩。后来塞尔柱人做大,成功篡位,接纳了伽色尼王朝的遗产,包括苏丹的称号。
熟悉奥斯曼帝国历史的网友一定会感叹什么叫“照瓢画葫芦”。
与满足做诸侯的伽色尼王朝不同,塞尔柱人同样引兵上洛,推倒了布韦希王朝。他们的头衔“苏丹”,就成为实际上的世俗统治者头衔。
此时的苏丹,已经从诸侯升格为摄政王,或者征夷大将军。
再后来,塞尔柱帝国分裂。若干政权都自称自己是塞尔柱苏丹正统。所以一时之间,苏丹这个称号散布开来,成为多个政权的君主头衔。
其中一支叫做罗姆苏丹国。这个政权收留了一个突厥部落做屏藩,后来这个突厥部落逆袭,自称苏丹……
这个部落就是奥斯曼帝国前身。
换句话说,奥斯曼帝国就是要沿用这个有历史传承的、已经被公认的称号。并且有向曾经挟天子令诸侯的塞尔柱帝国致敬的意思。
至于可汗……对于奥斯曼人来说,那是“蒙古波斯”伊儿汗国的君主称号,同时也是世仇帖木儿名义上主子的称号。他们都是什叶派……
最后还要加一句,奥斯曼帝国倒没有完全排斥“汗”这个称号。只不过是放在一大堆头衔里边,不那么显眼罢了。
奥斯曼不太喜欢自称可汗而是自称苏丹,这个问题举一个例子就明白了。
努尔哈赤时期,满人还是被叫做“女真人”。努尔哈赤也只是自称贝勒或者巴图鲁汗。
而到了黄台吉时期。黄台吉就嫌弃女真这个名称太土了,北边那群茹毛饮血的通古斯人也被叫做女真人。他得想办法把八旗那群人和北方那群穷人区别开,以显示八旗的人也是一个“文明民族”。
于是黄台吉选择了建州部女真的旧称呼之一的“满洲”,作为新成立的这个民族的称呼。黄台吉选择这个称呼就是为了和北方通古斯人相区别,以显示自己这群人是被佛教文化和汉文化熏陶的文明民族,“满洲”就是文殊或者文殊菩萨的意思,这就是满人族名的来历。
而在君主称呼上,努尔哈赤称自己是“可汗”。黄台吉却嫌弃可汗这个称呼,认为不过是北方民族君主都有的称呼,无法体现自己的“伟大”。他特别修改了满语,把满清君主称呼的满语定为hvwangdi(汉语“皇帝”的借词)、而把满语里面称呼一般君主的词确定为han(即蒙古语里面的“汗”)。因此从此之后满清君主的正式称号都是皇帝。
因此在满清时期,你管那群人叫“满洲人“是一般尊重的称呼,叫“旗人”是尊敬的称呼。叫“女真人”或“索伦人(意思是吃生肉的人)”则是纯粹的侮辱,因为这在满人眼里就等于说他们是和索伦人没区别的野人。而后来完全灭亡满清的革命党人深知这种心理,因此在讨伐满清的檄文上一口一个“今日满清,本塞外女真”。“索伦凶名”。
同样这种心理在奥斯曼人这边也一样存在,在奥斯曼时期管土耳其人叫“突厥人”。他们会暴跳如雷,因为突厥人在他们的语境里面是沙漠里那群放羊人的称呼。如果管他们叫“奥斯曼人”他们会欣然接受,如果要让他们高兴,最好管住在欧洲的土耳其人叫“鲁米尼亚人”(意思是罗马土地上的人),他们会更高兴。
而“可汗”这个称呼也和“突厥人”这个叫法一样,在奥斯曼人眼里是非常草原的称呼。体现不出自己文明民族的特点。因此除了在城墙上偶尔写写,奥斯曼人很少用这个称号。他们一般用“苏丹”(即总督)这个阿拉伯君主的称呼,或者“帕迪沙”(万王之王即皇帝)这个波斯君主的称呼。以显示自己是一个深受阿拉伯波斯文化熏陶的文明民族。
稍微说一下中亚和东亚其他各民族对于可汗这个称号的态度的情况。
在乌兹别克的帖木儿帝国,君主的称呼不是可汗而是埃米尔。因为帖木儿并非铁木真后代,而在蒙古人和蒙古血统的人有个规矩,非铁木真后裔原则上不能称汗。因此出身突厥化蒙古部落巴颜鲁思部的帖木儿一辈子也谨守这个规矩,一直自称大埃米尔(大将军)。而他的子孙被称为米尔咱(即公子)。这两个称号都是阿拉伯人的君主称号。他的子孙后来也使用了帕迪沙这个波斯皇帝的称号。
如《拉失德史》中称呼帖木儿叫“埃米尔帖木儿”,他的继承人帖木儿帝国君主不塞因叫“米尔咱”。不塞因的孙子巴布尔叫“帕迪沙”。整个《拉失德史》没有一例称呼帖木儿家族君主为“可汗”的例子。也许在温和同胞幻想宇宙里面,可汗这个称号在中亚很随意。实际上就连布哈拉埃米尔国的君主因为出身是金帐汗国的曼谷特部落不是铁木真后裔都自称是埃米尔,而不是可汗。原文如下
巴布尔帕迪沙的世系
察合台人和蒙兀儿人之间曾经存在着旧仇宿怨。此外。从埃米尔帖木儿时期起直到卜撒因米尔咱的时期止,汗位始终由成吉思汗之子察合台汗支系的人继承,称号为汗。不过我们从汗室的谕旨中所收集到的材料来看,他们实际上是被人挟持的人。
在哈萨克,君主被叫做可汗,可汗下面还有大帐中帐小帐三个部分的小汗。而可汗的儿子被叫做“苏丹”。苏丹下面的小酋长叫“比”。在奥斯曼人眼里苏丹是更文明的称呼,比可汗好。在哈萨克人眼里苏丹却低于可汗,是可汗的儿子。这也体现了哈萨克汗国坚持草原本位的特点。
在中国新疆,喀喇汗的君主先是自称狮子汗公驼汗,后来也学习波斯人,使用波斯的皇帝称号“帕迪沙”。喀喇汗被汉化契丹人的西辽征服后,君主也降级为“土库曼伊列克“(土库曼国王)
察合台蒙古国的君主一直称为可汗,不过也有使用“苏丹”这个阿拉伯君主称号的例子。
而在汉人君主里面,自唐以后也不乏使用可汗这个称号的例子。最有名的如李世民灭颉利之后自称登利可汗(登利即腾格里,天的意思)。汉化契丹人西辽耶律大石自称菊儿汗(汗上之汗)。而明朝皇帝则被蒙古人叫做“大明可汗“。明朝万历年间,新疆的一部分瓦剌蒙古人还特地去嘉峪关给大明可汗交税。
“一六一六年(万历四十四年),沙俄曾派遣“使节”托米尔科·彼得罗夫等来到准噶尔等蒙古地区刺探情报,他们回国后向沙皇作了汇报。报告中说:他见到了被瓦剌人称为“大明可汗”的中国皇帝派来的官员向瓦剌人征收赋税,“各台吉都要交纳马匹和骆驼,每个台吉交骆驼二百峰,马一千匹”。瓦剌是中国明王朝管辖的地域,在沙俄历史档案里也是有据可查的。”——摘自《谎言改变不了历史——驳苏修篡改我国准噶尔部历史的无耻谰言》,内蒙古大学蒙古史研究室。
汉人历史上最后一个“可汗”是常凯申大元帅,抗战时期,青海省的回族人蒙古人藏族人还坚持去青海湖祭天。这群蒙古人藏族人穿戴满清官服,管主持典礼的民国青海省官员叫“钦差大臣”。并且按照惯例最后说了句“当今可汗万岁万岁万万岁”。典礼主持人是蒋委员长任命的民国青海省官员。因此这个“可汗“自然就是委员长了。这也充分体现了民国半封建社会的典型特点。
不过无论是李世民还是明朝皇帝还是后来的委员长。虽然他们都欣然接受突厥人蒙古人叫他们可汗。以显示自己深受汉人和胡人的爱戴。但是他们绝对不会在汉人面前使用这个草原的称号。他们正式的称号依然是“皇帝”或“委员长”。
最后说一下回鹘人和蒙古人。高昌回鹘的君主称号是“亦都护”。这个称号很有讲究,古代西突厥的君主叫“叶护”也就是副可汗,在突厥汗国的意识里面新疆的突厥君主“叶护”是独立的,但名分上要低于漠北的突厥君主“可汗”。
高昌回鹘的“亦都护“其实就是“叶护”。也算是遵循古代例子。而高昌回鹘故意把“叶护“翻译成“亦都护”。也是向中原王朝(北宋和辽国)证明自己心向中原,也是一个中原王朝的“西域都护”。这也是七十年代国家主编的《中国历史大辞典》的定论。
回鹘人被察合台蒙古国打败后,一部分与新疆葛逻禄人融合,另一部分则进入甘肃融入甘州回鹘形成裕固族,即七姓黄番。最后在大明洪武年间。裕固族首领获得了“头目”的册封。头目就是土目,明朝低一等的土司官称呼。回鹘人最后一个头目是民国的裕固族大头目安贯布什。
而准噶尔人的君主称号则是“黄台吉”。这是个汉语借词“皇太子”。地位约等于汉人君主里面的“大王”。准噶尔人虽然是蒙古人,但也遵循了古西突厥和古高昌回鹘的传统,即新疆君主低于漠北君主。也按照非铁木真后代不称汗的规矩。选择了“黄台吉”这个称号。
因此,别看高昌回鹘人和蒙古人在汉人眼里是胡人。其实在草原民族里面,这两个民族算是很尊重传统也很汉化的民族了,称得上文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