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觉得,诸葛亮对魏延的态度,其实隐藏在下面这个记载中——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有点奇怪是吧?这和诸葛亮对魏延的态度有什么关系呢?其实是有的,我们看看《梁父吟》的内容吧——
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
里中有三墓,累累正相似。
问是谁家墓,田疆古冶子。
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
一朝被谗言, 二桃杀三士。
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梁父吟》讲的就是很有名的“二桃杀三士”的故事,当时齐国有三位勇士,互为朋友,都立过大功,但是都是那种毫无政治头脑的粗野之人,不懂尊重国君,让很多人看的不爽,国相晏子也非常不爽此三人,于是设下“二桃杀三士”之计,把两个桃子分给这三个勇士吃,说谁功大谁可以吃,结果其中两个勇士自报功绩后吃了,没吃到桃子的勇士大怒,说我功劳比你们大多了,结果却没吃到,气死偶咧!吃了桃子的两个勇士十分愧疚,竟当场自杀谢罪。还活着的勇士大惊,说你们都死了,我还有什么脸活?于是也自杀了。
《梁父吟》讲的就是这么个事,作者的态度很鲜明,称赞三勇士“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嘲讽晏子搞的这个事是“谗言”,作者非常同情三个憨厚爽直没心眼的慷慨勇士,对晏子不能容人的行为非常愤慨鄙夷。
《梁父吟》的作者是谁不知道,有说是诸葛亮,也有说不是,但是不管怎么样,诸葛亮常常唱《梁父吟》,可见他非常认同《梁父吟》的价值观,诸葛亮本人非常喜欢三勇士这样憨厚没心眼的可爱粗野之人,我想诸葛亮一定想,如果我有生之年,也能遇到三勇士这样的人,我一定要好好对待他们,护他们一生周全!
缘,妙不可言,诸葛亮后来真的就遇到了三勇士这样的人——魏延和杨仪。
这个凄美的故事,我们还是从头说起吧。
【1】魏延的悲惨出身
魏延的出身,还有早年的经历,都是一片空白,也就是下边这句——
魏延字文长,义阳人也。以部曲随先主入蜀大概就是在荆州期间吧,凭空冒出魏延这个人,成为刘备的部曲将。
部曲将,就是刘备的私兵将领,一开始的魏延,没有职务,就是刘备私人武装里的一个将领。
还有个记载是魏延死后,杨仪踩着他的脑袋,骂魏延是“庸奴”——
致首於仪,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可见魏延的出身,比我们想的还要低,很可能一开始他只是刘备的奴仆。
脑补一下,魏延是义阳人,大概后来在那混不下去,跟着父亲来到刘备的地盘,然后父亲病死,穷苦无依的魏延不得不“卖身葬父”,结果恰巧被路过的刘备看到,刘备慷慨解囊帮魏延葬父,收留魏延做了自己的仆人。
个人觉得,被骂为“庸奴”并且当过部曲将的魏延,出身应该是相当低微的,在三国武将里,魏延出身可能属于最低的之一,魏延后来能成为大将,我觉得是个奇迹。
因为这样奇葩的出身,魏延是不懂怎么做人的,更不懂官场和政治,也就为他最后的悲剧埋下了必然。
魏延就像下边这位一样,即便心中充满热情和爱,但不会做一个真正的人,也不能融入集体,最后的悲剧,只能是必然——
【2】魏延的飞翔
脑补一下,可能因为是魏延做事认真吧,刘备很喜欢魏延,把他从奴仆提拔为部曲将,带着魏延入蜀作战,魏延在蜀中我不知道他做了什么,但是以他那种单纯的性格,估计是拼出了全力,如同疯狗一般作战,期待以此回报刘备,结果战后,居然从一个部曲将直接晋升为牙门将军。
然而,这还不算完,汉中之战后,刘备竟将魏延又提拔为镇远将军,汉中军区司令,汉中市长(汉中太守),负责看守刘备军的大门!结果是“一军皆惊”,所有人都看傻了眼。
看到这,我实在是佩服刘备,都说曹操“唯才是举”,然而曹操可有过把一个部曲将在短短数年内提拔为镇远将军,军区司令这等壮举?曹操那的都督,可基本都是诸夏侯曹这样的本家呢!
说到唯才是举的君主,我只服刘备。
魏延估计此时也蒙了,不知如何是好,刘备看到他那傻样,大笑道:“傻孩子,我今天委你以重任,还不说点什么?”魏延脑子一热,吼道——
“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这话说的,爽!我们看历史的人,看到这都由衷觉得爽,刘备也觉得爽,周围人也都觉得服了。
接下来,魏延就一直寸步不离守护刘备军的大门汉中,一守就是8年。
需要知道,汉中屡经大战,且此前曹操已经对汉中进行了迁民,此时汉中人口稀少,防备薄弱,魏延这个工作那是相当难,然而魏延最终是超额完成了任务。
魏延因为出身低微,虽然和同事不对付,但知道民间疾苦,知道下层人民不容易,所以“善养士卒”,对待士兵非常好,这样的人,想必对待老百姓也是很好,魏延发挥自己亲民的特征,对汉中进行了内政处理,后来244年曹魏攻打汉中时,汉中的情况是——
男女布野,农谷栖亩——《三国志·蒋琬传》汉中从人口稀少到一片繁荣,这其中当然不全是魏延的功劳,而且治理汉中应该是诸葛亮的功劳更大,但是,无论如何,魏延是第一个接手汉中治理的人,汉中后来的繁荣,跟魏延独管汉中8年内的努力治理,肯定是分不开关系的吧。
除了内政治理外,魏延还奠定了汉中的防御策略——
初,先主留魏延镇汉中,皆实兵诸围以御外敌,敌若来攻,使不得入。及兴势之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此制。魏延奠定了季汉帝国数十年的汉中防御策略,直魏延死了10年以后,兴势之战王平击退曹爽,用的也是魏延的策略,这才是真正的“魏延遗计安汉中”,至于吹郭嘉遗计什么的您还是算了吧,那是演义替郭嘉吹的。
公元225年,季汉帝国丞相诸葛亮决定进行一次军事冒险,趁着曹丕意在东吴,率兵闪击南中,平定南蛮,这一招相当弄险,诸葛亮带着大军南征,万一曹魏趁机进攻,那就难办了,但诸葛亮还是信心十足,因为他知道汉中有魏延在——
但使文长将军在,不叫魏马过汉川。
果然,诸葛亮闪击南蛮大获成功,区区数个月就平定了南蛮,魏延也牢牢守住汉中,曹魏毫无可乘之机,这一次配合就是诸葛亮魏延第一次配合,绝妙。
【3】子午谷之争
公元226年,曹魏帝国皇帝曹丕去世,诸葛亮觉得时机到了,于公元227年上《出师表》决意北伐,进驻汉中,到了汉中后,诸葛亮立刻重用魏延——
五年,诸葛亮驻汉中,更以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诸葛亮给魏延的待遇是,前军司令,丞相府参谋,凉州省省长(这个是给开的空头支票,当时凉州不在季汉手中,诸葛亮的意思是你魏延想要当省长就得帮我把凉州打下来,是激励魏延的,嘻嘻)
这样的待遇,居然还有人认为诸葛亮打压魏延,恐怕稍微看过点书的人,都不会这么认为吧?
当然,有些人抓住诸葛亮和魏延在子午谷事件上意见不合,认为诸葛亮不用子午谷之计是打压魏延。
子午谷奇谋的可行性如何,之前已经有过很厉害的分析了,珠玉在前,我就不多说了,大家感兴趣可以看看这个回答里的说法——
如果诸葛亮出祁山让魏延兵出子午谷奇袭长安会怎么样?1466 赞同 · 354 评论回答编辑
总之,魏延在这方面可能考虑的不太清楚,这个计谋确实没什么可行性,诸葛亮不用也是对的。
这也没什么,你觉得这就叫诸葛亮对魏延没好感,打压魏延?呵呵,那你看看下边这个记载——
先主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闻之,遂将其众去。过襄阳,诸葛亮说先主攻琮,荆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诸葛亮早年也曾经提出过一个险招,被刘备拒绝,难道你觉得这算刘备打压诸葛亮?没有啊,人家俩人之后关系好着呢。
自己的计策没被采纳,魏延很不高兴,见人就埋怨诸葛亮胆怯,呵呵……这样的表现,可以说是可爱单纯之极了。
既然被记在《三国志》里,说明这个事很公开化,很多人都知道了,肯定也有人对诸葛亮打小报告了,你一个下级公然说领导胆怯,这不是找死?可是诸葛亮听了以后,估计大喜,我去,终于找到三勇士这样的憨厚直爽之人了,我可要好好爱护他,满足我的心愿!于是诸葛亮对此毫不在意,继续重用魏延。
想到这点,真是觉得很有意思,很萌。
【4】魏延的巅峰——阳溪之战
魏延一生的巅峰,是于公元230年爆发的,由魏延作为主帅指挥的阳溪之战。
这一战的大背景是,诸葛亮错用马谡导致第一次北伐失败后,调整策略,改作战手段为灵活的机动作战,在第二次北伐闪击陈仓,迫使大将张郃救援,分担了东吴的压力,而后撤退,撤退途中将追击的魏军歼灭,而后趁魏军松懈又立刻发动第三次北伐,攻克武都阴平二郡,面对这样的局面曹魏帝国大元帅(大司马)曹真大怒,决定对季汉帝国发动全面决战。
在曹真大兵压境的情况下,诸葛亮一方面做好防御工作,一面却做出惊人之举——
令魏延吴懿率领一支机动兵团去干别的事了——
使延西入羌中面对大兵压境,诸葛亮却将猛将魏延吴懿支走,自己独对曹真大军,这份舍我其谁的气魄,如今看来也是让小女子佩服不已的。
诸葛亮派魏延去羌中是去干什么的呢?羌中,就是羌人的地盘,诸葛亮让魏延去那,我估计大概有两个目的:一是安抚羌人,二是取道进入曹魏境内寻机歼敌。
魏延于是就去了,没想到这就成了魏延一生的巅峰之战。
魏延和吴懿一开始顺利进入羌中,安抚羌人的工作,个人猜测他们应该是做到了的,至于是否有进入曹魏境内取得了战果,则不得而知。
在返回路上,魏延遭遇了曹魏军队的围追堵截。
此前由于天降大雨,曹真被迫撤军,魏汉的决战没能进行,郭淮撤军后,看到魏延带人大摇大摆在曹魏境内逛游,于是亲自带兵来拦截——
雍州刺史郭淮与延战于阳溪郭淮是非常厉害的名将,而且他还有一个更霸气的称呼——“神明”
每羌、胡来降,淮辄先使人推向其亲理,男女多少,年岁长幼;及见,一二知其款曲,讯问周至,咸称神明。
魏延是机动作战,手里的兵力估计不会多,对手还是“神明”郭淮!面对这种大危机,魏延终于要开挂了,来吧,让你们看看什么才是真正的天才!
魏延当机立断,把一部分兵力交给吴懿,让吴懿带兵向南安跑去,目的就是直取郭淮的基地!
这完全是不按套路出牌!郭淮大惊之下,进退维谷,军心涣散,魏延趁机猛攻郭淮,结果是大破郭淮——
延大破淮等而此时,吴懿进至南安后,被魏将费曜包围,吴懿兵少,于是当即转为防御战——
车骑(吴懿)高劲,惟其泛爱,以弱制强,不陷危坠——《季汉辅臣赞》魏延在大破郭淮后,立刻马不停蹄赶往南安,此时攻吴懿不成反而疲惫不堪的费曜被魏延从背后来了个菊爆,被打的落花流水——
(吴懿)与魏延入南安界,破魏将费瑶(注:以上内容是整合史料推测而出,不一定100%符合事件原貌,但魏延大破郭淮费曜是明文记载的事实)
阳溪之战是魏延一生的巅峰之战,体现了魏延灵活机动,迅猛凌厉的用兵风格,战后,魏延回到诸葛亮处,诸葛亮对魏延的表现大喜过望,于是又狠狠提拔了魏延——
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这次魏延成为副参谋长(前军师),元帅(征西大将军),假节(获得了统率兵团资格
),南郑县侯爵。
这一次加封,魏延在军中的实权可以说是仅次于诸葛亮和李严了,而且是季汉帝国此时唯一的实权元帅(还有一个刘琰也是元帅,不过没实权)。
【5】魏延,杨仪
到这了,马上就要大结局,就来说说另一个重要人物杨仪吧。
这哥们儿呢,跟魏延几乎是一个磨子刻出来的,可以说就是文官版的魏延,一样是为人粗野,不懂人际交往,喜欢得罪人,早年因为得罪副首相(尚书令)刘巴被安了个虚职剥夺权力,但是后来诸葛亮看重了杨仪,把杨仪拿过来重用了,我说了,诸葛亮就是喜欢这样没心眼爽直的人嘛。
杨仪的特技——辅助
亮数出军,仪常规画分部,筹度粮谷,不稽思虑,斯须便了。军戎节度,取办於仪。看这段史料,这就一个顶级辅助,超级奶妈。
如果说魏延是顶级DPS,那杨仪就是顶级辅助。
有这么两个神队友,真是太爽了是不是?
可惜的是,他们两个却不和。
不和的原因就是杨仪不肯让着魏延……很搞笑是不是——
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魏延觉得我是顶级DPS,我负责输出,我功劳大,在座的各位在我眼里都是垃圾,都得让着我,你一个辅助,居然敢不让着我?
杨仪也很愤怒,你以为辅助是好当的?包鸡包眼还得让人头,我容易吗我?没我你单刷能赢?我凭啥让着你啊我,凭啥啊?
魏延看到杨仪不让着自己,很愤怒,于是就开始对杨仪那啥——
争论时候,魏延就拿着刀在杨仪眼前晃来晃去,杨仪顿时委屈的哇哇大哭——
值军师魏延与长史杨仪相憎恶,每至并坐争论,延或举刀拟仪,仪泣涕横集。
……………………
好吧,这不是情景喜剧,确实都是历史记载,真的无语了,两个活宝啊。
诸葛亮对魏延杨仪是都喜欢的——
亮深惜仪之才幹,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你们两个小屁孩,为啥不能好好相处呢?哎,真是没办法,于是诸葛亮只好让费祎居中斡旋,在诸葛亮时期,保持着他们俩能勉强一起工作。
后来,这事被东吴大帝孙权知道了,孙权说道——
杨仪、魏延竖牧小人也,虽尝有鸣吠之益于时务,然既已任之,势不得轻。若一朝无诸葛亮,必为祸乱矣。说有祸乱,这倒是真的,不过说人家是小人……你配吗?
何谓小人?粗野不懂交际,把政治搞成过家家的人是小人吗?我不这么认为。
我觉得,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两面三刀,偷袭背盟,滥杀大臣,气死功臣者,才更像小人,对吧,孙大帝?
【6】鲜血的终结
接下来又经历了第四次北伐,这次北伐是诸葛亮一生的巅峰之战,不过在这里就没必要展开说了,总之是诸葛亮正兵大破了司马懿——“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魏延是这一战的先锋之一。
后来诸葛亮因为李严搞鬼被迫撤退,但是撤退途中还射杀了曹魏名将张郃。
公元232年,魏延和另一个元帅刘琰吵架,就魏延那个活宝性格,干这种事再正常不过了,吵架以后,魏延气不过又跑去找诸葛亮告状,活脱脱一个小学生。
诸葛亮听了以后,说没事啊,宝宝乖,我替你出气。于是诸葛亮出面责备刘琰,刘琰这下吓尿了,只得像小学生一样给诸葛亮写检讨书,诸葛亮看了以后呵呵一笑,说您在这也帮不了啥忙,干脆回成都去吧,于是把刘琰遣送回成都。
这诸葛亮对魏延,简直是……宠爱的有点过了。说什么诸葛亮对魏延没好感的,看了这段我觉得你可以不用再说话了。
正是因为诸葛亮苦心孤诣的保护和宠爱,魏延这个毫无情商和政治头脑的“怪物”才能在复杂的政坛活下来,还能一直建功立业,诸葛亮活着一天,魏延就可以快乐一天。
然而,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终于到了234年,诸葛亮的最后一次北伐。
这次北伐前,魏延做梦梦到自己头上长了一个角,找来占梦人赵直询问,赵直想了想,心中有了答案——角=用刀,头上长角,不就是头上用刀?魏延这次是死翘翘了啊。然而,他却欺骗魏延说“夫麒麟有角而不用,此不战而贼欲自破之象也。”魏延于是释然了,哼着歌走了。
可悲啊,真是可悲,居然连一个占梦的,都要欺骗魏延,恨不能魏延死……我真的……想不明白,你魏延平日到底作了什么样的死,到底怎么才能把所有人都得罪光?我真的不懂,这个得罪人的技术,足以写入吉尼斯世界记录吧。
第五次北伐的过程,就不说了,总之,就在这次北伐中,季汉帝国的伟大丞相诸葛亮与世长辞。
临终前,重病缠身的诸葛亮,为了保护杨仪和魏延,又做了一个考虑周全的布置——
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诸葛亮把退军事宜交给杨仪执掌——当然不能让魏延执掌退军事宜,否则那个疯狗肯定会带着大军继续北伐,跟司马懿打到底,这样的险诸葛亮可不敢冒,而且魏延执掌了大军,估计杨仪……呵呵了。
可是交给了杨仪,又如何保证魏延的安全,杨仪就能放过魏延?
于是,诸葛亮对着杨仪,下达了坚决的死命令:
1 魏延是我派着断后的,我还让姜维跟他一起,你不能对魏延怎么样!
2 如果魏延不断后,你就自己带着大军走,不可以对魏延怎么样!
杨仪听着这个命令,心里一群词汇飞过——
莓良心,莓天理,莓办法!!!
啊啊,为什么,你都要死了,还对那家伙这么好?你难道不知道,一直以来,我才是最爱丞相你的吗?呜呜呜……
做完这些安排后不久,诸葛亮就与世长辞了。
年轻时候无数次念着《梁父吟》的诸葛亮,终于实现了他一生的坚持。诸葛亮用他的一生,保护了魏延和杨仪这两个活宝,直到临死前,还想着怎么保护他们……诸葛亮所做的这一切,只是为了让这世上那些有才但没有心机的傻瓜,能获得一个公平的机会,一个美好的人生……这是一种怎么样的胸怀和伟大?我真的无法言说。
很多人说《三国演义》吹捧了诸葛亮,大家都是看演义才喜欢诸葛亮……我想明确说,如果你真的读懂了历史,你就会明白,历史上的诸葛亮人格之伟大,远不是《三国演义》中那个诸葛亮可比,《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只是一个好臣子,而历史上的诸葛亮,不仅是一个好臣子,他还是一个好领导,一个好父亲,一个好人。
后边的事情,我已经不忍写了。
牛顿说道:我能计算出天体运行的轨迹,却难以预料到人性的疯狂。
诸葛亮也没料到魏延会这么疯,诸葛亮如此完美的安排,居然也救不了魏延的生命,因为他是在玩命作死——
魏延不但直接拒绝了断后的命令,带兵南归,居然还烧毁了沿途的阁道,企图阻止季汉撤军。
魏延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你能理解么?
我觉得我是理解的,首先魏延当然不是想葬送季汉军队,之前他已经跟费祎说了——
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魏延这话表明了他坚定的北伐之心,他发自内心想继续“率诸军击贼“,既然要继续北伐,当然需要军队啊,军队被葬送了,那还打个屁啊。
所以魏延的想法其实是这样——
通过烧毁阁道,造成季汉军队无法撤回,这样的话,季汉军队一方面不能撤退,另一方面又受到司马懿的持续威胁,那就只能继续和司马懿对抗,而诸葛亮去世后,魏延此时在军队中的地位是排第一的,那么杨仪姜维等人就只能把魏延请回去做主帅对抗司马懿了,这样魏延就拿到了军权,就可以继续北伐了!
这就是魏延的想法,哈哈……很无语是不是?且不说人家司马懿凭什么配合你持续威胁季汉军队?就算司马懿配合了,季汉军队不得不对抗司马懿,那凭什么就得请你回去做主帅啊,就因为你地位最高就会请你回去做主帅?简直是2的飞起,可以称为“傻瓜计划”了。
有时候就觉得魏延的心性真的跟小孩子一样……
小孩子的天真是最可爱的,但也是最可怕的,因为这份天真是没有顾忌的,足以造成严重的后果。
结果是,由于魏延拒绝断后擅自南归,季汉军队在撤退途中遭到了司马懿的追击——
长史杨仪整军而出。百姓奔告司马懿,懿追之。在这个危机时刻,还是诸葛亮安排的另一个断后者姜维发挥了作用——
姜维令仪反旗鸣鼓,若将向懿者,懿敛军退,不敢逼。于是仪结陈而去,入谷然后发丧。司马懿估计是之前被诸葛亮打出心理阴影了,一看到季汉军“反旗鸣鼓”,以为诸葛亮没死,吓得赶紧跑了,结果被当地百姓嘲讽为“死诸葛走生仲达”,又丢了一把脸。
司马懿后来才琢磨过味来,又赶紧追,结果是——
追至赤岸,不及而还。到头来,还是不敢追的太狠,就这样,魏延的“傻瓜计划”因为司马懿对诸葛亮和季汉军的心理阴影而失败了。
实话实说,魏延不断后擅自南归确实导致季汉军队陷入了危机,多亏姜维处置得当才有惊无险,魏延这次真的可以说是玩过火了。
看到司马懿不给力,魏延没办法了,到了这个时候,魏延还是偏执地想要取得军权继续北伐,于是他又做了一个傻瓜行为——上奏刘禅说杨仪反叛了,然后带兵去南谷口驻扎,准备在此和杨仪决斗!
魏延这个“傻瓜计划2”大概是希望在南谷口和杨仪打一仗,生擒杨仪,接手军队,然后他觉得这样刘禅就会不得不说杨仪是叛逆,然后把军权给魏延,这样魏延就可以继续北伐了……
依然是一个2到家的计划,你那么点军队,跟杨仪掌握的北伐主力军打,怎么可能赢?再说你赢了刘禅就会认可你?真的无语了……
哎,我想我理解,当年入蜀后,能从一个部曲将打到中将的人,是有着怎样疯狗一般的战斗力和报恩之心……当年可对刘备如此,如今魏延也想对诸葛亮如此吧,他拼了命也想接管军队,继续和曹魏战斗,这是为了刘备的理想,也是为了诸葛亮的理想,他觉得只有他才可以灭掉曹魏,完成刘备诸葛亮未尽的理想吧……于是就想出这么两个傻瓜计划,真觉得既好笑又心疼。
此时此刻,面对这一切,杨仪终于暴怒了!
给你活路你不走?你当我是空气?
多年的委屈,一起涌上心头!如今,我不是“莓办法”了,我有办法了,看我也霸气一把!魏延,受死吧!
其实,就在魏延写奏折弹劾杨仪的同时,杨仪也是几乎同时写了奏折弹劾魏延是叛逆,具体到底是谁先写的弹劾奏折,这就不知道了。
我们只知道结果——
延、仪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仪疑延。哈哈,无语了……在这场两个低情商活宝的人缘对决中,杨仪最终胜出!魏延,恭喜你可以拿到得罪人的吉尼斯世界记录了。
写完弹劾奏折以后,杨仪当即命人槎山通道,然后昼夜兼行追赶魏延,到达南谷口后,魏延杨仪的宿命对决,终于开始了。
魏延派出军队逆击杨仪,杨仪还是很有自知之明的,知道自己只是辅助,没法跟DPS打,于是派出王平迎战,王平见了魏延的军队,直接大吼一声——
“公(诸葛亮)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魏延虽然平日对士兵很好,但这种时候了,谁也不愿意跟着这个疯狗作死啊,于是都散了。
魏延这下没办法了,那就逃吧。逃到哪呢——
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逃亡汉中,看来魏延的目的是回成都找刘禅理论……这绝不是一个好主意,且不说能不能到刘禅那,就算能到,你魏延人缘烂到家,会有人帮你说话?这不是找死吗?
按说唯一的活命办法,应该是流亡曹魏的,曹魏对这样重量级的人物,肯定会厚待的。
可是魏延是绝对不会这么做的——
曾经,我只是一个卑微的奴仆,是刘备给了我一个新生的机会,是诸葛亮给了我一段美好的征程,我哪也不去,就算终结必然是鲜血,也请让我长眠于此,永远守护这片热土吧。
最终,魏延被杨仪派来的马岱追上了……最终,鲜血的终结……也许,这一切,早就注定了吧——
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於仪,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遂夷延三族。魏延死了,脑袋被杨仪踩着,三族也被灭了,整个季汉帝国期间,只有魏延被灭三族。
很多人说杨仪是小人,我真的不这么觉得,其实挺心疼杨仪的,你想想,杨仪被魏延压了那么久,魏延不断后自己南归还导致杨仪被司马懿追上差点玩完,后来魏延这又要跟他决斗……
杨仪做的事,说白了只是反击而已,之后是派人追斩了魏延,不过这事……莫说杨仪了,估计只要不是心胸足够宽广的人,都会这么干吧,毕竟俩人之间怨恨太深了……
最终,杨仪成功把军队带了回去,此时的杨仪是信心满满的——
仪既领军还,又诛讨延,自以为功勋至大,宜当代亮秉政他开始想入非非,想当季汉帝国的新CEO了,我相信,在杨仪内心深处,其实也是有继承诸葛亮的理想,带领国家走向强大的美好心愿吧。
但是,回到成都后,他并没有得到什么重要职务,杨仪感到了人生的幻灭,这个情商为零的活宝忍受不了了,他开始整天满口怨言,吓得大家离的他远远的。
最后只剩下费祎还来看他了,傻的可爱的杨仪看到费祎来了,就以为这是自己人,于是什么话都对费祎说了,包括下边这句——
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复及。这是说,他觉得自己当年要是直接带兵投靠曹魏,就不会落到如今这个下场了,哎,气死偶咧!
我觉得,这句就是个气话……只不过,杨仪不明白的是,在官场不能随便相信别人,也不能随便说气话……
费祎呵呵一笑,扭头就报告给刘禅了,于是杨仪被废为庶民,流放。
到了流放地后,杨仪又“上书诽谤,辞指激切”,具体说了啥不知道……估计是什么刘禅你莓良心,刘禅你莓天理,刘禅你……
刘禅看后大发雷霆,下令抓捕杨仪,杨仪听到消息后,呵呵一笑,正了正衣冠后,从容自杀,走向了生命的终点,至死还是保持了一个士的风骨。
如何评价魏延和杨仪呢?我只能说,很可悲吧,他们生错了时代,入错了行,如果在现代,如果不在官场,也不至于这么惨了。
当然就算是在现代,就算是不在官场,以他们的性格,估计也没法混好的,如果我在现实里遇到他们俩这样的人,我觉得虽然他们很多时候会很烦人,但毕竟骨子里并不算坏人,所以我还是会选择尽量包容的吧,当然他们这样的人自己也应该改变一下作风,不然别人的包容也救不了他们。
就这样,诸葛亮去世当年,魏延被灭三族,诸葛亮死后第二年,杨仪自杀。…………………………
一切都已经结束了,唯有《梁父吟》在我的脑海中回荡,久久不能去。
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
里中有三墓,累累正相似。
问是谁家墓,田疆古冶子。
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
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
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有时候,我在想,如果有来生,那样就好了,魏延和杨仪可以转世到现代社会,而且不要做男生了,做女生吧,这样就不会惹人厌了,而且还显得挺可爱的,再找个诸葛亮一样的老公嫁了吧……哈哈。
————————————————————————————————————————
呼……小女子写的有点长,能看到这里的朋友真是辛苦了,谢谢观看。
如果您觉得我的东西写的还可以的话,欢迎关注我,谢谢。
谢邀。
因为提问就错了——论正史,诸葛亮简直是最看得起魏延的人——所以这问题没啥好说。
但“诸葛亮看低魏延”这个误解的形成,着实有趣,故论一下。
正史,魏延随刘备入蜀,先拜牙门将军,再督汉中镇远将军——而非众人以为的张飞——再镇北将军。
诸葛亮北伐,魏延督前部,丞相司马,领凉州刺史。
——督前部,全军先锋了。
——丞相司马,诸葛亮亲信了。
——凉州刺史,省长级待遇了。
诸葛亮对魏延够好了。
之后魏延与吴懿入羌中,破费瑶与郭淮。此时魏延之于诸葛亮,已等同关羽之于刘备:别领一军为主帅。
此战后,魏延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南郑侯。
如果诸葛亮看不起魏延,提防魏延,让他假节作甚?
到四伐,甲首三千之战,魏延是诸军里名字排第一的。
甚至诸葛亮临终讨论退兵,这么安排的:
魏延断后,姜维次之;若魏延抗命,诸军自退。
断后与先锋,军队里最重要的位置。先锋打不下还好,断后断不好全军尽没。
当年于禁在曹操手下的荣宠恩遇,也就是出则先锋,退则殿后了。
诸葛亮若不信魏延,让他断后干嘛?趁自己还活着,赶紧把魏延一刀剁了便是。
事实是:
诸葛亮从来重用魏延,给他权限,给他官位,给他独立领兵权,给他假节,到快死了还信任他让他断后——只是顾虑到魏延可能不听话,才考虑了二套方案:姜维断后。
结果魏延与杨仪果然自己作死,结果就真死了。
我倒觉得,诸葛亮的小问题,恰恰是太看得起魏延了。
都说关羽人际关系差,魏延人际关系更差,结果一闹事,大家都向着杨仪。
本来诸葛亮活着时,还能稍微镇得住杨仪和魏延。诸葛亮一死,魏延居然要自己领兵,众叛亲离。
魏延也太高估自己的号召力了,不止对将军,对士兵也如此。王平跟他对峙,一提诸葛亮,士兵们集体离散,魏延逃亡授首。
当然杨仪自己也不是啥好东西,但诸葛亮是对得起魏延了。
甚至可以说:魏延大概一直觉得是诸葛亮护着杨仪,不知道诸葛亮在护着自己——为啥诸葛亮一死,费祎、姜维、马岱、王平们都向着杨仪呢?
我觉得,恰是诸葛亮对魏延太好,给了魏延自我感觉过于良好的错觉。
好,这是正史,没啥好说的了。
好玩的是,《三国演义》,罗贯中改了一堆剧情。
而我们都知道,罗贯中为了戏剧性,经常用力过猛。
为了显得刘备得人心,在襄阳就让魏延出来要投刘备。
为了让魏延有作用,在长沙设定让魏延救黄忠投刘备。
为了塑造诸葛亮有先见之明,说诸葛亮看出魏延反骨要斩他。
为了表现诸葛亮跟魏延的对立,还描写陈式和魏延各色不满诸葛亮。
为了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魏延,魏延死得其所,还描写了诸葛亮遗计杀魏延。
结果,就从正史的诸葛亮用好了魏延,变成了民间认为的诸葛亮打压魏延。
然后,赶上各色翻案风。
众所周知,翻案文作者大多不太读或故意不用正史,所以也默认“诸葛亮就是打压魏延”,翻来翻去,发现正史里还有一条子午谷之计,大概是诸葛亮唯一不认可魏延的地方了,赶紧奉为至宝——然而子午谷之谋本就是个扯淡计划。此处不赘。
如果说的是《三国演义》小说情节的话,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写书的罗贯中是知道故事后续发展的,作者时不时给书中某人物开一个毫无逻辑可言的上帝视角,是为了以此佐证书中无处不在的“天命不可违”宿命论,顺便凸显某些角色的料事如神,仅此而已。
孔明观魏延有反骨这个情节本质上和神卜管辂算死夏侯渊,青城山李意算先主白帝城避火一样,都是作者为了推动情节开的上帝视角。一方面,告诉读者魏延背反,火烧连营这些改变历史进程的大事件都是天命注定,人力不可违;另一方面吹一下孔明,管辂等人的神算。具体到魏延反骨这件事,更加突出了“诸葛孔明料事如神却也无法改变结局”的悲剧气氛,从而在没有改动基本史实的前提下让话本小说的故事性高于了原来的历史,是小说家文字功力的体现。故事中孔明魏延的相互好恶到底如何,反而不是重点所在了。
至于真实历史,前面的大牛们说的很详细了,魏文长这种同事得罪个遍,恶名传到国外的脾气秉性,能在建兴初年一直荣宠加身,本身已经说明诸葛亮对他有多大好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