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第一章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目录

1.1 计算机网络概述

1.1.1 计算机网络的概念

广义观点

资源共享观点

用户透明性观点

1.1.2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从组成部分看

从工作方式看

从功能组成上看

1.1.3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1.1.4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1. 按分布范围分类

2. 按传播技术分类

3. 按拓扑结构分类

4. 按照使用者分类

5. 按照交换技术分类

6. 按传输介质分类

1.1.5 计算机网络标准化工作(大纲已删

1.1.6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

 根据课后题总结的知识点:

1.2 标准化(大纲已删

1.3 计算机网络分层结构、协议、接口、服务

1.2.1计算机网络分层结构:

1.协议

2.接口 

 3.服务

 1.2.3ISO/OSI参考模型和TCP/IP模型

各层的功能:

TCP/IP模型与OSI参考模型的比较:


  1. 1968年出现的世界最早的计算机网络是:ARPAnet

1.1.1 计算机网络的概念

计算机网络是一个将分散的、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与线路连接起来,由功能完善的软件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系统。
简而言之,计算机网络就是一些互联的、自治的计算机系统的集合。

广义观点

只要能实现远程信息处理的系统或能够进一步达到资源共享的系统,都是计算机网络

  1. 定义了一个计算机通信网络,在物理结构上具有计算机网络的雏形
  2. 但资源共享能力弱,是计算机网络发展的低级阶段

资源共享观点

计算机网络是“以能够相互共享资源的方式互联起来的自治计算机系统的集合”

  1. 目的:资源共享(同一个计算机网络上其他计算机可以使用某台计算机资源的行为。可共享硬件、软件、数据
  2. 组成单元: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多台独立的自治计算机
  3. 网络中计算机必须遵循的统一规则:网络协议

该定义符合目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特征

用户透明性观点

存在一个能为用户自动管理资源的网络操作系统,能够调用用户所需要的资源,整个网络就像一个大的计算机系统一样,对用户是透明的。用户使用网络就像使用一台超级计算机,无需了解网络的存在、资源的位置信息等。

用户透明性观点定义了一个分布式系统,是网络未来发展追求的目标

网络 ,互连网(互联网)与因特网的区别与联系

  • 若干节点和链路互联形成网络
  • 若干网络通过路由器互连形成互连网(互联网)。
  • 因特网是当今最大的互联网。

 我们有时并没有严格的区分互连网和因特网这两个名词,许多人口中的互连网实际上是指因特网。

 

 

1.1.2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计算机网络中可以没有的是:数据库服务系统

从组成部分看

硬件、软件、协议

  1. 硬件:主机(端系统)、通信链路(双绞线、光纤等)、交换设备(路由器、交换机等)和通信处理机(网卡)
  2. 软件:各种实现资源共享的软件、方便用户使用的各种工具软件。例如网络操作系统、邮件收发程序、FTP程序、聊天程序等
  3. 协议:计算机网络的核心,如交通规则制约汽车驾驶一样,规定了网络传输数据时所遵循的规范

路由器不称为主机 

从工作方式看

计算机网络(主要指Internet,因特网)可以分为边缘部分和核心部分

  1. 边缘部分:所有连接到因特网上,供用户直接使用的主机组成,用来进行通信和资源共享(用户直接使用C/S方式和P2P方式
  2. 核心部分:大量网络和连接这些网络的路由器组成。为边缘部分提供连通性和交换服务

从功能组成上看

  1. 通信子网:各种传输介质、通信设备和相应的网络协议组成。使网络具有数据传输、交换、控制和存储的能力,实现联网计算机之间的数据通信
  2. 资源子网:实现资源共享功能的设备及其软件的集合。向网络用户提供共享其他计算机上的硬件资源、软件资源和数据资源的服务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1.3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1. 数据通信:实现联网计算机之间各种信息的传输,并将计算机联系起来,进行统一调配、控制和管理。例如文件传输、电子邮件等应用
  2. 资源共享:包括软件共享、数据共享、硬件共享。使计算机网络中的资源互通有无、分工协作,极大提高硬件资源、软件资源和数据资源的利用率
  3. 分布式处理:计算机网络中的某个计算机负荷过重时,可以将其处理的某个复杂任务分配给网络中的其他计算机,提高整个系统的利用率
  4. 提高可靠性:计算机网络中的各台计算机可以互为替代机
  5. 负载均衡:将工作任务均匀得分配给计算机网络中的各台计算机

1.1.4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1. 按分布范围分类

名称覆盖范围连接方式备注
广域网(WAN)几十km~几千km各节点交换机之间用高速链路又称远程网,具有较大通信容量;采用交换技术
城域网(MAN)5~50km,覆盖街区甚至城市大多采用以太网技术
局域网(LAN)几十m~几千m采用广播技术
个人区域网(PAN)10m无线技术
  1. 局域网接入广域网是通过:路由器

2. 按传播技术分类

包括广播式网络点对点网络

  1. 广播式网络:所有联网计算机都共享一个公共信息通道。一台计算机利用共享信息通道发送报文分组时,所有计算机都会收听到这个分组(检查目的地址来决定是否接受该分组)。局域网基本上都采用广播式通信技术
  2. 点对点网络:每条物理线路连接一对计算机。若通信的计算机之间没有直接连接的线路,那么他们的分组传输就要通过中间节点进行接受、存储和转发广域网基本上都属于点对点网络

3. 按拓扑结构分类

网络拓扑结构:网中节点(路由器、主机等)与通信线路之间的几何关系表示的网络结构。主要指通信子网的拓扑结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 总线形网络:用单根传输线把计算机连接起来。优点是建网容易、增减结点方便、节省线路;缺点是负载重时通信效率不高、总线任意一处对故障敏感
  2. 星形网络:中央设备一般是路由器或交换机。优点是便于集中控制和管理;缺点是成本高、中央设备对故障敏感(考察结点数和链路数的关系
  3. 环形网络:典型例子是令牌环局域网,环可以是单环或双环,环中信号单向传输
  4. 网状网络:多用在广域网中。优点是可靠性高;缺点是控制复杂,线路成本高

4. 按照使用者分类

  1. 公用网(公众网):电信公司出资建造的大型网络
  2. 专用网:某个部门为了本单位特殊业务需求建造的网络

5. 按照交换技术分类

交换技术:各台主机之间、各台通信设备之间、主机与通信设备之间交换信息采用的数据格式和交换装置的方式

包括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

电路交换网络

  1. 在源结点和目的结点之间建立专用通路用于传送数据。包括:建立连接、传输数据、断开连接三个阶段
  2. 典型的电路交换网是传统电话网络
  3. 整个报文的比特流连续地从源头到达终点
  4. 优点:直接传送、时延小
  5. 缺点:线路利用率低、不能充分利用线路容量、不便于进行差错控制

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送是突发式的,当使用电路交换来传送计算机数据时,其线路的利用率一般都会很低,线路上真正用来传送数据的时间往往不到10%甚至1%。      (QQ)

报文交换网络(存储——转发网络

  1. 用户数据加上源地址、目的地址、校验码等辅助信息,封装成报文
  2. 整个报文传输到相邻节点,全部存储后,再转发给下一个节点,重复这一过程直到终点
  3. 优点:充分利用线路,实现不同链路之间不同数据传输率的转换。可以实现格式转换、一对多传输、多对一传输,可以实现差错控制
  4. 缺点:增大了资源开销、缓冲时延,缓冲区难以管理(因为报文大小不确定)

分组交换网络(包交换网络

  1. 数据分成较短的固定长度的数据块,每个数据块中加上目的地址、源地址等辅助信息组成分组(包),以存储——转发方式传输
  2. 单个分组(整个报文的一部分)传送到相邻节点,存储后查找转发表,转发到下一个节点
  3. 优点:除了报文交换网络的优点,缓冲区易于管理、包平均时延更小

各个阶段所要做的功能:

  1. 发送方:构造分组,发送分组。
  2. 交换节点:缓存分组,转发分组。
  3. 接收方:接受分组,还原报文。

6. 按传输介质分类

  1. 有线:双绞线、同轴电缆等
  2. 无线:蓝牙、微波、无线电等

1.1.5 计算机网络标准化工作(大纲已删

1.1.6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

  1. 带宽:表示网络的通信线路传送数据的能力,单位比特/秒
  2. 时延:数据(一个报文或分组)从网络(或链路)的一端传送到另一端所需的时间。包括:
    1. 发送时延(传输时延):结点将分组的所有比特推向链路所需的时间。发送时延=分组长度/信道宽度
    2. 传播时延:一个比特从链路一端传到另一端所需时间。传播时延=信道长度/电磁波在信道上的传播速率
    3. 处理时延:数据在交换结点为存储转发进行的必要处理所花费的时间
    4. 排队时延:分组进入路由器后需要在输入队列中排队等待处理,还要在输出队列中排队等待转发。这部分时间称为排队时延

请添加图片描述

题目中,处理时延和排队时延一般忽略不计。
高速链路仅仅提高数据发送速率而不是比特在链路上的传播速率。
提高数据发送速率仅减少发送时延

  1. 时延带宽积:发送端发送的第一个比特即将到达终点时,发送端已经发送了多少个比特,因此又称以比特为单位的链路长度。时延带宽积=传播时延*信道带宽
  2. 往返时延(RTT):发送端发出一个短分组,到发送端疏导来自接受端的确认(接收端收到数据后立即发送确认)总共经历的时延。RTT越大,收到确认前可以发送的数据量越大
  3. 吞吐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的数据量。实际上受到网络的带宽或网络的额定速率的限制
  4. 速率:连接到计算机网络上的主机在数字信道上传送数据的速率。也称数据传输速率、数据率或比特率。最高数据传输速率称为带宽
  5. 信道利用率:指出某一信道有百分之多少的时间有数据通过

 

请添加图片描述

 

请添加图片描述

 根据课后题总结的知识点:

 经历两个路由器,所以乘以二。

发送时延和传播时延占主导的问题,不能确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2 标准化(大纲已删

1.3 计算机网络分层结构、协议、接口、服务

1.2.1计算机网络分层结构:

我们把计算机网络的各层及其协议的集合称为网络的体系结构

分层的基本原则:

  • 每层实现一种相对独立的功能,降低大系统的复杂度。
  • 各层之间界面清晰,易于理解,相互交流尽可能的少。
  • 各层功能的精确定义独立于具体的实现方法,可以采用最合适的技术实现。
  • 保持下层对上层的独立性,上层单向使用下层提供的服务。
  • 整个分层结构应能促进标准化工作。

第n层的活动元素通常称为第n层实体。 实体是指任何可发送或接受信息的硬件或软件进程,通常是一个特定的软件模块。不同机器上的同一层称为对等层。同一层的实体称为对等实体,第n层实体实现的服务为第n+1层所利用。在这种情况下,第n层称为服务提供者,第n+1层则服务于用户。

 比如:通信双方的网卡(硬件)。 通信双方中的,正在通信的应用进程qq,chrome(软件进程)。都是对等实体。

报文分为两部分:

  1. 数据部分,即SDU。
  2. 控制信息部分,即PCI。

他们共同组成PDU.       SDU+PCI = PDU.

 服务数据单元(SDU):为完成用户所要求的功能而应传送的数据。第n层的服务数据单元记为n-SDU。

 协议控制信息(PCI):控制协议操作的信息。第n层的协议控制信息记为n-PCI。

 协议数据单元(PDU):对等层次之间传送的数据单位称为该层的PDU。物理层(比特) ,数据链路层(帧),网络层(分组),传输层(报文段)。

 

1.协议

协议:规则的集合。明确规定了所交换的数据的格式及其相关的同步问题。

对等实体之间进行通信的规则的集合,是水平的。

协议组成:

  1. 语法:语法规定了传输数据的格式;
  2. 语义:语义规定了所要完成的功能,即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及做出何种应答。
  3. 同步:同步规定了执行各种操作的条件,时序关系,即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网际层协议:IP协议、ICMP协议、ARP协议、RARP协议

传输层协议:TCP协议、UDP协议

应用层协议:FTP、Telnet、SMTP、HTTP、RIP、NFS、DNS

一个完整的协议通常应具有:线路管理(建立,释放连接),差错控制,数据转换等功能。

2.接口 

接口(访问服务点SAP):上层使用下层的服务的入口 

例如:传输层和网络层的接口,逻辑上属于网络层。 

 3.服务

服务:下层为相邻上层提供的功能调用(垂直)

下层为上层提供的功能调用(即原语)主要分为:Request、Indiction、Response、Confirmation

  1.  请求(Request) :由服务用户发往服务提供者,请求完成某项工作。
  2. 指示(Indication) :由服务提供者发往服务用户,指示用户做某件事情。
  3. 响应(Response) :由服务用户发往服务提供者,作为对指示的响应。
  4. 证实(Confirmation) :由服务提供者发往服务用户,作为对请求的证实。

注意:在一层内完成的全部功能并非都称之为服务,只有那些能够被高一层实体“看得见”的功能才能称为服务。 

服务原语:上层使用下层所提供的服务必须与下层交换一些指令,这些指令在OSI中被称为服务原语。 

 1.面向连接服务与无连接服务:

     面向连接服务:

  1. 连接建立
  2. 数据传输
  3. 连接释放 

TCP就是一种面向连接服务的协议。

 无连接服务:

无需建立连接,需要发送数据时可直接发送,不可靠服务

 IP,UDP就是一种无连接服务协议。

2.可靠服务和不可靠服务。

  • 可靠服务:是指网络具有纠错,检错,应答机制,能保证数据正确,可靠地传送到目的地。
  • 不可靠服务:是指网络只是尽量正确,可靠地传送,而不能保证数据正确,可靠地传送到目的地,是一种尽力而为的服务。

 3.有应答服务和无应答服务

 

 1.2.3ISO/OSI参考模型和TCP/IP模型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提出的网络体系结构模型,称为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OSI/RM)。7层。

低三层统称为:通信子网 (完成数据的传输功能)。

高三层统称为:资源子网 (完成数据的处理等功能)。

上四层:端到端

下三层:点到点

中间的传输层承上启下。

计算机网络体系分层结构

OSI 体系结构: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运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

TCP / IP 体系结构:应用层,运输层(TCP或UDP),网际层(IP),网络接口层

五层协议体系结构:应用层,运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

各层的功能:

1.物理层:

物理层:主要任务是在物理媒体上实现比特流的透明传输

物理层的传输单位是比特

透明传输:指不管所传数据是什么样的比特组合,都应当能够在链路上传送

物理层的功能:

  • 定义接口特性
  • 定义传输模式 (单工、半双工、双工)
  • 定义传输速率
  • 比特同步
  • 常见的协议:Rj45、802.3

 2.数据链路层

主要任务是把网络层传下来的数据报组装成帧

数据链路层/链路层的传输单位是

数据链路层的主要功能:

  • 成帧(定义帧的开始和结束)
  • 差错控制 帧错+位错
  • 流量控制
  • 访问(接入)控制 控制对信道的访问

3.网络层:

主要任务是把分组从源端传到目的端、为分组交换网上的不同主机提供通信服务。

网络层传输单位是数据报

网络层的四大功能:

  • 路由选择(最佳路径)
  • 流量控制
  • 差错控制
  • 拥塞控制

4.传输层:

传输层:负责主机中两个进程之间的通信,即端到端的通信,传输单位是报文段用户数据报

数据链路层提供的是点到点的通信(主机到主机之间的通信)

端到端的通信是指运行在不同主机内的两个进程之间的通信。

传输层的功能(可差流用):

  • 可靠传输、不可靠传输
  • 差错控制
  • 流量控制
  • 复用分用

5.会话层

会话层:向表示层实体/ 用户进程提供建立连接并在连接上有序地传输数据,这是会话,也是建立同步(SYN)

会话层的功能:

  • 建立、管理、终止会话
  • 使用校验点可使会话在通信失效时从校验点/同步点继续恢复通信,实现数据同步

 6.表示层

表示层:用于处理在两个通信系统中交换信息的表示方式(语法和语义)

功能:数据格式交换、数据加密和解密、数据的压缩和恢复

 7.网络层

应用层:所有能和用户产生网络流量的程序

典型的应用层服务:文件传输(FTP)、电子邮件(SMTP)、万维网(HTTP)

TCP/IP模型与OSI参考模型的比较:

相同点:

  1. 都采用分层的体系结构。
  2. 都基于独立的协议栈的概念。
  3. 可以解决异构网络的互联。 

不同点: 

  1. OSI明确定义(服务,协议,接口),而TCP/IP没有明确区分。
  2. OSI在协议发明前,没有偏向任何协议。TCP/IP相反,在协议后 ,不会出现协议不能匹配模型的情况,不是用其他非TCP/IP协议。

 

 

根据课后题总结的知识点:

  1. 网桥,交换机,路由器属于通信子网,只有计算机软件属于资源子网。
  2. 因为下三层(物,数,网)属于通信子网,所以其对应的该层的设备(网桥,交换机,路由器)都属于通信子网。
  3. 局域网接入广域网主要是通过路由器。
  4. 拓扑结构主要是指通信子网的拓扑结构。通信子网包括,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而诸如集线器,交换机和路由器分别工作在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
  5. 分层的目的不包括定义功能执行的具体方法。
  6. 服务访问点SAP是在一个层次系统的上下层之间进行通信的接口,N层的SAP是N+1层可以访问N层服务的地方。
  7. 物理层服务访问点是:“网卡接口”, 数据链路层服务访问点是:“MAC地址(网卡地址)”,网络层服务访问点是:“IP地址(网络地址)”,传输层服务访问点是:“端口号”,应用层提供的服务访问点是:"用户界面"。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