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辉三角(java)

题目

背景介绍: 北宋人贾宪约1050年首先使用“贾宪三角”进行高次开方运算。

南宋数学家杨辉在《详解九章算法》(1261年)记载并保存了“贾宪三角”,故称杨辉三角。杨辉三角是中国数学史上的一个伟大成就。
杨辉三角,是中国古代数学的杰出研究成果之一,它把二项式系数图形化,把组合数内在的一些代数性质直观地从图形中体现出来,是一种离散型的数与形的结合。

中国南宋数学家杨辉1261年所著的《详解九章算法》一书中出现。在欧洲,帕斯卡(1623----1662)在1654年发现这一规律,所以这个表又叫做帕斯卡三角形。帕斯卡的发现比杨辉要迟393年,比贾宪迟600年。

特点:

(1)在三角形的首列和对角线上,数值均为1;

(2)其余数据为:每个数字等于上一行的左右两个数字之和,第n+1行的第i个数等于第n行的第i-1个数和第i个数之和,用公式表示为: C(n+1,i)=C(n,i)+C(n,i-1)。

代码展示 

package com.lwtstu5.practice;

import java.util.Scanner;

public class demo09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canner scanner = new Scanner(System.in);
        int n = scanner.nextInt();
        int[][] arr=new int[n][n];
        for (int i = 0; i < n ; i++) {
            for (int j = 0; j <=i ; j++) {
                if(j==0||j==i){   //关键点1:在三角形的首列和对角线上,数值均为1,也就是每行第一数和最后一个数为1.
                    arr[i][j]=1;//记录数据
                    System.out.print("1"+"\t");
                }else{
                    //关键点2:每个数字等于上一行的左右两个数字之和,
                    // 第n+1行的第i个数等于第n行的第i-1个数和第i个数之和
                    arr[i][j]=arr[i-1][j-1]+arr[i-1][j];
                    System.out.print(arr[i][j]+"\t");
                }
            }
            System.out.println();//换行
        }
    }
}

 结果测试

考察知识点:for循环,二维数组 

技巧:输入、换行

  • 13
    点赞
  • 2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