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S概论笔记(6、7、8 GIS 的应用模型&制图与可视化&设计与评价)——南京大学

第六章 GIS 的应用模型

·GIS 应用模型的分类: 静态模型:用于分析地理现象及要素相互作用的格局;半静态模型:用于评价应用目标的变化影响;动态模型:用于预测研究目标的时空动态演变趋势。
理论模型 (用数学分析方法建立的数学表达式,反映地理过程本质的理化规律) ;经验模 (基于变量之间的统计关系或启发式关系的模型,这类模型称为经验模型,是通过数理 统计方法和大量观测实验建立的模型,如水土流失模型、适宜性分析模型等;) ;混合模型 (基于原理和经验的混合模型,这类模型中既有基于理论原理的确定性变量,也有应用经 验加以确定的不确定性变量,如资源分配模型、位址选择模型等)
·GIS 应用模型的构建:
明确分析的目的和评价准则;
准备分析数据;
进行空间分析操作;
进行结果分析;
解释、评价结果(如必要,返回第 1 步);
结果输出(地图、表格和文档)。
· 制图建模 (Cartographic Modeling) 应用分析建模,由于是建立在对图层数据的操作上的,所以又称为制图建模。它是通过组合各种空间分析的操作,回答有关空间问题的一个过程。 更形式化的定义是通过作用于原始数据和派生数据的一组顺序的、交互的空间分析操作命 令,对一个空间分析过程进行的实现模拟。
制图建模的方法采用空间分析流程的逆过程,即从空间分析的最终结果开始,反向一步步
分析为得到最终结果。制图建模的结果得到一个应用模型,它是对空间分析过程及其数据
的一种图形或符号表示,目的是帮助分析人员组织和规划所要完成的分析过程,并逐步指
定完成这一分析过程所需的数据。

第七章 制图与可视化

· 普通地图: 以相对均衡的详细程度表示制图区域内各种自然和社会经济现象的地图。按内容的概括程度、区域及图幅的划分状况等分为地形图和普通地理图。地形图是按国家统一编图规范编制的比例尺相对较大的普通地图。
图面内容的构成
数学基础
地理要素
图廓外要素
数学基础: 坐标网 (直角坐标网、地理坐标网) ; 地图比例尺 ; 地图定向 : 控制点 1:10 万以上的地图选用)
地理要素:
自然要素(海洋要素、陆地水系、地貌、土质和植被)社会要素(居民地、交通网、境界/行政中心)其他的标志(方位物,历史性纪念标志,经济标志,科学、文化、卫生等方面的标志等)
图廓外要素:
地图上图廓以外的各种附图、图表、标记和文字说明等。内外图廓间(地图本身的内容:图廓线、经纬线注记、方里网注记;地图与周围联系方面的内容:政治、 行政望划注记,道路通达注记,邻图图号注记。)外图廓以外(读图工具:图例、比例尺、坡度尺、三北方向、图幅接合表、政治、 行政区划略图;图廓外的说明性内容测、编图单位出版单位,航摄时间,成图时间,地图投影,平面坐标和高程起算,资料说明及资料略图)
· 其他类型地图: 图面内容参考普通地图,包括数学基础、地理要素、辅助要素。内容详略视具体地图类型(如各类专题地图、地图集、电子地图等)和用途而定。数学基础可能极概略,辅助要素可能较丰富
· 地图内容表达基础: 数学基础;地图符号(视觉变量)+ 注记
· 基础地理要素:《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第 2 部分 1:5000 1:10000 地形图图式》
· 专题要素: 《公共地理信息通用地图符号》
·点状现象: 定点符号法:采用不同形状、颜色和大小的符号,表示各自独立的物体的数量与质量特征,尽可能把符号配置在物体实地位置的相应点上。
·线状现象: 线状符号法:以线状符号表示成线状或带状延伸分布的物体,或要素的 主要方向,如地质构造线、山脉的主要走向、社会经济现象间的联系等。
·面状现象: 分布:范围法 (范围法:是用轮廓线、着色、晕线、注记、 符号等整饰 方法,在地图上表示某专题要素在制图区域内间断而成片的分布范围) ;类型差异:质底法 (把全制图区域按照专题现象的某种指标划分区域或各类型的分布范围,在各界 线范围内涂以颜色或填绘晕线、花纹,以显示连续而布满全制图区域的现象的质的差 别) ;数量:等值线法 (等值线是专题要素数值相等各点的连线,等值线法是用一组等 值线来表示连续面状分布的制图现象数量特征渐变的方法。) 、点数法 (用一定大小的、 形状相同的点子,表示现象分布范围、数量特征和分布密度的方法。) ;区域数量差异: 分级统计图法 (在整个制图区域的若千个小的区划单位内 ( 行政区划或其他区划单位 ) 根据各分区资料统计的相对指标进行分级,并用相应色级或不同疏密的晕线,反映各 区现象的集中程度或发展水平的分布差别) ;区域数量与结构:分区统计图表法 (把制 图区域分成几个区划单位(通常以行政区为单位),按其相应的统计数据,描绘不同形 式的统计图表,以表示并比较各区划单位内现象的总和及其动态。)
·移动现象:
动线法: 用箭头和不同宽窄的“带”,在地图上表示现象的移动方向、路线及其数 量、质量特征。
·计算机辅助制图技术:
软件功能: 地图数据处理 (数据输入与编辑;数据处理与变换;数据提取与统计;空 间分析与模拟) ;制图综合 (属性数据的综合图形要素的化简 复杂群组要素综合) ;制图表达 (计算机地图符号的制作与管理地图符号的自动绘制空间信息的专题表达) ;图件整饰、美化与组版 (绘制地图的整饰要素,地图版式设计,美化与组版)
·空间信息可视化: 运用计算机图形学和图像处理技术,将测量或科学计算过程中产生的 数据及计算结果转换为图形或图像在屏幕上显示出来,并进行交互处理的理论、方法和技 术。 三要素:数据(科学领域)、渲染(计算机图形)、人(感知与理解)
·数据:
数据源: 实验和观测;数据库;计算和仿真
数据类型: 标量 : 温度、海拔;矢量 : 速度、磁场;张量 : 应力、应变;多元变量 : 天气、 水质...
·属性信息/非空间信息:
统计图表:线状图表、放射线图表、结构图表、金字塔图表。
·图形图像: 专题表达方法的发展,从二维静态地图到三维动态仿真

第八章 GIS 设计与评价

· GIS 设计的目的: 通过改进系统设计方法、严格执行开发的阶段划分、进行各阶段质量把关以及做好项目建设的组织管理工作,达到增强系统实用性、降低系统开发和应用成本、延长生命周期的目的。
·应用型 GIS 在工具型和基础型 GIS 的基础上,经过二次开发,建成满足专门用户解决一类或多类实际问题的地理信息系统。 应用型 GIS 的主要特点:它具有特定的用户和应用 目的;具有满足专门用户需求而开发的地理空间实体数据库和应用模型;继承工具型地理 信息系统开发平台提供的大部分功能和软件;专门开发的用户应用界面。
· GIS 设计特点:
1) GIS 处理的空间数据数据量庞大,实体种类繁多,实体间的关联复杂。
2) GIS 设计过程需要分析系统的业务流;分析系统所涉及的地理实体类型以及实体间的各种关系;采用相关的地理数据模型表达这些关系。
3) GIS 设计以空间数据为驱动; GIS 设计以数据为导向进行系统建设;系统的功能设计以提高数据的存储、分析和处理效率为原则。
· GIS 设计模式: 结构化的系统设计模式是 GIS 最早的设计模式。 此设计模式的要点 是将系统开发的全过程划分为若干阶段,而后分别确定它们的任务,同时把系统的逻辑和 物理模型,即系统“做什么”和“怎么做“分开,以保证各阶段明确、实施有效。
该模式由四个部分构成:
通过调研,确定系统的目的、要求和规定;
描述和评价与系统设计过程有关的资源和限定因素;
说明和评价所拟定的不同系统,这些系统能满足所规定的要求;
对拟定的系统做最后评价,选择一个运行系统。
系统的观点: 要从总体出发,考虑全局问题,然后自上而下,一层一层地完成系统的研制。
调研的原则: 只有先进行调查研究,了解用户的需求,掌握必要的数据,才能进行系统分析,做出合理的设计。
结构化的方法: GIS 逻辑设计中,充分运用结构化方法, 包括:分析信息流程,绘 制数据流程图;根据数据的规范,编制数据宇典;根据概念结构的设计,确定数据文件的 逻辑结构;选择系统执行的结构化语言,以及采用控制结构作为 GIS 系统的设计工具等。
面向用户的观点: GIS 系统类型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使用部门的工作性质、工作领域以及该领域内的应用范围和应用期限。用户的技术选择、财力、人力,也都是设计GIS 系统时应考虑的内容。
·系统设计方法: 生命周期设计法;原型化设计法
· GIS 系统设计的分析: 基本思想是从系统观点出发,通过对事物进行分析与综合,找出各种可行的方案,为系统设计提供依据。任务是对用户进行需求调查 (调查系统用户 who GIS 系统的功能要求 What Why Quality 和信息需求情况 Where 和可行性分析,提出 新系统的目标和结构方案。
· GIS 系统设计: 根据目标系统逻辑功能的要求,考虑实际情况,详细地确定目标系统的结构和具体的实施方案。 原则:简单性、灵活性和适应性、一致性和完整性、可靠性、经 济性。
总体设计:即初步设计或结构设计。总体设计过程中要确定系统模块结构,画出模块结构图。
总体设计阶段必须考虑以下问题:
如何将一个系统或子系统划分成多个模块;
如何确定模块间传送的数据及其调用关系;
如何评价并改进模块结构的质量。
系统总体设计工具:层次图、 HIPO 图(“层次 + 输入/处理/输出图”)、结构图
总体设计的内容:
a .用户需求: 阐明系统的用户构成、不同用户对系统的要求、系统应具备的功能;
b 系统目标: 阐明系统的应用目标、属于演示系统或运行系统、单机运行系统或分布 式运行系统、事务处理系统或信息管理系统等;
c .总体结构: 根据系统功能的聚散、耦合程度,将系统划分为若干子系统或功能模块, 构成系统总体结构图;
d .系统配置: 指系统运行的设备环境,包括计算机、存储设备、输入输出设备、网络 等,说明其型号、数量和性能指标。软件包括计算机系统软件、 GIS 基础软件、数据 库管理软件、应用软件等;
e .数据库设计: 确定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管理模式,集中式或分布式的建库方案, 采用的数据结构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等;
f .系统功能: 明确用户所需要的特定功能;
g .经费和管理: 拟定开发计划、管理措施、投资经 费概算和应提交的成果等 参 考文档
详细设计: 是根据总体设计方案确定的目标和阶段开发计划,紧密结合特定的硬件、基础软件和规范标准,进行子系统和数据库的详细设计,用于具体指导系统的开发。
内容包括:
(1) 子系统设计: 以用户需求为依据,分别完成各个子系统的逻辑结构设计、数据 库设计、功能模块设计、用户界面设计等。
(2) 数据库设计: 数据源分析与选择;数据分类与分层确定;数据获取方案的规定; 数据编码设计;实体属性表与属性关系的设计;属性数据类型的建立;数据质量标准 的规定等。
(3) 功能模块设计: 详细描述各功能模块的内容,实现的技术和算法,输 入输出 的数据项和格式等。
(4) 用户界面设计: 友好、美观、易懂、易学
·系统实施: 是在系统设计的原则指导下,按照详细设计方案确定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分阶段、分步骤完成系统开发的过程。
内容包括:
(1) 系统硬件和软件的引进及调试;
(2) 系统数据库建立;
(3) 系统开发;
(4) 系统测试和联调;
(5) 系统验收和鉴定。
·系统运行和维护:
系统运行:是指系统经过调试和验收以后,交付用户使用。
系统维护:是为保证系统正常工作而采取的一切措施和实际步骤,如数据维护、软件维护、硬件维护。
· GIS 评价: 从技术和经济等方面对所设计的 GIS 系统进行评定。从以下角度进行考核:
系统效率:各种职能指标、技术指标和经济指标
可靠性:
可扩展性:现行系统上增加功能模块
可移植性: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系统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18
    点赞
  • 16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