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五年的法律拉锯战,苹果公司于2025年3月宣布主动撤销对加拿大回收企业Geep Canada的2300万美元(约1.66亿元人民币)索赔诉讼,但未透露涉及近10万台iPhone、iPad和Apple Watch失窃案的具体解决方案。
案件回顾:回收协议下的“监守自盗”
苹果自2014年起委托Geep Canada处理废旧设备回收,但2017年审计发现,该公司未按协议销毁设备,反而通过非法激活至少99,975台设备并转售牟利。调查显示,Geep仓库中存放Apple Watch的区域无监控,且部分非Wi-Fi设备去向成谜。2020年,苹果正式起诉Geep违约,后者承认事实但将责任推给“问题员工”,并反诉苹果。此后四年案件停滞,直至2025年1月加拿大法律规定的“自动撤诉”前夕,苹果突然主动撤诉。
撤诉动机成谜,环保形象与利益博弈
外界对苹果撤诉原因猜测纷纷:
-
法律成本与证据不足:案件长期未进展,可能因取证困难或诉讼成本高于预期;
-
企业形象考量:Geep已于2019年停止运营并入Quantum Lifecycle Partners,继续追责对苹果环保声誉增益有限;
-
利益交换:可能存在未公开的和解协议或涉及技术合作、供应链调整等隐性条款。
环保光环下的争议
尽管苹果借此案强化了“环保先锋”形象(如2023年通过Daisy机器人回收200万设备,AI优化材料识别),但事件暴露了其回收链漏洞:
-
外包风险:依赖第三方回收商导致监管盲区,Geep事件并非孤例(2024年类似诉讼索赔1.58亿人民币);
-
销毁争议:环保组织批评苹果强制粉碎可维修设备,与“循环经济”理念矛盾。
启示与争议并存
Geep案虽落幕,却为科技巨头敲响警钟:如何在供应链管理、环保承诺与商业利益间取得平衡,仍是苹果未来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