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文章对截止失真进行一个较为详细的定性分析,为个人理解,若有错误尽管指出,相互学习。
引言
我们都知道放大电路中,当静态工作点Q过低的时候会产生截止失真,在NPN型管中表现出的就是就是顶部失真,但是这个顶部失真具体来说又是如何出现的呢?下面就让就来层层分析一下。
注:文章会从图解法讲起,要是不想看的话可以点击目录跳过。
放大电路
我们是要对这样一个放大电路进行分析:
或者更加实际一点的放大电路(带有偏置电阻和反馈电阻的):
图解法
首先我们先上图:
输入特性曲线上的静态工作点Q
这是晶体管的输入特性曲线,我们可以在此图中确定静态工作点Q。那么该如何确定这个Q点呢?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放大电路中输入回路,对这个回路列写一个KCL,即可得到:
VBB = iB * RB + UBE
再经过化简得到:
UBE = - RB * iB + VBB
此时分别将UBE=0和iB=0代入,我们就可以在图像中作出这条直线,其与晶体管的输入特性曲线相交的那个点,就是静态工作点Q点。
Q点对应的横轴坐标即是静态时基极和发射极之间的电压UBEQ≈0.7V。
Q点对应的竖轴坐标即是静态时基极的电流IBQ。
输出特性曲线上的静态工作点Q
这是晶体管的输出特性曲线。
如同上面推导,也是对输出回路列写一个KVL方程,得到:
Vcc = ic * Rc + UCEQ
经过化简得到:
UCEQ = - Rc * ic + Vcc
此时分别将UCEQ =0和iB=0代入,我们就可以在图像中作出这条直线,其与晶体管的输出特性曲线相交的点,都是静态工作点Q点,至于是哪一条输出特性曲线上的点,因为输出特性曲线每一根线都对应着一个基极输入电流IB,所以就可以通过基极输入的电流IB的大小来判断Q点到底在哪。
Q点对应的横轴坐标即是静态时集电极和发射极之间的电压UCE。
Q点对应的竖轴坐标即是静态时集电极的电流ICQ。
放大电阻的截止失真
上面讲完了放大电路的图解法,想必大家应该对放大电路输入输出特性曲线中静态工作点Q的确定应该有一些概念了吧(还不是很了解的话可以去看这个视频【模电速通】图解法[doge]【模电速通】图解法),接下来的失真分析就是我个人小小的理解。
截止失真详细图像
注意一下
首先明确一点,若有偏置电阻的放大电路,调节Rb的上下偏置电阻Rb12即可使Ub的大小变化,这个基极电压Ub,即可以看作电源所提供的偏置电压VBB;简化的电路图来看,Ube即可以看作小交流信号被抬高后的输入信号Ui;同样的,在简化的电路图来看,Uce也可以被看作输出的电压信号Uo。综上,Ub=VBB,Ube≈Ui,Uce≈Uo。
截止失真发生的过程
过程图
中间的箭头就是截止失真发生的过程,下面将详细讲述Q点左移为何会带来截止失真。
Q点左移对UBEQ的影响
调节Rb或者Rc,使得UB(VBB)减小,直线左移,同时也就导致了Q点在输入特性曲线上面向左下方移动,注意,UB(VBB)向左移动的同时,UBEQ也随之向左移动,但由于是随着UB(VBB)一起移动的,所以UBEQ还是约等于0.7V。
Q点左移对Ube的影响
Ube是在静态下UBEQ上所产生的一个直流正弦波形,以UBEQ为中心进行震荡。由于Q点的左移导致了UBEQ在图像上的左移,其所产生的Ube这个波形也向左移动了,此波形的波谷进入了截止区,于是Ube就产生了底部失真(注意:Ube≈Ui)。
Q点左移对ic的影响
1、输入特性曲线上的Q点的直线变动并不影响输出特性曲线上的Q点的直线。但是由于输入特性曲线上Q点向左下方移动了,其竖轴坐标IBQ就减小了,那么就会导致在输出特性曲线上的Q点会取到下面一根ICQ更小的曲线上面,即ICQ减小(ICQ=β*IBQ),也就会导致在ICQ上产生的ic减小。
2、或者也可以这么说,Q点左移,使得IBQ减小,使得在其基础上产生的ib就减小了,由于ic=β*ib,所以ic也减小了。
Q点左移对UCEQ的影响
通过对放大电路中集电极电阻电压的计算UCEQ=Vcc-Rc*ICQ可知,由于ICQ减小,所以UCEQ增大,向图像右边移动,所以在UCEQ上产生的Uce也会增大并且输出波形向右移动。(注意:Uce≈Uo)
最终产生截止失真
由于Ube近似为Ui,Uce近似为Uo,共射放大电路中输出和输入信号反相,故Uce和Ube反相。
上文说到,Ube产生了底部失真,因为Uce和Ube反相,则Uce(Uo)产生了截止失真(顶部)。
总结
当Q点过低时,在输入信号负半周靠近峰值的某段时间内,晶体管进入截止区,导致Uo产生顶部失真。因晶体管截止而产生的失真称为截止失真,如图所示。消除截止失真的办法是增大基极电源 VBB或减小基极电阻Rb。ib底部失真,Ube底部失真,ic底部失真,Uo顶部失真。
消除方法:要使Q点上移,VBB增大,Rb电阻减小。
搬家代码块
var code = "b3fc521d-616b-425c-b66f-cfb1bb4c30e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