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v6产生背景
IPv4是目前广泛部署的互联网协议,它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已经非常成熟,易于实现,得到了所有厂商和设备的支持,但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能够提供的地址空间不足且分配不均
互联网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国防部,每台连上网的设备都需要一个IP地址,初期只有上千台设备联网,使得采用32位长度的IP地址看来几乎不可能被耗尽。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用户数量大量增加,尤其随着互联网的商业化后,用户呈现几何倍数的增长,IPv4地址资源即将耗尽,IPv4可以提供的2^32个地址,由于协议设计初的规划问题,部分地址不能被分配使用,如 D 类地址(组播地址)和 E 类地址(实验保留), 造成整个地址空间进一步缩小。
另外,在初期看来是不可能被耗尽的IP地址,在具体数量的分配上也是非常不均匀的,美国占了一半以上的IP 地址数量,特别是一些大型公司比如IBM ,申请并获得了 1000万个以上的IP 地址,但实际上往往用不了,形成非常大的浪费。另一方面,亚洲人口众多,但获得的地址却非常有限。据统计,中国拥有的IP地址数量甚至比不上美国某所大学。在亚洲地区,由于人口众多,互联网发展起步较晚,地址不足这个问题显得 更加突出,进一步地限制了互联网的发展和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