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网络规划
1.1 5G网络规划策略
1.覆盖规划策略
宏站与微站结合:宏基站提供广域覆盖,解决大面积的信号覆盖问题;在热点区域,部署微基站进行深度覆盖。
室外与室内协同:对于室内场景,建设室内分布系统,与室外基站协同工作,保证室内外信号的无缝切换和良好覆盖。
2.容量规划策略
频谱资源分配:根据业务需求和用户分布,分配不同频段的频谱资源。对于大流量业务区域,优先分配连续的、带宽较大的频谱资源。
小区分裂与合并:在话务量高的区域,通过小区分裂增加小区数量,提高系统容量;反之,则进行小区合并。
3.干扰规划策略
频率复用优化:合理规划小区间的频率复用方式,降低小区间干扰。
功率控制:通过动态调整基站和终端的发射功率,降低发射功率,减少对其他小区的干扰。
4.业务规划策略
差异化服务:根据不同用户的业务需求,提供差异化的服务。对于高价值用户或对时延、带宽要求较高的业务,预留专用资源。
5.站址规划策略
利用大数据分析用户分布、业务热点区域等信息,精准选址,考虑与现有基站、传输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兼容性,尽量利用现有的站址资源,提高基站建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2规划原则与目标
1.2.1规划原则
1.对5G网络的基站、机房等设施进行科学规划,确保网络覆盖与业务需求相匹配,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2.推动电信运营商、铁塔公司等相关企业之间的共建共享,充分利用现有通信基础设施,降低建设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
3.高度重视网络安全,采取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保障网络的稳定运行和用户信息安全。
4.分级分阶段建设5G网络,优先在业务需求旺盛、人口密集的区域进行覆盖。
1.2.2规划目标
1.制定合理的覆盖范围和深度目标。在城市地区,要实现主城区、县城等区域的连续覆盖;在农村地区,要逐步提升覆盖广度,实现重点乡镇和村庄的覆盖,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2.根据不同区域的业务需求和用户分布,分区域制定频率使用策略和带宽配置原则。
3.充分利用现有站址资源,合理选择站型和设备,积极推广基站节能技术,优化网络运行参数,降低网络建设投资和运营成本。
4.推动5G与垂直行业的深度融合,如工业互联网、智能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能家居等领域。
5.培育和壮大5G产业链相关企业,包括设备制造商、软件开发商、系统集成商、应用服务提供商等,形成完整的产业生态体系。
1.3规划关键步骤
1.需求调研与分析:通过调研掌握区域内用户规模、业务类型及流量分布情况。结合城市规划、产业布局,明确5G网络的覆盖范围、容量需求和性能指标。
2.网络架构设计:综合考虑地形地貌、现有站址资源等因素,合理规划基站布局,确定宏基站、微基站、皮基站的数量和位置。同时,根据业务需求进行频段分配和传输方案设计。
3.工程部署与实施:按照设计方案开展基站建设、设备安装与调试工作,包括机房搭建、铁塔安装、主设备及配套设备部署等。
4.网络优化与评估:对5G网络的覆盖、容量、速率、时延等指标进行全面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网络参数进行优化调整,对存在覆盖盲区或容量不足的区域,及时进行设备扩容或新增站点部署,持续提升网络服务质量。
2.网络优化
2.1 5G网络优化流程与步骤
5G网络优化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主要分为规划设计、数据采集、分析诊断、优化实施及效果验证五个阶段。首先,在规划设计阶段,需结合区域用户分布、业务需求及地理环境,通过仿真工具模拟网络覆盖与容量,为后续部署提供基础。
数据采集阶段,利用路测设备、基站性能统计及用户投诉数据,获取网络覆盖、信号质量、用户体验等多维度信息。例如,通过扫频仪采集频段干扰情况,通过OMC(操作维护中心)获取基站KPI(关键绩效指标)数据。
分析诊断环节,借助大数据分析与AI算法,挖掘网络潜在问题。如通过MR(测量报告)数据定位弱覆盖区域,结合信令分析识别切换失败原因。针对分析结果,制定覆盖增强、参数调整、设备升级等优化方案。
优化实施阶段,按方案逐步执行,包括调整基站天线倾角、优化邻区关系、升级基带板等操作。最后通过复测与KPI监控进行效果验证,对比优化前后指标,若未达标则重复上述流程,形成闭环优化。
2.2核心优化指标
5G网络核心优化指标围绕覆盖、容量、质量和用户体验四个维度展开,是衡量网络性能的关键依据。
覆盖指标是保障网络可用性的基础,主要包括RSRP(参考信号接收功率)和RSRQ(参考信号接收质量)。RSRP反映信号强度,一般要求城区不低于-105dBm,农村不低于-110dBm;RSRQ衡量信号纯净度,理想值需高于-6dB,以确保用户稳定接入网络。
容量指标体现网络承载能力,包括小区吞吐量和用户接入数。5G单小区理论峰值速率需达到10Gbps,每平方公里要支持百万级设备连接,同时保障小区边缘用户速率不低于100Mbps,满足海量业务并发需求。
质量指标聚焦网络稳定性,关键指标有掉话率、切换成功率和误码率。掉话率需控制在0.5%以下,切换成功率高于99%,误码率低于10⁻⁶,以保障业务连续性和数据传输准确性。
用户体验指标直接影响满意度,包括平均下载速率、上传速率、网络时延等。5G用户平均下载速率应超500Mbps,时延低于1ms,确保高清视频、云游戏、自动驾驶等低时延高带宽业务的流畅运行。此外,网络负载均衡度也是重要指标,需将各小区负载差异控制在20%以内,避免局部拥塞,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2.3关键优化措施
覆盖优化:通过调整基站天线高度、方位角及下倾角,扩大信号覆盖范围;对弱覆盖区域新增微站或室分系统补盲;优化PCI(物理小区标识)规划,避免同频同PCI干扰。同时,利用波束赋形技术,动态调整信号方向,提升覆盖精准度。
干扰抑制:采用干扰自动检测算法,识别外部干扰源并及时处理;优化频谱分配,通过载波聚合、动态频谱共享减少内部干扰;部署干扰协调技术(ICIC),协调相邻小区资源使用,降低交叉干扰。此外,通过功率控制调整基站发射功率,避免信号过强引发干扰。
容量与负载均衡:采用小区分裂、载波扩容提升容量;引入智能负载均衡算法,实时监测小区负载,将高负荷小区用户分流至低负载小区;应用边缘计算,将部分业务处理下沉至网络边缘,减轻核心网压力,提升用户接入能力。
时延优化:优化核心网架构,采用云化、分布式部署减少数据转发层级;启用5G-Uu接口快速反馈机制,降低空口传输时延;通过QoS(服务质量)分级保障,为高优先级业务分配专用资源,确保时延敏感业务(如自动驾驶、VR)的实时性。
2.4实际优化案例及分析
2.4.1无锡电信基于MM ACP优化构建主城区5G立体覆盖网络
优化背景:传统RF优化存在资源投入大、效率低、效果难以保证等问题。无锡电信为提升网络运营效率和效果,基于Smart Optimization平台的ACP模块对主城区进行MM Pattern优化。
优化措施:利用现网MR数据,基于华为独有的波束级MR测量方案,计算Massive MIMO小区在空间最大32个波束方向上的用户分布和覆盖水平,并通过智能迭代寻优算法搜索最佳Pattern和RF参数组合。借助Smart Optimization平台,实现数据在线采集、方案在线输出、脚本自动下发以及优化前后效果对比。
优化效果:梁溪、新吴城区覆盖良好率提升0.9PP,优质覆盖比例提升1.9PP,5G周流量增幅7.1%,5G分流比增长2.2PP。
2.4.2上海地铁5G网络优化
优化背景:上海地铁以往自建的无线专网无法满足智能运维、列车全自动运行等业务对广覆盖、易接入、更经济的无线宽带网络的需求。
优化措施:采用5G公网专用策略,在隧道里安装定制的一体化设备,简化建设难度;采用四缆建设方案,相比传统两缆方案,体验速率提升超过30%。
优化效果:实现了上海地铁全线网5G公众信号覆盖,覆盖21条线路、517站、896公里的轨道交通网。80%线路段实现5G-A网络升级,为乘客提供了更好的上网服务,同时赋能轨道交通运营维护,如通过5G可远程监测列车总体运行状态、获取弓网监测图片和视频等重要数据,还可建设5G单兵系统、投用5G巡检机器人等,提高了运维效率和质量。
2.4.3湖北黄梅电信5G 800M赋“智”数字乡村
优化背景:为推动5G高质量发展,满足农村及边远地区人民群众对高质量5G服务的需求,推进数字乡村发展,利用800MHz频段的优势进行5G网络优化。
优化措施:进行5G 800M频谱重耕工程,湖北黄梅作为试点地区,中国电信湖北公司首创割接流程优化,将基站割接时长控制在两小时以内,减少对用户感知的影响。
优化效果:黄梅县农村区域120个站点升级和15处新建站点的建设任务全面完工,全县5G网络行政村覆盖率从70%提升至92%,改善了农村地区的通信状况,让当地老百姓打电话、上网更便捷。
- 项目总结
5G网络规划与优化技术项目,旨在通过理论研究与模拟实践,探索5G网络规划与优化的关键技术,提升团队成员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项目以校园场景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调研深入剖析5G网络的架构、频段特性及核心技术,运用专业仿真软件构建校园5G网络模型,模拟不同场景下的网络规划与优化方案。在规划环节,结合校园建筑分布、人员密度及业务需求,对站点选址、频率分配进行模拟设计;优化阶段,通过调整仿真参数,模拟Massive MIMO、波束赋形等技术应用效果,分析网络覆盖、速率、时延等指标变化。
项目虽未实际落地,但团队成功掌握5G网络规划与优化的基础流程与技术原理,完成多版校园5G网络仿真方案设计,形成技术分析报告。同时,在项目推进中,团队成员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提升了团队协作、问题解决能力。后续,团队将进一步优化仿真方案,探索与实际工程结合的可能性,为未来参与真实5G网络项目积累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