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基础知识(一遍过)

导读

计算机网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的冷战时期,苏美两国的军备竞赛催生了很多的科学技术,计算机网络就是其中的一个产物。本篇文章主讲的是计算机网络的一些基础但非常重要的知识,这些基础知识对学习计算机网络编程具有关键作用,看完全篇内容相信你能快速掌握什么是计算机网络。

1、局域网

定义与优缺点

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简称LAN)是指在某一区域内由多台计算机互联成的计算机组。这些计算机可以是个人计算机、工作站、服务器等,它们被组织在一起,通常处于同一地理位置(例如,同一建筑物、同一办公室或同一校园内),以实现资源共享和通信。局域网的特点包括:

  1. 有限的地理范围:局域网通常局限于一个较小的地理区域,如一座办公楼、学校或家庭内。

  2. 高传输速率:局域网内的设备通常通过高速链路(如以太网、Wi-Fi等)连接,能够实现快速的数据传输。

  3. 较高的数据传输率与较低的误码率:由于设备间距离较近,信号衰减和干扰较小,因此局域网内的数据传输率较高,同时误码率也相对较低。

  4. 易于构建和维护:局域网通常由专门的网络设备和软件支持,包括交换机、路由器、集线器、网线、无线网卡等,构建和维护相对简单。

  5. 资源共享:局域网内的设备可以共享打印机、扫描仪、存储设备等硬件资源,以及软件和数据资源,提高工作效率。

  6. 封闭性和独立性:局域网相对独立,可以通过网关或路由器与外部网络(如互联网)相连,但内部设备间的通信一般不经过外部网络,保障了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性。

  7. 灵活的拓扑结构:局域网可以采用多种拓扑结构,如总线型、星型、环型、网状型等,以适应不同的应用需求和物理环境。

局域网的组建

  • 使用网线直连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基于集线器组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基于交换机组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基于交换机路由器组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局域网在规模、性能和功能方面都在不断演进。例如,随着无线局域网(WLAN)技术的普及,人们越来越倾向于使用Wi-Fi等无线技术来构建和扩展局域网。同时,虚拟局域网(VLAN)等技术的出现也使得局域网的管理更加灵活和高效。

2、广域网

广域网(WAN,Wide Area Network)又称远程网,是一种覆盖地理范围广泛的数据通信网络。以下是对广域网的详细解析:

定义与特点

  • 定义:广域网是连接不同地区局域网或城域网计算机通信的远程网,它能连接多个城市或国家,甚至横跨几个洲,提供远距离通信服务。
  • 特点
    1. 分布范围广:覆盖范围从几十公里到几千公里,可以连接不同地区、城市、国家甚至洲际间的网络。
    2. 数据传输速率相对较低:与局域网相比,广域网的数据传输速率通常较低,这主要受限于传输距离和传输介质。
    3. 数据传输的可靠性:数据传输的可靠性根据传输介质的不同而有所不同,采用光纤等高质量传输介质时,误码率较低。
    4. 拓扑结构复杂:由于连接多个地区和设备,广域网的拓扑结构往往非常复杂。

技术与应用

  • 通信子网技术:广域网的通信子网主要使用分组交换技术,可以通过公用分组交换网、卫星通信网和无线分组交换网等多种方式实现。
  • 应用场景
    1. 企业生产业务应用系统:支持企业分公司正常运行的核心应用程序,如OA办公系统、财务系统、订单管理系统等。
    2. 大文件的数据传输:包括远程分支文件分享、总部数据远程缓存、数据同步等应用场景。
    3. 统一通讯类业务:如VoIP会议电话、Video视频会议、即时聊天工具等,提高企业远程分公司和总公司的交流效率。
    4. 互联网业务应用:为远程分支提供互联网访问服务,支持网络阅览和下载等业务。

与局域网的区别

  • 指代不同:广域网是连接不同地区局域网或城域网计算机通信的远程网,而局域网是局部地区形成的一个区域网络。
  • 范围不同:广域网覆盖范围广,可以连接多个地区、城市甚至国家;而局域网覆盖范围相对较小,通常局限于同一建筑物、办公室或校园内。
  • 作用不同:广域网主要用于远距离通信和数据传输;而局域网则侧重于实现局域网内设备的资源共享和通信。

安全性与稳定性

  • 安全性:广域网由于连接多个地区和设备,面临的安全威胁更多,需要采用更复杂的安全措施来保护数据传输的安全。
  • 稳定性:广域网的稳定性受多种因素影响,如传输介质的稳定性、网络设备的可靠性以及网络管理策略等。为了确保广域网的稳定运行,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

综上所述,广域网是一种覆盖地理范围广泛、技术复杂、应用场景多样的数据通信网络。它为企业和机构提供了远距离通信和数据传输的便利,但同时也面临着安全性和稳定性等方面的挑战。

3、IP地址

IP地址(Internet Protocol Address)是指互联网协议地址,又译为网际协议地址。它是IP协议提供的一种统一的地址格式,为互联网上的每一个网络和每一台主机分配一个逻辑地址,以此来屏蔽物理地址的差异。以下是关于IP地址的详细解析:

IP地址的作用

  1. 网络寻址和标识:IP地址是互联网上的设备的唯一标识符用于路由数据包并确保它们到达正确的目的地
  2. 广域网连接:IP地址允许设备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广域网连接,包括互联网、公司内部网络和云服务。
  3. 网络安全:IP地址用于监控和检测潜在的网络攻击,如入侵检测和入侵防御系统。

IP地址的类型

IP地址分为IPv4和IPv6两种类型:

  1. IPv4

    • 地址长度:32位二进制数,通常被分割为4个“8位二进制数”(也就是4个字节)。点分十进制的形式表示。
    • 地址数量:大约43亿个地址。
    • 分类:A、B、C类地址由InternetNIC在全球范围内统一分配,D、E类为特殊地址。
    • 私有地址:A类10.0.0.0–10.255.255.255,B类172.16.0.0–172.31.255.255,C类192.168.0.0–192.168.255.255。
  2. IPv6

    • 地址长度:128位二进制数,几乎可以不受限制地提供地址。
    • 提出背景: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IPv4定义的有限地址空间将被耗尽,IPv6的提出是为了扩大地址空间。

4、端口号

端口号(Port Number)是计算机网络中用于区分不同服务的数字标识符。在TCP/IP协议中,端口号是一个16位的数字,范围从0到65535。这些端口号被用来识别计算机上运行的不同应用程序或服务的通信端点。每个应用程序或服务都可以绑定到一个或多个端口号上,以便接收来自其他计算机或应用程序的通信请求。

端口号主要分为两大类:

  1. 知名端口号(Well-Known Port Numbers):这些端口号在0到1023之间,被IANA(Internet Assigned Numbers Authority,互联网数字分配机构)分配给特定的服务。例如,HTTP服务默认使用80端口,HTTPS服务默认使用443端口,FTP服务默认使用20和21端口(控制连接和数据连接),SMTP服务使用25端口,DNS服务使用53端口等。这些端口号由于其历史原因和广泛使用,被全球互联网用户所熟知。

  2. 动态端口号(Dynamic Port Numbers):也称为私有端口号或临时端口号,范围从1024到65535。这些端口号通常用于临时目的,如客户端程序与服务器建立连接时使用的端口号。由于知名端口号数量有限且已被广泛分配,动态端口号成为客户端和某些不需要广泛互操作性的服务程序的首选。

在网络通信中,当客户端希望与某个服务器上的特定服务通信时,它会指定该服务的端口号,并将请求发送到服务器的相应端口上。服务器监听在指定的端口上,等待来自客户端的连接请求。一旦连接建立,双方就可以通过该端口进行数据交换。

需要注意的是,端口号并不与物理端口(如网络接口卡上的端口)直接相关,而是逻辑上用于区分不同的服务或应用程序。此外,由于端口号资源的有限性,合理配置和管理端口号对于维护网络的安全和效率至关重要。

5、协议

协议(Protocol) 是网络中不同计算机之间为了交换数据而事先约定好的一种通信规则或标准。这些规则或标准详细规定了通信过程中双方应当如何组织数据、如何控制数据的传输、如何接收和处理数据等各个方面。协议的目的是确保通信双方能够有效地、可靠地、有序地进行数据传输,以实现特定的通信功能。

协议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语法:定义了通信双方交换信息的格式和结构,即数据应该如何组织,包括数据的类型、长度、排列顺序等。

  2. 语义:解释了通信过程中交换的每一个信息的含义,即数据所代表的内容或意义。

  3. 时序(或称为“同步”):规定了通信过程中各种控制信息的发送和接收顺序,以及双方的动作和应答的协调关系。

协议是网络通信的基石,它使得不同厂商生产的计算机、网络设备以及不同操作系统下的应用程序能够相互通信。在计算机网络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协议,它们按照不同的层次和用途进行划分,共同构成了复杂的网络通信体系。

例如,TCP/IP协议族是互联网中最基础、最重要的协议族之一,它包含了TCP(传输控制协议)和IP(互联网协议)等多个协议,用于实现网络层和数据链路层的数据传输和控制。而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和FTP(文件传输协议)等则是应用层协议,用于实现网页浏览、文件上传下载等具体的应用功能。

总之,协议是网络通信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确保了通信双方能够按照既定的规则进行高效、可靠的数据传输。

6、协议分层

协议分层是计算机网络设计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将复杂的网络通信系统划分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层次,每个层次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协议。这种分层结构使得网络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更加模块化,便于理解、维护和扩展。以下是关于协议分层的详细解释:

一、协议分层的定义

协议分层是指根据网络通信系统所需的服务和功能,将系统划分为若干个层次,每个层次都负责完成一定的任务,并通过层间接口与相邻层次进行交互。这种分层结构使得网络通信系统的各个部分能够相对独立地工作,降低了系统的复杂性和耦合度。

二、协议分层的好处

  1. 降低复杂性:通过将复杂的网络通信系统划分为若干个相对简单的层次,使得每个层次的设计和实现都更加容易理解和维护。
  2. 提高灵活性:分层结构使得网络系统的各个部分可以独立地进行更新和升级,而不需要对整个系统进行全面的改动。
  3. 促进标准化:每一层都遵循一定的协议和标准,这有助于不同厂商生产的设备之间的互操作性。
  4. 便于故障排查:当网络通信系统出现故障时,可以根据分层结构逐层排查问题,快速定位故障点。

三、常见的协议分层模型

  1. TCP/IP协议分层模型

    TCP/IP协议分层模型是互联网中最常用的协议分层模型之一,它包含了四个主要层次: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和链路层(有时也称为网络接口层)。每个层次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协议:

    • 应用层:负责处理特定的应用程序细节,如HTTP、FTP、SMTP等协议。
    • 传输层:负责在源端和目的端之间建立、管理和终止会话,提供TCP和UDP两种主要协议。
    • 网络层:负责数据的路径选择和逻辑地址寻址,包含IP和ICMP等协议。
    • 链路层:负责在物理网络连接上发送和接收数据,包含各种硬件协议如以太网、无线局域网等。
  2. OSI七层模型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定义了一种称为开放系统互连(OSI)的七层协议栈模型,自顶向下分别为: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OSI模型比TCP/IP模型更为详细和复杂,但在实际应用中,TCP/IP模型因其简洁性和实用性而更为广泛采用。

四、协议分层的工作原理

在协议分层模型中,每一层都通过其层间接口与相邻层次进行交互。当数据从发送方传输到接收方时,数据会依次通过每一层,并在每一层被添加相应的头部信息(也称为协议控制信息),以指示该层如何处理这些数据。当数据到达接收方时,接收方的每一层都会依次去除相应的头部信息,并将数据传递给上一层进行处理。这种逐层封装和逐层解封装的过程确保了数据能够正确地传输和处理。

总之,协议分层是计算机网络设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通过将复杂的网络通信系统划分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层次来降低系统的复杂性和耦合度,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和可维护性。同时,协议分层也为网络通信系统的标准化和互操作性提供了基础。

  • 11
    点赞
  • 2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