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公的小伙伴们,行测常识判断里的基础科学知识,那可是 “必争之地”!拿下这些,笔试加分、面试有料,直接 “开挂”。今天就带大家轻松拿捏,建议一键三连,备考不迷路!
一、物理现象:生活中的魔法秀
(一)光现象:光的奇幻之旅
- 光的直射:光就像个 “直性子”,在同种均匀介质中,那可是一路 “勇往直前”,绝不拐弯。小孔成像就像一场神秘的光影魔术,用带小孔的板一挡,物体就会在墙上投出倒立实像,这就好比物体和像玩起了 “上下颠倒” 的游戏。影子的形成更简单,光遇到不透明物体,就像被 “拦住了去路”,物体后面就留下了一片 “黑暗小天地”,这就是影子啦!
- 光的反射:光遇到不同物质的分界面,就像碰到了 “折返点”,改变方向又跑回原来的物质里。光的反射定律,咱可以记成 “三线共面,两角相等,分居两侧”,是不是很好记?生活里的镜子就是光反射的 “忠实粉丝”,我们能看到自己,全靠光在我们身上 “跑” 到镜子,再反射回我们眼睛里。汽车后视镜就像个 “视野拓展大师”,通过凸面镜把光反射,让司机能眼观六路,车后情况尽收眼底。
- 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就像突然 “喝多了酒”,脚步一歪,传播方向就改变了。把筷子插入水中,筷子像是被 “掰弯了”,这是因为光从空气进入水中,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我们看到的筷子虚像位置比实际位置偏高。海市蜃楼更是神奇,光线在不同密度大气层里 “七拐八拐”,让远处物体的光线折射进我们眼睛,就像一场空中的 “梦幻泡影”。
- 光的色散:太阳光这个 “大杂烩”,通过三棱镜后被 “拆分成” 七种颜色,红、橙、黄、绿、蓝、靛、紫,就像一道彩虹被 “压缩” 进了三棱镜里。彩虹的形成也是这个道理,雨后天空的小水滴就像一个个 “迷你三棱镜”,把阳光分解成七种颜色,给天空画上了一道美丽的弧线。
- 光的偏振:光可是个 “横波小能手”,光的偏振现象就是它的 “身份认证”。自然光通过偏振片,就像通过了一个 “方向过滤器”,只有振动方向和偏振片透振方向一致的光才能 “顺利通关”。摄影里的偏振镜就像个 “反光杀手”,调整角度,就能让水面、玻璃的反光 “消失不见”,让画面瞬间高清。
(二)声现象:声音的奇妙冒险
- 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物体振动的 “小尾巴”,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疯狂振动,振动一停,声音就 “溜之大吉”。敲鼓时,鼓面就像个 “调皮的舞者”,上下振动发出声音;人说话时,声带就像个 “隐形的小喇叭”,振动产生声音。把敲响的音叉放入水中,水花四溅,这就是音叉在 “炫耀” 它的振动,也告诉我们声音产生离不开振动。
- 声音的传播:声音是个 “旅行爱好者”,但它旅行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能成为它的 “交通工具”,可真空就是它的 “禁区”。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里是 “短跑冠军”,跑得最快;在液体里是 “中等选手”;在气体里就成了 “小慢跑者”。趴在铁轨上能提前听到火车声,就是因为声音在铁轨这个 “固体快车” 里跑得比在空气里快多啦。声音在 1 个标准大气压和 15℃的条件下,速度约为 340m/s ,在不同介质里速度还不一样,在水中约为 1500m/s ,在钢铁里能达到 3000m/s 以上。
(三)热现象:分子的奇妙世界
- 分子热运动理论: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这些分子就像一群 “永不停歇的小调皮”,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还相互之间有着引力和斥力的 “爱恨情仇”。打开香水瓶盖,香味很快散开,这是香水分子在空气中开启了 “疯狂乱窜” 模式,这种现象叫扩散现象,实锤了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分子间距离小时,就像两个闹别扭的小朋友,表现为斥力;距离稍大时,又像亲密的小伙伴,表现为引力。固体和液体难被压缩,是因为分子间斥力在 “捣乱”;两块铅块压紧能粘一起,是分子间引力在 “牵线搭桥”。
- 物态变化:物质有固态、液态、气态三种 “变身形态”,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就像会魔法一样相互转化。熔化是固态到液态的 “甜蜜变身”,需要吸热,比如冰变成水;凝固是液态到固态的 “冷静变身”,会放热,像水结成冰。汽化是液态到气态的 “欢快变身”,分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都得吸热,蒸发是 “低调的小变身”,任何温度都能发生,沸腾则是 “热闹的大变身”,在一定温度下,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 “狂欢”;液化是气态到液态的 “温柔变身”,会放热,冬天呼出的 “白气”,就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升华是固态直接到气态的 “神奇穿越”,吸热,樟脑丸变小就是它在 “玩消失”;凝华是气态直接到固态的 “反向穿越”,放热,冬天窗户上的冰花就是室内水蒸气遇冷凝华的杰作。
(四)电和磁:亲密无间的小伙伴
电和磁就像一对 “连体婴”,紧密相连。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电流周围就会产生磁场,这就是电流的磁效应,奥斯特实验就像个 “揭幕者”,最早发现了这个秘密。导线有电流通过时,旁边小磁针就像被 “施了魔法”,发生偏转,证明电流产生了磁场。利用磁场也能产生电流,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就像在磁场里 “玩跳绳”,导体中就会产生感应电流,发电机就是根据这个原理,把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电磁铁是电流磁效应的 “得意之作”,由铁芯和线圈组成,电流一通过,铁芯就被磁化,产生磁性,而且磁性强弱还能通过改变电流大小和线圈匝数来 “随意调节”,在生活里大显身手,电磁起重机、电铃等都是它的 “粉丝”。
(五)力学:生活中的力量密码
- 牛顿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物体就像个 “懒家伙”,要么保持匀速直线运动,要么静止,直到外力来 “打扰” 它。汽车突然启动,车上的人会向后仰,这是因为人有惯性,想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就像被 “拽住了后腿”;汽车突然刹车,人会向前倾,也是因为惯性,想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就像被 “推了一把”。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加速度跟作用力成正比,跟质量成反比,公式 F=ma,就像一个 “力量天平”,同样的力,质量越大,加速度越小,改变运动状态就越费劲。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就像一对 “镜像兄弟”,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人走路时,脚对地面 “使坏”,施加一个向后的力,地面就 “回敬” 一个向前的反作用力,让人能大步向前。
- 重力: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 “深情拥抱”,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大小和物体质量成正比,公式 G=mg。我们看到物体下落,就是重力在 “拉着它往下跑”。建筑施工用重垂线检查墙壁是否竖直,就像给墙壁找了个 “垂直小助手”,利用重力方向竖直向下的原理。
- 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相对运动或有这个 “想法” 时,摩擦力就像个 “小卫士”,在接触面上阻碍它们。摩擦力分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静摩擦力是物体有相对运动趋势但还没动时产生的,大小会随着外力变化,直到达到最大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和压力大小、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公式 f=μN,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滚动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小得多,搬运重物时垫圆木,把滑动摩擦变成滚动摩擦,就像给重物装上了 “轮滑鞋”,省力又轻松。
- 压力:压力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力,它的作用效果和压力大小、受力面积大小有关。为了描述这个效果,引入了压强的概念,压强是压力与受力面积之比,公式 p=F/S 。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就像图钉尖很尖,通过减小受力面积来增大压强,轻松钉入物体;受力面积越大,压强越小,坦克安装履带,通过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压强,防止陷入松软地面。
- 浮力: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会受到向上托的浮力。阿基米德原理就像一把 “浮力钥匙”,指出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公式 F 浮 = G 排 =ρ 液 gV 排。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取决于浮力和重力大小关系,F 浮 > G 时,物体就像个 “游泳健将”,往上浮;F 浮 = G 时,物体悬浮或漂浮,悠闲地 “躺” 在液体里;F 浮 < G 时,物体就 “沉下去” 了。轮船能漂浮,是因为采用空心方法,增大排开水体积,增大浮力;潜水艇通过改变自身重力,实现上浮和下沉,就像在水里玩 “升降游戏”。
这些基础科学知识,考公可是常考,大家一定要好好掌握!要是还有啥不懂,或者想知道更多考公干货,评论区留言,下期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