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生成100~200之间的素数,最后统计素数的个数
首先我们需要先知道素数的概念
素数:只能被1和自身整除的数为素数。(数字1不是素数)
列如:7,数字7只能被1和7整除
要想知道100~200之间的素数我们首先要生成100~200.我们可以用for循环来生成。
int main()
{
for (int i = 100; i <= 200; i++)
{
;
}
return 0;
}
接下来我们在for循环内判断这个素数是否为素数。
若这个数为100,我们就要让100除以2 ~ (100 - 1)。
对应我们的循环就是让数字i除以2 ~ (i - 1)。
我们在目前的for循环中嵌套一个for循环,用来生成2~(i -1)。
int main()
{
for (int i = 100; i <= 200; i++)
{
for (int j = 2; j <= i -1; j++)
{
;
}
}
return 0;
}
现在进入第一个for循环,此时i = 100。然后进入第二个for循环此时的j = 2。现在开始判断100能否被2整除。在C语言中,我们用被除数 %除数 == 0(i % j ==0)来判断是否能被整除。所以我们可以用if语句进行判断。
int main()
{
for (int i = 100; i <= 200; i++)
{
for (int j = 2; j <= i -1; j++)
{
if(i % j == 0)
{
;
}
}
}
return 0;
}
现在我们可以在第一个循环内定义一个flag变量,并赋值为1。意思是当flag为1是.数字i是素数。
(注:也可以给flag赋值为0,意思为当flag为0时,数字i是素数。看自己习惯)
int main()
{
for (int i = 100; i <= 200; i++)
{
int flag = 1;
for (int j = 2; j <= i -1; j++)
{
if(i % j == 0)
{
;
}
}
}
return 0;
}
进入第一个for循环i = 100,进入第二个for循环j = 2,开始执行第二个for循环的if语句 100 % 2 == 0.这个表达式的结果为True(真),所以100不是素数,此时我们把flag赋值0.用来表示这个素不是素数,并用break跳出第二个for循环
int main()
{
for (int i = 100; i <= 200; i++)
{
int flag = 1;
for (int j = 2; j <= i -1; j++)
{
if(i % j == 0)
{
flag = 0;
break;
}
}
}
return 0;
}
从第二个for循环出来一共有两中可能
1.这个数把2~(i- 1)之间的数都整除过了,都不为0。即没有进入第二个for循环中的if语句中的执行语句flag =0.此时的flag仍为1.
2.这个数进入到了第二个for循环中的if语句的执行语句flag = 0。
此时我们在写一个if语句来决定是否打印这个数
int main()
{
for (int i = 100; i <= 200; i++)
{
int flag = 1;
for (int j = 2; j <= i -1; j++)
{
if(i % j == 0)
{
flag = 0;
break;
}
}
if(flag == 1)
{
printf("%d ",i);
}
}
return 0;
}
要想统计最后有多少个素数,我们可以在第一个for循环之前定义一个count变量,赋值为0,在最后一个if语句中加入count++
if(flag == 1)
{
count++;
printf("%d ",i);
}
最后打印count即可
int main()
{
int count = 0;
for (int i = 100; i <= 200; i++)
{
int flag = 1;
for (int j = 2; j <= i -1; j++)
{
if(i % j == 0)
{
flag = 0;
break;
}
}
if(flag == 1)
{
count++;
printf("%d ",i);
}
}
printf("\n");//用于换行
printf("素数的个数为%d:",count);
return 0;
}
带注释代码如下:
int main()
{
//1.首先生成100~200之间的数字,并输出最后有多少个素数
//可以定义一个count变量,到循环最后判断时count++
int count = 0;
int i = 0;
for (i = 100; i <= 200; i++)
{
//2.判断这个数是否为素数
//素数:只能被1和它本身整除,若一个数为i,则可以用2~到i - 1之间的数进行试除
//产生2到i - 1之间的数
//定义一个flag变量,如果flag == 1,即这个数字为素数。
int flag = 1;
int j = 0;
for (j = 2; j < i; j++)
{
if (i % j == 0)
{
//进入这个if条件判断,则这个数能被除1和自身以外的数整除,即不是素数
//把flag赋值为0,然后break跳出循环
flag = 0;
break;
}
}
//从for ( j = 2; j < i; j++)这个循环出来时有两种情况
//1.在循环过程中i % j的结果不为0,即这个数是素数。flag仍为1
//2.在循环过程中i % j的结果为0,这个数不是素数。flag为0
if (flag == 1)//在循环结束后进行判断,并打印
{
count++;
printf("%d ", i);
}
}
printf("\n");
printf("素数的个数为%d个: ", count);
return 0;
}
代码运行结果如下:
我们可以对上述代码进行优化
首先偶数是不可能为素数的,所以我们只要生成100~200之间的奇数即可
for(int i = 101; i <= 200; i += 2)
{
;
}
然后在进行是否能被整除的那一步其实不用生成2 ~(i- 1),只需要生成2 ~i的平方根。
原理是,一个数若能写成两个因子相乘,那么这两个因子其中一个会小等于这个数的平方根,另一个数会大等于这个数的平方根。
我们可以发现小的因子在平方根的左边,大的因子在平凡根的右边。所以我们的范围定在2 ~ i的平方根即可
在C语言中,sqrt()函数可以求平方根,需要导入math.h头文件,最终代码如下:
#include<math.h>
int main()
{
int count = 0;
int i = 0;
for (i = 101; i <= 200; i += 2)
{
int flag = 1;
int j = 0;
for (j = 2; j <= sqrt(i); j++)
{
if (i % j == 0)
{
flag = 0;
break;
}
}
if (flag == 1)
{
count++;
printf("%d ", i);
}
}
printf("\n");
printf("素数的个数为%d个: ", count);
return 0;
}
代码运行结果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