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摆烂厌学后,我才发现:自己终究活成了最讨厌的父母的样子

    01
    谁能相信,我的儿子在小学阶段就厌学了。
    儿子一直都是跟在我们身边长大的,在读幼儿园的时候,胆子小,性格比较内向,也没有几个要好的伙伴。
    读一年级的时候,老师说他上课不爱发言,学习也还可以。
    但读二年级时候,孩子就出现了一些厌学表现,经常说不想去上学。
    到了三年级,孩子出现了一些“躯体化”症状,总是心烦呕吐。
    当时以为他生病了,到处带他求医问药,一直没有好转。
    我们并不知道是孩子的心生病了,对他打骂、指责、抱怨,硬逼着他去学校,导致他对读书越来越烦,越来越不想去学校。
    去年九月份开学后,我们帮他重新找了一个学校借读,寄希望于厌学的情况能够好转。
    实际上,是我们异想天开了,已有的问题没有解决,换个学校就自然而然的解决了吗?
    这个学校,儿子又开始经常请假,最后甚至完全不去上学,就在家呆着,睡觉,看平板,完全不看书、不学习了。
    眼看着儿子一步步堕落到学也不上,如此颓废,这中间到底哪里出错了,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
    02
    那段时间,家里愁云惨淡,为了寻找答案,我是耗费心力,学了心理的课程,也做了一些咨询,逐渐才转过了弯,明白了一切的缘由。
    儿子之所以会出现当下的情绪问题,厌学躺平,是因为家庭中的一些「隐形创伤」通过代际传递给了他。
    家庭代际创伤是指会在一个家庭中,一代代不断传递下去的心理创伤。
    心理治疗师莫雷·伯恩说:你呈现的不只是你自己,还有你从小成长的家庭;你当下的家庭模式,根植于原生家庭中没有解决的问题。
    我的母亲在我小时候从来都不会好好说话,开口就乱骂人。
    记得有一次快过春节了,我不知道做了什么事情,令她不高兴,她就破口大骂。
    我实在受不了她骂人的话,我一个人跑出来躲在我家外面的菜园子里。
    快晚上12点了,也没有人来找我,我感到很害怕,只好又回家了。
    为了不被母亲吼,我变得乖巧懂事,性格温顺。
    但是被吼大的经历实在是太恐怖了,我曾在心中暗暗发誓,要么我以后不生孩子,一旦我有了孩子,一定要温柔对待她。
    直到现在我自己成为了母亲,对着孩子歇斯底里地发飙的事情也在我的生活中反复上演。
    孩子只要犯了小错,我就会大声呵斥,孩子出现厌学www.zjia8.com状况后,更是不停唠叨。
    当我越来越明显地看到我的孩子因为芝麻大一点的小事被我大声吼叫批评,显现出一副害怕顺从的样子,我好像看到了我当年的影子,而我则变成了我最讨厌的父母的样子。
    在课程中,默薇老师提到——
    那些隔离和压抑掉了自己被养育中遭受创伤时的情绪情感体验的父母,更有可能在自己孩子身上重复祖辈病理性的养育方式。
    然而,如果我能去承认、面对自己被养育过程中的痛苦,将那些代际创伤意识化,则能够中断创伤的代际传播。
    我常常梳理和面对自己被养育的历史,我发现,当我小时候表达出悲伤、焦虑、愤怒等负面情绪的时候,不仅得不到父母的共情安抚,还常常遭到父母严苛的批评。
    当我生了儿子以后,我就十分在意他的需求和感受,但这种过度的共情又常常让我陷入一种焦虑和疲惫的状态。
    当它们一点一点累积,最终造成了某个时刻面对孩子时歇斯底里的爆发。
    虽然极力避免,我还是看到父母的养育方式在自己和孩子身上重演。
    我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记着父母的伤害,而是放下对父母的恨。
    我曾坦诚地向父母表达他们对我的伤害,只是想表达自己感受到的伤害,没有抱有“我希望父母改过自新,向我道歉”的期待。
    因为越期待越纠缠,就越难放下。
    世界上没有一个完美的父母,那现在我长大了,我可以做我自己内心当中合格的父母。
    03
    如何减少代际传递对我的孩子的影响呢?
    我之前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拥有代际创伤,缺少自我觉察和改变的动力。
    因为一个人在受伤的情况下,希望别人的关心和关怀,而不是自己的改变。
    我觉得自己已经做得够好了,还要将就孩子到什么地步呢?
    孩子可能觉得凭什么是我改变?凭什么我来将就你们呢?
    这样的矛盾是无解的。
    幸亏我找到了妈心理的支持,先疗愈自己再改变自己。
    有句话说,我们不能离开我们未曾到达的地方,我的这种“看见”就是一种“到达”,进而有“离开”的可能。
    首先培养自己的觉察力和反思力
    摆脱原生家庭带来的创伤,主要是带着觉察和反思。
    “觉察”是通过不加评判地把注意力集中在此时此刻,帮助松开内在和外在环境对我们的掌控。
    “反思”则是对行为表现背后的心理意义保持好奇。
    比如当多次提醒儿子去睡觉而不被他理解,我可能会观察当下的身体感受(心跳加快,呼吸加深,脸有点烫)、情绪感受(生气、愤怒、焦虑)、想法(又跟我对着干)。
    这种觉察可以帮助我放慢和暂停面对孩子时无意识的自动反应。
    而慢下来后就可以进一步“反思”:
    是什么让孩子还没有去睡觉呢?是下午睡多了不想睡?还是想再玩会儿游戏?
    当这样反思时,就不再被“孩子就是不听我的话,就是想要违逆我”而局限。
    我还会觉察到每当儿子不听我的话,我的焦虑就会冒出来,孩子也会因为我焦虑的音调而变得烦躁不安。
    孩子的焦虑让我感到似曾相识,因为这也是我小时候面对父母烦躁时的样子。
    小时候我的父母从未好好容纳我的父母负面情绪,让我到现在也不太能够耐受自己的负面情绪,会习惯的排斥和压制负面情绪。
    而情绪是我们的一部分,本身没有好坏对错,不管是正面情绪还是所谓的负面情绪,本 质上都是生命力的体现。
    没有情绪,我们几乎和别人无法进行有意义的交流。
    一个没有情绪的人,必定不是一个有趣的人,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其次理解孩子、对孩子放手
    心理学家杰弗里·伯恩斯坦曾说:“做父母的压力,主要来自我们想要掌控自己无法掌控的一切。”
    因为孩子不去上学,这件事超出了我的控制,于是我不断指责孩子,却忽视了自己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直存在的问题。
    我用了很长时间接纳了孩子内心没有能量的事实,该放手就放手。
    儿子虽然没有彻底休学,但上学也是经常请假。
    后来每次看到他不那么努力时,我都做自己的思想动员:谁也不可能一直状态在线,一时的懈怠,谁都会有。
    儿孙自有儿孙福,他人生的基础建设,我该做的都做了,过怎样的人生,决定权还是应该交给他。
    不管优秀与否,他终将成长为一个后果自负的人,这就行了。
    停止对孩子过分的期待与干预,选择相信他的求生求好欲,是我为自己松开五花大绑最重要的一环。
    就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在我的改变和引导下,儿子的脾气越来越柔和,情绪也稳定了很多。
    虽然偶然还有急躁,不耐烦的时候,但我总会先问问自己,有没有干涉孩子的课题。如果没有,我就接纳他的现状。
    毕竟,连成年人都做不到没有情绪,何况一个青春期的孩子呢?
    就像弗洛伊德说的,每一个青少年的青春期,都是一个正常的精神病过程。
    他们情绪一会儿高、一会儿低,可能会逃课,做很多和我们不一样的事情,甚至严重的会有自我伤害。
    我们父母要做到什么?
    理解、支持和陪伴,要做到尊重和独立。
    希望我的孩子在他的原生家庭当中,能够得到足够的安全感、归属感和分离感。

  • 3
    点赞
  • 4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