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云南乌铜走银制作技艺数字信息可视化设计
院 部: 艺术与传媒学院
姓 名: 周和丽
学 号: 20211402684
专 业: 数字媒体艺术
年 级: 2021级
指导教师: 肖雪
职 称: 助教
完成日期: 2025年4月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原创性及知识产权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设计)是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设计)不包括任何其他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特此声明
毕业论文(设计)作者签名:
年 月 日
关于毕业论文(设计)使用和授权的说明
本毕业论文(设计)作者完全了解云南经济管理学院有关保留、使用毕业论文(设计)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毕业论文(设计)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毕业论文(设计)被查阅 和借阅。本人授权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可以将本毕业论文(设计)的全部内容或部分内容编入有 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毕业论文(设计)。
毕业论文(设计)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年 月
摘 要
云南乌铜走银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遗,工艺价值高且文化内涵深厚,却面临传承人才断层、市场受挤压、传承方式局限等困境。数字可视化技术的发展为其传承带来新机遇,本研究将数字信息可视化设计应用于该技艺,综合运用文献研究、田野调查、案例分析和设计实践等方法,深入剖析乌铜走银制作技艺的发展历程、制作流程、艺术特点和传承现状,可视化呈现核心工艺流程、将纹样寓意转化为可视化图形语言、交互设计。探讨数字信息可视化设计的方法,进而提出相应设计思路,并通过系列信息可视化图展示设计成果。成果可应用于数字展馆、文创开发,为工艺类非遗保护提供新范式。通过数字技术构建开放传承体系,缓解传承人老龄化与年轻群体参与不足的矛盾。以可视化手段简化复杂工艺的传播门槛,增强文化认同,提升传承效率,助力传统工艺融入现代生活。研究提出的理论框架与方法路径,不仅为濒危非遗保护提供实践参考,更呼应全球文化多样性保护目标,彰显数字时代传统技艺的创新价值。
关键词:云南乌铜走银制作技艺;数字信息可视化;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
Abstract
The production technique of Yunnan black copper and silver is a national leve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with high craftsmanship value and profou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However, it faces challenges such as a talent gap in inheritance, market pressure, and limited inheritance methods.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visualization technology has brought new opportunities for its inheritance. This study applies digital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design to this technique, comprehensively using methods such as literature research, field investigation, case analysis, and design practice, to deeply analyze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production process,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inheritance status of the black copper silver making technique. The core process flow is visualized, and the meaning of the patterns is transformed into visual graphic language and interactive design. Explore the methods of digital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design, propose corresponding design ideas, and display the design results through a series of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diagrams. The achievements can be applied to digital exhibition halls and cultural and creative development, providing a new paradigm for the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field of craftsmanship. Building an open inheritance system through digital technology to alleviat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aging inheritors and insufficient participation of young people. Simplify the dissemination threshold of complex crafts through visual means, enhance cultural identity, improve inheritance efficiency, and help traditional crafts integrate into modern life.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methodological path proposed in the study not only provide practical reference for the protection of endangere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but also echo the global goal of cultural diversity protection, highlighting the innovative value of traditional skills in the digital age.
Keywords: Yunnan black copper and silver making techniques; Digital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目 录
绪 论
云南乌铜走银制作技艺诞生于清雍正年间,是滇南地区独特的金属工艺瑰宝。其以乌铜合金为基底,通过熔炼、锻打、錾刻、走银等十余道繁复工序,将银丝嵌入乌铜胎体,形成黑白分明的艺术效果。器物造型兼具实用与审美,纹样融合汉族吉祥图案与云南多民族文化元素,承载着深厚的历史记忆与匠人智慧。2011年,该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研究中国金属工艺史、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冲击下,云南乌铜走银制作技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迫在眉睫的传承危机。核心传承群体严重萎缩,掌握全套工艺的匠人不足20位且平均年龄逾50岁,而复杂工艺需3-6个月制作周期导致年产量不足百件,难以抗衡工业化金属制品的低价竞争。同时,现代职业选择趋向使年轻人更青睐高回报行业,造成人才断层危机。市场空间亦遭挤压,机械化生产的仿制品以价格优势抢占市场份额,传统匠人既面临技艺传承压力又承受生存挑战。更值得关注的是,云南乌铜走银制作技艺依赖口传心授和家族单线传承的模式,在人口流动频繁的现代社会中显现出封闭性局限,难以适应开放多元的传播环境。这些结构性矛盾共同威胁着这项传统工艺的存续根基。
本研究提出“技艺解构-文化转译-交互赋能”三位一体的数字信息可视化路径。首先,将乌铜走银制作技艺以直观、简明、卡通的形式呈现出来,具体的工艺介绍在图旁边做标注。其次,将“五福捧寿”纹样的吉祥寓意、“山水墨盒”的诗画意境转化为视觉符号系统,构建“纹样数据库”与“文化故事线”,通过信息图串联历史演变与艺术特征。用户可通过触控操作器物细节、点击工序步骤查看实时注解。实践表明,该方案能显著提升公众参与度,为非遗的活态传承提供可持续范式。
一、云南乌铜走银制作技艺信息可视化设计背景研究
1.1 研究背景
乌铜走银是云南石屏县岳氏家族于清雍正年间(1723 - 1735)首创的传统金属工艺,至今约300年历史,与北京景泰蓝并称“铜艺双绝”,2011年入选国家级非遗,从早期文房用具拓展到多种器物。在材料上,乌铜合金由铜、金、银按特定比例熔炼,各金属发挥不同作用,匠人依制品需求和成本选银料。工艺流程复杂精细,历经炼铜、打片、放样裁剪、錾刻、走银、组装焊接、打磨抛光、捂黑等工序,各环节对技术要求极高。艺术表现丰富,纹样寓意吉祥,色泽搭配典雅,造型兼具审美与实用。
数字信息可视化设计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手段,能够将复杂的信息以直观、生动的视觉形式呈现出来,有助于提升文化传播的效率和效果。将数字信息可视化设计应用于云南乌铜走银制作技艺,宣传推广不仅能够为这一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数字信息可视化设计可以通过将乌铜走银技艺的工艺、流程和技术要求以直观的图形和动画呈现,帮助技艺的传承和普及,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还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这一独特的文化瑰宝,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增强人们对技艺的认知理解,挖掘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推动乌铜走银制作技艺在新时代传承发展。
1.2 研究意义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浪潮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挑战,乌铜走银制作技艺也不例外。云南乌铜走银制作技艺信息可视化设计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数字技术,既利于传承这项独特的传统技艺,又能增强它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力和流传力,乌铜走银技艺属于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但是该技艺的传承陷入逐步失传的危险。所以,信息可视化设计可直观体现此技艺的复杂工艺、历史背景、制作流程等,方便大众和学者更好地领悟和学习,可以在保护原技艺的情况下,做到更高效率的技艺教学和远程流传,超越地域界限,吸引更多人加入进来。信息可视化设计可作乌铜走银技艺革新给予新思路,提升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融合,助力该技艺在当代社会达成文化流传与商业应用,云南乌铜走银制作技艺的信息可视化设计具备保护与传承的学术价值,可推动文化革
新,市场开拓并优化社会影响力。
乌铜走银是云南传统金属工艺瑰宝,文化独特性显著。其工艺复杂精细,从合金熔炼到成品需多道工序,錾刻、走银等环节尽显匠人高超技艺。起源于清雍正年间,由岳氏家族首创,历经近300年,是云南传统工艺代表,承载丰富历史文化信息,对研究当地历史文化等意义重大。艺术上,色泽搭配独特,图案融入多民族元素,造型兼顾审美实用,极具价值。 但乌铜走银如今濒危。传承上,传承人数量少且老龄化严重,年轻一代兴趣缺失,传承断层。传承模式局限于口传心授和家族传承,范围窄,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其工艺复杂、学习周期长,在追求快速回报的当下缺乏吸引力。市场方面,工业化金属制品低价量产,挤压乌铜走银市场份额,影响传承人收入与传承积极性,阻碍技艺传播发展。
数字信息可视化对非遗保护意义重大,为濒危非遗技艺传承带来新机遇。其运用三维建模、虚拟现实、数据库等技术,实现从数据采集、可视化转译到沉浸传播的技术路径。国际上日本“京都传统工艺元宇宙项目”、国内故宫博物院的数字化实践都提供了借鉴。这些技术应用效果显著,能简化非遗工艺理解难度,挖掘文化内涵,增强公众认知与情感共鸣,扩大传播范围。它推动非遗从静态转向活态传承,重构公众文化认知模式,为非遗传承发展筑牢根基,对保护人类文化多样性影响深远。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对云南乌铜走银制作技艺的研究已形成多维度探索体系,主要集中在历史溯源、工艺特征解析等方面。以下结合陈柏宇与田野、颜恒等学者的研究成果,对国内研究现状进行重点梳理。
陈柏宇与田野2019年在《云南乌铜走银技艺源起考辩》中,通过文献考据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系统梳理了乌铜走银技艺的起源与历史演变[1]。研究以清代地方志、家族谱牒及器物铭文为切入点,考证了乌铜走银诞生于清雍正年间石屏县岳氏家族的传说,指出其工艺雏形源于铜器冶炼过程中的偶然发现,并逐渐发展为成熟的金属镶嵌技艺。通过对清末民初昆明分店经营档案的分析,研究揭示了乌铜走银在鼎盛时期的年销量可达近五千件,远销海外的繁荣景象。同时,作者结合口述史资料,梳理了新中国成立后因社会变革导致的传承断层现象,尤其是1960年代传承人苏继承去世后技艺濒危的史实。该研究不仅填补了乌铜走银历史文献的空白,更通过器物形制与纹样的断代分析,构建了从文房用具到宗教礼器的功能演变图谱,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扎实的史料基础。
颜恒、王建才、李璐2022年在《非遗视阈下云南乌铜走银工艺的传承价值与创新发展应用研究》中,首次从材料科学与工艺解构的视角对乌铜走银技艺进行系统性研究[2]。通过光谱分析、显微观察等现代检测手段,研究团队精确测定了传统乌铜合金的成分配比,揭示了贵金属微量添加对乌铜抗氧化性与色泽稳定性的关键作用。研究进一步采用工序分解法,将制作流程细化为12个核心环节,通过热力学模拟与工匠操作录像对比,发现锻打工序中800℃±20℃的控温范围是保证乌铜延展性的临界点,而走银环节的银料熔点控制需与乌铜热变形特性精准匹配。值得关注的是,该研究通过压力传感器记录了资深匠人錾刻时的施力曲线,量化了“阴刻深度0.3-0.5mm,阳刻凸起高度0.2-0.4mm”的工艺标准,为技艺标准化提供了科学依据。这些发现不仅解构了传统工艺的经验性知识,更从材料工程学角度揭示了乌铜走银“乌黑如漆、银白似雪”视觉效果的形成机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国际信息可视化设计领域在文化遗产与现代设计的融合中呈现出技术驱动与跨文化适配并重的趋势。以Ma C一人(2021)的研究为例[3],其通过语义网络构建与交互式可视化技术,将中国少数民族图案解构为形式、文化、应用三层结构,并动态关联纹样寓意与生态数据,这一方法论与国际前沿的“文化语义层”理论形成呼应,但创新性地强化了非西方文化的叙事逻辑。国外研究虽在三维建模、虚拟现实等技术应用上较为成熟,却多局限于形式创新与文化符号的浅层转译,例如谷歌“艺术与文化”平台对传统图案的线性检索缺乏深层语义标注,而日本“传统工艺元宇宙”项目虽实现工艺模拟,却未量化匠人经验参数。相较之下,Ma等人的研究通过“符号-生态-用户”三元模型,将用户交互与文化基因挖掘结合,为跨文化可视化设计提供了新范式,其不足在于对多模态交互的探索尚浅。
Ji R与Cao F 2024年在《数字视角下中国文化遗产图案信息可视化研究》中构建的纹样数据库与深度学习系统[4],则为乌铜走银纹样体系的数字化转译提供了方法论借鉴。该研究以故宫明清织物纹样为对象,开发了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NN)的三级分类系统(主题-构图-寓意),分类准确率达92.7%,并利用生成对抗网络(GAN)实现传统纹样的创新设计。应用于乌铜走银领域,可构建包含“五福捧寿”“暗八仙”等经典纹样的数据库,通过语义标注关联其文化内涵(如彝族火纹的祖灵崇拜寓意),并生成符合现代审美的新纹样变体。这对本研究中“纹样寓意可视化转译”的目标具有直接指导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目标
1.4.1 研究内容
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对云南乌铜走银制作技艺的全面认识,涵盖其发展历程、制作流程、艺术特点及传承现状;深入探讨数字信息可视化设计的方法,包括概念、特点、设计流程、方法以及用到的技术和工具;在此基础上,提出乌铜走银技艺的数字信息可视化设计思路,涉及设计目标和定位、内容挑选和整理、视觉元素设计以及交互方式设计;最后通过实践展示设计成果,并对设计效果进行评估,总结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1.4.2 研究目标
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对云南乌铜走银制作技艺的全面认识,涵盖其发展历程、制作流程、艺术特点及传承现状;深入探讨数字信息可视化设计的方法,包括概念、特点、设计流程、方法以及用到的技术和工具;在此基础上,提出乌铜走银技艺的数字信息可视化设计思路,涉及设计目标和定位、内容挑选和整理、视觉元素设计以及交互方式设计;最后通过实践展示设计成果,并对设计效果进行评估,总结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1.5 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广泛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梳理云南乌铜走银制作技艺和数字信息可视化设计的相关知识,为研究提供理论基础。运用田野调查法,深入云南乌铜走银制作技艺的发源地和传承地,实地考察制作过程,与传承人进行交流,观察当地文化环境对技艺的影响,获取第一手资料。利用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分析构建用户画像,为可视化设计提供指导。依据田野调查和用户画像结果,运用设计软件进行乌铜走银数字可视化交互设计。设计完成后对问题及时调整优化,实现乌铜走银制作技艺的数字化传播与保护。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国内外文化遗产数字信息可视化设计的成功案例,从中汲取经验和启示。通过设计实践法,将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设计中,检验设计思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1.6 研究创新点
通过将传统手工类非遗与设计实践相融合,运用信息可视化的设计方式呈现,宣传乌铜走银技艺,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图片收录或者文献记载形式。用Adobe Photoshop软件创作可视化图并展现,上传到互联网平台,在线上进行宣传科普,使其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与互动性,使大众对乌铜走银技艺产生兴趣。视觉上,在可视化的基础上,用Adobe After Effects进行可视化动态制作,用户可以视频的方式观看,增加了趣味性。并制作交互设计,用户可点击工序区域能获取操作技巧等说明,点击制品可查看详细信息。以这种方式,让观众通过互动来体验和了解乌铜走银技艺的魅力,达到传播与保护非遗乌铜走银技艺的目的。
二、云南乌铜走银制作技艺概述
2.1 历史渊源与地域特征
2.1.1 起源考据与明清发展脉络
乌铜走银的起源可追溯至清朝雍正年间,相传石屏县岳家湾村的岳氏兄弟在炼铜时,意外将金戒指掉入铜液中,冷却后发现铜器呈现出独特的乌黑色泽,此后经过不断探索和试验,成功将白银嵌入铜器,从而开创了乌铜走银这一独特工艺。
在清朝时期,乌铜走银凭借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质感,深受达官贵人的喜爱,成为身份与地位的象征。当时,乌铜走银制品主要以文房用具、茶具、酒具等实用器物为主,随着制作工艺逐渐成熟,图案纹饰也日益丰富多样,多为八仙过海、吉祥八宝、山水人物、花鸟虫鱼等传统吉祥图案,这些图案不仅具有装饰性,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山水墨盒上雕刻着山峦、树木、河流等山水元素,部分还伴有房屋、桥梁等人文景观,同时表面有行书、楷书等字体的诗词、名言或题跋等文字,如图2-1所示。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山水象征自然之美与和谐,寄寓着人们对自然的向往崇敬,体现文人寄情山水、追求超脱的精神境界与审美情趣。山水墨盒雕刻工艺精湛,通过细腻线条与巧妙构图展现高超技艺,文字与山水融合彰显“诗画同源”理念,提升艺术格调。作为书写工具,精美的图案又赋予它纪念意义与文化传承价值,是文化传承交流的载体。
图 2-1 山水墨盒(图片来源:笔者自摄)
清末民初,乌铜走银迎来了发展的鼎盛时期。乌铜走银产品的年销量可达近五千件,除了在云南省销售外,还远销港澳地区甚至海外。这一时期的乌铜走银制作工艺更加精湛,造型设计也更加多样化,除了传统的实用器物外,还出现了许多精美的摆件和饰品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据《石屏县志》记载,当时石屏岳家制作和售卖乌铜走银的分店从石屏开到了昆明,数量多达数十家,乌铜走银产品备受市场欢迎,有笔架、笔筒、镇纸等文房器具。笔架用于搁置毛笔,造型多样,体现古人对实用与美观的追求。笔筒收纳毛笔,方便取用,其材质、纹饰常蕴含文化寓意。镇纸压在纸上防止移动,兼具实用与装饰功能。这些器具是文人书写创作的必备之物,不仅承载着实用价值,更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文雅、精致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笔墨文化的尊崇与传承。
图 2-2 文房用具(图片来源:笔者自摄)
2.1.2 云南地域文化对技艺的影响
云南独特地域文化对乌铜走银技艺影响深远。云南有“有色金属王国” 之称,铜、金、银等矿产资源丰富,秦汉时就开采冶炼铜矿,明清时铜产量全国居首,发达的铜矿业为乌铜走银技艺诞生发展奠定物质基础,云南多民族聚居,各民族文化艺术传统独特。乌铜走银在图案创作和造型设计上吸收了汉族、彝族等多民族艺术特色,乌铜走银器物图案常出现类似彝族火纹等民族图案,如五福捧寿如意香炉上的云雷纹。造型借鉴各民族传统器物,兼具实用性与民族文化特色,云南的地理环境和湿润气候也影响乌铜走银技艺。较大的空气湿度让乌铜走银制作时更易氧化,捂黑处理工序中,这种气候为氧化提供有利环境,乌铜呈现深沉浓郁乌黑色,与白银形成强烈视觉对比,如图2-3所示。
图 2-3 氧化后的乌黑色(图片来源:笔者自摄)
2.2 乌铜走银工艺流程与技术细节
2.2.1 材料科学
乌铜合金的配比是乌铜走银制作技艺关键,影响乌铜质地与色泽。传统乌铜合金由铜、金、银按特定比例熔炼,铜是主要成分,奠定质地和硬度。金提升色泽与抗氧化性,让乌铜呈独特乌黑色且不易生锈。银在走银工序起关键作用,与乌铜映衬成黑白分明效果。虽具体配比因流派和匠人经验有别,但通常铜含量高,金、银含量少,铜、金、银比例大致为90:5:5,匠人会根据经验微调。银料在乌铜走银中有重要特性,它延展性、可塑性良好,能在高温下熔化并填充凹槽,与乌铜紧密结合,银熔点约960.8℃,走银时能在较低温熔化,避免乌铜过度熔化,保证走银质量。银抗氧化性强,能在制品中长时间保持洁白,与乌铜乌黑对比鲜明,增强艺术美感。不同纯度银料性能有差异,高纯度银料在延展性等方面表现佳,更适合制作,但成本高。低纯度银料成本低,可能影响制品质量和外观,所以,匠人会综合制品要求和成本等因素选择合适纯度银料。
2.2.2 核心工艺分解
乌铜走银工艺以昆明官渡金永才作坊工艺为例,制作工艺包括合金配制、铸造与成型、锻打、走银工艺,其中锻打是乌铜走银制作的重要环节,通过锻打可以使乌铜合金的组织结构更加紧密,提高其强度和韧性,同时也能够塑造出所需的形状。在锻打过程中,工匠们将熔炼好的乌铜合金加热至一定温度,使其具有良好的可塑性,然后用铁锤进行捶打,如图2-4所示。
图 2-4 锻打过程(图片来源:笔者自摄)
捶打时,工匠们需要掌握好力度和节奏,力度过大可能会导致乌铜合金破裂,力度过小则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捶打的节奏要均匀,使乌铜合金能够均匀地受力,从而保证锻打后的形状和质量。在锻打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地调整乌铜合金的位置和角度,使其各个部位都能够得到充分的锻打。例如,在制作乌铜走银的壶体时,工匠们会先将乌铜合金锻打成圆形的薄片,然后通过不断地捶打和塑形,将其逐渐加工成壶体的形状,同时要注意壶体的厚度和均匀度,以确保壶体的强度和美观。
錾刻是乌铜走银制作的核心工艺之一,也是展现匠人技艺水平的关键环节。工匠们手持各种形状的錾子,如平錾、圆錾、勾錾等,在乌铜坯件表面进行雕刻。錾刻时,需要根据设计好的图案和纹饰,运用不同的錾刻手法,如阴刻、阳刻、浮雕等,将图案和纹饰生动地呈现出来,如图2-5所示。阴刻是将图案和纹饰刻入乌铜表面,使图案和纹饰低于表面。阳刻则是将图案和纹饰突出于乌铜表面。浮雕则是通过多层次的雕刻,使图案和纹饰具有立体感。在錾刻过程中,工匠们需要精确地控制錾子的力度和角度,力度过大可能会导致乌铜坯件破裂,力度过小则无法刻出清晰的图案和纹饰。
图 2-5 镌刻走银过程(图片来源:笔者自摄)
錾子的角度也会影响图案和纹饰的效果,不同的角度可以刻出不同粗细和形状的线条。例如,在錾刻花鸟图案时,工匠们会用平錾刻出花朵的轮廓,用圆錾刻出花瓣的纹理,用勾錾刻出花蕊和鸟的眼睛等细节,通过不同錾子的运用和精细的雕刻,使花鸟图案栩栩如生。
图2-6融化乌铜过程(图片来源:网络)
走银是乌铜走银制作的关键工序,也是最具特色的环节。在走银之前,需要先将银料加热至熔化状态,如图2-6所示。然后将熔化的银水倒入錾刻好的凹槽中。为了使银与乌铜紧密结合,需要对银水进行锤打和碾压,使其充分填充到凹槽中,并与乌铜牢固地融合在一起。在走银过程中,温度的控制至关重要,因为铜与银的熔点极为接近,一旦温度控制不好,走银时乌铜可能同时熔化,导致走银失败。工匠们通常会根据经验和观察,掌握好走银的温度和时间,确保银能够顺利地填充到凹槽中,并且与乌铜紧密结合。例如,在走银时,工匠们会先用小火将银料加热至熔化,然后将银水缓慢地倒入凹槽中,接着用小锤轻轻锤打银水,使其均匀地分布在凹槽中,最后用碾压工具对银水进行碾压,使银与乌铜紧密结合。
氧化,也称为捂黑,是乌铜走银制作的最后一道关键工序,通过氧化处理,可以使乌铜表面形成一层乌黑亮丽的氧化膜,与镶嵌的银饰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制品的艺术效果。传统的氧化方法是将制作好的乌铜器由手汗较大的人用手上的汗水捂黑,时间越长,乌黑的程度越深。人体汗液中的酸性成分能够与乌铜表面发生化学反应,促进乌铜的氧化,形成黑色的氧化膜。不同人的汗液酸性程度不同,对乌铜氧化的效果也会有所差异,因此,选择合适的人进行捂黑处理非常重要。在捂黑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保持乌铜器的清洁和干燥,避免其他杂质对氧化过程的影响。随着技术的发展,现在也有一些采用化学试剂进行氧化的方法,但这些方法需要严格控制试剂的浓度和使用方法,以确保氧化效果和制品的质量。例如,在使用化学试剂氧化时,需要将乌铜器浸泡在特定浓度的试剂中,浸泡时间和温度也需要精确控制,浸泡完成后,要及时清洗和干燥乌铜器,以防止试剂残留对制品造成损害。
2.2.3 技艺难点与匠人经验
乌铜走银制作技艺中存在诸多难点,对匠人的技艺和经验要求极高。温度控制是一个关键难点,在乌铜合金的熔炼过程中,需要精确控制温度,使各种金属能够充分融合,形成质地优良的乌铜合金。温度过高可能导致金属挥发或氧化,影响乌铜的质量。温度过低则可能使金属无法完全融合,导致乌铜合金的性能不稳定。在走银工序中,温度控制更是至关重要,由于铜与银的熔点接近,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乌铜和银同时熔化,使走银失败。匠人们通常会根据经验,通过观察火焰的颜色、金属的状态等方式来判断温度是否合适,并及时调整加热的火候。
线条雕刻也是乌铜走银制作中的难点之一,錾刻时,线条的流畅性、粗细均匀度以及深度都需要精确把握,如图2-7所示。线条不流畅会影响图案的美观和艺术效果,粗细不均匀会使图案显得不协调,深度不合适则可能导致银线在走银后不够牢固,容易脱落。匠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通过不断地练习和摸索,掌握了一套独特的线条雕刻技巧。他们会根据不同的图案和纹饰,选择合适的錾子和雕刻手法,在雕刻过程中,保持手腕的稳定和力度的均匀,使线条能够流畅地刻出。例如,在雕刻精细的花鸟图案时,匠人会选择细小的錾子,用细腻的手法刻出花朵的花瓣和鸟的羽毛,使线条细腻而生动。
图 2-7 线条雕刻过程(图片来源:笔者自摄)
在乌铜合金的熔炼过程中,匠人会根据不同的金属特性和乌铜质量,调整熔炼的时间和温度,确保各种金属能够充分融合。在走银工序中,根据银水的流动性和凹槽的形状,掌握好倒入银水的速度和量,使银能够均匀地填充到凹槽中。在捂黑过程中,根据乌铜器的大小和形状,选择合适的捂黑方式和时间,以达到理想的氧化效果。
2.3 文化价值与传承困境
2.3.1 文化价值
乌铜走银制品集工艺美学、纹样体系、色彩对比与文化承载于一体。其工艺精湛,匠人雕琢赋予独特艺术美感。在图案创作领域,乌铜走银充分汲取了云南地区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养分。艺术家们将灵动的花鸟鱼虫、口口相传的神话传说、神秘而威严的民族图腾等元素巧妙融入其中,每一处图案都承载着特定的文化内涵与民族记忆,散发出浓郁的地方特色与民族风情。錾刻工艺作为乌铜走银的灵魂技艺,更是将图案雕琢得精妙绝伦。工匠们凭借手中的錾子,在铜胎上精雕细琢,使得图案线条流畅自然、细腻入微,所呈现的纹样丰富,常见的纹样有龙凤呈祥、五福捧寿、花鸟鱼虫等,他们分别寓意吉祥美满、多福多寿、自然生机,构建起深厚文化内涵的纹样体系,如图2-8所示。乌铜与白银的色彩对比鲜明,视觉冲击独特。在生活中,它兼具实用与装饰功能,作茶具、酒具、烟具时实用且增添仪式感,当作文房摆件、香炉、花瓶等能营造氛围,承载传统文化魅力,如图2-9所示。
图 2-8五福捧寿、花鸟鱼虫纹样(图片来源:笔者自摄)
图 2-9花瓶、如意香熏炉、赏瓶、烟具、酒具(图片来源:笔者自摄)
2.3.2 传承现状
当前,乌铜走银传承面临严峻挑战,一方面,传承人老龄化问题突出,平均年龄较高,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金永才已年逾古稀。因年龄增长,他们体力精力下降,既影响制品产量,传承技艺时也力不从心,宝贵技艺经验难以完整传承。另一方面,受众断层明显,现代快节奏生活和多样娱乐让年轻人对传统手工艺关注度低。乌铜走银制作工艺复杂、学习周期长,对追求快速回报的年轻人缺乏吸引力,且制品价格高、市场推广不足,在年轻人群体认知度和接受度低。造成传承人与受众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社会观念变化,年轻人更重经济效益,传统手工艺行业收入不稳定、工作环境艰苦,传承方式传统,以及现代科技和工业化生产冲击,导致市场份额缩小,影响其传承发展。
三、信息可视化的理论框架
3.1 信息可视化的核心理论
3.1.1 信息可视化概念和特点
数字信息可视化设计是现代信息时代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它把抽象的数据,知识,概念等转变成图形,图像,动画和交互界面,用直观,容易体会和形象的形式展示给用户,这样做既改进了信息的可读性,又明显加强了信息的实用性和易用性,数字信息可视化设计的主要价值就是简化复杂的信息,让其变得更为直观,方便了解,从而让用户更快,更高效地得到并处理信息。
数字信息可视化设计的直观性是它最明显的特性之一,把大量抽象信息转为成视觉图像,观察图表,地图,流程图等,用户不必深入剖析繁杂的数据和复杂的理论就可以一眼看到关键信息,利用饼图,柱状图或者折线图,可以很快显示数据的变化特点,分布状况以及不同种类之间的联系,省掉很多文字表述和数字分析,使用户能够更直观地感受信息的含义。
数字信息可视化设计的高效性表现在它极大改进信息传递速度和效率这一点上,信息的可视化展示也节约了用户阅读和领悟传统文本信息的时间,经由简化数据展示并凸显关键内容来助力用户极速掌握核心信息,特别是在必要处理海量数据或者复杂信息的时候,数字信息可视化设计可以把复杂的数据结构和关系用图表表示出来,减小信息传递的偏差和时间延误,优化了信息处理的效率和精确性。
数字信息可视化设计的互动性体现在许可用户以交互形式介入信息的获取和分析环节,用户可按照自身需求及兴趣焦点,选取观察不同种类的数据或者变更可视化表现方法,比如在数据仪表盘上,用户可以利用点击按键,拖移滑条或者筛选条件来动态取得定制化信息,这种交互形式不但令信息显现变得更为灵动多种,而且也加强了用户的参与度与把控感。
3.1.2 设计流程和方法
数字信息可视化设计的流程一般包括信息收集与整理、目标用户分析、设计策略制定、视觉元素设计、交互设计以及评估与优化等环节。在信息收集与整理阶段,需要广泛收集与设计主题相关的各种信息,并对其进行筛选、分类和分析。目标用户分析则是了解用户的需求、兴趣、认知水平等,以便设计出符合用户需求的作品。设计策略制定包括确定设计的目标、定位、风格等。视觉元素设计涉及色彩、图形、文字等元素的选择和组合,以构建具有吸引力的视觉形象。交互设计则注重设计用户与作品之间的互动方式,如点击、滑动等。最后,通过评估与优化,不断改进设计作品,提高其质量和用户体验。
信息可视化常用的设计方法有数据驱动设计法、故事板设计法、用户体验设计法。数据驱动设计法是根据数据的特点和规律进行可视化设计。故事板设计法是通过构建故事框架来组织信息,引导用户的注意力。用户体验设计法是以用户为中心,注重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
3.1.3 信息可视化的设计原则
在信息过载的数字化时代,可视化设计需通过高效视觉语言传递核心信息,降低认知负担并增强决策效能。基于认知科学与设计实践,信息可视化应遵循以下核心原则:真实客观、用户导向、简洁聚焦、动态交互、包容普适
(1)真实客观
设计需以信息准确性为根基,避免形式扭曲或主观干预导致的信息偏差。通过合理的视觉映射手段还原数据本质,确保视觉表达与原始信息的内在逻辑严格对应。
(2)用户导向
围绕目标用户的认知模式与使用场景构建设计框架。采用注意力引导策略强化关键信息,通过分层递进的视觉路径平衡高效浏览与深度探索需求,确保信息获取符合直觉逻辑。
(3)简洁聚焦
从复杂信息中提取核心要素,消除冗余干扰。运用视觉组织法则构建信息层级,通过对比、对齐与留白强化焦点,避免装饰性元素稀释信息密度,实现“少即是多”的认知效率。
(4)动态交互
针对多维动态数据,设计需支持用户主动探索。提供可调节的视图切换、数据筛选与焦点控制功能,保持交互反馈的即时性与连贯性,确保操作自由度与信息稳定性平衡。
(5)包容普适
考虑多元用户的可访问性需求,规避文化差异与生理限制带来的认知障碍。采用无障碍视觉编码策略,提供多通道信息互补方案,确保设计在不同设备、环境与群体中普适可用。
3.2 信息可视化案例分析
3.2.1 烛影数据的数字化解构与多维叙事
通过结构分解图、数据图表、风格示意图以及文字标注的协同配合,构建起立体的认知框架。特别是采用竹编结构的等比剖面图,将传统工艺的复杂构造转化为直观的视觉符号,既保留工艺美感又提升信息传达效率,体现了物理结构与信息结构的双重解构能力。在视觉编码系统上形成层级分明的认知引导。主色调选用棕黄渐变色谱,通过明度对比构建视觉焦点,标题文字采用传统书法字体与网格化数据图表的对比设计,实现文化意象与现代理性的平衡。信息层级通过字体大小、图形密度、色彩饱和度三重控制:核心数据(如传承人年龄分布)使用高对比色块,辅助说明文字采用浅褐色衬底,这种视觉权重分配有效引导观者视线流线,避免传统工艺类信息图常见的视觉混乱问题。在文化转译层面展现了多维度的数据叙事策略。设计师将抽象的文化价值转化为可量化的指标群组。通过规格对比图量化物理形态差异,用职业分布雷达图映射传承生态,以时间轴图示演绎风格演变。这种将"形制-人群-时空"三维数据进行交叉呈现的方式,突破了传统非遗展示中重实物轻数据的局限,特别是将年龄分布与学习途径的关联性进行并置呈现,揭示出技艺传承的代际特征与传播机制,使文化记忆转化为可分析的动态模型。
图 3-1 滚烛不熄信息可视化设计(图片来源:网络)
3.2.2 宣纸工艺的可视化叙事经纬
“墨韵徽宣”主题的宣纸文化海报,通过多层次的信息可视化设计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传播的有机融合。其视觉叙事结构呈现出三个维度的创新性表达,首先在信息架构层面,设计师采用模块化网格布局,将复杂的内容解构为历史沿革、工艺流程、材料构成、品牌传承四大核心模块,每个模块通过差异化视觉符号构建认知锚点。制作工艺流程图采用连续性插画与步骤分解图示的复合呈现方式,既保持传统线描美学的韵律感,又通过现代信息图形设计强化流程逻辑,其中捞纸工序的动态捕捉与晒纸环节的肌理再现形成虚实相生的视觉节奏。在数据可视化层面,左下角的原料配比环形图采用宣纸原色为基底,檀皮纤维与沙田稻草的比例关系通过材质贴图直观呈现,突破常规饼状图的抽象表达。右下角的可持续发展数据看板创新性地将造纸工序图示与生态效益指标嵌套设计,使环保理念的传达兼具工艺美学与数据可信度。品牌展示区通过印章阵列的视觉隐喻,将五大老字号的历史厚度转化为可量化的视觉权重,每个品牌标志的肌理处理映射其工艺特色,形成品牌认知的视觉记忆点。
文化意象的可视化转化尤为精妙,卷轴框架不仅是装饰元素,更构建起时空叙事的视觉动线。水墨氤氲的背景层通过透明度渐变营造历史纵深感,与前景的精准数据图表形成时空对话。历史人物插画的半透明处理既维持信息层的主次关系,又暗合宣纸“纸寿千年”的文化属性。色彩系统采用大地色系渐进色谱,从檀皮原褐到成品宣纸的象牙白,构建起从原料到成品的视觉转化逻辑,配合书法字体与宋体字的层级搭配,在信息密度与视觉舒适度间取得精妙平衡。这种可视化策略成功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抽象价值转化为可感知、可传播的视觉语言体系。
图 3-2 宣纸信息可视化设计(图片来源:网络)
3.2.3 信息可视化视角下的徽墨文化传承解码
图片采用模块化布局,以“背景-工艺-分类-历史-特点-艺术”为逻辑链条构建信息框架,如图3-3所示。这种层级递进的设计模仿了学术研究中的思维路径,使观众从宏观文化定位自然过渡到微观工艺细节。时间轴(唐→宋→明清)与工艺流程(炼烟→制墨→描金)的双线叙事形成时空交织的立体维度,既呈现历史纵深,又具象化制作技艺,有效避免了单一线性叙事的扁平化问题。
可视化设计巧妙平衡了文化符号与功能表达:水墨风格的边框纹样呼应主题,而扁平化插图则采用现代信息图表语言。制作流程图示通过icon化工具图像(松枝、油灯、模具)与步骤编号形成视觉导引,在保留传统意象的同时提升可读性。分类模块运用色块对比(松烟墨的深黑底色与油烟墨的暖棕渐变)构建视觉差异,这种色谱选择既符合实际物质特性,又形成隐性知识编码。
面对包含7大类别、30余项细分知识点的复杂内容,设计者通过“视觉留白”策略控制信息密度。关键数据点(如“千年不褪色”)采用书法字体强化,工艺流程中穿插局部特写插图,形成阅读节奏的呼吸感。装饰艺术模块运用黄金分割构图,将雕花墨锭的高清图像与纹样线描解构图并置,实现审美体验与知识解构的双重满足。
可视化系统成功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转译。胶料配比等抽象工艺参数转化为比例图示,香料成分通过植物插图矩阵呈现,甚至“描金”技艺的触觉质感通过笔触纹理模拟。这种多模态表达不仅传承技艺知识,更构建了可交互的认知界面——观众通过视觉线索重建制作场景,形成超越文字描述的文化沉浸体验。
图 3-3 徽墨信息可视化设计(图片来源:网络)
3.3乌铜走银制作技艺信息可视化设计的必要性
乌铜走银这种传统手工艺有着悠长的历史,显现出中国独有的金属工艺之美,可是,随着时代不断变化,传统工艺渐渐陷入技术更新和传承方面的难点,所以,针对乌铜走银制作技艺展开信息可视化设计非常关键。
信息可视化有帮助于提升乌铜走银技艺的流传能力,把复杂的制作工艺,原料选取,制作流程等信息用图形化,数据化方式表现出来,这样受众就能更直观地感受到乌铜走银的独特魅力和高超技艺,从而更多地关注这个工艺并产生浓厚兴趣。
信息可视化设计有帮助于技术的传承和更新,把传统的制作流程和技术要点用数字和互动的形式表现出来,可以给技艺传承者赋予学习参考,也可以激发年轻人的革新思维,进而在尊重传统的前提下推动工艺的现代化发展。信息可视化有益于增强产品的市场认可度,在营销时,利用信息可视化设计,可以很好地显现乌铜走银产品的设计思路,文化内涵和工艺要点,增进消费者对产品的认可和重视,进而扩充其市场占有率。
四、乌铜走银数字信息可视化设计实践
4.1 设计需求分析
4.1.1 目标用户
为深入了解大众对乌铜走银制作技艺的认知、兴趣及保护传承意愿等情况,为乌铜走银制作技艺的数字可视化设计提供方向指引与参考依据,笔者用调查问卷的方法进行数据采集。问卷涵盖受访者基本信息、对乌铜走银技艺的知晓程度、了解途径、了解深度、对工艺流程及独特之处的认知、兴趣及学习意愿,还有对保护传承的看法等方面内容。
通过问卷调查,笔者梳理了目标用户群体,乌铜走银数字可视化设计目标用户以广大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人群为主要目标用户,包括传承人、青少年和游客。传承人有丰富制作经验与技艺,希望借网络平台推动技艺发展,对乌铜走银制作技艺感兴趣的人群,想通过平台了解乌铜走银技艺,如历史渊源、制作工艺等知识,借网络平台直观生动了解其独特魅力、丰富文化知识。
4.1.2 功能需求
乌铜走银数字信息可视化设计的应用功能需求,可以从很多方面去阐述,想要借助数字化手段来改进乌铜走银技艺的表现,流传和传承效果,信息显示和传递功能很重要,数字信息可视化设计应该具有表现技艺各环节的功能,主要需求包含制作流程图,用流程图或者时间轴的形式表现从设计到成品的整个制作流程,清楚地表现每一步骤及其操作要点,技艺表现模块,利用图片,动画,视频等方式表现乌铜走银的实际制作过程,让用户可以直接感受到技艺的精华,文化背景讲解,给用户供应有关的历史背景,文化来源,技艺发展历程等信息的可视化表现,帮助用户更好地感受乌铜走银的文化价值和艺术意义。
4.2 乌铜走银制作技艺信息框架构建分析
4.2.1 乌铜走银的历史发展
乌铜走银的历史发展可以追溯到清代雍正年间(1723-1735年),由云南石屏县异龙镇岳家湾的岳氏兄弟首创,如图4-6所示。这一工艺在清代逐渐形成,并在民国初期进入发展时期。当时,岳家传人开始独立经营,早期产品多为香炉和文化用品。随后,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开始制作大量烟袋和盒子,这一时期技艺逐渐外流,传播范围逐渐扩大。乌铜走银进入鼎盛时期。民国时期,其年销量达到3000-5000件,分店从石屏扩展至昆明,产品远销港澳及海外,成为当时重要的手工艺品。这一阶段,乌铜走银不仅在工艺上精益求精,还在市场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原材料短缺、战乱和社会动荡,乌铜走银的生产被迫停歇,技艺濒临失传,仅存少数高龄传人。这一阶段标志着乌铜走银的衰落时期。2011年,乌铜走银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政府通过多种方法推动其传承和保护,使其逐渐复兴。如今,乌铜走银不仅作为传统工艺得以保存,还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继续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光彩。
图4-6 乌铜走银历史发展(图片来源:笔者自绘)
4.3.2 乌铜走银的器型用途、工具及纹样整理
乌铜走银的器型用途广泛,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文房用具、礼器用品、香具、摆件、首饰,如图4-7、4-8所示。文房用具包括笔筒、砚台、镇纸,主要用于书写和文化活动。礼器用品和饮用器具则包括烟具、酒具、茶具等,体现了传统礼仪和日常生活的需求。香具以香炉为主,常用于祭祀和香道活动。摆件如花瓶,主要用于装饰和艺术展示。首饰则包括镯子、项链、戒指等,兼具实用性和装饰性。工具方面,乌铜走银的制作需要多种专业工具,熔炉、油灯和风箱用于金属的熔炼和加热,吹管、焊枪和錾子是焊接和雕刻的主要工具,篆刻刀、锉刀和砂轮则用于精细的纹样雕刻和表面打磨。这些工具的使用体现了乌铜走银工艺的复杂性和精细性。纹样整理方面,乌铜走银的纹样丰富多样,主要包括自然纹样(如花卉、山水)、动物纹样(如龙凤、鱼鸟)和几何纹样(如云雷纹、回纹)。这些纹样不仅具有装饰性,还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常与器型用途相结合,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例如,香炉上多见花卉纹样,寓意吉祥。首饰上则常见动物纹样,象征美好寓意。纹样的设计和雕刻是乌铜走银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传统手工艺的精湛技艺和文化价值。
图4-7 乌铜走银的器型用途、工具整理(图片来源:笔者自绘)
图4-8 乌铜走银的纹样整理(图片来源:笔者自绘)
4.3 乌铜走银视觉元素提取
基于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笔者通过拍摄的图片,对乌铜走银作品中的视觉纹样元素与器物造型进行概况提取出来,融入信息可视化设计中,乌铜走银的纹样元素多种多样,主要纹样有梅兰竹菊、五福捧寿、龙凤呈祥、万字纹、回纹、器物纹、暗八仙、具象化纹样、文字纹样等,如图5-1所示。器物包括酒具、茶具、香炉等,参考这些器物造型特征和纹样特点,将造型和纹样元素提取出来,通过简化的设计手法绘制新的可视化图形元素,为可视化图的设计搭建基础。
图4-8 乌铜走银的器型用途、工具及纹样整理(图片来源:笔者自绘)
4.4 技术实现
常用的设计工具有多种,如图5-1所示。包括Adobe系列软件。Adobe Photoshop作为图像处理的行业标准,广泛应用于平面设计、UI/UX设计和摄影后期处理,其强大的图层管理和色彩校正功能使其成为设计师不可或缺的工具。Adobe After Effects则专注于动态设计与视觉特效制作,其时间轴和关键帧系统支持复杂的运动图形设计,是动画师和视频设计师的必备工具。Adobe Premiere Pro(PR)在非线性视频编辑领域占据核心地位,支持多轨道剪辑和专业调色,与After Effects无缝联动,实现高效的内容创作。Mockitt(墨刀)作为一款专注于界面和交互设计的软件,为产品经理和UI设计师提供了高效的原型设计解决方案。其协作功能支持多人在线编辑,动态组件库和自动适配功能大幅缩短了设计交付周期。这些工具通过生态联动和云端同步,不仅提升了设计师的工作效率,还确保了跨领域项目的视觉风格一致性,成为现代设计流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图 4-9 色彩搭配图(图片来源:笔者自绘)
- 乌铜走银数字信息可视化设计实践
5.1 乌铜走银数字信息可视化的视觉表现
5.1.1色彩设计
色彩在信息可视化设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能传达个性,还可以烘托氛围,美化可视化图的画面。色彩基调是营造信息可视化图外观和气质的关键要素。本文以“乌铜走银”为核心设计对象,通过视觉符号转化实现其艺术特征与历史内涵的可视化传播。基于田野调查发现,乌铜走银器物以黑色的铜为底,金银色的为装饰纹样线条。在色彩选择上,笔者首先参考了乌铜走银器物原有的色彩。以乌铜的黑色和金银为主色调,突出乌铜走银的特色。其次,考虑到受众群体的性别、年龄等因素,视觉风格融合传统纹样与现代极简风格,再适当搭配一些具有云南民族特色的色彩,如红色、蓝色等,增加作品的活力和文化氛围,如图5-1所示。暗色系为背景,浅色系为主要表达的信息,冷、暖色相结合。这种色彩搭配形成对比强烈,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
图 5-1 色彩搭配图(图片来源:笔者自绘)
5.1.2图形设计
在图形设计上提取乌铜走银作品中的传统图案,如云纹、回纹、花卉纹等,进行数字化处理和再设计。将这些图案应用于可视化图、图标设计、作品展示等方面,体现乌铜走银的文化特色。采用流程图、示意图等形式,将乌铜走银的制作工艺进行直观展示。例如,用箭头和图形表示炼制乌铜合金、锻制乌铜片、錾刻图案、走银、捂黑处等制作步骤,使用户能够清晰地了解制作流程,如图5-2所示。
图 5-2 制作流程图形设计(图片来源:笔者自绘)
5.1.3信息可视化构图
在信息可视化构图中,画面构图清晰是可视化图美观的关键。在设计构图过程中,需要结合信息对象进行设计,按照起源、发展、工艺流程等特征合理的分为各个板块,每个板块的布局都应按照主次关系合理的安排,要呈现的主旨信息布局相对其他板块而言要更大且布局位置要在视觉中心,让人一眼就能看到主旨信息。次要信息则相反,布局小且布局位置在主旨信息周围。以这种布局方式能让人一看就能看到主要信息,实现信息的传达。
对乌铜走银信息可视化设计笔者首先对图表一采用清晰的板块布局,分为“器型分类”和“纹样分析”,每个板块又细分为子板块,如器型分类下又分为传统器型、现代创新器型。这种结构有一定的逻辑性,便于观众理解信息。构图视线自上而下,以大标题作为视觉的起点,引导观众分析内容。图表二采用清晰的左右分栏结构,左侧为标题和这张可视化的主题,右侧为历史发展,主图在左下角,布局大,主图旁边加入引导线,让观众的视线沿着引导线走,给人一看清晰明了,如图5-3所示。图表三采用一些线条来引导视线,并在引导线上预留视觉符号图,传达主要信息,下方采用扇形的构图设计,将视觉符号放在扇形一排,并整齐的排列,让人有想看到欲望。图表四主题为制作流程分解,视觉中心放着制作步骤图,并加入引导线,制作流程图按先后顺序排列在引导线上,清晰的传达主旨信息。流程图旁边加入次要信息,如制作工具、传承流派等次要信息,如图5-4所示
图5-3 乌铜走银器型与纹样分类、历史与工艺演变版式构图(图片来源:笔者自绘)
图5-4 乌铜走银传承与创新发展、制作流程分解版式构图(图片来源:笔者自绘)
5.1.4信息可视化图成品呈现
乌铜走银历史与工艺演变可视化图聚焦于云南乌铜走银的历史与工艺演变,如图5-5所示。在视觉开篇处,一张清晰的中国地图与云南局部地图相互呼应,精准定位出乌铜走银起源于云南省红河州石屏县,明确其地域根源,让观者对这项独特技艺的诞生之地一目了然。器物展示作为这张可视化图的主图,细节展示乌铜走银器物。历史沿革以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方式,依次梳理出乌铜走银从起源时期的萌芽状态,到发展时期的工艺逐渐丰富,再到衰落时期的艰难传承,以及鼎盛时期的辉煌成就,直至复兴时期的再度崛起等各个关键阶段。在每个时期节点旁,都配有精炼的文字说明,不仅阐述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对技艺发展的影响,还介绍了该阶段乌铜走银在工艺、用途、市场等方面的显著特点。同时,为增添历史的趣味性和文化底蕴,可视化图中巧妙融入了与之相关的历史传说,如岳雷炼铜误得乌铜合金,从而创新出乌铜走银工艺的故事,以及袁家兄弟传承技艺让乌铜走银制品重放光彩等内容。这些传说不仅丰富了可视化图的叙事层次,更让观者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到乌铜走银在历史长河中所承载的人文情感与智慧结晶。
图5-5 乌铜走银历史与工艺演变可视化(图片来源:笔者自绘)
乌铜走银制作流程分解可视化图将重点放在乌铜走银精细复杂的制作流程呈现上,如图5-6所示。从炼乌铜这一初始步骤开始,依次展示了冶炼乌铜、打片、放样、下料、錾刻、走银、敲型、组装焊接、打磨抛光、捂黑等共十个关键步骤。每一个步骤都配有生动形象的插图,这些插图以细腻的笔触和写实的风格,精准还原了工匠们在操作过程中的动作、神情以及工具的使用方式。例如,在錾刻步骤的插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匠人手持錾刻刀,专注地在乌铜片上留下精美图案的细节。在走银步骤中,展现了银屑熔炼后填充进錾刻图案并高温融合的过程。同时,在插图旁还配有简洁易懂的文字说明,对该步骤的操作要点、目的以及对最终成品质量的影响进行了详细阐释。此外,可视化图还专门设置了制作工具展示区域,将熔炉、油灯、吹管、锤子、錾刻刀等十余种工具一一陈列,并对每种工具的名称和用途进行了标注,让观者能够全面了解乌铜走银制作所需的硬件支撑,从而更加直观地体会到这一工艺的复杂性和精湛程度。
图5-6 乌铜走银制作流程分解可视化(图片来源:笔者自绘)
乌铜走银传承与创新发展可视化图围绕乌铜走银的传承与创新展开深入探讨,如图5-7所示。传承脉络部分,以时间为序,1723年岳氏兄弟创制乌铜走银,到1938年铜匠李加汝机缘巧合下学得乌铜走银技艺,再到1982 年金有才拜师李加汝,系统性学习乌铜走银,成为乌铜走银制作技艺第六代唯一传承人,直至2011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等重要时间节点,通过简洁的文字和形象的图标,清晰勾勒出乌铜走银传承过程中的起伏与发展。在传承模式对比方面,对传统的家族传承模式(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如岳氏到苏继永、岳忠祥的传承)、现代的师徒网络传承模式(如金永才打破传统模式收12名徒弟)以及创新的形式开发首饰等轻量化产品进行了详细阐述,分析了每种模式的特点、优势与局限。此外,可视化图从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教育价值、精神价值、科研价值等多个维度,深入剖析了乌铜走银的丰富内涵。例如,在历史价值方面,强调其作为近300年历史的手工艺,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传承。在文化价值上,指出其融合了汉族及当地少数民族的文化元素,是民族文化交融的珍贵体现。同时,着重强调了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引入高校课程以培养高创新人才、结合市场需求改进产品化革新以及引入旅游业加大宣传力度等创新发展方向,为乌铜走银在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清晰的思路指引。
图5-7 乌铜走银传承与创新发展可视化(图片来源:笔者自绘)
器型与纹样分类可视化图则着重展示乌铜走银的器型与纹样分类,如图5-8所示。充分彰显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器型展示部分,分为传统器型和现代创新器型两大板块。传统器型涵盖了文房四宝、礼器 、日用器具、宗教器物等多个类别,通过简洁的图标和代表性实物插图,让观者能够直观感受到传统乌铜走银器型的丰富多样和实用性。现代创新器型则包括生活器具、首饰或装饰等新颖品类,展示了乌铜走银在当代设计理念下的创新应用,体现了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的巧妙融合。纹样分类部分,对具象化纹样(如龙凤呈祥、五福捧寿等,通过艺术手法展现图案特征,兼具审美价值)、写意化纹样(注重意境,以抽象图案传达吉祥寓意)、几何化纹样(用几何图形构成,寓意丰富且富有韵律)以及文字纹样(包含名家书法诗句,注重线条、结构和意境,对匠人技艺和审美要求高)进行了详细说明,并配以经典图案示例,让观者能够深入了解不同纹样的特点和文化内涵。此外,通过纹样分析和文字描述,营造出乌铜走银制品庄重典雅又富有层次感的视觉效果,进一步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价值。
图5-8 乌铜走银器型与纹样分类可视化(图片来源:笔者自绘)
5.1.5动态交互可视化设计
为了提高用户的参与度和体验感,设计多种交互方式。在墨刀软件上,布局简洁明了,顶部导航栏展示各功能模块,点击可跳转相应页面,首页封面设置美观的乌铜走银。导航栏展示背景介绍、纹样与器型、制作流程、传承与演变,背景介绍模块里设计点击历史沿革的图出现相应的文字说明。通过点击纹样与器型的纹样图可以看得到纹样的寓意。制作工艺页面图文并茂呈现流程,点击步骤能查看详细的文字说明,点击就能看到乌铜走银的详细信息并多角度欣赏。
结 论
本研究成功构建了一套全面且创新的乌铜走银数字化传播模型,涵盖信息框架构建分析、交互设计、视觉风格等关键方面。信息框架构建上,系统梳理分类乌铜走银信息,从历史发展到制作流程再到纹样分类展示,提供详细的信息,方便观众深入了解。交互设计利用墨刀软件制作以及Photoshop、After Effects软件制作,视觉风格融合传统纹样与现代极简风格,以乌铜黑、金银为主色调,搭配云南民族特色色彩,提取经典图案纹饰应用于可视化。从设计过程来看,我深入研究了乌铜走银制作技艺的各个层面,广泛收集资料,结合数字信息可视化设计的理念和方法,精心打造了乌铜可视化图。在信息传达上,成功地将复杂的非遗知识转化为直观易懂的视觉信息,使更多人能够便捷地了解技艺,为乌铜走银的传承与传播开辟了新的途径。在视觉表现方面,通过独特的风格设计和元素运用,增强了其艺术感染力和吸引力。用户反馈和数据分析表明,数字媒体技术提升了用户对乌铜走银的认知和兴趣,吸引年轻用户,为传承发展注入新活力。
在乌铜走银数字信息可视化设计中,我也清晰地认识到本次设计存在的不足之处。在信息的深度和广度、视觉设计细节以及交互体验等方面,都会影响用户的体验和对制作技艺的深入理解。此外,在长期可持续性方面,也面临着诸多挑战。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些问题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指明了方向,促使不断改进和完善,以更好地发挥数字信息可视化设计在非遗保护与传承中的作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传统文化保护意识的日益增强,数字信息可视化设计在非遗领域的应用前景更加广阔。大家应继续完善乌铜走银制作技艺的表现方式,结合新兴技术如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创新设计形式和传播手段,为乌铜走银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希望本次关于云南乌铜走银制作技艺的数字信息可视化设计实践,能够为其他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共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柏宇,田野.云南乌铜走银技艺源起考辩[J].中国地方志,2019年第6期
[2] 颜恒,王建才,李璐.非遗视阈下云南乌铜走银工艺的传承价值与创新发展应用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22,2(06)
[3]Ma C ,Gao C ,Wu X . The Application of Chinese Minority Pattern in Modern Design Based on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rontiers in Sociology, 2021, 3.0 (4.0):
[4] Ji R ,Cao F .Research on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of Chinese Cultural Heritage Patterns in the Digital Perspective[J].Applied Mathematics and Nonlinear Sciences,2024,9(1):
[5] 李晓岑,朱霞:云南民族民间工艺技术[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5。
[6] 郑艳姬:传统手工技艺的文化生态内涵分析——以云南“乌铜走银”技艺为例[J].民族艺术研究,2013,(06),
[7] 屈锦芳.云南乌铜走银艺术特征研究[D].云南艺术学院,2021.DOI:
[8] 陈洪涛.基于乌铜走银工艺的产品设计[D].昆明理工大学,2019.DOI:
[9] 王东方,张菊.乌铜走银研究概述[J].现代装饰(理论),2013,(03):247.
[10] 王东方.乌铜走银的造型、装饰与传承[D].云南师范大学,2013.
[11] 王琛.乌铜走银艺术研究及创新探索[D].青岛大学,2021.
[12] 李春龙.江燕点校.新纂云南通志2[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
[13] 费孝通.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195.
[14]杨麒,王瑛.云南“乌铜走银”制品文化产业发展对策思考[J].收藏与投资,2023,14(07):
[15]段学锋.久熔成器滇之瑰宝——乌铜走银五福捧寿墨盒[J].创造,2023,31(03):2.
[16]林光辉,丁大为.乌铜走银非遗技艺传承与旅游开发策略研究[J].旅游与摄影,2022,(12):66-68.
[17]许昆.云南古代乌铜走金银[J].金属世界,2001年第6期15页。
[18]朱冬雪.浅析滇南瑰宝乌铜走银[J].2020年8月第8期。
致 谢
在本研究与论文撰写过程中,诸多师长、亲友与同仁给予了我无私的支持与帮助,在此谨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首先,衷心感谢我的导师。从选题的精心指导,到研究思路的启发,再到论文的逐字逐句审阅修改,导师始终以严谨的治学态度、渊博的学识和敏锐的学术洞察力为我指引方向。在面对困难和疑惑时,导师耐心的答疑解惑与鼓励,使我能够坚定信心,不断完善研究内容,得以顺利完成论文。导师的教诲不仅让我在学术上取得进步,更让我在为人和治学方面受益匪浅,这些宝贵的品质将伴随我一生,还要感谢论文写作过程中去的传习馆和实地观赏了非遗传承人的制作过程,没有您们的帮助我无法完成这篇论文。
同时,我要感谢所有参与本研究讨论的同学和朋友们。在与他们的交流中,我获得了新的思路和灵感,他们的建议和意见使我的研究更加全面和深入。此外,我深深感恩我的家人。在我漫长的学习生涯中,他们始终默默付出,给予我无尽的关爱、理解和支持。是他们的鼓励和期待,让我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和研究中,为我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后盾。
最后,向参与论文评审和答辩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诚挚的敬意,感谢你们抽出宝贵的时间,对我的论文进行审阅和指导,你们的意见和建议将成为我未来学术研究和个人成长的宝贵财富。再次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帮助过我的人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附 录
问题 | 选项 | 小计 | 比例 |
1.您的年龄段:[单选] | 18岁以下 | 2 | 1% |
19 - 30岁 | 117 | 58.2% | |
31 - 45岁 | 43 | 21.4% | |
46 - 60岁 | 33 | 16.4% | |
60岁以上 | 6 | 3% | |
2.您的性别:[单选] | 男 | 115 | 57.2% |
女 | 86 | 42.8% | |
3.您的职业背景:[单选] | 学生 | 76 | 37.8% |
文化艺术从业者 | 14 | 7% | |
工商业从业者 | 42 | 20.9% | |
教育从业者 | 25 | 12.4% | |
自由职业者 | 31 | 15.4% | |
其他 | 13 | 6.5% | |
4.您是否听说过“乌铜走银”这一传统技艺?[单选] | 是 | 156 | 77.6% |
否 | 45 | 22.4% | |
5.如果您听说过,您是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到的?[多选] | 社交媒体 | 124 | 61.7% |
电视节目/纪录片 | 105 | 52.2% | |
书籍/杂志 | 53 | 26.4% | |
博物馆展览 | 51 | 25.4% | |
旅游体验 | 40 | 19.9% | |
朋友/家人介绍 | 19 | 9.5% | |
参观乌铜走银传习馆 | 17 | 8.5% | |
其他 | 24 | 11.9% | |
6.您对乌铜走银制作技艺的了解程度怎么样?[单选] | 非常了解 | 2 | 1% |
了解一些 | 92 | 45.8% | |
了解很少 | 77 | 38.3% | |
完全不了解 | 30 | 14.9% | |
7.您是否知道乌铜走银制作技艺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单选] | 是 | 133 | 66.2% |
否 | 68 | 33.8% | |
8.您知道乌铜走银制作技艺的主要工艺流程有哪些吗?[多选] | 炼制乌铜 | 117 | 58.2% |
打坯 | 92 | 45.8% | |
刻图案 | 104 | 51.7% | |
走银 | 102 | 50.7% | |
焊接和组装 | 79 | 39.3% | |
抛光 | 82 | 40.8% | |
捂黑 | 46 | 22.9% | |
不清楚 | 43 | 21.4% | |
9.您认为乌铜走银制作技艺的独特之处在哪里?[多选] | 工艺流程复杂 | 109 | 54.2% |
装饰效果古朴别致 | 138 | 68.7% | |
色彩对比鲜明 | 83 | 41.3% | |
文化内涵丰富 | 103 | 51.2% | |
技艺传承历史悠久 | 106 | 52.7% | |
10.您对乌铜走银制作技艺感兴趣吗?[单选] | 非常感兴趣 | 24 | 11.9% |
有一定兴趣 | 130 | 64.7% | |
一般 | 34 | 16.9% | |
不太感兴趣 | 8 | 4% | |
完全不感兴趣 | 5 | 2.5% | |
11.您是否愿意了解并学习乌铜走银制作技艺?[单选] | 非常愿意 | 30 | 14.9% |
愿意 | 108 | 53.7% | |
一般 | 48 | 23.9% | |
不太愿意 | 13 | 6.5% | |
完全不愿意 | 2 | 1% | |
12.您认为应该如何保护和传承乌铜走银制作技艺?[多选] | 政府加强政策扶持 | 130 | 64.7% |
扩大宣传和推广 | 158 | 78.6% | |
培养传承人 | 143 | 71.1% | |
设立专项资金支持 | 95 | 47.3% | |
其他 | 14 |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