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的起源和发展

古代计算工具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上中国曾经在早期计算工具的发明创造方面书写过光辉的一页。远在商代,中国就创造了十进制计数方法,领先于世界千余年。到了周代,发明了当时最先进的计算工具——算筹。这是一种用竹、木、金属或骨制成的颜色不同的小棍。计算每一个数学问题时,通常编出一套歌诀形式的算法,一边计算,一边不断地重新布棍。中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就是用算筹计算出圆周率在 3.01415926 和 3.1415927 之间,这一结果比西方早一千年。

算盘是中国的又一独创,也是计算工具发展史上的第一项重大发明。这种轻巧灵活、携带方便、与人民生活关系密切的计算工具,最初大约出现于汉朝,到元朝时渐趋成熟,在计算机已被普遍使用的今天,古老的算盘不仅没有被废弃,反而因他的灵便、准确等优点,在许多国家方兴未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认定珠算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西方最早的计算工具是由英国人冈特在 1921 年发明的计算尺。不过在他之前达•芬奇已经在手稿中提出了计算工具的设想,并做出了关于机械式计算工具设计方案的记录。

机械式计算机

1642 年法国数学家帕斯卡(Blaise Pascal,1623—1662 年)发明了帕斯卡加法器,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台机械式计算工具,其原理对后来的计算工具产生了持久的影响。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G. W. Leibnitz)受帕斯卡加法器的启发,在 1673 年研制出能进行四则运算的机械式计算器,称为莱布尼茨四则运算器。这台机器在进行乘除运算时采用进位-加(shift-add)的方法,后来演化为二进制,被现代计算机所采用。

19 世纪初英国数学家查尔斯•巴贝奇(Charles Babbage,1792—1871 年)取得了突破性进展。1832 年,巴贝奇研制出专门用于航海和天文计算的差分机,这是最早采用寄存器来存储数据的计算工具,使计算工具从手动机械跃入自动机械的新时代。1832 年巴贝奇开始进行分析机的研究,在分析机的设计中,巴贝奇采用了三个具有现代意义的装置:

  • 存储装置:采用齿轮式装置的寄存器保存数据,既能存储运算数据,又能存储运算结果。
  • 运算装置:从寄存器取出数据进行加、乘、除运算,并且乘法是以累次加法来实现的,还能根据运算结果的状态改变计算的进程,用现代术语来说,就是条件转移。
  • 控制装置:使用指令自动控制操作顺序、选择所需处理的数据以及输出结果。

巴贝奇的分析机是可编程计算机的设计蓝图,实际上,我们现在使用的每一台计算机都遵循着巴贝奇的基本设计方案。由于当时技术有限导致实际机器并没有制造出来。

电子计算机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计算的需求越来越多,从而推动了计算工具的不断革命。20 世纪初期出现了一些具有控制功能的电子元件。最早为此做出贡献的是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弗莱明和美国的德•福雷斯特;弗莱明进行了近 20 年的研究试验,在 1904 年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只真空二极管。两年后美国工程师德•福雷斯特在此基础上发明了具有放大作用的真空三极管。自此电子管成为实用器件,逐渐被计算工具所采用。

1936 年美国科学家霍华德•艾肯(Howard Aiken,1900—1973 年)尝试采用机电方法实现巴贝奇分析机的想法,同时在 1944 年研制成功了 Mark-1 计算机,使巴贝奇的梦想成为了现实,所以被国际计算机界称巴贝奇为 “计算机之父”。这台计算机使用了 3000 多个继电器,实现了自动顺序控制,可以完成对 23 位十进制数的加减运算,并且计算时间仅为 0.3 s。三年后艾肯又研制出运算速度更快的机电式计算机。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计算的需求越来越多,从而推动计算工具的不断革命。

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ENIAC (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在 1946 年 2 月 14 日的美国诞生。这台计算机是在美国陆军军部的主持下,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埃克特(Ecket)莫奇里(Mauchley)研制成功的,占地 160 m²,重 30 t,功率 150 kW,使用了 18000 多只电子管,运算速度为 5000 次/秒。虽然他仍存在着不能存储程序,以及使用的是十进制数等严重缺陷,但是他的运算速度在当时来说是非常快的。ENIAC 的问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标志着人类计算工具的历史性变革,他的成功开辟了提高计算速度的极为广阔的前景,从那以后计算机登上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舞台。

1945 年 6 月普林斯顿大学数学教授冯•诺依曼发表了 EDVAC(Electronic Discrete Variable Automatic Computer,离散变量自动电子计算机)方案,确立了现代计算机的基本结构,提出计算机应具有五个基本组成成分:运算器、控制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描述了这五大部分的功能和相互关系,并提出 “采用二进制” 和 “存储程序” 这两个重要的基本思想。

1949 年 5 月英国剑桥大学莫里斯•威尔克斯(Maurice Wikes)教授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台存储式计算机 EDSAC(Electronic Delay Storage Automatic Computer)它使用机器语言编程,可以存储程序和数据并自动处理数据,使得存储和处理信息的方法开始发生革命性变化。1951 年问世的 UNIVAC 因准确预测了 1952 年美国大选艾森豪威尔的获胜而得到认可。1953 年 IBM 公司生产了第一台商业化的计算机 IBM701,使计算机向商业化迈进。

影响计算机发展的两个灵魂人物

在现代计算机的发展中,具有突出贡献的代表人物是英国数学家图灵(Alan Mthison Turing,1912—1954 年)和美籍匈牙利数学家冯•诺依曼(John Von Neumann,1903—1957 年)。

图灵的主要贡献:

一是提出了著名的 “图灵机”(TM,Turing Machine)模型,探讨了计算机的基本概念,证明了通用数字计算机是可以实现的

二是提出了图灵测试(Turing Test)奠定了 “人工智能” 的理论基础

1936 年图灵向伦敦权威的数学杂志投了一篇论文,题为 “论数字计算在决断难题中的应用”。在这篇论文中,图灵提出了著名的 “图灵机” 的设想。“图灵机” 不是一种具体的机器,而是一种思想模型,图灵机被公认为现代计算机的原型,这台机器可以读入一系列的 0 和 1,这些数字代表了解决某一问题所需要的步骤,“图灵机” 能够识别运算过程中的每一步,并且能够按部就班地执行一系列的运算,直到获得最终答案。图灵在他的那篇著名的文章里,还进行一步设计出被人们称为 “万能图灵机” 的模型,他可以模拟其他任何一台解决某个特定数学问题的 “图灵机” 的工作状态。他甚至还想象在带子上存储数据和程序。“万能图灵机” 实际上就是现代通用计算机最原始的模拟,具有革命性意义。

美国的约翰•阿塔纳索夫在 1942 年研制成功的 “ABC 计算机”,采用了二进制,电路的开与和分别代表数字 0 和 1 ,运用电子管和电路执行逻辑运算等,是 “图灵机” 的第一个硬件实现。为了纪念图灵对计算机科学的重大贡献,美国计算机协会(ACM)在 1966 年设立了图灵奖,奖励每年在计算机科学领域做出特殊贡献的人。

冯•诺依曼是 20 世纪最重要的数学家之一,是在现代计算机、博弈论核武器和生化武器等诸多领域内杰出建树的最伟大的科学全才之一,被后人称为 “计算机之父” 和 “博弈论之父”。

ENIAC 机证明电子真空技术可以大大地提高计算技术,ENIAC 机本身存在两大缺点:

  1. 没有存储器
  2. 他们布线接板进行控制,甚至要搭接几天,计算速度也就被这一缺点抵消了

冯•诺依曼由 ENIAC 机研制组的戈尔德斯廷中尉介绍参加 ENIAC 机研制小组后,便带领这批富有创新精神的年轻科技人员向着更高的目标进军。1945 年他们发表了一个全新的存储程序通用电子计算机方案——EDVAC(Electronic Discrete Variable Automatic Computer,离散变量自动电子计算机)。在这个过程,冯•诺依曼显示出他雄厚的数理基础知识,充分发挥了他的顾问作用及探索问题和综合分析的能力。冯•诺依曼起草了以 “关于 EDVAC 的报告草案” 为题的总结报考。报告广泛而具体地介绍了制造电子计算机的时代开始了。EDVAC 方案明确奠基了新机器由五部分组成包括: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和输出设备,并描述了五部分的职能和相互关系。报告中冯•诺依曼对 EDVAC 中的两大设计思想做出了进一步论证,为计算机的设计树立了一座里程碑。

计算机发展的四个阶段

自 1946 年电子计算机问世以来,计算机在制作工艺和元件、软件、应用领域等方面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根据计算机所采用的逻辑元件不同,一般将计算机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代计算机

电子管计算机时代(1946-1957年)。逻辑元件采用电子管,软件方面用机器语言或汇编语言编写程序,主要用于军事和科学计算。特点是体积大、耗能高、速度慢(一般每秒数千次至数万次)、存储容量小、价格昂贵。其代表机型有 ENTAC、IBM704 等。

第二代计算机

晶体管计算机时代(1958-1964年)。逻辑元件采用晶体管,软件方面出现了一系列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并提出了操作系统的概念。计算机设计出现了系列化的思想。应用范围也从军事与科学计算方面延伸到工程设计、数据处理、事务管理及其他科学研究领域。其代表机型有 IBM7090、ATLAS 等。

第三代计算机

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1965-1970年)。逻辑元件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IC),软件方面出现了操作系统及结构化、模块化程序设计方法,高级语言在这一时期有了很大的发展。软、硬件都向标准化、多样化、通用化、机种系列化的方向发展,计算机开始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其代表机型有 IBM360 等。

第四代计算机

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1971 年至今)。逻辑元件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large scale integration,LSI)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ery large scaleintegration,VLSI)。随着性能的不断提高,计算机体积、重量、功耗、价格不断下降,而速度和可靠性不断提高,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操作系统不断完善,应用软件已成为现代工业的一部分。

我国计算机的发展

华罗庚教授是我国计算技术的奠基人和最主要的开拓者之一。早在 1947-1948 年,华罗庚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担任访问研究员时,冯·诺依曼正在设计世界上第一台存储程序的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华罗庚参观了冯·诺依曼实验室,并与他讨论有关学术问题。这时,华罗庚的心里已经开始勾画中国电子计算机事业的蓝图。华罗庚教授 1950 年回国,1952 年在全国大学院系调整时,他从清华大学电机系物色了闵乃大、夏培肃和王传英三位科研人员在他任所长的中国科学院数学所内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电子计算机科研小组。1956 年,周总理亲自主持制定的《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中,就把计算机列为发展科学技术的重点之一,并在 1957 年筹建中国第一个计算技术研究所。

1958 年,中科院计算所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小型电子管通用计算机 103 机(八一型),标志着我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1965 年,中科院计算所研制成功第一台大型晶体管计算机 109 乙,之后推出 109 丙机,该机在两弹试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20世纪70年代,中国对于超级计算机的需求日益激增,中长期天气预报、模拟风洞实验、三维地震数据处理,以致新武器的开发和航天事业都对计算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中国开始了对超级计算机的研发。

1983 年 12 月 4 日研制成功银河一号超级计算机,并继续成功研发了以银河二号、银河三号、银河四号为系列的银河超级计算机,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发布 5~7 天中期数值天气预报的国家之一。

1992 年研制成功曙光一号超级计算机,在发展银河和曙光系列的同时,中国发现由于向量型计算机自身的缺陷很难继续发展,因此需要发展并行型计算机,于是中国开始研发神威超级计算机,并在神威超级计算机基础上研制了神威蓝光超级计算机。2002 年中国联想集团研发成功 深腾1800 型超级计算机,并开始发展深腾系列超级计算机。

2010 年,中国第一次拥有了全球最快的超级计算机 “天河一号” 超级计算机,每秒超过 10 亿亿次浮点运算,而所用平台是 Intel 提供的大约 10 万颗 CPU。

2013 年由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研制的 “天河二号” 超级计算机系统,以峰值计算速度每秒 5.49 X 10¹⁶ 次、持续计算速度每秒 3.39 X 10¹⁶ 次双精度浮点运算的优异性能位居榜首,成为 2013 年全球最快超级计算机。

2015 年 4 月 9 日,美国商务部发布了一份公告,决定禁止向中国4家国家超级中心出售至强(XEON)芯片,这一决定使天河二号升级受到阻碍。

2016 年 6 月,中国已经研发出当时世界上最快的超级计算机 “神威·太湖之光”,落户在位于无锡的中国国家超级计算机中心。该超级计算机的浮点运算速度是世界第二快超级计算机天河二号的 2 倍,达 9.3 亿亿次每秒。

2017 年 6 月 20 日德国法兰克福国际超级计算机大会(ISC)公布了世界计算机 500 强榜单,中国最新的超级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登顶,并且实现了其核心处理器的全国产化。在 2021 年TOP500 组织发布的最新一期世界超级计算机 500 强榜单中,中国共有 186 台超算上榜,上榜数量蝉联第一,截至目前,我国天河二号、“神威·太湖之光”等国产超级计算机,在国际超级计算机大赛上共拿下 10 个世界第一。

目前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 “神威·太湖之光” 系统运行稳定,用户数量不断增加,机器利用率已超过 50%,已完成 200 多项百万核大型问题的求解任务,涉及航空航天、先进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重点领域。未来我国科研团队将继续围绕提升国家科技创新能力,以“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为基础,进一步解决气候、环境、生命、材料和制造等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研究高性能计算的核心技术、提升高性能计算的应用水平、培养高性能计算人才。

计算机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各种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快速而又崭新的时代。在 20 世纪 80 年代就提出了第五代计算机的概念,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其他新型物理元件组成的可以把信息采集、存储、处理、通信同人工智能结合在一起构成的智能计算机系统。这种计算机能面向知识处理,具有形式化推理、联想、学习和解释的能力,并能直接处理声音、文字、图像等信息。已经投入研究的有量子计算机、光子计算机、纳米计算机、生物计算机、神经计算机等。

(1)量子计算机

量子计算机是利用原子所具有的量子特性进行信息处理的一种全新概念的计算机。量子理论认为,非相互作用下,原子在任一时刻都处于两种状态,称为量子超态。原子会旋转,即同时沿上、下两个方向自旋,这正好与电子计算机 0 与 1 完全吻合。量子计算机处理数据时不是分步进行而是同时完成的,只要 40 个原子一起计算,就相当于今天一台超级计算机的性能。量子计算机以处于量子状态的原子作为中央处理器和内存,其运算速度可能比目前的奔腾 4 芯片快 10 亿倍,就像一枚信息火箭,在一瞬间搜寻整个互联网,可以轻易地破解任何安全密码。

在量子计算机上,我国科研团队又实现了一次突破,中国科技大学成功研制了 62 比特可编程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 “祖冲之号”,超导量子比特数全球最多。基于 “祖冲之号” 量子计算原型机的二维可编程量子行走在量子搜索算法、通用量子计算等领域具有潜在应用,将是后续发展的重要方向。量子计算机在原理上具有超快的并行计算能力,可望通过特定算法在一些具有重大社会和经济价值的问题方面(如密码破译、大数据优化、材料设计、药物分析等)相比经典计算机实现指数级别的加速。当前,量子计算机研制作为世界科技前沿的重大挑战之一,已经成为欧美各发达国家竞相角逐的焦点。

(2)光子计算机

1990 年年初,美国贝尔实验室研制成世界上第一台光子计算机。光子计算机是一种由光信号进行数字运算、逻辑操作、信息存储和处理的新型计算机。光子计算机的基本组成部件是集成光路,要有激光器、透镜和核镜。由于光子比电子速度快,光子计算机的运行速度可高达一万亿次。它的存储量是现代计算机的几万倍,还可以对语言、图形和手势进行识别与合成。许多国家都投入巨资进行光子计算机的研究。随着现代光学与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相结合,在不久的将来,光子计算机将可能成为人类普遍使用的工具。

(3)纳米计算机

纳米计算机是用纳米技术研发的新型高性能计算机。纳米管元件的尺寸在几到几十纳米范围,质地坚固,有着极强的导电性,能代替硅芯片制造计算机。“纳米”是一个计量单位,一个纳米等于 10¯⁹米,大约是氢原子直径的 10 倍。纳米技术是从 20 世纪 80 年代初迅速发展起来的新的前沿科研领域,最终目标是人类按照自己的意志直接操纵单个原子,制造出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纳米技术正从微电子机械系统起步,把传感器、电动机和各种处理器都放在一个硅芯片上而构成一个系统。应用纳米技术研制的计算机内存芯片,其体积只有数百个原子大小,相当于人的头发丝直径的千分之一。纳米计算机不仅几乎不需要耗费任何能源,而且其性能要比今天的计算机强大许多倍。

(4)生物计算机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生物工程学家对人脑、神经元和感受器的研究倾注了很大精力,以期研制出可以模拟人脑思维、低耗、高效的生物计算机。用蛋白质制造的计算机芯片,存储量可以达到普通计算机的 10 亿倍。生物计算机元件的密度比大脑神经元的密度高 100 万倍,传递信息的速度也比人脑思维的速度快 100 万倍。其特点是可以实现分布式联想记忆,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人和动物的学习功能。它是一种有知识、会学习、能推理的计算机,具有能理解自然语言、声音、文字和图像的能力,并且具有说话的能力,使人机能够用自然语言直接对话,它可以利用已有的和不断学习到的知识,进行思维、联想、推理,并得出结论,能解决复杂问题,具有汇集、记忆、检索有关知识的能力。

(5)神经计算机

神经计算机,是模仿人大脑的判断能力和适应能力,并具有可并行处理多种数据功能的神经网络计算机。与以逻辑处理为主的计算机不同,它本身可以判断对象的性质与状态,并能采取相应的行动,而且它可同时并行处理实时变化的大量数据,并引出结论,神经计算机将类似人脑的智慧和灵活性。2020 年 9 月 1 日,浙江大学联合之江实验室共同研制成功了我国首台基于自主知识产权类脑芯片的类脑计算机,其包含 792 颗浙江大学研制的达尔文2代类脑芯片,支持 1.2 亿个脉冲神经元、720 亿个神经突触,与小鼠大脑神经元数量规模相当,典型运行功耗只需 350~500 瓦,是目前国际上神经元规模最大的类脑计算机。
 

注:有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谢谢~

### 计算机视觉系统的历史与发展概述 #### 起源 计算机视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Larry Roberts撰写了关于计算机视觉的第一篇博士论文[^1]。在这项研究中,Roberts探讨了一个简化的视觉世界模型,在这个世界里物体由基本的几何形状组成,目标在于使机器能够识别并重建这些简单图形。 #### 发展阶段 随着技术进步与理论创新,该学科经历了多个重要发展阶段: - **早期探索期 (1970s - 1980s)** 在这一时期内,研究人员开始尝试构建更复杂的图像分析方法技术框架来解决实际问题。例如边缘检测、纹理描述符以及特征匹配等基础工具逐渐形成,并应用于机器人导航等领域。 - **成熟成长期 (1990s - 2000s)** 随着计算能力增强个人电脑普及化趋势加剧,更多高效能硬件支持下使得复杂度更高的算法得以实现;同时互联网兴起也促进了大规模数据集共享交流机制建立,进一步推动了模式识别等相关子领域的发展壮大。 - **深度学习革命 (2010年至今)** 自从卷积神经网络(CNN)取得突破性进展以来,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迅速成为主流解决方案之一。这类模型不仅大幅提升了各类任务性能指标水平线,而且降低了人工设计特征工程的工作量,从而开启了新一轮技术创新浪潮。 #### 当前应用现状 如今,计算机视觉已经广泛渗透到了各行各业当中,包括但不限于自动驾驶汽车、医疗影像诊断辅助系统等方面的应用实例层出不穷。它旨在模仿生物体如何感知周围环境的方式——即利用摄像头其他传感装置获取外界信息输入给电子设备加以解析处理,最终达到理解解释视图内容的目的[^2]。 ```python import cv2 img = cv2.imread(r'D:\lena.jpg') cv2.imshow('Hello, world!', img) cv2.waitKey() cv2.destroyAllWindows() ``` 这段Python代码展示了读取一张名为`lena.jpg`的照片文件并通过OpenCV库显示出来的一个简易例子[^4]。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六哥』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