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解读 |《桑黄裂蹄针层孔菌的发酵培养、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出版日期:2021年

发表刊物:《中国食用菌》

论文作者:马传贵,张志秀,孙思胜,钟耀强

桑黄裂蹄针层孔菌(Phellinus linteus)作为珍贵药用真菌,在传统医学中应用历史悠久,现代研究也证实其具有多种生物活性。鉴于其野生资源稀缺,对其发酵培养等方面的研究成为热点,有助于提高产量、拓展应用。

本文对《桑黄裂蹄针层孔菌的发酵培养、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这篇论文研究进行解读。该论文聚焦桑黄裂蹄针层孔菌,详细阐述其发酵培养、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等方面,为进一步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图片

桑黄裂蹄针层孔菌

裂蹄针层孔菌寄生于桑科白懂桑树干及杨树、柳树、桦木等植物,在亚洲、美洲和非洲均有分布。在中国,其药用历史可追溯至汉代,《神农本草经》就有记载,后在《本草纲目》等典籍中也被提及。2020 年被列入“中药”行列,具有调节血糖、改善血液循环、保肝、增强免疫等多种药理活性,如对肿瘤、炎症、氧化应激、高血脂症和糖尿病等疾病均有作用。

桑黄产品生产有野生子实体、栽培子实体、液态发酵、固态发酵 4 种类型。我国野生桑树桑黄年产量在 1995 - 2002 年为 2 - 3t,后因产量低潮期及新种发表等因素有所波动,未来新产地发掘和人工栽培有望提升产量。

发酵条件优化

  • 物理因素

    众多研究致力于优化发酵条件。Lee 等固体培养试验发现,乳糖浓度 29.7g·L⁻¹、温度 26.2℃、pH 5.2 时菌丝生长速率最快;丁兴红等以桑黄多糖产量为指标,确定葡萄糖为最佳碳源、大豆蛋白胨为最佳氮源,接种量 6%、初始 pH 6.0、温度 28℃、转速 180r·min⁻¹,并发现发酵瓶中加玻璃珠可促进菌丝生长。

  • 化学成分与植物激素

    植物激素和化学成分对菌丝生长和多糖合成有促进作用。Lee 等提出含果糖 40g·L⁻¹等成分的最佳发酵配方;Wang 等也有不同的优化配方。此外,萘乙酸、吲哚 - 3 - 乙酸、NaCl 等会影响桑黄形态和多糖积累。

化学成分

  • 多糖

    多糖是桑黄裂蹄针层孔菌子实体主要成分,多为水溶性杂多糖,如甘露糖、半乳糖等。Kim 等分离出的酸性蛋白多糖由 72.2%多糖和 22.3%蛋白质组成,菌丝体中蛋白质、多糖等含量高于子实体,且菌丝体和发酵液中多糖成分与子实体不同。

  • 黄酮、吡喃酮和呋喃

    已分离出 35 种相关化合物,包括黄柏属 A 类等黄酮类、黄绿二聚体 A 等吡喃酮类、黄褐属 A 等呋喃类化合物,还有柚皮素等新发现的化合物。

  • 其他化学成分

    还含有 7 - 甲氧基吲哚 - 3 - 羧酸甲酯等吲哚衍生物,以及阿魏酸、丁香酚等成分。

生物活性

  • 抗肿瘤活性

    1968 年就发现其对小鼠肉瘤细胞有抑制作用,此后大量研究表明对肝癌、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等癌细胞均有抑制效果,且桑黄多糖的抑制作用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还能调节相关细胞因子。

  • 抗氧化活性

    桑黄及其组分可用于治疗自身免疫疾病,其菌丝体培养液中分离出的 hispidin 及其二聚体等物质和提取的多糖均有较强自由基清除能力和抗氧化活性。

  • 免疫调节活性

    能刺激淋巴细胞反应,调节 T、B 细胞功能,如诱导 T 淋巴细胞增殖、激活 B 细胞等,也有部分多糖对活化的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有免疫抑制作用。

  • 降血糖活性

    从菌丝体培养物中纯化的多糖可预防雌性非糖尿病小鼠糖尿病发生,还能通过多种机制发挥抗糖尿病功能,降低糖尿病患者血糖和相关酶活性。

  • 其他生物活性

    在古代中医临床用于血液病治疗,还具有抗病毒、抗诱导突变和改善肝功能等功能。

结论

桑黄裂蹄针层孔菌在多方面生物活性突出,但传统用途与现代药理关系、抗肿瘤与其他药理关系需进一步阐明,临床研究也需加强,同时应标准化加工及提取方法,研发新药和食品。 

★ 本文章由千济方桑黄医学研究院整理,仅供学术交流,欢迎指正。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