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丝网印刷机控制系统主要按照该工艺设计需求,对系统进行工艺分析、硬件和软件的设计,通过调试和仿真达到设计工艺的要求,满足设计的需求。系统主要通过可编程控制器控制方式进行设计,在分析该系统的工艺要求基础上,提出详尽的控制策略和总体设计思路。系统主要由三菱FX2N可编程控制器、传感器检测单元、伺服电动机执行机构等组成,系统分为总体设计、硬件图纸设计、软件流程及程序设计以及仿真设计等。在总体设计中对系统工艺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总体设计的思路;在硬件设计中重点对PLC及其他接线进行详细设计和分析;在软件设计中,重点对程序流程进行分析,并完成软件程序设计。
关键词:丝网印刷机;可编程控制器;仿真设计
Abstract
The control system of the screen printing machine mainly according to the process design requirements, carries on the process analysis, hardware and software design to the system, achieves the design process requirements through debugging and simulation, and meets the design requirements. The system is mainly designed by PLC control mod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rocess requirements of the system, the detailed control strategy and overall design idea are proposed. The system is mainly composed of Mitsubishi FX2N programmable controller, sensor detection unit, servo motor actuator, etc. the system is divided into general design, hardware drawing design, software flow and program design, simulation design, etc. In the overall design, the system process is analyzed in detail, and the overall design idea is proposed; in the hardware design, the PLC and other wiring are mainly designed and analyzed in detail; in the software design, the program flow is mainly analyzed, and the software program design is completed. Through simulation design and debugging, the system design has achieved the basic control requirements of the design, the control logic is clear, and the function realization meets the process requirements.
Key words: screen printing machine; PLC; simulation design
目 录
摘 要 3
Abstract 4
第1章 绪论 6
第1节 课题设计的背景 6
第2节 丝网印刷机的内容 7
第3节 系统设计的创新点 7
第2章 丝网印刷机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 8
第1节 丝网印刷机的工艺分析 8
第2节 系统的方案比较及选择 9
第3节 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 11
第3章 丝网印刷机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12
第1节 可编程控制器的选型 12
第2节 伺服电动机的选型 13
第3节 伺服驱动器的选型 14
第4节 可编程控制器的接线图设计 14
第5节 伺服电机的接线图设计 15
第6节 系统控制面板的设计 16
第4章 丝网印刷机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18
第1节 I/O点的分配设计 18
第2节 编程软件的介绍 19
第3节 程序流程图的设计 20
第4节 程序的设计 21
第5章 丝网印刷机控制系统的触摸屏设计 25
第1节 触摸屏程序设计的过程 25
第2节 系统的联机调试 29
总结 30
参考文献 31
致谢 32
第1章 绪论
第1节 课题设计的背景
在印刷行业,丝网印刷机的应用比较广泛,主要由于丝网印刷机的基板大小以及该形状在使用过程中没有限制,并且能够适应油墨,对印刷的油墨层厚度可以进行调节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丝网印刷主要的工艺是将丝状物绷在框架上,然后通过各种制作网版进行印刷。本系统设计主要对丝网印刷机进行工艺设计、硬件设计以及软件程序设计,在原有工艺基础上进行设计,达到自动化控制的工艺设计要求。系统设计需要进行工艺设计分析、总体控制思路设计。并且进行硬件、软件以及仿真调试设计。按照设计要求,采用可编程控制器进行系统的设计。在以往使用的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系统中,由于设计线路复杂、现场故障率高、维修困难以及系统的升级改造需要大量更改线路等缺点,无法满足系统自动化控制的基本要求。现代社会自动化发展,可编程控制器和单片机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可编程控制器是专门为工业现场的控制而设计,越来越受到工业的欢迎。
第2节 丝网印刷机的内容
丝网印刷机是印刷领域中使用比较广泛的设备,丝网印刷机按照不同的承印物形状分为两类:平面印刷和曲面印刷。丝网印刷具有如下特点:
(1)适应性强。可以在多种形状的表面上进行丝网印刷。丝网印刷还可以在不同材料的承印物上进行印刷,比如:硬物、软物都可以。
(2)墨层相对比较厚实,有明显比较强的质感和立体感。丝网印刷墨层相比于其它方式的墨层厚度,印刷立体质感和质量都很好,这是该印刷方法的优点。
(3)可忍受强光,光泽靓丽。因为漏印是丝网印刷的一大特点,所以可以使用不同颗粒大小的颜料进行印刷,例如:浆料,粘结剂。此外,油墨调配方法简单也是丝网印刷的一大特性,比如,可以在油墨中直接放入耐光颜料合理进行调配就可以使用。
(4)印刷面积大。丝网印刷可以进行大面积的印刷,现在最大幅度可达到3米×4米,但事实上可印刷的面积不仅限于此,它可以印刷更大的面积。
丝网印刷机的基本结构如下图所示。
图1-1 丝网印刷机结构图
第3节 系统设计的创新点
本系统设计主要在原有丝网印刷机的系统基础上进行PLC系统的设计,设计出适合工艺要求的高性能,高可靠性,线路简单的电气控制系统。按照丝网印刷机的控制设计内容,对丝网印刷机进行系统的设计,系统设计主要包含了总体工艺分析设计,系统的硬件图纸设计以及软件设计,系统的调试设计等。本设计的创新点为采用可编程控制器作为控制单元,对系统进行了设计,大大提升了系统的可靠性,并减小繁琐的线路,通过可视化设计,实现印刷机的相关参数设置和状态监控。
第2章 丝网印刷机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
第1节 丝网印刷机的工艺分析
丝网印刷机的基本工艺是将带有图案的模板,按照工艺的要求附在丝网上,通过油墨的渗透过印版的基本原理进行印刷,对于丝网的材料,一般由特质的尼龙、玻璃、聚酯等材料进行制造。在印刷过程中,将承印物放置在带有模板的丝网之下,丝网印刷的油墨在刮墨刀的挤压下在丝网中穿过未堵塞的网孔,从而达到图案印刷到承印物的目的。在丝网的模板上,一些不需要印刷的部分的小孔将封住,不能使颜料通过丝网,而对于有图像的部分,将通过小孔渗透,穿过油墨在承印物上留下印刷的痕迹。丝网印刷的机构主要由以下部分组成。
图 2-1 丝网印刷机的工作原理图
丝网印刷机的主要结构一般分为:大臂升降结构、应刷工作台、印刷机构、印物定位、网版加持以及网台距调节、气动部分、电动部分和电气控制部分。通过该原理图可知,如下分析:
(1)首先通过伺服电动机进行动力传递,刮刀在动力传递过程中进行油墨挤压和丝网印版挤压,使丝网印版和承印物之间形成一条压印线,因为丝印网具有张力,对刮刀产生一个回弹力,所以丝网印版除压印线外都不与承印物相接触。
(2)油墨在刮刀的挤压力的作用下,通过网孔,从压印线漏印到承印物上。在印刷过程中,丝网印版与刮刀做相对运动,而丝网在印刷过程中,不断处于变形和回弹状态。
(3)刮刀在完成单向印刷后与丝网印版同时脱离承印物返回,进行回墨操作,则完成一个印刷循环。
第2节 系统的方案比较及选择
通过丝网印刷机控制系统的设计要求,需要进行控制方案的设计和选择,控制方案的选择主要考虑现场的应用环境、系统的功能要求以及经济成本的投资考虑等进行分析。系统设计的要求务必做到控制稳定、适应现场工业环境、并且能够为后期升级改造提供空间。控制方案的选择直接关系到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功能实现的完整性以及控制方便快捷,为后期的系统升级改造留有空间,并且能方便进行系统的改造升级。最主要的是系统控制方案直接关系到项目设计的成本和开发周期,下面对常用的系统控制方案进行优缺点的分析并进行比较,选择出适合本系统的控制方案[7]。
(1)继电器-接触器系统方案
对于继电器-接触器的控制方案,在早期的系统控制中应用比较常见,主要由外部按钮、检测开关、继电器、接触器等低压电器元件组成,通过现场的工艺对这些低压电器元件进行图纸设计和组装,实现某一特定工业环境下的控制系统要求。控制方案主要应用于控制要求简单、无需升级改造、工艺简单明确的场合。控制方案硬件成本较低、线路复杂、电器元件接线较多。并且由于接线复杂,故障发生几率较高,而且在现场排查故障的困难比较多,后期维修成本高,最终造成经济损失。对于控制工艺复杂,精度要求高的场合,由于接线异常复杂,并且对系统要求的某些功能无法实现,所以继电器-接触器系统方案就显得无能为力。
(2)单片机系统方案
单片机的功能比较强大,能够应对现场各种控制功能,控制精度高,自动化程度也高,而且能够根据现场的工艺要求,实现各种功能,达到控制的工艺目的。单片机在进行研发设计时,单片机系统方案对现场的抗干扰要求比较严格,扩展性能比较差,不能适应于作业恶劣的工业环境,后期系统升级困难。所以按照本系统的设计要求,需要为后期升级改造留有空间,因此单片机系统方案无法满足本系统的工艺要求,故此方案不作考虑。
(3)可编程控制器系统方案
可编程控制器的开发设计本身是针对工业控制环境的特定要求而研制,可编程控制器结合当前研究最新成果,特别是计算机的技术发展、通信技术发展、传感器应用发展等领域的研究,都可以通过可编程控制器的特定功能模块得以实现。面对复杂的工业环境,可编程控制器设计最初,就考虑抗干扰能力性能、高可靠性能、高稳定性能等,所以可编程控制器的应用比较广泛。如果现场工艺发生改变,完全可以对程序进行修改和功能增加,二次开发比较容易,在硬件设计时,需要按照要求进行外部输入输出余量保留,为后期改造升级提供诸多方便。对于可编程控制器的大量普及和应用,本次设计就考虑采用可编程控制器作为总控制单元,进行该系统的工艺设计。
第3节 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
对于丝网印刷机控制系统设计,采用的可编程控制器型号为FX2N-48MR,采用外部限位开关进行各种动作的限位输入,采用外部按钮进行上升下降操作、启停控制操作、方式选择操作等,对于外部输出包括伺服电机的运行输出、电磁阀的输出以及原点指示输出等。对丝网印刷机进行了总体设计,在分析丝网印刷机的工作过程基础上,对控制系统的工艺要求进行了分析,确定了控制的任务,选定了可编程控制器的控制方案,并且多该设计进行了总体设计方案的设计。该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如下图所示。
图2-2 总体设计方案框图
第3章 丝网印刷机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第1节 可编程控制器的选型
可编程控制器在市场上应用比较多,可编程控制器可以解决工业现场各种问题,包括现场逻辑控制功能、数据处理功能、通信功能以及过程控制的实现功能等。可编程控制器采用专用的程序编译软件,通过该软件的组态设计、工艺程序设计等方法,帮助完成工业控制现场的各种复杂的工艺,能够实现工业现场的各种通讯,和互联网进行数据交互,达到客户的要求。可编程控制器具有高可靠性、高稳定性、扩展性强等优点,成为当前工业发展的主力产品。在三菱公司生产的小型PLC中,常用的有FX系列产品,FX系列PLC的应用场合较多,该可编程控制器使用的功能强大,能够实现较为复杂的控制功能,编程的指令比较丰富,能够实现PID控制功能和PTO脉冲输出功能以及高速计数器功能等。通讯方式比较多,通过自由口通讯方式可以使用编程电缆进行程序的下载和上传。通过程序编译组态,可以实现设备与设备之间的MODBUS通讯和USS通讯,通过通信端口进行硬件连接。FX系列可编程控制器的功能模块比较丰富,有常用的DI/DO模块,AI/AO模块,通信模块,高速计数模块等。CPU的类型也比较多,包含16MR-128MR,每个CPU型号的程序处理能力各不相同,等级越高,处理的能力越强。
按照系统的设计要求,采用三菱FX2N可编程控制器作为系统的控制单元,完成系统的设计。本系统选择的FX2N-48MR型号,外部输入端子为24个,外部输出端子为24个,采用的工作电源为AC220V[12],采用的编程软件为GX-Developer。产品如下所示。
图3-1 FX系列可编程控制器
第2节 伺服电动机的选型
伺服电动机在工业应用控制中比较广泛,经常应用于数控机床、伺服机械手、工业机器人等场合。伺服电动机在伺服控制系统中作为执行单元,承担着机械结构的动力输出,伺服电动机属于高精度的脉冲控制输出的位移电动机,通过伺服驱动器控制,输出脉冲信号对伺服电动机进行旋转,脉冲信号的数量决定伺服电动机的旋转角度,脉冲的频率决定伺服电动机的旋转速度。伺服电动机的旋转角度和旋转速度与脉冲的个数和脉冲的频率有关,而且成正比例输出的关系。伺服电动机的旋转方向和该伺服电机内部的绕组相序有关,在具体应用时,通过伺服驱动器发送脉冲单元,来控制伺服电动机的速度频率和具体的位移和方向。伺服电动机自带编码器,通过编码器反馈给伺服驱动器或控制单元,能够形成闭环控制功能,通过编码器反馈,可以提高伺服电机的速度精度和位移精度,旋转编码器具有高分辨率,旋转一周可输出高精度的脉冲给控制单元。工业生产中,伺服电动机的使用非常广泛,特别是需要高精度加工行业,比如机床行业、伺服机械手行业、机器人行业等,都要用到伺服电动机进行执行单元的驱动控制。
伺服电动机输出的转速和位移与伺服驱动器输出的脉冲数量和频率有关系,而伺服电动机的方向与伺服驱动器的脉冲方向有关系,伺服电动机的编码器反馈值输出到伺服驱动器或控制单元,可以提高伺服电动机的旋转精度和位移控制精度。按照伺服电动机的基本原理,该输出的角位移和伺服驱动器的脉冲数量成正比例关系,该输出的转速与伺服驱动器的脉冲频率成正比例关系。伺服电动机控制带有编码器反馈,所以该控制属于闭环控制。伺服电动机对伺服驱动器发出的脉冲响应较快,启动加速和减速停止需要依靠伺服驱动器的参数进行保证。伺服电动机的调速范围较宽,可以每分钟旋转一万转以上。按照以上的伺服电动机特点说明,在进行伺服电动机的选型时,要注意四个关键的参数进行分析和选择,分别为步距角、伺服电动机相数以及保持转矩以及编码器线数选择。按照本系统的设计要求,对机械的控制精度和保持转矩,欲选用2相混合式伺服电动机。通过查询资料和手册,本系统设计选用的伺服电动机制造厂家为德普信公司生产的伺服电动机。具体型号为60EMA-06A,选择额定功率为0.75KW,额定转速为3 000 r/min,编码器线数选择2048PPR。
图3-2伺服电动机
第3节 伺服驱动器的选型
对于伺服驱动器的选择,主要按照伺服电动机的选择要求和系统的控制策略进行选择。伺服驱动器应用比较广泛,主要为伺服电动机输出脉冲,控制伺服电动机的方向、位移、速度。通过伺服驱动器的参数设置,可以对伺服电动机的启动方式、停止方式、运行曲线、转矩保护、堵转保护等进行设置,通过编码器参数设置,并通过闭环控制方式,可以提高伺服电动机的控制精度。伺服驱动器发送的脉冲信号,脉冲的多少决定了伺服电动机的位移,脉冲的频率决定了伺服电动机的转速,脉冲输出的相序决定了伺服电动机的旋转方向。伺服驱动器工作时,当外部的启动命令输入后,伺服电动机开始工作,并且按照规定的脉冲加速时间进行脉冲输出,伺服电动机开始运转。当外部启动命令断开后,伺服电机将按照规定的减速时间进行脉冲输出,直到伺服电动机停止运转。
按照本系统的伺服电动机的选型以及硬件设计思路分析,本系统的伺服驱动器输入电源为直流电源,电压等级为DC24V,系统对伺服驱动器的控制策略分析为通过可编程控制器输出的伺服驱动器启停命令、脉冲输出命令、方向选择输出命令,使伺服驱动器运行、停止。并且按照可编程控制器输出的脉冲命令进行脉冲的控制输出,按照方向命令控制伺服电动机的方向。
通过以上的控制策略分析,本系统选择的伺服驱动器为贝格达电机公司生产的DCSF-C型伺服驱动器。该驱动器的控制精度比较高,有多种控制方式,比如速度控制、位置控制、转矩控制等。通过编码器的接入设置,可以形成闭环控制。具体产品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图3-3伺服驱动器
第4节 可编程控制器的接线图设计
丝网印刷机的硬件进行选型,选用FX2N的可编程控制器进行系统的设计。并且完成了图纸的设计,包括PLC的设计,对步进电机和步进驱动器进行硬件设计,并且设计控制面板,达到控制的基本要求。可编程控制器的接线是系统硬件设计的重要部分,市场上各个品牌的可编程控制器接线原理基本相同,接线基本由电源接线部分、X输入接线部分和Y输出接线部分三部分组成。按照丝网印刷机控制系统的控制策略和总体设计方案,已经明确了可编程控制器的输入部分和输出部分,选用的电源电压为AC220V,因此输入部分单元和输出部分单元的电压等级和电源电压等级相同,都为AC220V。本系统的硬件接线如下图3-4所示。
图3-4 可编程控制器接线图
本系统的输入电源端子为M和L+,分别接入直流DC24V电源的负极和正极,并且通过断路器进行电源的接通和断开。在DI输入部分,公共端分别为1M和2M等,该公共端需要接入电源的负极,对于输入部分的按钮等电器元件,对于输入的按钮,需要进行两端接线,其中一段和PLC的正极相连接,另外一端将接入PLC的DI端子内。如果按钮常开触点闭合后,可编程控制器相应的端子灯亮,表示了按钮接线正常。在进行DO输出部分,公共端子有1M、1L等,所有公共端子的M端与电源的负极接通,所有公共端子的L端与电源的正极接通。对于输出执行元件,比如线圈,线圈的一端从可编程控制器的输出端子接入,线圈的另一端与电源的负极接通,当可编程控制器输出点的指示灯亮,表示该回路有输出,线圈得电吸合。可编程控制器的接线要确保准确无误,电源不能接反,否则可编程控制器将无法进行工作。
第5节 伺服电机的接线图设计
伺服驱动器发送的脉冲信号,脉冲的多少决定了伺服电动机的位移,脉冲的频率决定了伺服电动机的转速,脉冲输出的相序决定了伺服电动机的旋转方向。伺服驱动器工作时,当外部的启动命令输入后,伺服电动机开始工作,并且按照规定的脉冲加速时间进行脉冲输出,伺服电动机开始运转。当外部启动命令断开后,伺服电机将按照规定的减速时间进行脉冲输出,直到伺服电动机停止运转。具体接线图如下图3-5所示。
图3-5 伺服电机及驱动器接线图
第6节 系统控制面板的设计
本系统设计需要进行控制面板的设计,控制面板主要进行按钮的布置和接线以及状态显示灯的接线等。对于丝网印刷机系统而言,按照可编程控制器输入及输出的电气元件,在控制面板主要设置手自动开关、通电及断电按钮、复位按钮、刮刀上升下降按钮、回墨刀上升下降按钮以及大臂上升下降按钮等。对于原点指示通过外部指示灯进行显示。如下图所示。
图3-6 控制面板图
第4章 丝网印刷机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第1节 I/O点的分配设计
按照丝网印刷机控制系统的工艺分析和控制策略要求,通过总体方案的确定,需要对可编程控制器进行I/O分配设计。本系统的I/O分配设计,数字量输入点为19个,数字量输出点为9个。按照此统计,具体的I/O分配如下表所示。
表4-1 X点分配设计表
X点地址
电气符号
功能
X0
SB1
开始通电按钮
X1
SB2
断电停止按钮
X2
SB3
手动开关
X3
SB4
自动开关
X4
SB5
复位按钮
X5
SQ1
大臂下限限位
X6
SQ2
大臂上限限位
X7
SQ3
刮刀上限限位
X10
SQ4
刮刀下限限位
X11
SQ5
左移限位
X12
SQ6
右移限位
X13
SB6
刮刀下降按钮
X14
SB7
运行按钮
X15
SB8
刮刀上升按钮
X16
SB9
回墨刀下降按钮
X17
SB10
回墨运行按钮
X20
SB11
回墨刀上升按钮
X21
SB12
大臂下降按钮
X22
SB13
大臂上升按钮
表4-2 Y点分配设计表
Y点地址
电气符号
功能
Y0
YV1
大臂下降电磁阀
Y1
YV2
大臂上升电磁阀
Y2
YV3
刮刀下降电磁阀
Y3
YV4
刮刀上升电磁阀
Y4
KM1
印刷接触器
Y5
KM2
回墨接触器
Y6
YV5
回墨刀下降电磁阀
Y7
YV6
回墨刀上升电磁阀
Y10
HL1
原点指示灯
第2节 编程软件的介绍
本系统设计采用FX2N可编程控制器作为控制单元,使用的编程软件为FX2N可编程控制器专用的软件GX-Developer。该软件安装必须在微软操作系统上,该软件能够完成程序的编译、特殊功能的建立和组态、程序的下载以及在线监控、通过界面可以启动和停止可编程控制器,对于工程技术人员来说,可以通过GX-Developer软件的帮助进行学习,可以对某些指令的具体应用方法和范例进行参考,当某功能块在在线中,发现报错误时,比如通讯功能块在报错误时,可以通过帮助进行错误代码查询,并解决错误。当进行新项目程序开发设计时,首先通过新建进行项目建立,然后弹出对话框进行CPU的型号选择。界面如下图所示。
图4-1 GX Developer软件编程界面
第3节 程序流程图的设计
本系统分为原点复位、手动控制和自动控制三部分设计。对每个部分进行流程设计。
(1)在原点复位程序中,按下原点复位按钮,大臂、刮刀以及回墨刀的下降电磁阀输出,直到碰触各自机械结构的下降限位开关后停止,原点复位结束。
(2)在系统手动控制中,按下相应的按钮,相应的电磁阀将动作,按下电机启动按钮,伺服电动机将开始运行。
(3)在系统自动控制中,按下系统运行按钮,首先各个电磁阀上升输出,直到大臂上升到位、刮刀上升到位、回墨刀上升到位后,电动机将输出。
图4-2 程序流程图
第4节 程序的设计
当X0输入时,将M0得电并自锁,表示当前上电。当X2输入时,将M1得电,表示手动状态。当X3输入时,M2得电并自锁,表示当前自动状态。当X4输入时,将M3得电并自锁,表示当前复位状态。程序设计如下。
当手动时,按下X21大臂下降输入按钮,或者在复位时,M4得电,或者在自动停止状态下M2断电,将输出Y0大臂下降输出;当X11限位到位时,或者M5接通时,或者X5接通时,将输出Y2刮刀下降输出。当X14印刷按钮输入时,或者在自动状态下,X10刮刀限位输入时,将输出Y4,并自锁,电动机运行。当手动状态时,X15输入或者X16回墨刀下降输入,或者在自动状况下,左限位到时,将输出Y3和Y6。
当M6接通时,在自动状况下进行T0延时输出,延时5秒。当X17输入时,将Y5输出,并且自锁。当在手动状态下,X20输入时,或者在自动状态下,X12输入时,将Y7输出并自锁。Y7为回墨刀上升输出。当M7输入时,将进行T1延时输出,延时时间为5秒。当在手动状态下,X22输入时,或者M3输入时,将Y1输出。程序如下。
第5章 丝网印刷机控制系统的触摸屏设计
第1节 触摸屏程序设计的过程
按照MCGSE触摸屏设计的工作流程,首先进行工程新建,按下MCGSE的图标,开始完成系统的设置,进行触摸屏的型号选择,按照触摸屏的类型,选择的型号为TPC7062KX的HMI,如下图5-1所示:
图5-1 MCGSE新建工程框图
通过该触摸屏型号的选择,开始进行设备组态、画面设计以及用户变量设计工作。首先进行设备组态,按照本系统设计,MCGSE触摸屏需要和三菱之间进行通讯,因此需要进行组态设计,在设备窗口新建通用串口父设备,然后按照驱动程序的选择,选择为三菱自由口设备。然后双击该设备,如下对话框:
图5-2 MCGSE的设备通讯组态
在该对话框里完成设备地址、设备属性、采集方式等设置。设置完成后,开始进行变量添加设置。如下对话框所示。
图5-3 设备通道添加对话框
通过该对话框,添加需要通讯的变量类型、数据类型以及通道地址等。按照程序的设计,添加M类型,并且选择位数据类型,选择通道地址和个数。确认后,再对变量进行命名,然后添加变量在用户数据库内,如下图所示。
图5-4 变量数据库
当数据库建立好后,开始完成画面的设计,在画面设计中,对画面的属性进行设置,包括画面名称、窗口标题以及窗口背景颜色等。设置完成后就可以进行画面编译,在画面编译过程中,会出现工具箱。该工具箱内可以完成位图插入、简单图形绘制、按钮添加、图表添加、以及趋势图曲线等添加。按照此工具箱的丰富功能,完成本设计的画面,如下图所示。
图5-5 画面编译图
当画面编译完成后,需要对该画面的指示灯、数据按钮等进行变量设计和动画设计,在MCGSE触摸屏的动画设置连接中,包括颜色动画、边线动画以及字符颜色动画,可以对对象进行水平、垂直以及大小的变化连接等,也可以设置可见度以及闪烁效果等[18]。对于本设计,动画连接如下:
图5-6 动画连接框图
当启动后,刮刀上升灯将变为绿色,停止后,刮刀上升灯将变为红色。表达式为“刮刀上升输出”。
第2节 系统的联机调试
对MCGSE触摸屏按照以上开发设计完成后,进行系统的联机调试,在联机调试过程中,需要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首先将MCGSE触摸屏程序下载到触摸屏内,通过以太网通讯可以完成,设置好计算机和MCGSE的IP地址,在运行环境中,选择联机下载,将程序下载到触摸屏内;
(2)其次将MCGSE触摸屏和可编程控制器之间进行通讯,按照通讯的驱动设置,选择通讯方式,设置好MCGSE的地址和PLC的地址,以及波特率相同。调试好每个变量之间能够相互交换信息;
(3)按照调试的方法,进行手动调试,将提前准备好I/O分配表格,对工艺程序流程图进行掌握,对每个分部功能进行手动调试。按下相应按钮,相应的执行元件输出。如果执行元件不输出,检查程序是否正确,将程序进入在线监控状态,通过监控表格,观察相应变量的当前状态,再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直到所有的手动调试成功[19]。
(4)再进行自动调试,按照工艺程序流程图的自动控制流程,对每一步的自动控制步骤条件进行熟悉掌握,进行自动调试。观察程序的在线监控状态,找出问题所在进行整改。直到所有的自动控制功能全部实现。
(5)当调试过程中有问题,将进行查询问题和解决问题,直到所有问题全部解决。
总结
本系统设计的丝网印刷机控制系统,主要的工艺为进行复位设计、手动设计以及自动设计等。设计中主要对该系统进行了总体工艺分析和控制策略设计。按照设计的策略对可编程控制器、驱动器进行了选型设计,并且完成了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在硬件设计中,首先进行硬件设计的分析,完成了变频器电路和PLC电路的设计,对变频器的参数设置进行了说明。在软件设计中,首先进行了I/O分配设计,对系统的程序流程图进行了说明,完成了程序的设计和分析,通过触摸屏仿真调试达到了设计的要求。通过系统的调试可知,系统设计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特别是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和工艺的保护功能完善。
参考文献
[1] 何克峰, 谢莎莎. 丝网印刷技术在纺织品中的应用[J]. 东方企业文化, 2012(10).
[2] 秦琴. 基于 PLC 控制的丝网印刷机电气控制系统的研制[D]. 中北大学, 2009.
[3] 刘阳君. 全自动多色丝网印刷机数字样机的研究与开发[D]. 华中科技大学, 2008.
[4] 汪宝荣. 丝网印刷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一)[J]. 印刷世界, 1995(4):16-19.
[5] 周浩. 网版印刷在包装业生机勃勃[J]. 丝网印刷, 2007(3):8-10.
[6] 余杰. 高速贴片机的 PCB 板高效传送装置的设计与研究[D]. 武汉理工大学, 2012.
[7] 天宇. 丝网印刷在组合印刷中的应用——访中国网印及制像协会理事长宋育哲先
生[J]. 今日印刷, 2006(1):13-15.
[8] 赵进红. 网版印刷常见故障及改进技术[J]. 网印工业, 2008(8):18-21.
[9] 张世煌. 全自动卷带式多色网版印刷机控制系统[J]. 丝网印刷, 2005(6):29-31.
[10] 赵振霞. 关于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稳定性措施研究[J]. 房地产导刊, 2014(7).
[11] 苏本来. 浅谈变频器的日常保养与维修[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4(14).
[12] 熊强. 基于 Qt 的示波器人机交互系统设计[D]. 电子科技大学, 2014.
[13] 刘贵彬, 谭冲, 李丹. 基于 PLC 控制的丝网印刷机[J]. 可编程控制器与工厂自
动化, 2013(12):41-43.
[14] 李丽荣. 基于 PLC 控制的凹版印刷机三电机同步的研究[J]. 科技广场,
2009(3):205-206.
[15] 葛锁良, 张瑞祥. 基于 PLC 的 4 色平台式丝网印刷机控制系统的设计[J]. 合肥
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36(8):915-918.
[16] 杨志谦. 军用地面雷达远程显示控制系统的实现[J]. 雷达科学与技术,
2001(1):26-30.
[17] 禹小姣. PLC 与计算机通讯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 青岛科技大学, 2012.
[18] 吴世勇. BOPP 薄膜厚度电气控制系统[D]. 东北大学, 2009.
[19] 杨剑, 袁浩. 基于三菱 Q 系列 PLC 工业生产控制系统的设计[J]. 实验室科学,
2010, 13(2):162-164.
致谢
经过此次的毕业论文设计,我从中学习和收获了很多。虽然整个过程较为艰辛,期间也产生过动摇。但在老师的指导和鼓励下,最终按时地完成了设计项目。所以,我首先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他不仅给我的论文研究指明了方向,还在论文写作期间给与了无尽的帮助。在此向老师说声:老师,您辛苦了!另外,我还要感谢陪伴在我身边的家人,是他们的理解和支持,让我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毕业论文当中。给我能够顺利的完成毕业论文提供了巨大的动力与帮助。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努力学习和工作,让自己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