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掩耳盗铃

上回提及范氏和中行氏在晋国其余四卿的强大压力下,彻底告别了晋国的政治舞台,消逝于历史长河之中。而他们的覆灭还为我们贡献了一则成语,据《吕氏春秋·自知》记载,范氏之亡时,有百姓得到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走,可那钟太大无法背起。于是便用椎去砸毁这钟,钟发出了“况然”之声,他担心别人听到声音来抢夺,就捂住自己的耳朵,心想不让别人听到就可以了,却不知自己也听不到了。

 

这故事究竟何意呢?原来,在春秋时期的晋国,政治斗争激烈,范氏败亡后,众人蜂拥至其家抄掠财物,致使家中一片狼藉。有一人姗姗来迟,只见满地破败,只剩些无价值之物。此人见状,不禁数落众人毫无公德与法纪,将财物洗劫一空,实在过分。正抱怨间,他突然瞥见院中吊着一口大钟。此钟为上等青铜所铸,在那个青铜堪比黄金的年代,其价值不菲,加之铸造工艺复杂,造型与图案精美绝伦,无疑是一件稀世珍宝。

 

此人顿时心生贪念,想着他人不识货,自己若将此钟敲碎卖钱,必能大发横财。然而,钟体庞大沉重,他使出浑身解数也无法挪动分毫。思索再三,他决定将钟砸毁后分批搬运。于是,他找来一把大锤,奋力向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震得他心惊肉跳。

 

此刻,他意识到钟声会引来他人,慌乱之中,他先是扑向大钟,试图用身体捂住钟声,但人小钟大,根本无济于事。此时,他想起母亲曾说过,声音过大时捂住耳朵便听不到,一试之下,果然在自己耳中,钟声减弱许多。他如获至宝,赶忙找来两个布团塞住耳朵,自以为万无一失,便放心大胆地继续砸钟。可钟声依旧远远传开,众人循声而至,他最终被当场擒获。

 

《吕氏春秋》对此评价道,只想不让别人听到而忽略自己听不到,实乃加倍愚蠢之举。这位既可怜又可笑的小偷,也因此为我们留下了“掩耳盗铃”这一成语,成为人们警示自欺行为的经典案例,让我们能从历史故事中汲取智慧,拓展生命的认知空间。接下来,既然说到三家分晋,且提及以赵简子为首的势力驱逐范氏和中行氏之事,那便不得不讲讲战国初期这位杰出人物赵简子的诸多事迹。

 

赵简子性格兼具果敢强势与温和宽厚的一面。在治理封地方面,他极具谋略。其封地亩制较国家常规标准大 1.4 倍,这一举措意义重大。农民在这片土地上能够收获更多粮食,同时缴纳的赋税相对减少,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吸引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投身农业开垦。不仅如此,他还对新开垦土地实行免税政策,尤其是对位于边区的大本营晋阳的百姓,给予格外的税收优惠。这种先进的田制理念后来被商鞅所借鉴,并在秦国得以推广,成为秦国崛起的重要经济基础之一,从历史发展的脉络来看,赵简子的这一改革无疑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总体而言,当时赵、魏、韩三家因田制较为宽松、租税较轻,且统治者开明节俭,赢得了民心,吸引众多百姓前来耕种。相比之下,田制严苛的范氏和中行氏率先走向灭亡也就不难理解。在用人方面,赵简子更是展现出非凡的气度与眼光。在那个官位被士族豪门牢牢把控的时代,平民百姓几乎没有晋升机会。然而,赵简子打破常规,秉持唯才是举的原则,不论出身贵贱,只要身怀一技之长,他都竭力招揽至麾下。

 

例如,鲁国的阳虎,此人在当时声名不佳,被视为狡黠多智且不安分守己,但赵简子却对他予以重用。阳虎深受感动,在赵简子对抗范氏和中行氏的斗争中,充分发挥自身才能,积极出谋划策、冲锋陷阵。在与郑国人运送军粮的战役中,他巧妙施展惑敌之计,并主动请缨担任先锋,其勇猛无畏的表现令人瞩目,充分彰显了赵简子用人的独到眼光和个人魅力。赵简子对待人才的胸怀极为宽广,对于曾在敌营效力的人员,如范氏和中行氏的下属,他摒弃偏见,明确将其视为自己人,这种包容的态度吸引了众多人才慕名而来,就连孔子也曾心动欲投其门下。

 

然而,孔子的求职之路却因意外受阻。彼时,赵简子诛杀了晋大夫窦鸣犊,窦鸣犊与孔子一样,坚守旧制,反对新兴贵族的政策变革,尤其对赵简子的用人及土地政策持有异议。孔子在前往晋国途中得知此事,心生兔死狐悲之感,认为自身理念与赵简子相悖,遂放弃求职,在黄河边发出无奈叹息后折返。

 

赵简子在用人奖惩方面也有鲜明原则。他对有功之人赏赐丰厚,毫不吝啬;对犯错之人,即便亲属也绝不姑息。他曾有两批极为珍视的白色骡子,此骡为胡人引进的稀有物种,不能繁殖后代。当得知手下爱将患病需骡肝医治时,他果断命人杀骡取肝,救了将领性命。此后,该将领在战斗中奋勇当先,率领 1400 名勇士冲锋陷阵,以死相报。而对于身边只知进献享乐之物却不举荐人才的侍从,赵简子则毫不留情将其处死,并沉入河中以儆效尤。

 

赵简子善于纳谏,从两件事可见一斑。一次攻打魏国时,他起初出于安全考虑,躲在敌军弓箭射程之外指挥,还以盾牌护身。下属直言其行为会令将士寒心,他立即认识到错误,撤掉盾牌,身先士卒站到射程内指挥作战,激励了士气。还有一次上山,下属皆脱衣推车,唯独阳虎扛戟唱歌拒不推车。赵简子指责其犯上,阳虎却大胆反问主子侮辱臣子的后果,指出这会导致智者不为其谋、辩者不为其使、勇者不为其斗,赵简子深受触动,不仅未惩罚阳虎,还下车道歉,与众人宴饮,并将阳虎奉为上宾。

 

在人才选拔上,赵简子求贤若渴。周舍主动求职,在门口苦等三天三夜终获接见。他虽自称只会记录赵简子过错,但赵简子却对其大为赞赏,认为其勇气可嘉,诚挚致歉并迅速录用。可惜周舍不久便离世,赵简子痛心疾首,感慨“百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众人唯唯诺诺,不如周舍之谔谔”,此语也成为“千人诺诺,不如一士谔谔”的典故来源,激励后人重视直言敢谏之士。在他的影响下,下属如车右少室周,为提升能力保护元帅,积极寻师访友切磋武艺。在与摔跤高手牛谈比赛连败后,少室周钦佩其技艺,主动向赵简子推荐牛谈接替自己车右之位,体现了良好的团队风气。

 

赵简子胸怀大志,积极开拓疆土,向北发展至晋国边远地区,建立军事重镇晋阳,此地位于今山西中部,成为日后赵国崛起的关键基石。在政治制度上,他大胆革新,摒弃传统分封制,采用属官制。官员因战功或才能受封后领取粮食俸禄,封地不再世袭,实现了管理权与产权分离,强化了自身统治权威,打破了贵族世袭特权,为后来吴起、商鞅变法提供了重要借鉴范例。

 

赵简子爱好体育运动,曾率众前往今河北石家庄一带打猎,此地当时为中山国,由白狄鲜虞族建立。打猎途中,他射中一只会说人话的中山狼,狼负伤逃窜,被墨家东郭先生所救。东郭先生将狼藏于袋中躲过赵家军追捕,但狼恩将仇报欲吃东郭先生,幸得一老者巧设计谋,骗狼再次入袋后将其打死,此后“中山狼”便成为忘恩负义之人的代名词。这一故事源自明代马中锡《中山狼传》等史料。

 

在现代考古发现中,山西太原市曾有一座热电厂在扩建时发现春秋时期墓地。起初施工方欲将其铲平,幸得考古学家奋力保护,他们手挽手以身体阻挡推土机,最终成功保住墓地。经发掘,这座古墓出土青铜器 2000 余件,墓主人正是赵简子,而太原市正是当年赵简子修筑晋阳之地,这一发现为研究赵简子及晋国历史提供了重要实物依据。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