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秋晚期的历史进程中,赵简子在政治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公元前 482 年,他参与了吴王夫差与晋定公的黄池之会,在这场诸侯争霸的重要会议上,各国为争夺盟主之位僵持不下。赵简子性格果敢且强势,在争持陷入胶着、天色渐暗仍未决出胜负时,他按捺不住,高声叫喊道:“天都黑了,怎的还争不出个结果?他姥姥的,不如我们回去整军备战,列阵死战,谁能战胜谁便是老大!”对于此次会盟的结果,不同史书有着不同记载,有说吴王夫差因忌惮赵简子的强硬态度,最终让晋国人先行歃血,也有说法是吴王夫差率先歃血。而成语“如火如荼”便源自决战前夜吴军阵营的盛大景象。
时光流转,公元前 475 年,赵简子离世,其位由儿子赵无恤继承。这一年意义非凡,被司马迁划定为战国的起始之年,自此,战国群雄的风云故事正式拉开帷幕,历史的车轮驶入公元前 5 世纪初期。数年后,吴王夫差在吴越争霸中走向败亡。当夫差被越王勾践逼至困境时,赵无恤秉持着一定的道义,特意派遣使者前往慰问。他说道:“当年黄池之会,我父与吴国人歃血为盟,结下友好情谊。如今吴王身处困境,我理应前去探望。”于是,使者艰难地穿过越国人的重重包围,进入姑苏城,与神情落寞的夫差交谈一番,尽到心意后才离开。
相较于父亲赵简子的强势,赵无恤在性格上显得更为柔和谦逊,不过这很大程度上源于他的出身。赵无恤的母亲出身极为低贱,在赵家地位低下,赵简子起初也未对他多加关注,日常甚至不让其上饭桌,极少理会他。
赵简子子嗣众多,在选择继承人时陷入了极大的困境,每个儿子似乎都各有优劣,令他难以抉择。恰在此时,姑布子卿出现了,此人虽在历史长河中声名不显,但在相术领域却是极为关键的人物,堪称相术行业的祖师爷。在 2000 多年前的战国时期,相术在人们眼中具有一定的权威性,相士的言论仿若专家论断。姑布子卿来自郑国,与赵简子私交甚笃。一日,他前来拜访赵简子,恰逢赵简子正因继承人之事苦恼不堪。赵简子听闻姑布子卿素有相人之能,便想让他帮忙参谋,于是召集儿子们前来。
一时间,屋内 sons 齐聚,从长子开始依年龄大小依次排列,人数众多,看得姑布子卿眼花缭乱。他定了定神,逐个审视这些公子,一边看一边捏骨相,却不断摇头。直至最后,他直言不讳地说道:“这些公子,竟无一人有担任卿大夫或将军的资质。”此语一出,如晴天霹雳,赵简子顿时惊愕万分,满心的期望瞬间落空,甚至对姑布子卿产生了不满。
然而,姑布子卿话锋一转,询问道:“我进来时,见一收拾柴火的年轻人,可是你的儿子?我观他骨相不凡,有成为上卿的潜质。”赵简子思索良久,才想起还有赵无恤这个儿子未曾露面。原来,因赵无恤出身低微,此前赵简子在考虑继承人时,压根没将他纳入范围。当下,赵简子赶忙命人唤来赵无恤。赵无恤抱着罐子进来,还以为是要添水,赵简子忙制止,告知他先生要为其看相。姑布子卿仔细摸了摸赵无恤的头骨、后脑与腮帮等部位,随后激动地起身赞叹:“此子乃真将军之相!其骨相异于常人。”这一情节在《史记·赵世家》中确有记载,正是姑布子卿的这一判断,让险些被埋没的赵无恤有了崭露头角的机会。日后,正是这个出身卑微的赵无恤,在关键时刻带领赵氏一族坚守晋阳城长达三年,成功抵御外敌,为赵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根基,成为赵国发展历程中的关键人物,深刻影响了晋国乃至战国的历史走向。
在晋国历史的关键时期,姑布子卿这位相术奇人在审视赵简子诸子时,独独对赵无恤青眼有加,认定他具备成为卿大夫与将军的非凡潜质。赵简子初见此景,心中难免泛起波澜,看着眼前这个因母亲身份特殊而地位低微的儿子,其母身为狄国之人且是俘虏,赵无恤的出身一直为家族所轻。尽管赵无恤生得眉宇间透着英气,外貌出众,但在传统观念里,私生子且母亲卑贱的他,能否担当重任仍充满未知。
不过,赵简子并非盲目之人,他深知相术之说虽有参考价值,但仍需实践检验。姑布子卿的出现,最大的意义在于让赵简子重新关注到了这个险些被遗忘的儿子。此后,赵简子开始留意赵无恤的言行举止,在深入考察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了他的过人之处,认定他极有可能是理想的继承人选。于是,在众多子嗣中,赵简子筛选出长子伯鲁和赵无恤作为重点考察对象。
按照宗法制的传统,嫡长子继承制占据主导地位,伯鲁作为正室夫人所生之子,本应拥有天然优势。然而,赵简子向来行事不拘泥于常规,在继承人问题上决心打破陈规。他精心撰写了一篇饱含人生智慧与为政心得的训诫之文,郑重地书写在竹板上,分别交予伯鲁和赵无恤,要求他们用心研读并牢记于心,三年之后进行考核。
时光匆匆,三年期满,赵简子对两人进行了突击测验。当被问及竹板上的内容时,赵无恤镇定自若,对答如流,且能深刻阐发其中要义。反观伯鲁,不仅回答得结结巴巴,而且对竹板的去向也全然忘却,想来早已不知遗落何处。而赵无恤则从容地从袖中取出竹板,原来三年间他始终将其带在身边,时刻温故知新。此轮测试,赵无恤显然占据上风。
紧接着,赵简子又组织了一场更为全面的考验。他先是与儿子们围坐论道,话题涉及人生哲理、军事谋略、治国方略乃至情感观念等诸多方面。在这场思想的交锋中,赵无恤展现出了卓越的见识与口才,思维敏捷,见解独到,侃侃而谈,远胜其他兄弟。随后,赵简子决定开展一场实战演练,将所有儿子带至恒山进行野外考察。
恒山,即北岳恒山,位于山西北部,此地在当时远离晋国经济发达的晋南地区,是狄人等少数民族的活动范围。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赤狄、白狄与晋国历经百年的征战,虽已式微,但残部仍在恒山往东北方向的区域活动,并于河北魏县一带建立了代国。恒山山势巍峨险峻,谷深壑幽,道路蜿蜒崎岖,关隘险要林立,宁武关、雁门关、平型关、飞狐关、倒马关等军事要地皆坐落于此,彼此相连,形成了一道坚固的防线,自古便有“天下之脊”的美誉,其战略地位至关重要,附近的悬空寺更是闻名遐迩,与五台山相距不远。
赵简子向儿子们宣称,自己在恒山之上藏有一个神秘的宝符,谁能率先寻得,必有重赏。实际上,这宝符背后隐藏的是赵氏家族的继承权。其他儿子听闻后,大多满心欢喜,只将其视为一场有趣的寻宝游戏,未能洞悉背后的深意,纷纷驾车前往恒山,兴致勃勃地展开搜寻。然而,恒山地域广袤,地形复杂,即便真有宝物藏匿其中,想要找到也绝非易事。众人在山中寻觅许久,却始终不见宝符的踪影,最终只得空手而归。
唯有赵无恤,凭借着敏锐的洞察力与对局势的深刻理解,成功找到了宝符。当赵简子询问他所寻得之物时,赵无恤并未急于展示,而是静静地伫立,目光远眺北方。在那个方向,代国的土地上生活着民风剽悍、英勇善战的少数民族。赵无恤深知,父亲一直对代国这片土地觊觎已久,其地理位置重要,资源丰富,是拓展赵氏势力的理想之地。
赵无恤沉稳地向父亲说道:“父亲,我已找到宝符。站在恒山高处,代国全境尽收眼底。凭借恒山的险要地势,若要攻取代国,犹如探囊取物。”赵简子闻言,心中大为宽慰,他深知赵无恤不仅聪慧过人,更有着远大的战略眼光与抱负,已然具备了领导赵氏家族走向辉煌的能力与潜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