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说到赵无恤拒绝了智瑶的要求,不愿意交出 100 里土地,当然智瑶是不会放过他的,赵无恤非常清楚这一点。于是赵无恤就收拾东西,避开锋芒,率领手下北驱四百里,退保晋阳。《战国策》这本史书当中有这么一句话,叫“赵无恤令车骑先至晋阳”。这就意味着当时已经有骑兵出现了,不过还是和车兵混合编制的,还没有成为独立的兵种。
赵无恤来了,晋阳城的真正主人来了。郊外的空气真好,他一边欣赏盆地山景,一边在城头检查工事。晋阳城的一个特点,那就是固城高池深,宫苑壮丽。坚固的几十米厚的城墙用夯土打造,中间还加固木桩石杵。而事实上,赵无恤来到晋阳的时候,更加深刻感到的是为民谋福利的好处。晋阳城的老百姓听说有人和自己的老大过不去,争着要出去剁了他,甘愿出战者甚众。可以说在这里比城墙更牢固的是人心,百姓心无二志,绝不会改变的民心拥护,城防坚固,仓库充实。
按说晋阳城近乎完美了,但是赵无恤很快发现,如果这里要长期守下去的话,守城用的弓箭不够用。一旦被围困,打起持久战,没多久就会弹尽粮绝。到时候光有个城墙有什么用?民心再稳固,也不能光挨打不还手,靠一双手来守城。于是赵无恤又把谋臣张孟谈叫来了,问他:“守城的家伙不够用怎么办?总不能让弟兄们扛着扁担往上冲吧?”张孟谈的回答很简单:“老大把晋阳城的房屋拆了就 OK 了。”
赵无恤开始还在想呢,你个败家子,我们老赵家两代人攒这点家当容易吗?好家伙,一来你就让我拆房子。旁边的张孟谈看出来了,老大有点不高兴,于是张孟谈就说了:“主公,当年董安于修筑晋阳城,用荻蒿的主干来做墙骨,用铜柱来替代木桩。现在咱们把房子给拆了,把荻蒿杆给挖出来,再把铜柱卸下来给化了,正好能拿来做箭杆、做兵器。”果不其然,房子拆了以后,正如张孟谈所说的,都是可以来做兵器的原料。
赵无恤乐了。您看看,这可能是历史上最令人愉快的一次强拆了,而且拆的是自己的房子,晋阳这个地方是天生的战地和攻守之地,是最招人打的地方。在后来的 1400 年中,这里一直是万人血战的中心,是个血肉绞杀场。比如从汉朝开始,这里一直是抵抗匈奴等异族的前线堡垒。到了西晋末年,刘琨喋血保卫晋阳,抵御匈奴入侵,坚持的时间长达 9 年。后来刘琨在这个地方战败而死,直接导致了五胡乱华,整个北方群魔乱舞,人民涂炭。
到了隋朝以后,这里的战略意义也体现出来了,被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誉为龙兴之地。这爷俩就是从晋阳发家起兵反隋的,不管抵御突厥、政府军还是农民军,都依托在这里,什么都可以丢,但晋阳城不能丢,而李世民也号称晋阳公子。再到唐朝的安史之乱,这里又成为政府军和叛军的争夺场,政府军大将李光弼被围在这个地方。凭借晋阳城坚固的城池挖地道出击,并用抛石机轰砸,坚守晋阳城 50 多天,歼灭敌军史思明部 7 万多人,最后解围,扭转全国的战局。
到了唐末的乱世,五代十国,这里又出了好几个割据皇帝,走马灯似的乱换,也是依托晋阳。向西边攻打长安,向南横扫中原。到了宋朝初期,赵匡胤、赵光义两个皇帝先后亲征这里,赵匡胤顿挫无功,折锐而返。而赵光义动用现代化的工程器械,以负重高达 90 斤的抛石机、射程达 3 里的弩箭猛轰晋阳。甚至还出现了急速发射的弩箭,火药兵器也开始运用,赵光义则亲自冒着箭雨来督战。
这场血战打得艰苦惨烈,守城的一方是北汉主刘继元,他在这里足足坚守了 5 个月之久,可见晋阳城之雄坚。在当时,宋军的抛石机日夜轰击晋阳城垣,以至于城墙伤痕累累,城头就几乎没有完整的地方。好几万个弓弩手就列阵在城下,一个多月时间,昼夜不停向城里射箭,那箭雨就像飞腾的蝗虫一样压向晋阳。一次拨付的几百万支箭,在片刻之间就会射得干干净净。而插在城头的箭就像刺猬的毛刺一样,新的箭都没有落脚的地方,而更多密集的流箭是飞过城头射到城里去了。守城的刘继元派人以 10 钱一支的价格向市民回收,就得到 100 多万支。在中国的战争守城史上,从来没有见过如此壮观惨烈的场面。
最后五个月以后,城中粮尽援绝,方才投降。余恨未消的宋太宗下令摧毁晋阳城,火烧水灌,彻底拉倒这一座千年名城,从此就画上了一个句号。令人感叹的是,当初建于赵姓人之手的晋阳城,最后也毁在赵姓人手里了。正所谓从哪来到哪去,生于泥土而归于泥土。
赵无恤来了,他是晋阳城真正的主人,而智瑶也随之而来,但他绝非善意的访客。此次前来,智瑶并非独自前来,还带了两个帮手,一个是韩家的首领韩康子(韩虎),另一个则是魏家的首领魏桓子(魏驹)。眼见这两个小弟即将闯荡江湖,智瑶便带他们出来见识世面,让他们瞧瞧自己是如何行事的。众所周知,智瑶聪慧过人,但不知他是否思考过,造物主赋予智慧的目的究竟为何?若无暇思索,那答案便是唯一的——智慧是用来造福人类的。若违背此道,那这智慧终将被收回,连带着生命一同消逝。
无论如何,智瑶还是来到了晋阳城,这里将成为他施展才华的最后舞台。智瑶自然不会放过任何表现的机会,双方兵力对比是 3:1。按照以往的作战经验,智瑶首选强攻,企图速战速决。然而,他要攻打的晋阳城在未来有着辉煌的战绩与悠久的历史,这无疑是个棘手的难题。当时的攻城武器远不及后世先进,虽说智瑶时代已有抛石机,但威力十分有限,不过是花拳绣腿、外强中干罢了。智瑶只能驱使智、魏、韩三家联军攻城三个月,昼夜激战,却毫无进展。
为何毫无进展?因为赵家首领已表明要凭借充足的粮草与坚固的城防打消耗战。智瑶的战术虽无错,但却难以攻克。原因在于他忽视了一点,世间有一种力量比城防更为坚固,那便是民心。可想而知,当时的攻坚战是何等艰难。火药是唐朝炼丹道士发明的,所以智瑶不可能命手下挖地道直通城墙根,炸塌城墙后再率军掩杀。当时也没有机关枪、迫击炮,攻城全靠士兵扛着梯子冲锋,攻城方伤亡惨重。
当然,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在城外搭建高台,高过城墙后俯攻。但倘若智瑶知晓晋阳城城墙的高度,便会打消此念。智瑶心急如焚,天天在晋阳城外向城内喊话:“小赵,赵大哥,兄弟我想死你啦!快出来,咱哥俩喝两盅,这可是国君的命令,我不敢不从。你出城来看看,我这儿有宝贝给你瞧,你把城门打开,兄弟给你送进去。”城墙上的赵无恤听后冷笑:“什么宝贝?不会又是一口大钟吧?”就这样,三个月强攻下来,收效甚微,眼见伤亡增加,智瑶不得不改变战术,由强攻转为围困。但围困就能奏效吗?若他知道晋阳城里的粮食储备,恐怕也会放弃此念。智瑶急得团团转,成天围着晋阳城徘徊。
终于有一天,他来到一座山下,只见泉流万道,滚滚向东,不禁心生感慨,喉咙也发痒起来。于是放声高歌,唱的大概是小河流水之类的内容。一曲唱罢,心情舒畅许多,数月的阴霾一扫而空。而就在此时,智瑶灵光一闪。任何人在困境中都可能灵光乍现,而聪明人不仅能捕捉到这一闪念,还能紧紧抓住。智瑶显然是个聪明人,而且是绝顶聪明之人,他牢牢抓住了这个机会。
智瑶返回晋阳城时,一路高呼:“有啦!有啦!我有办法啦!”他究竟有何良策呢?此时不妨插播一则广告,智瑶面对镜头微微一笑,说道:“破城有时就是如此简单。悬瓮山、晋水,无毒无害无副作用,纯绿色、天然无公害,健康之水,让百姓放心饮用!专业品质,专业治水,灌这水我看行!”这边智瑶有了主意,那边赵无恤则满肚子苦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