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分体式漆膜测厚仪的校准方法分享,通常校准流程需结合仪器说明书及相关标准(如 ISO 2808、GB/T 13452.2 等)进行操作:
一、校准前的准备工作
-
环境要求
- 校准需在稳定的环境中进行,避免振动、强磁场或温度剧烈变化(通常建议环境温度为 23±5℃,湿度≤85% RH)。
- 被测件表面应清洁、干燥,无油污、锈迹或涂层剥落等影响测量的缺陷。
-
校准工具
- 标准片(校准片):包含不同厚度的标准膜层(如 0μm、50μm、100μm、200μm 等),需定期溯源至计量机构。
- 校准板:通常为金属基底(如钢、铝),用于模拟被测工件材质,确保探头与基底的耦合效果一致。
- 酒精或清洗剂:用于清洁探头和校准件表面。
二、校准步骤(以磁性法 / 涡流法为例)
1. 开机预热与基础设置
- 接通电源,开机预热 5~10 分钟(确保仪器稳定)。
- 根据被测涂层类型选择测量模式:
- 磁性法:适用于钢铁等导磁基底上的非磁性涂层(如油漆、塑料)。
- 涡流法:适用于铝、铜等非导磁基底上的非导电涂层(如阳极氧化膜、漆膜)。
2. 零点校准(基底校准)
- 将探头轻压在无涂层的校准板(与被测件材质一致)表面,确保接触良好。
- 按下仪器的 “清零” 或 “校准” 键,直至显示值稳定在 0μm± 允许误差范围内(如 ±1μm)。
- 注意:若基底表面粗糙或有氧化层,需用砂纸轻微打磨后再校准。
3. 多点线性校准
- 使用不同厚度的标准片进行校准,建议选择 3~5 个校准点(覆盖仪器测量范围的低、中、高段)。
- 示例校准点:0μm(基底)、50μm、100μm、200μm、500μm。
- 操作步骤:
- 将标准片平整贴附在校准板上(模拟涂层与基底的结合状态)。
- 用探头测量标准片厚度,记录仪器显示值与标准值的偏差。
- 若偏差超出允许范围(如 ±3% 或 ±2μm,以仪器说明书为准),需通过仪器的 “线性校准” 功能调整:
- 输入标准值,仪器自动修正测量曲线。
- 重复校准直至各点误差符合要求。
4. 重复性与稳定性验证
- 选择某一标准片(如 100μm),在同一位置连续测量 10 次,计算测量值的标准差(重复性误差应≤仪器标称精度)。
- 间隔 10 分钟后,再次测量该标准片,验证示值稳定性(漂移应≤±2μm)。
5. 特殊场景校准(可选)
- 曲面测量:若被测件为曲面(如管道、型材),需使用配套的曲面校准块或在相同曲率的基底上校准。
- 多层涂层测量:若涂层包含底涂和面涂,需根据仪器功能(如 “多层模式”)分别校准各层参数。
三、校准结果记录与处理
-
记录内容
- 校准日期、环境温湿度、校准人员。
- 各校准点的标准值、测量值、偏差及修正结果。
- 仪器型号、标准片编号及有效期。
-
校准周期
- 常规校准周期为每半年一次,若仪器频繁使用或测量精度要求高,可缩短至每季度一次。
- 当仪器出现故障、摔落或测量值异常时,需重新校准。
-
不合格处理
- 若校准不合格,需检查探头磨损、连接线接触不良等问题,必要时返厂维修或更换部件。
四、注意事项
-
探头维护
- 避免探头尖端碰撞硬物,定期用酒精清洁表面,防止污渍影响磁场或涡流信号。
- 磁性探头若吸附铁屑,需用软布擦拭干净。
-
标准件管理
- 标准片和校准板需妥善存放,避免划伤、氧化或受潮,定期送计量机构检定。
-
操作规范
- 测量时需垂直按压探头,避免倾斜或滑动,确保耦合稳定。
- 对于粗糙表面(如砂型铸造件),需评估校准结果的适用性,必要时进行多点平均测量。
通过以上步骤可确保分体式漆膜测厚仪的测量精度符合标准要求。实际操作中需严格遵循仪器说明书,并结合行业规范(如汽车、航空航天涂层检测标准)进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