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蔬菜水肥一体化
蔬菜水肥一体化是一种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将农田水资源管理和肥料施用管理相结合的农业管理模式。它利用传感器、物联网技术等实时监测土壤水分含量、作物需水量、土壤养分含量等信息,再通过数据分析和算法模型精准计算水肥供给量,实现水肥供给的智能化调控。
具体来说,水肥一体化技术是将灌溉与施肥融为一体的农业技术。借助压力灌溉系统,将可溶性固体或液体肥料按照土壤养分含量及所种植作物的需肥规律和特点,配兑成肥液与灌溉水一起,准确地输送到作物根部土壤,满足作物生长所需。通俗地讲,就是按照作物生长发育需求进行全生育期需求设计,把水分和养分定量、定时、按比例直接提供给作物。
实施水肥一体化技术,要有水质好且符合微灌要求的固定水源以及完整的压力灌溉系统,适宜于有井、水库、蓄水池等固定水源,且水质好、符合微灌要求,并已建设或有条件建设微灌设施的区域推广应用。该项技术具有节水、节肥、省工、增产、增收、生态等六大优点,具有水肥同步、集中供给、一次投资、多年受益四大特点,适用于茶叶、蔬菜、水果等大田经济作物,主要应用于设施温室大棚、果园、露地瓜菜及经济效益较好的其他作物。
其技术要领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首先是建立一套滴灌系统。设计时要根据地形、田块、单元、土壤质地、作物种植方式、水源特点等基本情况,设计管道系统的埋设深度、长度、灌区面积等。水肥一体化的灌水方式可采用管道灌溉、喷灌、微喷灌、泵加压滴灌、重力滴灌、渗灌、小管出流等,忌用大水漫灌。
二是施肥系统。在田间要设计为定量施肥,包括蓄水池和混肥池的位置、容量、出口、施肥管道、分配器阀门、水泵肥泵等。
三是选择适宜肥料种类。可选液态或固态肥料,如氨水、尿素、硫铵、硝铵、磷酸一铵、磷酸二铵、氯化钾、硫酸钾、硝酸钾、硝酸钙、硫酸镁等肥料;固态以粉状或小块状为首选,要求水溶性强,含杂质少,一般不应该用颗粒状复合肥(包括中外产品);如果用沼液或腐殖酸液肥,必须经过过漏,以免堵塞管道。
四是灌溉施肥的操作。肥料溶解与混匀时,施用液态肥料不需要搅动或混合,固态肥料需要与水混合搅拌成液肥,必要时分离,避免出现沉淀等问题;施肥量要控制好,注入肥液的适宜浓度大约为灌溉流量的 0.1%,过量施用可能会使作物致死以及环境污染;灌溉施肥的程序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选用不含肥的水湿润,第二阶段施用肥料溶液灌溉,第三阶段用不含肥的水清洗灌溉系统。
二、蔬菜水肥一体化案例
(一)山东阳谷县案例
- 一个人管理 5 个蔬菜大棚,通过滴灌设施实现水和营养液自动传输到菜苗根部。
在山东省阳谷县安乐镇东大生态园的西红柿大棚内,工人赵华周一个人管理着 5 个蔬菜大棚,却丝毫不觉得累。他按下滴灌设施的启动键,水和营养液便通过喷滴管直接传送到菜苗根部。以前大水漫灌时,棚内湿度大,蔬菜容易得病,现在安装了滴灌施肥设施,水肥按时按量配比,大大降低了湿度和病虫害发生的几率。基地的生产负责人邓运成介绍,之前一个大棚需要两个人才能管过来,如今生态园基地内 120 个大棚,只需要 22 个管理人员,效率一下子提高了 10 倍。
- 安装滴灌施肥设施后,大大降低了湿度和病虫害发生的几率,效率提高了 10 倍。
滴灌施肥设施的应用,不仅提高了管理效率,还降低了湿度和病虫害发生的几率。阳谷县众多蔬菜种植户都安装了滴灌设施,智慧农业的飞速发展,得益于农业科技的支撑。水肥一体化技术给传统农业灌溉注入了智慧血液。
- 谷丰源育苗基地轻点鼠标即可实现喷头喷水,蔬菜会 “说话”,大棚温度等异常会提醒。
同样受益于水肥一体化应用的还有谷丰源育苗基地,在这里,只要轻点鼠标,安装在大棚内的喷头就会喷出水花,生长在 PVC 管道里的蔬菜立马开始享受 “淋浴” 服务。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现在基地里的蔬菜都会 “说话” 了,大棚温度高了会提醒,土壤温度低了会通知。
(二)福建惠安县案例
- 惠安县雄恩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与福建蜂窝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设农业物联网及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
惠安县雄恩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于 2013 年 9 月 24 日,位于福建省惠安县。此次申报了省级专项资金补助项目,与福建蜂窝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设了农业物联网及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引进现代农业新型灌溉技术,解决了人力灌溉繁琐、不及时灌溉或者过量灌溉等问题。
- 解决了人力灌溉繁琐、不及时灌溉或者过量灌溉等问题。
基地地瓜种植园有两百多亩的规模,灌溉系统多达几十个阀门控制,抽水系统输送能力有限,每次喷灌八亩左右的面积,全场灌溉一次,需要管理人员来来回回不断的开关阀门,控制转换灌溉区域,操作十分繁琐,工作效率又很低,转换也很不方便,灌溉全凭经验,不能根据作物需求实现精细灌溉。智能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的安装,有效解决了这些问题。
(三)甘肃定西市安定区案例
- 内官营镇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发展 “水肥一体化” 种植,破解传统农业弊端。
蔬菜产业是定西市安定区内官营镇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名片,随着标准化规模不断扩大,水肥利用化程度不高、土壤板结盐渍化等传统农业弊端逐渐凸显。为有效破解这些难题,内官营镇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发展 “水肥一体化” 种植。
- 工作人员打开开关后,水肥滴向作物根系,实现智能控制。
工作人员打开滴灌系统泵房里的开关后,系统立即开启,水肥滴向作物根系。目前,水肥一体化的滴灌管道已铺满整个地块,其间自动化智能水肥一体设备,随着种植的进行正在运转,不见农户在田间忙碌的身影,农户轻触控制按键,就可以完成灌溉与施肥任务。
- 该示范田建设了泵房和铺设大量管道和滴灌带,投资 250 余万元。
该示范田根据地形、田块、单元、土壤质地、作物种植方式和水源特点等基本情况,投资了 250 余万元建设滴灌水肥一体化设施,建设了 1 个泵房和铺设了 6300 余米硬管、1.7 万余米软管和 73.3 万余米滴灌带。
三、蔬菜水肥一体化的优势
(一)资源高效利用
- 精准施用,减少养分和水资源的浪费,提高利用效率。
蔬菜水肥一体化技术能够实现精准施用,通过实时监测土壤水分含量、作物需水量、土壤养分含量等信息,精准计算水肥供给量,将水和肥料准确地输送到作物根部土壤。这种精准施用的方式大大减少了养分和水资源的浪费,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例如,在山东阳谷县安乐镇东大生态园的西红柿大棚内,工人通过滴灌设施实现水和营养液自动传输到菜苗根部,水肥按时按量配比,大大降低了湿度和病虫害发生的几率,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
- 避免肥料施在较干表土层引起的挥发损失等问题,节约氮肥且有利于环境保护。
传统的施肥方式容易导致肥料施在较干表土层,引起挥发损失等问题,不仅浪费了肥料,还对环境造成了污染。而蔬菜水肥一体化技术可以将肥料溶解在水中,通过滴灌、微喷等方式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土壤,避免了肥料的挥发损失,节约了氮肥。同时,这种施肥方式还可以减少肥料对土壤和水源的污染,有利于环境保护。例如,国家推广的水肥一体化灌溉方式,将灌溉与施肥融为一体,根据土壤含水量以及作物的种类、不同孕育期所需要的水和肥不同的剂量,进行差异化的对比后,按照比例配比,实现均衡施肥。这种处理方式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节省了 30 - 50% 以上的肥料用量,减轻了土地污染,改善了土壤结构。
(二)省工省时省力
- 传统沟灌、施肥费工费时,水肥一体化只需打开阀门、合上电闸,几乎不用工。
传统的沟灌、施肥方式需要大量的人工操作,费工费时。而蔬菜水肥一体化技术只需打开阀门、合上电闸,就可以实现水和肥料的自动输送,几乎不用人工操作。例如,在定西市安定区内官营镇的蔬菜示范田,工作人员打开滴灌系统泵房里的开关后,系统立即开启,水肥滴向作物根系。农户轻触控制按键,就可以完成灌溉与施肥任务,大大节省了人工成本。
- 一个人可管理多个蔬菜大棚或大面积农场。
蔬菜水肥一体化技术的自动化程度高,一个人可以管理多个蔬菜大棚或大面积农场。例如,在山东阳谷县安乐镇东大生态园,工人赵华周一个人管理着 5 个蔬菜大棚,却丝毫不觉得累。在惠安县雄恩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地瓜种植园有两百多亩的规模,以前灌溉系统操作繁琐,工作效率低,现在安装了智能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有效解决了这些问题,一个人可以管理更大面积的农场。
(三)减轻病害、增产提质
- 如采用滴灌可有效控制土传病害的发生,降低棚内湿度。
采用滴灌方式的蔬菜水肥一体化技术可以有效控制土传病害的发生,降低棚内湿度。滴灌不会破坏土壤结构,且有助于对土壤内部水、肥、气、热等指标的维持,不会造成地面径流及深层渗漏。同时,滴灌能降低棚内的湿度,减轻病害的发生。例如,在山东阳谷县安乐镇东大生态园,安装了滴灌施肥设施后,大大降低了湿度和病虫害发生的几率。
- 能控制浇水量,降低湿度,提高地温,避免土壤板结、作物沤根等问题。
蔬菜水肥一体化技术可以控制浇水量,降低湿度,提高地温,避免土壤板结、作物沤根等问题。通过精准控制水肥供给量,可以根据作物的生长需要进行合理的灌溉和施肥,避免了传统灌溉方式中浇水量过大或过小的问题,从而降低了湿度,提高了地温,防止土壤板结和作物沤根。例如,在汉源县人民政府推广的蔬菜水肥一体化灌溉技术中,该技术改善了作物生长微环境,病害发生降低 30 - 80%,提高了肥料利用率,节肥 15 - 30%,节水 25 - 50%。
- 增产幅度可达 30% 以上。
蔬菜水肥一体化技术能够实现精准施肥和灌溉,为作物提供充足的养分和水分,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从而提高产量。据统计,采用蔬菜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增产幅度可达 30% 以上。例如,在智能水肥一体化应用于蔬菜种植中,通过合理的施肥和灌溉,提高了蔬菜的产量和质量,满足了市场对蔬菜的需求。
四、如何实现蔬菜水肥一体化
(一)智能技术应用
- 利用传感器监测菜地肥水情况,如土壤湿度、温度、光照强度等指标。
智能水肥一体化的实现需要使用多种传感器对菜地的肥水情况进行监测。例如,可以安装土壤湿度传感器、土壤温度传感器、光照传感器等传感器,用于监测土壤的湿度、温度和光照强度等指标。这些传感器可以将实时的数据反馈给智能控制系统,实现对菜地肥水状态的实时监测。
- 通过物联网技术连接传感器与智能控制系统,实现实时数据传输和远程监测控制。
智能水肥一体化的实现还需要利用物联网技术将传感器与智能控制系统进行连接。通过物联网技术,传感器可以将采集到的数据传输给智能控制系统,实现实时数据的传输和共享。同时,菜地的肥水情况也可以通过智能控制系统进行远程监测和控制,提供远程决策的可能。
- 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数据分析和决策,制定灌溉方案。
智能控制系统可以使用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算法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得出菜地需要的肥料和水分的量,并制定相应的灌溉方案。这样,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动调整肥水的供应,提供给菜地最适宜的肥水条件。
- 采用智能控制设备进行肥水的供应和灌溉,实现精准供应。
智能水肥一体化的实现还需要采用智能控制设备进行肥水的供应和灌溉。这些设备可以根据智能控制系统的指令,按照设定的时间和量进行肥水的供应和灌溉。通过智能控制设备,可以实现对菜地肥水的精准供应,提高肥水的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
(二)具体方案示例
- 蔬菜大棚智能水肥一体化灌溉方案,以灌溉、自动控制单元为核心,结合传感器、物联网等技术,实现智能感知、精准控制、高效节水、安全稳定、便捷操作。
智能水肥一体化灌溉方案,针对温室大棚的设施,以灌溉、自动控制单元为核心,结合传感器、物联网等技术,由水肥综合灌溉设备、农业环境感知设备、管理云平台、通讯网络等软硬件,串联大棚的灌溉管道、智能阀门、水肥机等设备,实现在线感知、智能自控、数据分析、自动示警等操作,代替人工,执行水肥一体化灌溉作业,是农业物联网技术与农业管理的完美结合。
系统运行依靠 EC/pH 传感器、土壤湿度采集器等设备获取的大棚实况,执行管理者设定的水肥灌溉策略,根据设定的施肥比例、施肥时间、灌溉模式、EC/pH 平衡条件等逻辑条件,通过电磁阀、喷头等执行灌溉作业,完成施肥任务,合理控制水肥供应。
基于大数据分析,能够实时监测蔬菜大棚环境变化和作物生长状态,根据数据反馈进行智能调控,精确掌控作物生长需求。通过合理控制水肥供应,节约用水资源的同时,保证作物吸收养分的需求,提高产量和品质。
采用高精度传感器、可靠的控制单元和先进的通讯技术,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在大棚管理过程中,可实时监测灌溉管道和阀门的工作状态,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避免水肥浪费和作物病虫害发生。
具备友好的人机界面,操作简便方便。管理者只需通过手机 APP 或电脑端云平台,即可远程监测大棚环境、设置灌溉策略、查看数据报表等,实现全天候的智能管理。同时,系统还能实时报警和异常处理,一旦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保障大棚生产的顺利进行。
智能水肥一体化灌溉方案的应用,不仅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节约了人力物力资源,更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引领着农业行业向着智能化、自动化的方向迈进,为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
五、蔬菜水肥一体化的未来展望
智慧农业水肥一体化技术有望在农业领域得到进一步推广和应用,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引领农业行业向着更加智能化、高效化的方向迈进。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智能水肥一体化技术在蔬菜种植中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一方面,传感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不断发展,将使水肥一体化系统更加精准、高效。例如,通过智能传感器实时监测菜地的土壤湿度、温度、光照强度等指标,结合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数据分析和决策,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灌溉方案,实现精准施肥和灌溉,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另一方面,随着人们对农产品质量和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水肥一体化技术将在提高蔬菜品质、减少农药残留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通过精准控制水肥供应,避免过度施肥和灌溉,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同时为蔬菜生长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提高蔬菜的产量和质量。
此外,政策的支持也将为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有力保障。随着农业部 “一控两减” 战略的实施,以及 “十三五” 发展规划纲要中对节水灌溉的重视,智慧农业水肥一体化技术将成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之一。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加大对水肥一体化技术的研发投入、提供补贴等方式,鼓励农民和农业企业采用这一先进技术。
总之,蔬菜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未来展望是光明的。它将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推动农业行业向着更加智能化、高效化、可持续化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