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智慧农业水肥一体化的背景概述
随着农业部 “一控两减” 战略的实施,农业生产方式正迎来深刻的变革。“一控两减”,即控制农业用水量,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这一战略的推行旨在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农业生态循环经济,在保障农业增产、农工增收以及农产品安全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规划化肥、农药使用技术以及农业用水总量。
在此背景下,智慧农业水肥一体化应运而生,成为实现 “一控两减” 目标的关键路径之一。传统农业中,水肥施用通常是分开进行的,缺乏精细化的调控,这就容易导致资源浪费以及诸多环境问题,比如过量施肥和过度灌溉造成的土壤质量下降、水资源和土壤被污染等情况。而智慧农业水肥一体化将水肥施用过程整合为一个系统,借助科技手段实现对水分和养分的精准管理,能够有效提高养分利用效率,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开拓了新的道路。
它对于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有着重要意义,不仅可以通过精准调控水肥降低农民的开销,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还能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精准农业、促进作物生长以及保护环境等多个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是现代农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正因如此,其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其相关的各方面内容。
二、智慧农业水肥一体化是什么
核心概念与原理
智慧农业水肥一体化是一种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科学手段深度融合的农业管理模式。它通过综合考量土壤的肥力状况(如土壤中各种养分的含量、土壤质地等)、作物不同生长阶段的实际需求(像幼苗期、开花期、结果期等对水分和养分的不同要求)以及气象条件(包含气温、降水、光照时长等因素),利用相关技术手段精确控制水肥的施用过程。
其基本原理在于,借助各类传感器实时收集农田中的各类数据信息,这些数据传输至中央控制系统后,系统依据预设的算法和模型,分析判断当下作物生长最适宜的水肥配比及施用量,然后精准调控灌溉与施肥设备,确保水分和养分能够按照需求准确送达作物根系周围,避免了传统农业中常见的过量施肥浇水或者施肥浇水不足的情况,实现了对水肥资源的高效利用,同时也为作物营造出最佳的生长环境,助力其健康生长,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减少因不合理水肥施用导致的资源浪费以及对土壤、水体等环境的不良影响。
涉及的关键技术
- 智能传感器技术:
在农田的各个关键位置布设不同类型的传感器,它们如同敏锐的 “触角”,时刻监测着土壤水分含量,能精确感知土壤是处于湿润还是干旱状态,以便为灌溉决策提供最直接的依据;检测土壤温度,因为不同作物在适宜的温度区间内才能更好地吸收养分和生长发育;分析土壤养分含量,明确氮、磷、钾等主要养分以及其他微量元素的具体浓度,进而知晓土壤肥力情况;同时密切关注作物的生长情况,例如作物的株高、叶片颜色、茎秆粗细等外观表现,这些都是反映作物生长健康与否以及是否缺乏养分的重要指标。这些传感器会将采集到的海量数据,通过有线或者无线的网络传输方式,稳定且高效地传送至中央控制系统,为后续的分析决策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 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系统:
依托大数据分析技术,收集并整合长时间积累的包含气象、土壤、作物生长等多维度的大量数据信息,同时结合农业领域专家们经过多年实践总结出的经验知识,运用智能算法构建起作物生长模型,对采集到的实时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分析和处理。比如通过分析历年同区域同时段的气象数据以及对应作物的生长数据,预测当前阶段作物对水肥的大致需求范围;通过对比不同施肥灌溉策略下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变化情况,为当下的农田制定出最为科学合理的施肥、灌溉方案以及农事管理建议。这一系统就像是农田管理的 “智慧大脑”,辅助农民更加精准地进行农业生产活动。
- 精准施肥技术:
先是依据土壤养分状况检测结果,明确土壤中各种养分的盈余或短缺情况,再结合不同作物在各个生长阶段对养分的特定需求,通过专业的配方计算软件或者系统内置算法,精确地计算并调配出适合当前地块和作物的化肥配方。然后采用微量喷雾、滴灌等先进且精准的施肥技术手段,微量喷雾可以将肥料以雾状均匀地喷洒在作物表面及周围,使肥料能够更高效地被作物吸收利用;滴灌则是将肥料溶解在灌溉水中,通过铺设在田间的滴灌管道,一滴一滴地将水肥混合液准确送达植物根系附近,最大限度地减少肥料在输送过程中的损耗,提高肥料的实际利用率,避免肥料的浪费以及因过量施肥造成的土壤板结、水体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
- 智能灌溉系统:
以土壤水分监测数据作为基础参考,结合实时的气象条件(比如近期的降水量、空气湿度、蒸发量等),由智能决策系统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当土壤水分含量低于作物生长适宜区间时,系统会依据作物当前生长阶段对水分的需求以及气象因素对水分蒸发的影响等情况,精确地控制灌溉量,确定合适的灌溉频率以及最佳的灌溉时间,既能保证作物根系能够获取充足的水分,又能有效避免过量灌溉导致的水资源浪费,还能防止因积水等问题影响作物根系呼吸,从而切实保障作物生长过程中的需水要求,维持良好的生长态势。
- 远程监控与管理:
借助互联网技术以及相关的软件应用平台,农民无论身处何地,只需通过手机 App 或者电脑端登录对应的管理界面,就能远程监控农田里的各种情况,实时查看土壤水分是否适宜、作物生长状况是否良好、施肥和灌溉操作是否按计划进行等关键信息。而且,农业专家也能够借助这一远程监控系统,及时发现农田中出现的问题,比如病虫害可能导致的作物生长异常、灌溉施肥设备的故障隐患等,并远程为农民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和指导意见,方便农民迅速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及时调整农业生产方案,确保农业生产活动能够顺利、高效地开展下去,极大地提升了农业生产管理的便捷性和时效性。
三、智慧农业水肥一体化的优势
节水节肥方面
智慧农业水肥一体化在节水节肥方面有着显著优势。它通过精准控制,能有效减少水分下渗、蒸发以及肥料挥发、流失等情况。例如,采用滴灌、喷灌等形式,均匀浸润作物根部,可避免传统灌溉方式(如畦灌和漫灌)中水分常在输送途中或在非根系区内浪费的问题,也能防止肥料因撒施等常规操作出现挥发、流失及土壤对养分固定等状况。
从实际案例来看,华南农业大学张承林教授研究发现,果园水肥一体化管理相较于常规的灌水施肥,省水 60% - 70%,省肥 50% - 70%。还有慧尔集团通过精准投放,实现农田灌溉节水 37 - 43m³/ 亩,节水率达 9.9% - 11.6%,每亩减少化肥投入量达到 15.4 - 19.6kg,减少化肥及包装投入 177 元 / 亩。桓台县应用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采用耐特菲姆压力补偿式滴灌,省水省肥效果显著提升,头部和尾部滴水量能保持一致,支管道的每个滴头间隔 30 公分,流量每小时仅有 0.35 升,让作物 “细酌慢饮”,灌溉效果良好。通常情况下,水肥一体化技术可使水分利用率提高 30% - 40%,灌水均匀度可提高至 80% - 90%,在同等条件下,还能节约肥料 30% - 50%,大大提高了水肥利用率,真正实现了节水节肥的目标,助力农业可持续发展。
提升经济效益角度
从提升经济效益角度而言,智慧农业水肥一体化意义重大。其能够依据科学的方式合理使用水肥,避免以往盲目施肥浇水造成的浪费现象,从而节省成本。一方面,精准的水肥供应让作物可以更加高效地吸收养分,实现更健康的生长,进而提高作物产量。像桓台县瑞丰农民专业合作社去年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 600 亩,全部应用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后,产量较上年大幅提高,2023 年 10 月 11 日经相关专家实打验收,大豆亩产达 173.40 公斤,刷新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大豆高产记录,玉米亩产也达到 618.92 公斤。
另一方面,作物品质也能得到提升,产出的农产品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能卖出更好的价格。例如一些实施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果园,产出的水果品质更佳,更受消费者青睐。而且,通过减少人工投入、降低灌溉和施肥的物资成本等,整体降低了生产成本。综合来看,产量与质量的提升以及成本的降低,最终带来了更好的经济收益,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提供了有力支撑,让农业生产更具经济效益和市场活力。
对生态环境的益处
智慧农业水肥一体化对生态环境有着诸多益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往往过度依赖化肥农药,容易出现过量使用的情况,这会导致水体污染、土壤质量下降等环境污染问题,比如造成土壤板结、土壤次生盐渍化以及地下水资源污染等。
而智慧农业水肥一体化能够实现对水肥的精准施用,依据作物不同生长阶段需求以及土壤肥力状况等,精确控制施肥量和灌溉量,减少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例如,在浇水施肥的同时将专用农药随水肥一起集中施到根部,能充分发挥药效,有效抑制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并且每亩农药用量减少 15% - 30%。同时,微量灌溉的方式使水分缓慢均匀地渗入土壤,对土壤结构起到保护作用,使土壤容重降低,孔隙度增加,增强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减少养分淋失。从整体上推动了农业可持续发展,保护了生态环境,让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实现协调共进,有助于打造绿色、生态的农业发展模式。
降低劳动强度及人力成本
智慧农业水肥一体化借助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管理,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及人力成本。以往传统的浇水和施肥工程,需要农民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多人长时间劳作才能完成一定面积的灌溉施肥任务,效率低下且劳动强度大。
但如今,通过在田间布置各类传感器,实时收集数据并传输至中央控制系统,系统再依据数据进行分析判断,自动控制灌溉和施肥设备进行精准作业。比如在无锡 “智慧恬园” 蓝莓基地,蓝莓种植管理员只需要一部手机点一点,就可以完成远程灌溉、施肥等工作。还有像桓台县中化先正达 MAP 农场,只需要打开手机客户端,设置好灌溉单元与灌溉时长就可以进行智能、精确、高效的灌溉施肥操作,无需农民像过去那样下地进行繁琐的人工操作环节,节省了大量人力投入。原本需要多人长时间完成的工作,现在可能仅需一人在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甚至可以实现无人值守的自动灌溉,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人工成本,让农业生产变得更加轻松、便捷。
四、智慧农业水肥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技术层面的发展方向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智慧农业水肥一体化在技术层面展现出诸多令人期待的发展趋势。
首先,传感器精度有望得到进一步提升。如今,各类传感器在监测土壤水分、温度、养分含量以及作物生长情况等方面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未来它们将变得更加 “敏锐”。例如,土壤养分传感器能够更精确地分辨出各种微量元素的细微含量变化,为精准施肥提供更可靠的数据基础;作物生长传感器对于作物株高、叶片颜色变化等指标的监测也将更为精准,哪怕是极其微小的生长差异都能被及时捕捉到,从而让整个水肥一体化系统能依据更准确的信息来运作。
其次,数据分析算法会持续优化。依托大数据分析技术以及不断发展的智能算法,系统对于采集到的海量数据能够进行更深层次、更全面的挖掘和分析。通过结合更多农业专家的经验知识以及长时间积累的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的生长数据,未来可以构建出更为精准、贴合实际的作物生长模型。例如,不仅能根据实时数据准确判断当下作物的水肥需求,还能提前精准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作物在不同气象条件下的水肥变化需求,进而提前制定科学合理的灌溉和施肥方案。
再者,智能控制将朝着更精准的方向发展。智能灌溉系统在调控灌溉量、频率和时间上会更加精确,能充分考虑到每一株作物的实际需水情况,避免哪怕是微小的水资源浪费或者灌溉不足的情况;精准施肥技术也会进一步升级,调配的化肥配方将更贴合不同地块、不同作物在各个生长阶段的个性化需求,施肥的时间、方式以及用量都能实现最优化控制,最大程度提高肥料利用率。
此外,智慧农业水肥一体化还将与更多新兴技术深度融合,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中的机器学习算法可以通过对大量历史数据和实时监测数据的学习,自动发现影响水肥管理效果的关键因素,并自动调整最佳参数。例如,借助人工智能实现对病虫害发生的智能预测预警,提前调整水肥策略,配合施药,增强作物的抵抗力。同时,与物联网、遥感等技术的协同发展,能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的农田信息采集和管理,让整个水肥一体化系统的 “智慧大脑” 变得更加聪明、高效,推动农业生产向更智能、更高效、更环保的方向迈进。
应用范围拓展趋势
智慧农业水肥一体化在应用范围方面正呈现出不断拓展的良好态势,其在更多类型农作物种植以及不同规模农业生产场景中都有着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在农作物种植类型上,目前已经在果园、蔬菜基地、粮食种植区等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未来将覆盖更多种类的农作物。比如一些特色经济作物如中药材、花卉等,对水肥的精准管理要求很高,智慧农业水肥一体化技术能够依据它们各自独特的生长习性和需求,精确控制水肥供应,保障其良好生长,提高品质和产量。像名贵中药材人参,不同生长年限、不同季节对水分和养分的需求差异较大,通过该技术就能实现精细化管理,提升其药效成分含量。花卉种植方面,无论是玫瑰、郁金香等观赏花卉,还是用于切花生产的百合等,精准的水肥一体化管理可以让花朵色泽更艳丽、花期更长,增强市场竞争力。
从农业生产场景来看,其不仅在大田作物种植中发挥作用,在温室大棚、果园等场景的应用也将进一步深化,并且有望拓展到更多新型农业生产领域。在温室大棚中,借助该技术可以更精准地调节内部的小气候环境下的水肥状况,实现反季节蔬菜、水果的高品质生产,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例如,冬季温室种植草莓,通过实时监测土壤水分、养分以及棚内温度、湿度等情况,智慧水肥一体化系统能确保草莓在低温寡照的环境下依然获得适宜的水肥供应,结出的果实口感更好、产量更高。在果园方面,针对不同果树品种、不同树龄以及不同生长阶段的特点,精准控制灌溉和施肥,像柑橘园在果实膨大期和成熟期对水肥的需求差异明显,利用该技术可按需供给,提高果实的甜度和品质,减少裂果等情况发生。
而且,随着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趋势的加强,无论是大型农场的大面积种植,还是小型农户的分散种植,智慧农业水肥一体化都将更具适应性。对于大型农场,能够实现集中化、智能化管理,提高整体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对于小农户而言,系统的便捷性和可操作性也在不断提升,通过手机 App 等远程操作方式,小农户也能轻松驾驭,降低劳动强度的同时提升农产品的产出质量,助力各类农业生产主体共同迈向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阶段。
政策支持与市场前景
在政策层面,国家对智慧农业水肥一体化给予了大力支持。近年来,农业部 “一控两减” 战略的实施,明确要求控制农业用水量,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这为智慧农业水肥一体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导向。在此战略推动下,各地纷纷将智慧水肥一体化技术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内容,像昌吉州加大政策支持、人员培训、推广应用力度,把 “智慧水肥一体化” 技术作为探索实现节水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发展与保障粮食安全的有效途径,预计到 2026 年其推广应用面积将达到 300 万亩。同时,国家在农业现代化发展相关规划中,也将智慧农业作为重点发展方向之一,智慧农业水肥一体化作为其中的关键技术,自然受益于各项配套政策的扶持,例如在财政补贴上,对购置相关智能设备、建设水肥一体化系统的农业主体给予一定比例的资金补贴,降低了应用门槛,鼓励更多农户和农业企业积极采用这一技术。
从市场前景来看,智慧农业水肥一体化在现代农业市场中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采用该技术生产出的农产品,由于在生长过程中得到了精准的水肥供应,品质更优,在市场上更受消费者青睐,能卖出更好的价格,这促使农业生产者主动寻求应用这一技术来提升产品竞争力。另一方面,该技术能够有效降低生产成本,通过节水节肥以及减少人工投入等方式,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例如,一些应用智慧水肥一体化的果园和蔬菜基地,不仅减少了化肥和灌溉用水的开支,还因品质提升带来了更高的收益。
此外,智慧农业水肥一体化对于农业产业升级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它促使传统农业向智能化、精准化、可持续化方向转变,带动了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如智能设备制造、农业大数据服务、农业技术咨询等行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整个农业产业链在这一技术的驱动下,不断优化升级,提高了农业产业的整体附加值,为我国农业在全球市场中赢得更有利的竞争地位,也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
五、结语
总结智慧农业水肥一体化的重要性
智慧农业水肥一体化在现代农业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对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粮食安全以及提升生态质量等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贡献。
首先,在资源利用方面,它能够精准控制水肥的施用,通过智能传感器、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依据土壤肥力、作物生长阶段需求以及气象条件等因素,避免了传统农业中常见的过量施肥浇水或者施肥浇水不足的情况,显著提高了养分和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浪费,缓解水资源短缺压力,助力农业在有限资源下实现更高质量的产出。
其次,对于农业经济效益提升意义重大。精准的水肥供应让作物生长环境得到优化,不仅有助于提高作物产量,还能改善农产品品质,使其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能卖出更好的价格。同时,减少人工投入、降低灌溉和施肥的物资成本等,整体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让农业生产更具经济效益和市场活力。
再者,从生态环境保护角度来看,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因过度依赖化肥农药,容易造成水体污染、土壤质量下降等诸多环境问题,而智慧农业水肥一体化可依据实际情况精确控制施肥量和灌溉量,减少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还能在浇水施肥时将专用农药随水肥一起集中施到根部,充分发挥药效,抑制作物病虫害发生,同时保护土壤结构,增强土壤微生物活性,推动农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打造绿色、生态的农业模式。
总之,智慧农业水肥一体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支撑,是实现农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对未来发展的展望
展望未来,智慧农业水肥一体化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在技术创新与应用普及等方面令人满怀期待。
在技术层面,传感器精度有望持续提升,能够更敏锐地捕捉土壤养分、作物生长细微变化等信息;数据分析算法也会不断优化,构建出更贴合实际的作物生长模型,提前精准预测作物水肥需求,助力制定科学合理的灌溉施肥方案;智能控制将朝着更精准方向迈进,无论是灌溉还是施肥,都能实现最优化操作,最大程度提高资源利用率。而且,其与人工智能、物联网、遥感等新兴技术的融合会更加深入,借助机器学习算法自动发现影响水肥管理效果的关键因素并调整最佳参数,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的农田信息采集和管理,让整个系统变得更加智能、高效。
在应用范围拓展上,它将覆盖更多类型的农作物种植,像中药材、花卉等特色经济作物都能借助其实现精细化的水肥管理,提升品质和药效成分含量、增强花朵观赏性等。同时,在不同规模的农业生产场景中也将得到更广泛应用,无论是大型农场的集中化、智能化管理,还是小农户通过便捷的手机 App 等远程操作方式轻松驾驭,都能受益于此技术,共同迈向现代农业发展新阶段。在温室大棚、果园等场景应用进一步深化的基础上,有望拓展到更多新型农业领域,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反季节生产出更高品质的农产品。
此外,政策层面的大力支持也将持续助力其发展,各地积极将其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内容,财政补贴等配套政策降低了应用门槛,鼓励更多农业主体采用。而随着人们对农产品品质要求的提高以及其自身能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推动农业产业升级等优势,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将带动上下游相关产业协同发展,提高农业产业整体附加值,为我国农业在全球市场中赢得更有利的竞争地位,相信智慧农业水肥一体化必将在未来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值得每一位农业从业者积极应用并不断探索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