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2.1.1 串联混合动力车
在串联混合动力车(S-HEV)拓扑中,内燃机驱动发电机,其电力输出与来自电力存储的电力相结合,并通过电动直流总线传输到驱动车轮的电动机(EM)(见图3)。因为内燃机与车轮自由解耦,它可以通过根据负载分布选择内燃机速度以最佳效率运行。为了实现走走停停驾驶的高性能,S-HEV拓扑主要被考虑用于公共汽车和城市车辆,但由于较高的转换损耗和高速行驶时需要大型EM,因此不适合高速公路或城际行驶[14]。
图3.基于ICE的串联-HEV配置
2.1.2 并联混合动力车
在并联HEV(P-HEV)拓扑中,组合动力是机械的而不是电气的,其中ICE和EM连接到扭矩耦合器,这样它们的扭矩就被组合起来,然后使用传统的传动轴和可能的差动齿轮传递给车轮(见图4)。P-HEV动力总成系统可以大致分为后传动和预传动配置。P-HEV的另一个改进是贯穿道路(TtR)HEV,它通过对前轮应用ICE和对后轮应用EM(通常是轮内电机)来结合两个“穿越道路”的牵引力来源。
由于机械连接,P-HEV的能量损失比S-HEV小。然而,P-HEV中使用的内燃机通常更大,而EM相对较小,功率也低于S-HEV中使用的相应EM。P-HEV也不太适合在典型城市驾驶条件下发生的频繁走走停停的交通。
图4.基于ICE的并行HEV配置。
2.1.3 串并联混合动力车
串并联混合动力车(SP-HEV),也称为功率分流混合动力车(见图5),结合了串联和并联混合动力车的互补优势。首先,与S-HEV相比,SP-HEV拓扑可以减小储能系统(ESS)和EM的尺寸,并且与P-HEV相比可以减小ICE的尺寸。其次,因为S-HEV在较低的车速下效率更高,而P-HEV在高速下效率更高,所以SP-HEV可以获得速度优势。
然而,SP-HEV动力系统是复杂的结构,需要两个电机作为发电机和一个驱动电机连接到行星齿轮组,行星齿轮组取代了传统的变速箱,充当无级变速器(CVT)。因此,功率分配系统的潮流控制是SP-HEV面临的关键挑战之一,因为它包括串联和并联混合动力汽车的正常/标准运行模式以及其他模式,如发动机重型和电力重型模式
图5 基于ICE的串并联HEV(复合型)配置
动力系统 | 优势 | 劣势 | 应用领域 |
---|---|---|---|
串联 (Series) | 优化的高效牵引驱动系统(发动机小型化) | 较大的牵引驱动系统 | 适用于较大的车辆,如重型巴士、卡车和机车。 |
模块化电厂配置可能性(空间布局优势) | 多次能源转换 | ||
长的使用寿命 | |||
优异的瞬态响应 | |||
可实现零排放操作 | |||
并联 (Parallel) | 高成本下的经济收益 | 高电压要求以提高效率 | 适用于城市乘用车。 |
可实现零排放操作 | 复杂的空间布局 | ||
串并联 (Series-parallel) | 可实现零排放操作 | 系统非常昂贵 | 适用于乘用车和轻型商用车。 |
控制复杂性 | |||
复杂的空间布局 |
P0架构
P0架构中电机位于发动机的前端,也就是在原逆变器的位置,是利用皮带传动兼顾启动和发电的一体机,能够控制发动机的启停,并且还能回收发动机多余的热量。
优点为P0架构中还可以调控发动机的转速,从而使得车辆在启停、怠速、换挡、加速等方面平顺性得到极大的改善。缺点是因为P0电机不能脱离发动机单独驱动车辆,因此通常担当辅助角色。另外,因为P0架构中电机不与发动机直接相连,因此给发动机加力和回收动能功率的效率较低。
P0架构一般匹配48V弱混系统,目前P0架构系统有奥迪SQ7 TDI和马自达i-Eloop弱混系统。
P1架构
P1架构中,电机位于发动机的曲轴后端,直接与发动机连接,位于在K0离合器之前。电机中的定子(电机的固定部分)直接放在了发动机的缸体上,电机的转子(电机的旋转部分)取代了传统的飞轮,发动机曲轴则充当了电机的转子。
与P0结构相比,P1结构与P0架构同样可以控制发动机的启停,回收多余的动能。由于直接与发动机相连,效率会更高,但是这也会导致该架构中电机无法单独驱动车轮,没有纯电行驶的能力,同时由于很难解决散热问题,因此P1电机无法承担长时间高功率、高负荷的工作。
除了可以运用在微混和弱混系统中,还可以应用在100-200V电压的中混系统中,目前P1架构系统有本田INSIGHT、奔驰的S400混动系统等。
P2架构
P2架构可谓是分水岭,从P2架构开始,之后的架构都能够单独驱动车辆工作。由于P2架构的布局,车辆可以形成纯电、混动、纯由这三种工作模式。P2架构中的电机位于变速器和发动机之间,共3种位置分布,功能各不相同分别为离合器之前、离合器之后和离合器之间,布局如下图所示。
由于P2架构可以通过离合器的分合来实现单独驱动车辆,布局,车辆可以形成纯电、混动、纯由这三种工作模式。
从布局就能明显来看出,P2架构的结构更为简单,不需要对发动机和变速器进行更爱,因此造价也比P1便宜。除此之外,P2架构的效率会有更高的效率和更高的燃油经济性。
P2架构一般情况下会与P0架构一起,通常不会单独存在。许多欧洲车企喜爱用P2架构,如沃尔沃等。
P3架构
P3架构中电机位于变速器之后,通常用在后驱的车上,比亚迪第二代DM系统就是采用了P3架构。
相比于P2架构,P3直接与传动轴相连,因此其纯电驱动/起步效率和动能回收效率更高。由于位于变速器之后,因此降低降低了对变速器承扭能力的要求。
缺点是它需要单独的空间放置,另外该电机无法用于启动发动机,因此需要额外的P0或者P1电机弥补这一功能,最后在纯电驱动下,电机会带动前方的变速箱从而导致能量损失。
P4架构
P4架构是这几种架构中最奇葩的架构,它相当于一个独立的存在,与发动机没有任何的联系,一般不单独出现,通常会与P0和P1电机搭配出现,搭配不同的架构会出现不同的新能。
优点该架构不用传动就能够实现四轮驱动、与发动机的动力可以兼容,另外后排地面没有凸起,能够带来较好的乘坐体验。缺点就是在没电时,P4电机的架构会增加油耗。
Tran D D, Vafaeipour M, El Baghdadi M, et al. Thorough state-of-the-art analysis of electric and hybrid vehicle powertrains: Topologies and integrated energy management strategies[J]. Renewable &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2020, 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