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区域的作用
减少LSA的泛洪,降低路由器开销而划分的区域,核心是通过不同规则的限制外部路由和汇总路由
特殊区域的分类
1.stub区域
2.完全stub区域
3.NSSA区域
4.完全NSSA区域
注意:特殊区域只能部署在非骨干区域中
stub区域
1. LSA过滤规则:仅禁止LSA 5(自治系统外部路由) 进入区域,允许LSA 1(区域内路由)、LSA 2(网段路由)、LSA 3(区域间汇总路由)正常传递。
2.默认路由保障:为解决“屏蔽外部路由后无法访问外网”的问题,区域的ABR(区域边界路由器)会自动向区域内下发一条默认路由(0.0.0.0/0),所有内部路由器通过该默认路由访问外部网络。
3. 路由表构成:包含区域内路由(LSA 1/2生成)、其他区域的汇总路由(LSA 3生成)、1条默认路由,规模中等。

完全stub区域
完全Stub是Stub的“强化版”,核心逻辑是“屏蔽外部路由+屏蔽区域间路由,仅保留区域内路由”,追求“路由表最小化”,极致降低设备负载。
1.LSA过滤规则:在Stub基础上进一步禁止LSA 3(区域间汇总路由),仅允许LSA 1(区域内路由)、LSA 2(网段路由)在区域内传递,是过滤规则最严格的OSPF特殊区域。
2. 默认路由优化:ABR下发默认路由同时承担“访问外部网络”和“访问其他区域”的双重功能——区域内路由器访问任何非本地的网络(其他区域或外部),均通过这条默认路由。
3.路由表构成:仅包含区域内路由(LSA 1/2生成)和1条默认路由,规模极小,是OSPF中路由表最简单的区域类型。
同时stub区域和完全stub区域也存在缺点
如果一定要在特殊区域中需要引入外部路由,怎么解决呢???
此时就诞生了NSSA区域,NSSA区域是stub区域的"扩展版",核心逻辑是"允许本地引入外部路由,屏蔽其他区域的外部路由"
NSSA区域
LSA特殊处理:
1.禁止LSA 5(其他区域的自治系统外部路由) 进入,避免外部路由泛洪;
2.允许本区域通过import-route命令引入本地外部路由(如静态路由、RIP路由),并以LSA 7(NSSA外部路由) 格式在区域内传递,这是NSSA与Stub的核心区别;
3.允许LSA 1(区域内路由)、LSA 2(网段路由)、LSA 3(区域间汇总路由)正常传递。
默认路由与LSA 7转换:
1.若区域内无默认路由,ABR会自动下发一条默认路由,保障访问外部/其他区域网络;
2.当LSA 7需要传递到NSSA以外的其他区域时,ABR会将其转换为LSA 5,确保外部路由在整个OSPF域内互通。
路由表构成:包含区域内路由(LSA 1/2)、区域间路由(LSA 3)、本地外部路由(LSA 7)、1条默认路由(可选),路由表规模适中。
完全NSSA区域
完全NSSA是NSSA的“强化版”,核心逻辑是“允许本地引入外部路由,屏蔽其他区域外部路由+区域间路由”,追求“路由表最小化+本地外部路由需求”的平衡。
LSA过滤升级:
1.在NSSA基础上进一步禁止LSA 3(区域间汇总路由),仅允许LSA 1(区域内路由)、LSA 2(网段路由)、本区域的LSA 7(本地外部路由)传递;
2.彻底屏蔽外部干扰路由,仅保留“本地必需路由”,是对路由过滤最严格的NSSA类型。
默认路由功能强化:
1.ABR会强制下发一条默认路由,该路由同时承担“访问其他区域”“访问其他区域外部网络”的双重功能——区域内路由器访问非本地的网络(无论其他区域还是外部),均通过这条默认路由。
路由表构成:仅包含区域内路由(LSA 1/2)、本地外部路由(LSA 7)、1条默认路由,路由表规模极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