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有充电站面临的问题
自2015年至2019年,北京地区共建成公交充电站130余座,总需求容量超过500MVA,年度总用电量已超3.2亿kWh。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暴露出3方面痛点问题,急需研究解决。一是公交充电负荷存在短时长、负荷大、频次多、峰谷显著等特点,对电网造成大电流冲击;二是新站选址建设中,局部电网难以支撑30%以上的站点用电需求;三是已建设投运公交充电站中,仍存在约25%的容量缺口,供需满足率较低,对新能源车的推广造成一定的掣肘。
2.2现有充电网络面临的挑战
公交充电站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其规划建设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城市交通体系的运行和电动公交产业的发展,大量电动汽车充电基础网络建设对既有配电网增加容量的迫切需求,充电负荷的不连续性,大规模无序充电对电网的冲击和影响也是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
3光储充一体化公交充电站的总体设计
拟选用朝阳区东*路和大鲁店348路两处公交场站作为综合能源示范试点场站。此两处场站为满足充电运营需求,已建设投运260kWh/站的储能设备,缓解了部分供电压力,但仍存有缺口。目前在此储能充电站的基础上建设光伏系统和能量监控管理系统,实现并网自动化运行。并通过能量监控管理系统来实现对光伏、储能和充电设备的智能化管理,采集设备运行数据,进行光伏、储能能量的优化调度,实现削峰填谷,经济用电的目标。系统整体设计方案示意如图1所示。
3.1光储充一体化系统架构
3.1.1智能配电柜
改造配电或储能系统的交流母线,具备光伏并网条件。
3.1.2微网监控调度单元
安装在智能配电柜中,通过以太网或CAN通信接口查询各部分的状态信息,控制光伏储能系各部分的运行;通过局域网与监控调度*心进行双向数据交换,接受*心的调度和管理。
3.1.3电池储能装置
包括电池及其管理系统(BMS)、DC/DC模块组和DC/AC变流器,电池及变流器容量由所在的光伏储能系统总体参数确定。由于当前BSC可采用DC/DC+DC/AC的双级结构,也可以采用DC/AC的单级结构;动力电池可以采用先串后并的形式也可以采用先并后串的形式。
3.1.4充电桩
在光伏储能系统中以特殊负荷的形式出现,在给电动汽车充电时,表现为负荷的特性;当需要利用电动汽车的储能容量参与运行时,也可以表现为电源的特性。充电桩通过CAN或以太网与MDU通信,同时还可以通过多种通信介质与电动汽车交换信息。
3.2光伏系统技术方案
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的基本设备包括光伏电池组件、光伏方阵支架、直流汇流箱、直流配电柜、并网逆变器、交流配电柜等设备,另外还有供电系统监控装置和环境监测装置。其运行模式是在有太阳辐射的条件下,光伏发电系统的太阳能电池组件阵列将太阳能转换输出的电能,经过直流汇流箱集中送入直流配电柜,由并网逆变器逆变成*流电供给建筑自身负载,多余或不足的电力通过联接电网来调节。其工作原理为,在光照条件下,太阳电池组件产生一定的电动势,通过组件的串并联形成太阳能电池方阵,使得方阵电压达到系统输入电压的要求。再通过充放电控制器对蓄电池进行充电,将由光能转换而来的电能贮存起来。晚上,蓄电池组为逆变器提供输入电,通过逆变器的作用,将直流电转换成*流电,输送到配电柜,由配电柜的切换作用进行供电。蓄电池组的放电情况由控制器进行控制,保证蓄电池的正常使用。光伏电站系统还应有限荷保护和防雷装置,以保护系统设备的过负载运行及免遭雷击,维护系统设备的安全使用。
3.3现状储能系统技术方案
现有储能设备为100kW/260kWh,接入单侧低压母线系统中。其主要应对存在少量的容量不足的充电站建设场景,当电网侧配变容量不足,储能系统进行功率补充,满足充电桩同时工作。
储能系统包括智能配电、储能蓄电池组、BMS系统、储能变流器和储能监控系统。变流器选型根据储能*大输出功率进行选择。
BMS完成电池组的充放电管理功能,动态监测电池组的电压,电流,温度,自动计算SOC(荷电状态)。
监控主机收集电池储能单元的运行数据进行备份,显示电池储能单元运行的各种信息和数据,供用户查看和判断系统运行状态。
电池采用磷酸铁锂电池,电池管理系统提供过充、过放、过流、过温、短路保护,提供充电过程中的电压均衡功能,具备系统运行状态和故障报警显示,同时能采集所有电池组的信息,通过液晶屏进行参数设置和修改,根据电池状态调整充放电控制。储能变流器设备采用模块化设计,每个模块为50kW,二个模块并联组成100kW储能变流器。设备拓扑采用三电平设计,相比较于两电平拓扑,三电平拓扑能够提*开关频率、转换效率和系统稳定性,降低输出谐波、开关损耗和变流器体积。对于新建且大量电源容量缺失的公交场站背景下,电源容量的缺口大甚至可以达到总负荷的50%以上时,这种应用场景就对电池和环境管理方面有较*的要求,储能设备电池也可采用钛酸锂电池,其具有*倍率、长寿命的特点,亦可满足电动公交充电运营多次充放需求,大量减少车辆充电对电网侧的需求。
3.4能源监控管理系统技术方案
整个系统的物理架构分为3层:应用层、网络层、感知层。主站系统结构如图2所示。
应用层主要是提供网络任意端上应用程序之间的接口,实现对负荷数据分析等。
网络层负责数据透明传输,可实现设备运行信息、设备运行控制命令的传输,一般包括接入层和核心层。
感知层负责识别、采集整个系统所有设备、传感器的运行等数据,实现储能系统、试验平台、配网信息、用电信息、无功补偿、谐波治理等系统和设备的监视和控制。
4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建设应用分析
4.1减少局部配电网接入压力
充电站通过合理设置光储系统,充分满足充电需求,降低局部配电网接入压力,一方面能够满足电动汽车充电的总需求,另一方面能够适应电网发展能力,保证后期充电设施发展。
4.2提升电网整体可靠性
充电站配置光伏、储能并网运行,可实现离网储能供电,满足特殊长时间的电力故障抢修要求,大大提*充电站系统整体供电可靠性水平。
4.3节能*效、清洁环保
通过建设光、储、充微网能量管理系统,公交充电站能*大化使用清洁能源,践行绿色出行、低碳用能新发展理念。
4.4推动智能电网的发展
清洁发展,优先利用新能源,改善能源结构,基于能源网互动优势,灵活适应各类电源发电上网和用户多样化用电需求,实现按需生产和调度。
平台采用分层分布式结构进行设计,即站控层、网络层和设备层,详细拓扑结构如下:
微电网能量管理系统人机界面友好,应能够以系统一次电气图的形式直观显示各电气回路的运行状态,实时监测各回路电压、电流、功率、功率因数等电参数信息,动态监视各回路断路器、隔离开关等合、分闸状态及有关故障、告警等信号。其中,各子系统回路电参量主要有:三相电流、三相电压、总有功功率、总无功功率、总功率因数、频率和正向有功电能累计值;状态参数主要有:开关状态、断路器故障脱扣告警等。
系统应可以对分布式电源、储能系统进行发电管理,使管理人员实时掌握发电单元的出力信息、收益信息、储能荷电状态及发电单元与储能单元运行功率设置等。
系统应可以对储能系统进行状态管理,能够根据储能系统的荷电状态进行及时告警,并支持定期的电池维护。
微电网能量管理系统的监控系统界面包括系统主界面,包含微电网光伏、风电、储能、充电桩及总体负荷组成情况,包括收益信息、天气信息、节能减排信息、功率信息、电量信息、电压电流情况等。根据不同的需求,也可将充电,储能及光伏系统信息进行显示。
目前的充电站建设大多单独在空地上建设,可在充电站顶棚建光伏,但这样的建设并不能完全满足充电站的需求。目前光储充一体化更适用于商业园、工业园、商用住宅等范围,在屋顶上建光伏,这样规模的光伏建设产生的能量足够满足充电站的使用,同时可以利用峰谷电价,减少成本。
随着光伏业的发展,建设成本将会进一步的降低;而储能电池,可考虑电动汽车退役下来的动力电池梯次利用,节约成本的同时,更*效的利用能源,也使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回收有了新的解决方向,而随着充电桩规模化的生产,有助于进一步降低建设成本。
参考文献:
[1]关于进一步加强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实施意见[R].北京市人民*府办公厅,2017.
[2]李惠玲,白晓民.电动汽车对配电网的影响及对策[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1(09):25-27.
[3]余晓丹,徐宪东,陈硕翼.综合能源系统与能源互联网简述[J].电工技术学报,2016(11):19-21.
[4]国网能源研究院,孙李平,李琼慧,黄碧斌.分布式光伏发电现状及走势[N].*家电网报,
2012.
[5]曹轶婷,欧方浩,王建兴,公交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设计.
[6]安科瑞企业微电网设计与应用设计,2022,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