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学习:Python实现聚类算法(一)之K-Means

 

1.简介

K-means算法是最为经典的基于划分的聚类方法,是十大经典数据挖掘算法之一。K-means算法的基本思想是:以空间中k个点为中心进行聚类,对最靠近他们的对象归类。通过迭代的方法,逐次更新各聚类中心的值,直至得到最好的聚类结果。

2. 算法大致流程为:

1)随机选取k个点作为种子点(这k个点不一定属于数据集)

2)分别计算每个数据点到k个种子点的距离,离哪个种子点最近,就属于哪类

3)重新计算k个种子点的坐标(简单常用的方法是求坐标值的平均值作为新的坐标值)

4)重复2、3步,直到种子点坐标不变或者循环次数完成

3.完整计算过程

1)设置实验数据

运行之后,效果如下图所示:

在图中,ABCDE五个点是待分类点,k1、k2是两个种子点。

2)计算ABCDE五个点到k1、k2的距离,离哪个点近,就属于哪个点,进行初步分类。

结果如图:

A、B属于k1,C、D、E属于k2

3)重新计算k1、k2的坐标。这里使用简单的坐标的平均值,使用其他算法也可以(例如以下三个公式)

PS:公式的图片莫名其妙被屏蔽了,由于没有留备份,找不到原来的图片了。所以这里只写个名字,方便大家做个了解或者搜索的关键字。

a)Minkowski Distance公式——λ可以随意取值,可以是负数,也可以是正数,或是无穷大。

b)Euclidean Distance公式——也就是第一个公式λ=2的情况

c)CityBlock Distance公式——也就是第一个公式λ=1的情况

采用坐标平均值算法的结果如图:

4)重复2、3步,直到最终分类完毕。下面是完整的示例代码: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样本数据(Xi,Yi),需要转换成数组(列表)形式
Xn=np.array([2,3,1.9,2.5,4])
Yn=np.array([5,4.8,4,1.8,2.2])

#标识符号
sign_n = ['A','B','C','D','E']
sign_k = ['k1','k2']

def start_class(Xk,Yk):
    ##数据点分类
    cls_dict = {}
    ##离哪个分类点最近,属于哪个分类
    for i in range(len(Xn)):
        temp = []
        for j in range(len(Xk)):
            d1 = np.sqrt((Xn[i]-Xk[j])*(Xn[i]-Xk[j])+(Yn[i]-Yk[j])*(Yn[i]-Yk[j]))
            temp.append(d1)
        min_dis=np.min(temp)
        min_inx = temp.index(min_dis)
        cls_dict[sign_n[i]]=sign_k[min_inx]
    #print(cls_dict)
    return cls_dict
    
##重新计算分类的坐标点
def recal_class_point(Xk,Yk,cls_dict):  
    num_k1 = 0  #属于k1的数据点的个数
    num_k2 = 0  #属于k2的数据点的个数
    x1 =0       #属于k1的x坐标和
    y1 =0       #属于k1的y坐标和
    x2 =0       #属于k2的x坐标和
    y2 =0       #属于k2的y坐标和

  • 1
    点赞
  • 6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 回答1: K-Means 聚类算法是一种常用的无监督学习算法,它可以将数据集划分为 K 个不同的类别,其中 K 是预先设定的。在 K-Means 算法中,我们需要指定 K 值和距离计算方法,然后通过迭代的方式不断调整聚类中心,直到达到某个停止准则为止。 下面我们以鸢尾花数据集为例,来实现 K-Means 聚类算法。 首先,我们需要导入数据集并进行预处理。这里我们使用 sklearn 中的 load_iris 函数来加载数据集,并使用 MinMaxScaler 对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 ``` python from sklearn.datasets import load_iris from sklearn.preprocessing import MinMaxScaler # 加载数据集 iris = load_iris() X = iris.data # 数据归一化 scaler = MinMaxScaler() X = scaler.fit_transform(X) ``` 接下来,我们需要实现 K-Means 算法。这里我们使用 scikit-learn 中的 KMeans 类来实现: ``` python from sklearn.cluster import KMeans # 设置 K 值 k = 3 # 初始化 KMeans 模型 kmeans = KMeans(n_clusters=k) # 训练模型并预测结果 y_pred = kmeans.fit_predict(X) ``` 最后,我们可以使用 Matplotlib 来可视化聚类结果: ``` python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 绘制聚类结果 plt.scatter(X[:, 0], X[:, 1], c=y_pred) plt.title("K-Means Clustering") plt.show() ``` 运行以上代码,即可得到鸢尾花数据的聚类结果。 ### 回答2: K-Means聚类算法是一种常用的无监督学习方法,能够对数据进行聚类。在K-Means算法中,通过计算数据点与聚类中心的距离,将数据点归类到距离最近的聚类中心,从而实现数据的聚类。 鸢尾花数据是机器学习中常用的数据集之一,包含了150个样本,每个样本有4个特征,分别是花萼长度、花萼宽度、花瓣长度和花瓣宽度。这些样本被分为三个类别,分别是山鸢尾、变色鸢尾和维吉尼亚鸢尾。 使用K-Means聚类算法对鸢尾花数据进行聚类的过程如下: 1. 随机选择K个初始聚类中心。K代表要将数据聚成的类别数,这里我们选择K=3,即将鸢尾花数据聚成3个类别。 2. 对每个数据点,计算其与各个聚类中心的距离,并将其归类到距离最近的聚类中心。 3. 更新每个聚类中心的位置,将其移动到所归类数据点的平均位置。 4. 重复步骤2和3,直到聚类中心不再发生变化或达到预定的迭代次数。 通过上述步骤,可以将鸢尾花数据聚类成3个类别。每个类别中的数据点具有相似的特征,并且与其他类别中的数据点的特征有较大的区别。 K-Means聚类算法的优点是简单易实现,计算效率高。然而,这种算法对初始聚类中心的选择较为敏感,可能会收敛到局部最优解。因此,在应用K-Means算法时,需要进行多次实验,以避免得到不理想的聚类结果。同时,K-Means算法对于离群点比较敏感,离群点可能会影响聚类结果的准确性。 ### 回答3: K-Means 聚类算法是一种常用的无监督学习算法,主要用于将数据集中的样本划分成不同的簇。下面以实现鸢尾花数据的聚类为例进行解释。 首先,我们需要加载鸢尾花数据集,该数据集包含了150个样本,每个样本有4个特征,分别是花萼长度、花萼宽度、花瓣长度和花瓣宽度。我们将这些样本表示为一个150x4的矩阵。 然后,我们需要确定簇的数量 k,即要将数据集划分成几个簇。在这里,我们可以根据经验或者领域知识来选择一个合适的值。 接下来,我们需要初始化 k 个簇的中心点。可以随机从数据集中选取 k 个样本作为初始的簇中心点。 然后,对于每个样本,我们计算其与各个簇中心点的距离,并将其分配给距离最近的簇中心点所在的簇。 接着,我们更新每个簇的中心点,即将每个簇中的样本的特征均值作为新的簇中心点。 最后,我们重复执行以上两个步骤,直到簇中心点不再发生变化,或者到达预定的迭代次数。 完成聚类后,我们可以根据簇的中心点和每个样本所属的簇来进行结果的分析和可视化。例如,可以绘制不同簇中心点的特征值分布图,以及将样本点按簇的标签进行颜色分类的散点图等。 K-Means 聚类算法能够有效地将数据集划分为不同的簇,实现了对样本的聚类。在鸢尾花数据集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根据花萼和花瓣的特征值将鸢尾花分为不同的类别,从而更好地了解这些花的分类情况。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