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便了解一下web1.0&web2.0&web3.0

Web 1.0
It is the “readable” phrase of the World Wide Web with flat data. In Web 1.0, there is only limited interaction between sites and web users. Web 1.0 is simply an information portal where users passively receive information without being given the opportunity to post reviews, comments, and feedback.

Web 2.0
It is the “writable” phrase of the World Wide Web with interactive data. Unlike Web 1.0, Web 2.0 facilitates interaction between web users and sites, so it allows users to interact more freely with each other. Web 2.0 encourages participation, collaboration, and information sharing. Examples of Web 2.0 applications are Youtube, Wiki, Flickr, Facebook, and so on.

Web 3.0
It is the “executable” phrase of Word Wide Web with dynamic applications, interactive services, and “machine-to-machine” interaction. Web 3.0 is a semantic web which refers to the future. In Web 3.0, computers can interpret information like humans and intelligently generate and distribute useful content tailored to the needs of users. One example of Web 3.0 is Tivo, a digital video recorder. Its recording program can search the web and read what it finds to you based on your preferences.

Web 1.0
它是万维网上带有平面数据的“可读”短语。在Web 1.0中,站点和Web用户之间的交互有限。Web 1.0只是一个信息门户,用户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没有机会发布评论,评论和反馈。

Web 2.0
它是交互式数据的万维网的“可写”短语。与Web 1.0不同,Web 2.0促进了网络用户和网站之间的交互,因此它允许用户彼此更加自由地交互。Web 2.0鼓励参与,协作和信息共享。Web 2.0应用程序的例子是Youtube,Wiki,Flickr,Facebook等。

Web 3.0
它是动态应用程序,交互式服务和“机器对机器”交互的“万维网”的“可执行”短语。Web 3.0是一个涉及未来的语义网络。在Web 3.0中,计算机可以像人类一样解读信息,并智能地生成和分发适合用户需求的有用内容。Web 3.0的一个例子是Tivo,一种数字视频录像机。它的录制程序可以搜索网络,并根据您的喜好阅读它找到的内容。

 

https://zh.wikipedia.org/wiki/Web_2.0

维基百科:

Web(在这里,指代“Web 1.0”)最早的概念包括常更新的静态HTML页面。而.com时代的成功则是依靠一个更加动态的Web(指代“Web 1.5”),其中CMS(内容管理系统)可以从不断变化的内容数据库中即时生成动态HTML页面。从这两种意义上来说,所谓的眼球效应则被认为是固有的Web感受,也因此页面点击率和外观成为了重要因素。

Web 2.0是一种新的互联网方式,通过网络应用(Web Applications)促进网络上人与人间的信息交换和协同合作,其模式更加以用户为中心。典型的Web 2.0站点有:网络社区、网络应用程序、社交网站、博客、Wiki等等。

Web 2.0的支持者认为Web的使用正日渐以交互性和未来的社会性网络为导向,所提供的服务内容,通过或不通过创建一个可视的、交互的网页来充分挖掘网络效应。某种观点认为,和传统网站相比,Web 2.0的网站更多表现为Point of presence或者是用户产生内容的门户网站

另一方面,其实早在1999年,著名的管理学者彼得·杜拉克(Peter F. Drucker)就曾指出当时的信息技术发展走错了方向,因为真正推动社会进步的,是“Information Technology”里的“Information”,而不是“Technology”。如果仅仅着重技术层面而忽略了信息的话,就只是一具空的躯壳,不能使社会增值。而Web 2.0很明显是透过参与者的交互:不论是提供内容、为内容索引或评分,都能够使他们所使用的平台增值。透过参与者的交互,好的产品或信息本着它的口碑,从一小撮用户扩展到一大班人,一旦超过了临界质量,就会“像病毒一样广泛流传”(葛拉威尔,2002)。

正如同创新2.0所倡导的以人为本、草根创新、开放创新、共同创新理念,Web 2.0的核心概念是互动、分享与关系,所有的网络行为,都可用“互动、分享、关系”的概念来作诠释。

web2.0相关技术主要包括:博客(BLOG)、RSS、wiki百科全书(Wiki)、博客、社交网站(SNS)、P2P、即时消息(IM)、基于地理消息服务(LBS)等。

全球

台湾

中国

 

Web 3.0,该词包含多层含义,用来概括互联网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同的方向和特征,包括:将互联网本身转化为一个泛型数据库;跨浏览器、超浏览器的内容投递和请求机制;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语义网地理映射网;运用3D技术搭建的网站甚至虚拟世界或网络公国等。

Web 3.0的显著特征:

  1. 拥有10M的平均带宽。
  2. 提出个人门户网站的概念,提供基于用户偏好的个性化聚合服务。
  3. 让个人和机构之间创建一种互为中心而转化的机制,个人也可以实现经济价值。

Nova Spivack建议将Web 3.0的定义延伸至当前各大技术潮流迈向新的成熟阶段的具体体现,包括:

  • 无处不联网:宽带网普及和发展,移动通信设备的互联网介入。(例如:平板电脑)
  • 网络计算:“软件就是服务”的商业模型,Web服务互用性,分布式计算网格计算效用计算(又“云端计算”)。
  • 开放技术:开放API和协议,开放数据格式,开源软件平台和开放数据(如创作共享开放数据许可)。
  • 开放身份OpenID,开放名声,跨域身份和个人数据。
  • 智能网络语义网技术比如资源描述框架网络本体语言SWRLSPARQL,语义应用程序平台和基于声明的数据储备。
  • 分布式数据库:万维数据库(“World Wide Database”,由语义网的技术实现)。
  • 智能应用程序:普通语言的处理[17]机器学习,机器推理,自主代理。[18]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