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并咪唑膦氧类铂配合物的合成及光物理性能研究

河南大学2024届本科毕业论文

苯并咪唑膦氧类铂配合物的合成及光物理性能研究

论 文 作 者 姓 名:       李更银       

作   者   学   号:     2098020016     

所   在   学   院:     濮阳工学院     

所   学   专   业:   化学工程与工艺   

导   师   姓   名:       张瀚         

导   师   职   称:       讲师         

2024年 05 月 10

摘要

近年来,过渡金属有机铂配合物因其较好的发光效率、色纯度和可修饰性等优点而备受关注,这些材料在发光领域拥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金属有机铂(II)配合物易于呈现平面结构,从而导致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在较高浓度时易出现浓度猝灭与三线态湮灭,严重抑制了器件的发光效率。在本论文中,以大体积的苯并咪唑膦氧化合物作为辅助配体,2-萘基苯并噻唑作为红光发射的环金属配体,得到了具有良好发光性能的红光铂配合物。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该配合物无分子间相互作用。配合物在溶液和固体状态下的发射光谱均表现出精细结构和微秒级发光寿命,说明了其发射主要来自配体中心的三线态3LC)和金属到配体的电荷转移(3MLCT)态。其中,在固体状态下,配合物的固体发光效率为10.1%,作为光通信材料可能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苯并咪唑;光致发光;发光效率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ransition metal organoplatinum complexes have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because of their advantages such as better luminous efficiency, color purity and modifiability. These materials have important application value in the field of luminescence. Metalloorganoplatinum (II) complexes tend to exhibit planar structure, which leads to intermolecular interactions, and concentration quenching and triplet annihilation are easy to occur at high concentrations, which seriously inhibits the luminous efficiency of the devices. In this paper, red platinum complexes with good luminescence properties were obtained by using large volume benzimidazole phosphonoxy compound as auxiliary ligand and 2-naphthylbenzothiazole as ring metal ligand for red light emission. By single crystal X-ray diffraction analysis, the complex has no intermolecular interaction. The fine structure and microsecond luminescence lifetime of the complex in both solution and solid state indicate that its emission mainly comes from the three-line state (3LC) in the center of the ligand and the charge transfer state (3MLCT) from metal to ligand. Among them, in the solid state, the solid luminous efficiency of the complex is 10.1%, which may have potential application prospects as optical communication materials.

Keywords:Benzimidazole;Photoluminescence;Luminous efficienc

第1章  绪论

    1.  引言

OLED(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即有机发光二极管是指有机半导体材料和发光材料通过载流子的注入和复合在电场驱动下产生发光的有机半导体器件,具有自发的光特性[1]OLED是第三代基于电致发光的显示技术,同时也是继CRT显像管、LCD液晶显示屏之后的显示技术。其显示性能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汽车电子、智能穿戴设备、VR设备等产品,具有轻薄、快速响应、透明显示和可弯曲折叠等优点,比两代显示技术更为出色。此后历经数十年发展的OLED,如今已步入全面商用阶段。作为拥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核心技术的有机发光材料,在国际上也是这一领域的竞争焦点[2]

OLED材料与器件的发展,与OLED技术的发展史是分不开的。第一代应用最早的OLED荧光材料由于受到自旋禁阻的限制,能够发光的单线态激子只有25%,限制了器件的效率[3]。1998年Forrest报道[4]了一种磷光材料,该材料通过旋轨耦合辐射跃迁可以发出三线态激子,使得器件实现了100%的内量子效率。自此,对磷光材料的研发越来越多,为OLED带来了巨大的商业前景。

1.2 有机磷光铂配合物研究进展

红光铂配合物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铂金属原子可以与不同类型的配体结合。铂配合物有双齿-双齿(I)、三齿-单齿(II)、四齿(III)三种配位模式[5],如图1.1所示,第一种配位模式主要由一个配体为β-二酮类化合物的二齿配体和一个普通的二齿配体组成;第二种配位模式由一个三齿配体和一个单齿配体组成;第三种配位模式则是由一个四齿配体组成的。不同的配位方式对配合物的稳定性和反应性质有影响,通常多齿配位会使其稳定性增加。

图1.1 铂配合物的三种配位模式图

1.2.1 具有二齿的红光铂配合物

含二齿配体的红光铂配合物的配体种类有许多,其中含双N^N配体、C^N和O^O配体的研究较多。

双N^N配体的铂配合物(如图1.2所示)通常表现出独特的分子聚集态,可通过对配体骨架进行修饰,产生高效红色磷光。利用樟脑结构较大的空间位阻,Kavitha等[6]人合成Pt-1,抑制激基复合物或分子间激基缔合物的形成,其发光效率可达7%。Liao[7]等人合成了Pt-2~5,配合物的最大发射波长介于638-660nm。Liu[8]等人制备了Pt-3的红光OLEDs,最大发射波长为625 nm,最大电流效率达2.4 cd/A。Wang[9]等人引入吸电子基团,合成了Pt-6。由于Pt-6发光来自于金属-金属到配体的电荷转移跃迁,浓度过高不会诱导三线态激子之间的猝灭。因此在未掺杂主体材料的情况下,OLEDs即可实现(31.1±0.1)%的外部量子效率。此工作为制备结构简单、成本低的高效率红色OLEDs提供了新途径。

基于C^N/O^O配体的红光铂配合物是红色磷光材料中发展最为成熟的一类,是目前发现的红色磷光配体。如图1.3所示,这类配合物一般包括一种环金属化配体和一种β-二酮辅助配体。Hu等人[10]制备了以2-苯基吡啶为环金属配体的配合物Pt-7~10。基于这些配合物的器件其外量子效率的最大值分别为8.64%,4.12%,4.84%,3.92%。Pt-7~9的外部量子效率明显高于Pt-10,说明引入二苯氨基扩展了配体的Π—Π共轭体系,增强了磷光的发射。Velusamy等人[11]报道了Pt-11的发光性能,但最大外部量子效率只有2.18%。通过对辅助配体结构修改,提高了发光性能。Kourkoulos等人[12]采用二叔戊酰甲烷替代乙酰丙酮合成了Pt-12,发光功率效率可提高至5.12 lm/W。

 

图1.2 具有双N^N配体的红光铂配合物图

 

 

Pt-7

Pt-8

Pt-9

R

H

CH3

C(CH3)3

图1.3 具有C^N/O^O配体的红光铂配合物图

1.2.2 具有三齿的红光铂配合物

含三齿配体的红光铂配合物结构相对于含二齿配体的红光铂配合物更具刚性,能有效降低非辐射性跃迁可能引起三线态激子的结构畸变,并且这类配合物通常具有丰富的发射激发态,从而提高材料的发光效率。常见的含三齿配体的配合物有N^N^N,N^N^C,N^C^N,C^N^C型配合物,如图1.4所示。

Liu等人[13]报道了具有N^N^N三齿配体的红光铂配合物Pt-13的发光性能,Pt-13可发射红光,最大电流效率达0.31 cd/A。Chow等人[14]通过增加共轭链长度的方式大幅提高了配合物的光电性能,使具有N^N^C三齿配体的红光铂配合物Pt-14的最大外量子效率可达到22.1%。Fattori等人[15]报道了具有N^C^N三齿配体的红光铂配合物Pt-15的发光性能,Pt-15的光发射来自于分子和激基二聚物/激基缔合物的发光,因此提高掺杂量可发生红移。

              

图1.4 具有三齿配体的红光铂配合物图

1.2.3 具有四齿的红光铂配合物

具有四齿配体的铂配合物含有刚性的分子骨架,抑制了边带振动,有利于实现窄谱带发射,为制备高色纯度磷光OLEDs提供了新方法。其中研究较为成熟的红光铂配合物是具有卟啉四齿配体的红光铂配合物、具有席夫碱四齿配体的红光铂配合物等[16],如图1.5所示。

 

图1.5 具有四齿配体的红光铂配合物图

1.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虽然研究者对有机Pt(II)磷光材料的研究已十分深入,但研究人员仍有不少问题需要努力解决。其中,铂离子的平面四方形配位构型使得小分子磷光材料在高浓度下易产生淬灭效应和三线态湮没,严重制约了发光器件的使用寿命、效率及稳定性。目前主要采取两种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一是在客体材料中均匀分散主体材料,使器件的发光效率通过主、客体能量的传递得到提高;二是设计具有大空间位阻效应的磷光材料,抑制分子间浓度淬灭、三线态湮灭等问题。因此,设计合成空间位阻大的客体材料[17],也是实现高效发光Pt(II)磷光材料的主要方法之一。

该课题旨在设计和合成含苯并咪唑的化合物及其铂(Pt)配合物,研究苯并咪唑膦氧类铂配合物的光致发光现象,以期为设计、合成和开发高效发光的新型膦氧类铂配合物磷光材料提供理论研究意义和应用研究价值。主要开展以下两个部分的具体工作:

1、苯并咪唑膦氧类铂配合物的合成

通过引入大体积的三苯基膦氧基团到苯并咪唑化合物中得到苯并咪唑膦氧类化合物并作为辅助配体,该辅助配体可以增强配合物的刚性,抑制分子间的铂-铂和π-π相互作用,实现高效发光,此外,苯并咪唑具还有良好的电子传输和注入性能[18]。同时,用红光发射的环金属配体2-萘基苯并噻唑与铂中心配位,得到了具有良好发光性能的铂金属配合物。本文对配体和配合物进行了核磁测试和元素分析,以及又对配合物进行X-射线单晶衍射测试。

2、铂配合物光致发光性能研究

光致发光作为一种发光现象,其评价参数有以下几种:激发光谱、发射光谱、发光寿命、发光量子效率。因此,对配合物进行吸收光谱、激发光谱、发射光谱、发光寿命和发光量子效率的测试。具有大位阻结构的苯并咪唑膦氧类辅助配体抑制了配合物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在溶液和固体状态下均表现了较好的磷光发射。

第2章  苯并咪唑膦氧类铂配合物的合成及光物理性能研究

2.1 引言

近年来,过渡金属有机铂配合物因其较好的发光效率、色纯度和可修饰性等优点而备受关注,这些材料在发光领域拥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过渡金属铂配合物由于自身显著的自旋轨道耦合效应,可有效利用单线态激子和三线态激子发光,从而使理论内部发光量子效率达到100%,促进有机发光二极管在信息显示及固态照明等领域中的实际应用,其中,红光铂配合物对于高色纯度全彩平板显示以及白色照明的实现至关重要[19]。金属有机铂(II)配合物易于呈现平面结构,从而导致分子间的Pt-Pt相互作用或π-π堆叠现象,在较高浓度时易出现浓度猝灭与三线态湮灭现象,对电致磷光器件的寿命、效率和稳定性造成严重影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是通过抑制分子间相互作用,设计三维更大体积的位阻性配体,从而提高铂配合物的光致发光和电致发光性能。科学家在过去几年中发现,含有膦氧的配体空间位阻更大,可以使配合物的发光效率更高。通过引入大体积的三苯基膦氧基团到苯并咪唑化合物中得到苯并咪唑膦氧类化合物并作为辅助配体。该辅助配体可以增强配合物的刚性,抑制分子间的铂-铂和π-π相互作用。此外,苯并咪唑具有良好的电子传输和注入性能。同时,用红光发射的环金属配体2-萘基苯并噻唑与铂中心配位,得到了具有良好发光性能的红光铂配合物。

2.2 实验部分

2.2.1 药品及仪器

实验所用试剂采自市售分析纯规格,并按化学纯化指南实施脱水或脱酸处理:无水氯化钙的使用可实现二氯甲烷的除水;冷却后,再以少量三乙胺热解蒸馏;钠丝受热,除去甲苯中的水。

表2.1 实验药品

药品名称

规格

生产厂家

碳酸钠

AR

天津科密欧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连二亚硫酸钠

AR

萨恩化学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2-乙氧基乙醇

AR

萨恩化学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氯亚铂酸钾

AR

山东铂源药业有限公司

2-二苯基膦苯甲醛

AR

阿法埃莎化学有限公司

1-萘甲醛

AR

萨恩化学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4-氨基-3-硝基三氟甲苯

AR

萨恩化学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2-氨基苯硫酚

AR

萨恩化学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表2.2 实验仪器

性质表征

仪器型号

1H、31P NMR

Brüker DPX-400MGHz超导核磁共振仪(TMS为内标)

发光寿命与

发光量子效率

带积分球的FLS980型荧光光谱仪

发光光谱

F4600型荧光光谱仪

紫外吸收光谱

UV-1800PC型紫外-可见光谱仪

晶体结构

Bruker AMART APEXⅡ CCD 单晶衍射仪

元素分析

PE2400型元素分析仪

2.2.2 苯并咪唑膦氧类铂配合物的合成

(1)环金属配体的合成路线如图2.1所示,

图2.1 环金属配体合成路线

把反应物2-氨基苯硫酚(0.5 g, 1mmol)和1-萘甲醛(0.624 g, 1mmol)加入到二甲亚砜(20ml)中,在195℃氩气中回流4h,冷却室温,加入水中,并收集沉淀物。采用石油醚与乙酸乙酯(15:1)配成的洗脱液进行柱层析纯化,获得黄色粉末状的2-萘基苯并噻唑纯品,其收率高达70%。

环金属配体的核磁数据和元素分析如下表2.3所示:(其中核磁数据包括氢谱)

表2.3 环金属配体的部分表征数据

性质表征

表征内容

分子式

C17H11NS

分子量

261.06

氢谱

1H NMR (400 MHz, CDCl3) δ 8.95 (d, J = 8.6 Hz, 1H), 8.21 – 8.15 (m, 1H), 7.93-7.84 (m, 4H), 7.60-7.55 (m, 1H), 7.54 – 7.45 (m, 3H), 7.40 – 7.35 (m, 1H).

元素分析

Anal.Calcd/%: C, 78.13; H, 4.24; N, 5.36.

Found: C, 78.06; H, 4.31; N, 5.29.

(2)苯并咪唑膦氧辅助配体的合成

苯并咪唑膦氧辅助配体的合成路线如图2.2所示:

图2.2 苯并咪唑膦氧辅助配体的合成路线图

在100mL乙醇与20mL水组成的混合溶剂中加入4-氨基-3-硝基三氟甲苯(4.5g, 5mmol)与2-二苯基膦苯甲醛(1.74 g, 3mmol)作为反应物。充分溶解,加入连二亚硫酸钠(3.48 g, 20 mmol)。加热、搅拌并回流8小时。通过TLC监测反应进程,当反应完全时,冷却,过滤,旋转蒸发除去溶剂。以二氯甲烷/乙酸乙酯(1:8)为洗脱剂进行柱层析分离纯化,得到苯并咪唑膦氧辅助配体,产率达45%。

苯并咪唑膦氧辅助配体的核磁数据和元素分析如下表2.4所示: 

表2.4 苯并咪唑膦氧辅助配体的部分表征数据

性质表征

表征内容

分子式

C26H18F3N2OP

分子量

462.40

颜色状态

白色固体粉末

氢谱

1H NMR (400 MHz, CDCl3) δ 13.82 (s, 1H), 8.63 – 8.55 (m, 1H), 7.93 (s, 1H), 7.79 – 7.68 (m, 2H), 7.65 – 7.50 (m, 4H), 7.50 – 7.34 (m, 8H), 7.16 (dd, J = 15.0, 7.7 Hz, 1H).

磷谱

31P NMR (162 MHz, CDCl3) δ 38.16 (s).

元素分析

Anal.Calcd/%: C, 67.53; H, 3.92; N, 6.06.

Found: C, 67.47; H, 3.88; N, 6.00.

(3)苯并咪唑膦氧类铂配合物的合成路线如图2.3所示:

图2.3 苯并咪唑膦氧类铂配合物的合成路线图

将2-萘基苯并噻唑(0.645 g, 4 mmol)与K2PtCl4(0.65 g, 1.75mmol)置于2-乙氧基乙醇(15mL)及水(5mL)混合溶液中,氩气保护,80℃反应16小时。冷却至室温,过滤,所得物质用少量甲醇洗涤后,真空干燥箱内干燥,得黄色固体粉末氯桥中间体,收率达60%。

将氯桥中间体[Pt(nbt)Cl]2(0.52g, 0.75mmol)与辅助配体(0.63g, 1.5 mmol)加入2-乙氧基乙醇溶剂(40 ml)中,随后加入碳酸钠(0.55 g, 5.3mmol)。氩气保护,120℃加热搅拌24小时。冷却后过滤,滤液减压浓缩,再以二氯甲烷/乙酸乙酯(1:8)为洗脱剂进行柱层析分离,获得配合物,产率为46%。

苯并咪唑膦氧类铂配合物的核磁数据和元素分析如下表2.5所示:(其中核磁数据包括氢谱和磷谱)

表2.5 苯并咪唑膦氧类铂配合物的部分表征数据

性质表征

表征内容

分子式

C43H27F3N3OPPtS

分子量

916.12

氢谱

1H NMR (400 MHz, CDCl3) δ 9.45 (d, J = 8.2 Hz, 1H), 8.34 (d, J = 8.5 Hz, 1H), 8.15 (dd, J = 7.3, 4.0 Hz, 1H), 8.06 (s, 1H), 7.94 (d, J = 7.6 Hz, 1H), 7.85 (dd, J = 12.1, 7.5 Hz, 2H), 7.73 – 7.47 (m, 8H), 7.47 – 7.32 (m, 3H), 7.28 (m, 1H), 7.23 (m, 2H), 7.16 (dd, J = 14.1, 7.5 Hz, 1H), 7.06 (m, 2H), 6.95 (td, J = 7.7, 3.4 Hz, 2H), 6.00 (d, J = 8.6 Hz, 1H).

磷谱

31P NMR (162 MHz, CDCl3) δ 49.29 (s)

元素分析

Anal.Calcd/%: C, 56.33; H, 2.97; N, 4.58.

Found: C, 56.26; H, 3.11; N, 5.09.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苯并咪唑膦氧类铂配合物单晶结构分析

将苯并咪唑膦氧类铂配合物溶解于二氯甲烷和甲醇的混合溶液中,室温下缓慢挥发,几天后得到铂配合物的单晶。使用Bruker AMART APEXⅡ CCD单晶衍射仪对铂配合物进行数据收集,然后利用SHELXTL程序包进行直接法解析和精修晶体结构。单晶结构图如图2.4所示和主要晶胞参数如表2.6所示,部分键长键角数据分别如表2.7,2.8所示:

图2.4 苯并咪唑膦氧类铂配合物的单晶结构图

2.6 苯并咪唑膦氧类铂配合物的主要晶胞参数

Identification code

苯并咪唑膦氧类铂配合物

Empirical formula

C43H27F3N3OPPtS

Formula weight

916.79

Temperature/K

293(2)

Crystal system

triclinic

Space group

P-1

a/Å

10.3643(5)

b/Å

11.6855(6)

c/Å

15.0746(7)

α/°

104.353(4)

β/°

92.494(4)

γ/°

95.501(4)

Volume/Å3

1756.29(15)

Z

2

苯并咪唑膦氧类铂配合物的主要晶胞参数(续表2.6)

Identification code

苯并咪唑膦氧类铂配合物

ρcalcg/cm3

1.734

μ/mm1

8.934

F(000)

900.0

Crystal size/mm3

0.22 × 0.2 × 0.2

Radiation

CuKα(λ = 1.54184)

2Θ range for data collection/°

7.858 to 134.156

Index ranges

-12 ≤ h ≤ 10, -11 ≤ k ≤ 13, -14 ≤ l ≤ 17

Reflections collected

12484

Independent reflections

6275 [Rint = 0.0344, Rsigma = 0.0493]

Data/restraints/parameters

6275/0/478

Goodness-of-fit on F2

1.014

Final R indexes [I>=2σ (I)]

R1 = 0.0309, wR2 = 0.0719

Final R indexes [all data]

R1 = 0.0359, wR2 = 0.0755

Largest diff. peak/hole / e Å-3

0.80/-0.76

表2.7 苯并咪唑膦氧类铂配合物的主要键长(Å

Key Type

Length/Å

Pt1-O1

2.154(3)

Pt1-N2

2.011(3)

Pt1-N1

2.022(3)

Pt1-C1

1.967(4)

表2.8 苯并咪唑膦氧类铂配合物的主要键角(°

Key Type

Angle/˚

N2-Pt1-O1

86.93(13)

N2-Pt1-N1

173.53(14)

N1-Pt1-O1

98.43(13)

C1-Pt1-O1

178.34(14)

C1-Pt1-N2

94.54(16)

C1-Pt1-N1

80.06(16)

根据表2.6,该铂配合物归类为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10.3643(5) Å,b=11.6855(6) Å,c=15.0746(7) Åα=104.353(4)°,β=92.494(4)°,γ=95.501(4)°。依据图2.4显示,中心金属铂(II)与环金属配体的碳原子、氮原子及辅助配体的氮、氧原子配位形成平面四边形构型。其中,N2-Pt1-O1和C1-Pt1-N1的螯合平面仅轻微弯曲,为3.620(148)在该铂配合物晶体布局中展现了轻微的扭曲,这可能源于辅助配体的大空间位阻。由表2.7和表2.8可知,铂与2-萘基苯并噻唑上的碳原子、氮原子形成的Pt1-C1和Pt1-N1的键长分别为1.967(4) Å2.022(3) ÅC1-Pt1-N1键角为80.06(16)°。

2.3.2 苯并咪唑膦氧类铂配合物的光学性质研究

本论文为了进一步研究苯并咪唑膦氧类铂配合物的光致发光性能,进而测定了铂配合物在溶液中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发光光谱以及固体发光光谱、量子效率、发光寿命。

(1)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将铂配合物样品溶解在二氯甲烷(CH2Cl2)中,并配制浓度为1×10-5mol/L的溶液,用UV-1800PC型紫外-可见光谱仪测量样品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2)固体发射光谱及液体激发和发射光谱:样品的固体发射光谱,用F4600型荧光光谱仪测试。同样将铂配合物样品溶解在二氯甲烷中,配制浓度为1×10-5mol/L的样品溶液用于测量配合物的液体激发与发射光谱。

3)量子效率:配合物在液体状态下的发光效率依据参比方法测得,选择(Piq)2Ir(acac)作为标样在除氧的CH2Cl2中量子效率为0.20溶液发光量子效率通过公式计算Φunkstdunk 2AstdIunk)/(ηstd 2AunkIstd)推导而得,unk代表待测样品,std为标准样品;Φ表示发光量子效率,η为折光率,A为吸光度,I为发射光谱积分面积[20]。配合物在固体状态下的发光效率使用FLS980型荧光光谱仪进行测量[21]

(4)发光寿命:使用FLS980型荧光光谱仪进行测量。

2.3.2.1 苯并咪唑膦氧类铂配合物紫外-可见光谱

苯并咪唑膦氧类铂配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图是在UV-1800PC型紫外-可见光谱仪上测定的。它的紫外-可见吸收图谱如图 2.5 所示:

图2.5 苯并咪唑膦氧类铂配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谱图

如图2.5所示,在该苯并咪唑膦氧类铂配合物的UV-Vis吸收光谱中,200-300 nm 范围内有较强的吸收,摩尔吸收系数在 104 L mol-1 cm-1数量级,这部分的吸收主要来源于配体内π-π*电子跃迁[22]。在 300-400 nm 范围内的吸收可归因于配体内的 ILCT的跃迁[23]。在 400-500 nm 范围内的低能量吸收可能归因于金属到配体的电荷转移跃迁(MLCT)和配体到配体的电荷转移跃迁(LLCT)。

2.3.2.2 苯并咪唑膦氧类铂配合物的发光光谱

本文测定了苯并咪唑膦氧类铂配合物在溶液中的激发和发射光谱(2.6)以及固体发射光谱(2.7),如下图所示:

图2.6 苯并咪唑膦氧类铂配合物在二氯甲烷溶液中(1.0×10-5 mol/L)的激发(Ex)和发射(Em)光谱图

图2.7 苯并咪唑膦氧类铂配合物在固体粉末状态下的发射(Em)光谱图

由图2.6所知,在室温下,铂配合物在二氯甲烷溶液中的最大激发波长为364 nm,采用最大激发波长扫描了配合物在二氯甲烷溶液中和固体状态下的发射光谱(图2.6和图2.7)。在二氯甲烷溶液中,铂配合物表现了具有精细结构的发射光谱,其中发射波长分别为625 nm、681 nm和754 nm,并且测得了铂配合物的发光寿命为1.3 μs证实了配合物的发射主要来自3π-π*并掺杂有一些3MLCT特性。(Piq)2Ir(acac)作为标样在除氧的CH2Cl2中量子效率为0.20测得了配合物在溶液中的发光效率为6.7%,表明了该辅助配体的大位阻效应,抑制了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提高了配合物的发光效率。

在室温下,配合物的固体发射光谱与在溶液状态下的发射光谱相似,也表现了结构发射,最大发射波长为635 nm,次波长为690 nm,以及肩峰在764 nm处,其固态发光寿命为3.4μs,该微秒级和结构发射说明了该配合物在固体状态下的发射主要来自配体中心的三线态(3LC)少量的金属到配体的电荷转移(3MLCT)态。在固态下,配合物的发光波长相较于液体状态下有约10nm的红色位移,这可能与固体状态下的分子间相互作用有关。此外,配合物表现了良好的红光发射,其发光效率为10.1%。

第3章  结论

本论文中,通过引入大体积的三苯基膦氧基团到苯并咪唑化合物中得到苯并咪唑膦氧类化合物并作为辅助配体,具有红光发射的2-萘基苯并噻唑作为环金属配体,设计合成了苯并咪唑膦氧类铂配合物。

(1)辅助配体和环金属配体分别作为 N^O 和 C^N 型配体与铂中心配位,形成了轻微扭曲的平面四边形几何构型。由于辅助配体的大空间位阻抑制了分子间相互作用。

(2)通过配合物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可知:在 400-500 nm 范围内的低能量吸收可能归因于金属到配体的电荷转移跃迁(MLCT)和配体到配体的电荷转移跃迁(LLCT)。

(3)室温下,铂(II)配合物在CH2Cl2溶液中和固体状态下表现出红光发射。配合物的发射光谱均表现出精细结构和微秒级发光寿命,说明了配合物的发射主要来自配体中心的三线态3LC)和金属到配体的电荷转移(3MLCT)态。其中,在固体状态下,配合物表现出较好的红光发射,发光效率为10.1%,作为光通信材料可能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对这一类配体的进一步研究,有望得到更高发光效率的铂磷光材料,实现高性能的有机电致磷光器件。这为后续开发高效发光的铂配合物以及它们在光电器件的应用提供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邹建华,朱冠成,王磊,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显示驱动研究进展[J].发光学报, 2023,44(01):198-217.
  2. 高翼亭.基于铂配合物的溶液法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制备及其性能优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23.
  3. 邹世界.长寿命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制备及其性能衰退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 2022.
  4. 刘崇现,夏清华,梁爱民.红光铂配合物在电致发光领域的研究进展[J].石油化工, 2024, 53(03):418-427.
  5. 张越华,付裕,沈文渊,等.铂配合物磷光材料在OLED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分析测试学报, 2023, 42(04):510-518.
  6. KAVITHA J,CHANG S Y,CHI Y,et al. In search of high-performance platinum(II)phosphorescent materials for the fabrication of red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s[J].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2005, 15(2):223-229.
  7. LIAO C T,CHEN H H,HSU H F,et al. Mesomorphism and luminescence properties of platinum(Ⅱ)complexes with tris(alkoxy)phenyl-functionalized pyridyl pyrazolate chelates[J]. Chemistry-A European Journal, 2011, 17(2):546-556.
  8. LIU S H,LIN M S,CHEN L Y,et al. Polarized phosphorescent organic light-emittgdevices adopting mesogenic host-guest systems[J]. Organic Electronics, 2011, 12(1):15-21.
  9. WANG Qi,OSWALD I,YANG X L,et al. A non-doped phosphorescent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 with above 31% external quantum efficiency[J]. Advanced Mat-erials, 2014, 26(48):8107-8113.
  10. HU Z Y,WANG Y F,SHI D Y,et al. Highly-efficiency red-emitting platinum(II)complexes containing 4'-diarylamino-1-phenylisoquinoline ligands in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Synthesis,structure,photoelectron and electroluminescence[J]. Dyes and Pigments, 2010, 86(2):166-173.
  11. VELUSAMY M,CHEN C,WEN Y S,et al. Cyclometalated  platinum(II)complexes of lepidine-based ligands as highly efficient electrophosphors[J]. Organometallics, 2010, 29(17):3912-3921.
  12. KOURKOULOS D,KARAKUS C,HERTEL D,et al.Photophysical properties and oled performance of light-emitting platinum(II)complexes[J]. Dalton Transactions, 2013, 42(37):13612-13621.
  13. LIU Q,THORNE L,KOZIN I,et al. New red-orange phosphorescent/electroluminescent cycloplatinated complexes of 2,6-bis(2'-indolyl)pyridine[J]. Journal of The Chemical Society-Dalton Transactions, 2002, 2(16):3234-3240.
  14. CHOW P K,CHENG G,TONG G S M,et al. Luminescent pincer platinum(II)com-plexes with emission quantum yields up to almost unity:Photophysics,photoreductiv C—C bond formation,and materials applications[J]. 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 2015, 54(7):2084-2089.
  15. FATTORI V,WILLIAMS J A G,MURPHY L,et al.Organic light sources look forward to optimize the photosynthesis process[J]. Photonics and Nanostructures-Fundamentals and Applications, 2008, 6(3):225-230.
  16. 胡颖超.两亲性席夫碱-Pt()配合物的合成、光物理及自组装性质[D].吉林大学, 2023.
  17. 高钦.新型膦氧类化合物及其铂配合物的合成与发光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 2017.
  18. 毛郑州,汪朝阳,侯晓娜,等.苯并咪唑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进展[J].有机化学, 2008(03):542-547.
  19. 苏艳,杨朝龙,李又兵.红光铕配合物电致发光材料研究进展[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2018, 36(02):324-330.
  20. 张瀚.亚胺膦氧类、膦类配体及其铂()配合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 2022.
  21. Donegá C D M, Junior S A, Sá G F D. Europium(III) mixed complexes with β-diketones and o-phenanthroline-N-oxide as promising light-conversion molecular devices[J].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1996, 10(10): 1199-1200.
  22. Rausch A F, Homeier H H H, Yersin H. Organometallic Pt(II) and Ir(III) Triplet Emitters for OLED Applications and the Role of Spin-Orbit Coupling: A Study Based on High-Resolution Optical Spectroscopy[J]. Top. Organomet. Chem., 2010, 29: 193-235.
  23. Zhang H, Wang W, Liu C, et al. Highly phosphorescent platinum(II) complexes supported by (2-(1H-benzimidazole)-phenyl)diphosphine oxide ancillary ligands[J]. J. Mater. Chem. C, 2021, 9(30): 9627-9636.

致谢

首先感谢张瀚老师的辛苦指导。

还要非常感谢一下UP主浅影啊。想起相识时,是因为大二的一些音乐活动,一直到现在,可以说,大学一路走来,浅影啊对我的积极成长起到了第一重要作用。未来可能会更好吧。

感谢先行者们,是本文所引用的各项研究成果和本科以来的各位老师们、父母家人们共同塑造了这篇文章,也塑造了我。

感谢后来者,你们未来的每一次借鉴都是这项研究的意义得以拓宽和生命得以延续的关键。

感谢同行者,求学以来的各位同窗,一起努力,学习奋斗的经历永怀在心。

自己还是非常高兴,终于要毕业了。

附录

附图1 配合物的氢谱图

附图2 配合物的磷谱图

  • 28
    点赞
  • 16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