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概述

本系列博文用于本人复习计算机网络,参考自《计算机网络》(第6版)谢希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本章最重要的内容是:

(1)因特网的边缘部分和核心部分
(2)计算机网络的一些性能指标
(3)计算机网络分层的体系结构

本人的笔记也围绕此三者展开叙述



因特网的边缘部分和核心部分


核心部分是为边缘部分提供服务的

边缘部分:


组成:由连接到网络的主机组成
功能:通信、资源共享
边缘部分中,主机间的两大通信方式:1. 客户-服务器模式(CS模式)2. 对等连接模式(peer-to-peer,即P2P)

核心部分:


组成:由大量的网络和连接这些网络的路由器组成
功能:为主机间的通信提供连通性、分组交换

分组交换是路由器的功能--转发收到的分组


分组交换:


概念:把一个长报文的数据段分成几部分,每一各部分都插上ip头部。另:不分组的交换叫做“报文交换”


分组原因:1. 受到路由器缓存大小的限制 

                  2. 分组后,各组独立选择路径,可避免最坏情况 
                  3. 传输速度较不分组有所提升

过程:

       分组到达路由器后,暂时缓存下来,查找转发表,选择一条合适的链路转发出去。分组在传输的时候,一段段地占用信道,提高了信道的利用率。既然信道利用率如此高,那么就固定下来,不需要像电路交换那样需要建立连接和释放连接


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




电路交换:整个报文的比特流从源点直达终点
报文交换:整个报文传到相邻结点,全部存下来后,再查找转发表,转发到下一个结点
分组交换:单个分组传到相邻结点,存下来后,再查找转发表,转发到下一个结点

如果要传送大量数据,且传送时间远大于连接建立的时间,则电路交换的速度最快。
另外,很明显,分组交换由于能提高信道的利用率,其时延要短于报文交换。



计算机网络的一些性能指标


1. 速率:也叫数据率,主机在数字信道上传送数据的速率

2. 带宽:单位时间内从网络中的一点到另一点所能通过的最高数据率

3. 吞吐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或信道、接口)的数据量

4. 时延:从网络(或链路)的一端传送到另一端所需的时间

(1)发送时延(2)传播时延(3)处理时延(4)排队时延


5. 时延带宽积:等于 传播时延 X 带宽,发送的第一个比特到达终点时,发送端已发送了多少个比特

6. 往返时间RTT:从发送方发送数据开始,到发送方收到来自接受方的确认,总共经历的时间

7. 利用率:信道有百分之几的时间是被利用的,当某信道的利用率增大时,该信道引起的时延也就迅速增加。令表示网络空闲时的时延,D表示网络当前的时延,那么有简单的下列公式: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现在通用的国际标准:TCP/IP,被抛弃的国际标准:OSI


OSI的七层协议:

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运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


TCP/IP的四层协议:应用层、运输层、网际层、网络接口层


TCP/IP的五层协议:应用层、运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


其中,四层协议中的网络接口层是包含了五层协议中的 数据链路层 和 物理层


五层协议中各层的作用简介:

(1)应用层:通过进程间的交互来完成网络应用,把数据下发到运输层

(2)运输层:为两个主机间的进程通信提供数据传输服务,把应用层数据封装成报文段(TCP)用户数据报(UDP)

(3)网络层:把运输层产生的报文段或用户数据报封装成“分组”(又名“包”或“IP数据报”)进行传送。

(4)数据链路层:把网络层交下来的IP数据报封装成,在两个相邻结点的链路上传送帧。

(5)传送比特流




习题:P36. 1-10 (一道计算题)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