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排序原理及实现

原理

以升序排序为例(升序采用大顶堆,降序采用小顶堆)。可以分成2步:

(1)将待排序的序列构造成一个大顶堆,这时堆顶就是序列的最大值。

(2)将堆顶元素和末尾元素进行交换,这时最大值就放到了末尾。然后将剩下n-1个元素重新构造成一个堆,这样堆顶就是n个元素的次大值。这样反复执行n-1轮后,序列就排好序了。

 

第1步:将待排序的序列构造成一个堆

思想:从最后一个非叶子节点开始,对于每个非叶子节点,以这个节点为根,自上而下不断调整,使得以它为根的子树成为一个堆。

【那么非叶子节点的范围是多少呢】

答:假设数组有n个元素,则下标为 0 到 n/2-1 的元素是非叶子节点,下标 n/2 到 n-1 的元素是叶子节点。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使用NEON指令集来实现堆排序是一个复杂的任务,涉及到对数据的重新排列、比较和交换等操作。下面是一个基本的伪代码示例,展示了如何使用NEON指令集来加速堆排序算法的部分步骤: ```cpp // 假设输入数据是一个整数数组,长度为N,已经按照NEON向量寄存器对齐 int32_t* data = ...; // 输入数据数组 // 使用NEON指令加载输入数据 int32x4_t vec = vld1q_s32(data); // 执行堆排序步骤1:构建最大堆(Build Max Heap) for (int i = N / 2 - 1; i >= 0; i--) { heapify(vec, N, i); } // 执行堆排序步骤2:依次取出最大元素并调整堆(Heapify) for (int i = N - 1; i > 0; i--) { // 将当前根节点(最大值)与未排序部分的最后一个元素交换 swap(vec[0], vec[i]); // 调整堆,重新构建最大堆 heapify(vec, i, 0); } // 将排序后的结果存储回数组 vst1q_s32(data, vec); ``` 在上述代码中,`heapify`函数用于调整堆的结构,确保根节点是最大值。`swap`函数用于交换两个元素的值。这些函数需要根据堆排序算法的要求来实现。 请注意,上述代码仅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框架,用于展示如何使用NEON指令集来加速堆排序算法。实际实现中,您需要根据具体的堆排序算法和数据类型来进行适当的修改和优化。此外,还应考虑数据排列、循环展开、指令调度等方面的优化技术,以提高代码的效率和性能。 最后,强烈建议在实现堆排序算法之前,详细了解并熟悉堆排序算法原理和步骤。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