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ctJS ,是否言过其实?

本文探讨ReactJS作为前端技术的核心价值与实际应用局限性,对比AngularJS,指出其适合小型网站而非大型平台的特性。同时,分析ReactJS的组件技术、JSX语法及Native应用开发能力,强调技术选择需结合业务需求。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最近前端大热,各种MVC框架层出不穷,大有百鸟争鸣之意。


这“百鸟”中,数ReactJS尤其火热,出身高贵,一面世就引起关注! 之后Facebook更是宣称支持构建安卓以及苹果原生应用,这对很多烦恼于多平台的企业更是一场及时雨!


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我在【如何选择框架】一文中讲过,做过程序员的,对一些词语根本没有招架之力,比如丝袜,滴蜡,皮鞭.....


不好意思,讲错,是跨平台,企业级解决方案,技术规范...


如果你在选择一款框架时,仅仅看官方的介绍,或者看百度上排名第一的软文,那你只能期许自己的运气一定要很好,好到踩到狗屎运,才能误打误撞选对了框架。


我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程序员,听闻ReactJS如此大热,也不免心痒难耐,经过一番学习,终于搞明白ReactJS的原理。那么就来讲讲我对于ReactJS的看法吧。


1. ReactJS不是MVC框架,仅仅是 View端技术

很多人说Web技术的未来是面向组件技术(Web Components)! 组件即类似Bootstrap框架中的JS组件,但是这类组件没有解决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数据绑定没有【数据绑定】,代码中就会充斥着操作DOM的代码,也就只能使用JQuery来手动控制界面的刷新,这是一件相当痛苦的事情。

而ReactJS就是具备【数据绑定】的组件技术,让你抽离无尽的数据操作,只需要关注界面逻辑。


ReactJS属于组件技术,仅仅实现了View, 可是对于Web开发,除了View端,还充斥着事件管理,模块化,动态加载等等。使用ReactJS,就需要手动造轮子,整合其他框架,不要认为这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弄不好会走火入魔!


PS:目前已经有人尝试结合Backbone和ReactJS,组成新的MVC框架(http://www.iteye.com/news/30771)


2.ReactJS JSX,用XML写DOM,靠谱吗?

ReactJS在写DOM代码时,建议使用JSX语法糖,然后通过NodeJS再编译成JavaScript代码运行,虽然也支持原生JavaScript,但是写起来非常臃肿。

对于这类黑盒运行的“转换”技术,前期你都会尝到一些甜头,吃到后面才发现原来是“夹心”的,夹的还是“黄莲”。从GWT,JSF,再到Coffee Script,Demo版本无一不让人为之神往,而成功的案例却寥寥无几,几乎可以说是没有.


所以,讲起JSX,论坛上都是眉飞色舞,但在末尾都会加上一句:这是我仿照XX写的Demo!


3.ReactJS Native,打造App端原生态应用,真的能实现吗?

ReactJS Native可以针对不同的平台,可以生成原生Layout! 它不是类似Phonegap的原理,而是【learn once, write anywhere】,通俗点就是说,学会了ReactJS,针对所有平台都可以使用这个语法! 也就是每个平台的代码还是要单独写,只是编程语言是一样的而已!

要实现learn once, write anywhere】,也要开发基于不同平台的组件库,兼容组件的API等,这也是一件大工程。目前ReactJS Native官方也声明:正在完善中... 所以要兼容多平台,这也远远不是一个成熟的解决方案。 对于将来是否能实现,不好妄言。


4.ReactJS VS AngularJS

很多人喜欢单纯的比较各种框架,Facebook官方也会讲ReactJS比AngularJS快!抛开上下文,单纯的讲快,其实是一种彻彻底底的流氓行为!

从范围来讲,ReactJS仅仅是一个View框架,而AngularJS包含MVC,依赖注入,模块化等等,本身并没有任何可比性!

讲到ReactJS的快,Facebook官方讲的仅仅是DOM的渲染速度,而代码中也隐藏了很多的猫腻,不能不让人为之遐想。

附上链接:http://www.infoq.com/cn/news/2015/06/is-react-really-fast


5.学习曲线

有一些人抱怨AngularJS的学习曲线太过陡峭,而ReactJS可以平滑过渡,就本身技术而言,这点我不否认。但是仅仅ReactJS不能搞定前端,你要顺便学习下Backbone,然后你会发现Backbone代码不太好组织,再顺便学习RequireJS....

所以,当讨论学习曲线的时候,千万不能鼠目寸光!



6.ReactJS到底还能不能用?

到目前为止,我并没有讲ReactJS的任何突出的优点,大家肯定觉得完全不能用嘛。 其实非也!

脱离业务来讲技术,本身也是一种耍流氓的行为。在选择框架时,一定要结合自身业务,如果你现在要做一个小型网站,并且之后也不会扩展,那我推荐你使用ReactJS,简单快速!

如果你要搭建一个平台,并且平台具有很强的可扩展性,那就要思之慎之!如果你要使用ReactJS Native来实现多平台,那就更要思之慎之了!

版权声明:本文为博主原创文章,未经博主允许不得转载。

### Inversion of Control (IoC) 的概念 Inversion of Control (IoC),即控制反转,在软件设计中是一种重要的编程原则。它通过改变程序中的控制流来实现更灵活的设计模式[^1]。具体来说,传统的应用程序由开发者编写的自定义逻辑主导整个流程,而这些逻辑会调用通用的功能模块完成任务;然而在采用 IoC 设计的情况下,这一关系被颠倒过来——框架接管了主要的控制权并负责调度应用代码执行。 #### 控制反转的核心特性 IoC 并不仅仅局限于某一种技术手段或者工具集,而是指代一系列能够帮助开发人员分离关注点的方法论集合。例如依赖注入(Dependency Injection),这是 IoC 原则下的一种常见实践方式[^2]。在这种机制里,对象不再自行创建其所需的组件实例,而是让外部环境提供给它们已经准备好的服务或资源。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增强了系统的可测试性和扩展性,同时也促进了松耦合架构的发展。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很多现代轻量级容器声称支持 IoC 功能从而提升项目质量,但实际上几乎所有成熟的框架都或多或少具备类似的特征[^3]。因此单纯强调某个产品因为实现了所谓的 “Control Reversal” 就显得与众不同可能有些言过其实。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忽视该理念的价值所在—只要合理运用得当的话确实可以带来显著优势。 尽管如此也需警惕过度追求复杂度所带来的风险:由于引入额外层次可能会增加理解难度以及排查错误的成本所以建议仅在必要时候才考虑采纳此类设计方案而非盲目跟风[^4]。 ```python class Service: pass def configure_dependency(service_class=Service): return service_class() class Consumer: def __init__(self, service_instance=None): self.service = service_instance if service_instance else configure_dependency() consumer_with_injected_service = Consumer(Service()) ``` 上述例子展示了如何利用构造函数参数传递的方式来进行简单的依赖注入操作,体现了 IoC 思想的实际应用场景之一。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