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关于中医学的一些思考


前言

本人非医学专业,只是读书后有感而发,本篇所有观点仅为个人愚见,不知理解是否有偏差。如有谬误,望有识之士能不吝指正,不胜感激。
近百年来,中、西医一直是一个很有争议性的话题,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普遍认为西医更加严谨可靠,而中医似乎不够科学,甚至被舆论推向迷信、玄学。在我过去所接触到的知识里,西医的一切都有理有据、有充足的科学理论支撑、有可复现的实验证明,是可靠的。相反,中医的一人一方现象,对同一种病,不同病人有不同的药方,对同一病人,不同的医生也可能开出不同的药方。这些药方,可能都会有效,也可能都没有效,以至于给人一种不可复现、不可靠、拼运气的感觉。
最近读了一本中医相关的书,让我对中医学有了一些新的理解,故作此文。


正文

我对中、西医的印象
在我的认知里,西医治病的基础,在于三点:人体正常组织、人体免疫系统、外来异物。人体正常组织出问题,如割伤、烫伤,又比如细胞癌变,需要对这些细胞、组织进行修复,没有办法修复的则需要将其去除,以免影响其他正常细胞、组织。人体免疫系统出问题(其实也是人体正常组织出问题,只不过这个组织比较特别),就必须想办法增强、补充免疫系统的功能,或是尽可能将人与外界致病物分隔。体内出现外来异物,如致病细菌、病毒以及铅、一氧化碳等有毒物质,则需要我们想办法清除,或是辅助我们自身的免疫系统将其清除。以上所说的一切,在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科学的发展过程中,都得到了证实:我们可以通过解剖看到人体的各个组织结构,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找细胞、细菌真菌病毒,可以通过化学实验观察各种物质的特性。

相反,中医的诸多概念,似乎是玄而又玄的。例如,经脉是什么?我们看不见。通过解剖观察到人体的结构之后,我们觉得经脉的概念,和我们看到的血管似乎高度重合,于是很自然地将经脉与血管的概念糅合在一起。然后很自然地问道:这个经脉,是哪一条血管啊?又如寒热的说法,我们很自然地就会联想到体温,觉得发烧自然是属于热病的范畴。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体温与寒热并不是一一对应的,经脉并不对应血管、也不是臆想或唯心论。中西医对病症的认知是两套不同的系统,就好比一个是在按照年龄将一群人分组,而另一个是在按职业进行分组,只是在确定组名时,双方有些组名相似罢了。

1954石家庄与1956北京乙脑疫情
在具体说明之前我们先看一个案例。

1954年,石家庄爆发乙型脑炎,西医束手无策,只能使用一些通用的保护性方法、尽可能减轻病人的症状、靠人体自身免疫系统撑过去。郭可明医生等人经过辩证,主张使用白虎汤治疗,收治34名病人,治愈率100%。1956年7月,北京出现一批乙脑患者,北京市儿童医院收治25名患者,依照石家庄治疗经验,治愈23人。但在同年8月,乙脑疫情大爆发,同样的治疗方案失效了,死亡率高达20%。于是,不少人对石家庄治疗方案表示怀疑,认为石家庄患者痊愈的原因并非白虎汤,只是正好碰上了,并质疑中医本身的可靠性。之后,蒲辅周医生经过研究,表示石家庄的治疗方案并没有错,只是这次的疫情发生了变化,随后重新调整药方,订立乙脑治疗八法六十六方,治疗效果显著,推广后成功扼制住了乙脑疫情。

两次乙脑疫情的思考
这其中的问题在于,经过现代医学检测证明,两次疫情同样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那么,我们只需要清除乙脑病毒、保护人体正常组织,即可治疗乙脑。以此为依据,石家庄的100%治愈率,就证明了白虎汤应该是可以针对乙脑病毒的药物,那么,后续出现乙脑疫情,白虎汤也应该有同样的疗效(乙脑病毒抗原性稳定),至少在没有明显的抗原变异的情况下,治疗效果不应有这么大的差距。从这个思路反推,只能说明白虎汤并非针对乙脑病毒的特效药。

但是,这并不能说明白虎汤是无效的药物甚至是安慰剂。如果是这样,那么石家庄100%治愈率就不应该出现。退一万步讲,即使石家庄白虎汤真的只是巧合,遇上了极小概率事件,我们推古验今,包含后续1956北京乙脑疫情在内的成功案例,这种巧合的出现率是不是过高了点。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推导出一个结论:白虎汤并非针对乙脑病毒的特效药,而是针对1954石家庄乙脑疫情的特效药。这两次疫情,虽然都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症状相似,但其实并不是同一种病。事实上,所谓生病,即人体出现了异常,虽然两次乙脑疫情,造成人体异常的主体都是乙脑病毒,但并非仅有乙脑病毒。气候的不同、天气的变化,不同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都会引起人体不同的变化。1956北京乙脑疫情解决的关键,就在于蒲辅周医生所提出的“必先岁气,毋伐天和”。两次疫情的差异,主要来源于这两年这两地的天气变化,石家庄乙脑疫情前后久晴无雨,而北京当时雨水较多、天气湿热,这导致两次疫情病人身体出现的异常是不完全相同的。因此,所用的药方也必须做出调整。

中医与西医,似乎就如牛顿力学与量子力学
回到中医与西医的原理问题上。我们可以说,西医治病的关键在于找到并去除致病的外来异物,然后修补好身体组织。如今,西医有了现代科学的支持,可以很轻松地找到对应的细菌、病毒,但找到正确地清除它们的方法是比较难的。找到一种能够高效杀死特定病毒、却不伤害我们人体本身的物质,其实是非常看运气的事情。这也是为什么,2019新型冠状病毒很快被检测出来,却仍肆虐了整整两年,至今仍没有特效药,只是我们撑过了病毒致病性最强的时期,病毒在不断变异、繁殖与死亡,国内存活下来的病毒致病性没有那么强了而已。

相对应的,中医发展数千年,却一直没有更加先进的基础科学的帮助,解剖学也几乎没有发展,医生们只能通过肉眼的观察病人外显的症状、用双手的抚摸按压去感受、用自己的鼻子去嗅、自己亲身品尝百草来感受药物的特性。在此基础上,历代中医总结出了一套经脉、寒热之说。用现在的学术研究方法来说,就是尝试构建了一套人体运行模型,类似构建社会模型、宇宙大统一模型一样。我们没有办法去直接观察到宇宙的本质与底层逻辑,只能通过观察到的表象去推理、假设,尝试构建一个模型。运气好的话,这个模型可能正好就是宇宙的本质,但更大的可能是,它们完全不同。只是,依照我们自己构建的模型,在我们可以观察到的范围内,它的逻辑是合理的、可用的。

再举个类似的例子,牛顿力学在物理学中占据着极高的地位,现在每一个中学生都在学牛顿力学。然而,随着近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对微观粒子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后,我们发现牛顿力学存在着极其严重的问题,甚至可以说量子力学直接否定了牛顿力学的根基。可是,为什么我们没有废止牛顿力学?因为牛顿力学仍是普适的,在大部分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环境中,牛顿力学都是合理的。但是,在我们拥有了更先进的观测手段之后,我们发现牛顿力学完全无法解释我们在微观粒子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于是,便有了量子力学的诞生。未来,若我们的观测手段能够继续进步,也有可能会发现量子力学是有问题的,而牛顿力学反而有了更深入的发展,又或是两者皆对,只是其间某些能够解释它们的矛盾的东西在之前没有被观察到。

关于现代医学对传统中医的解释的思考
现如今,在现代基础科学的帮助下,我们知道了人体的结构,它与我们中医先前构建的模型显然是不同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医所构建的模型就是错的,相反,它和牛顿力学一样,仍然是适用的。那么,经脉到底是什么?以我目前所了解到的知识,我猜测,旧模型中的一条经脉,对应到如今解剖学中所观察到的人体结构,应该包含了其描述相关的血管、神经、皮肤等各种组织,而非单一的血管或神经。举个例子,我们使用针灸时,针刺入人体,难道受到刺激影响的就只有神经或血管吗?细针只刺破了表皮,人体会对此做出什么应对?细针刺穿了真皮,人体又会分泌什么样的物质。白细胞发现面前多了细针这样的异物,又会出现什么样的反应?附近的肌肉是否会收缩或舒张,而收缩或舒张的过程中使用的神经递质、消耗和产生的物质会不会让人体产生什么变化?或许单纯地消耗或产生某些物质并不能说明什么,但是这些物质的变化,是否会引起身体的其他应对措施?在单点分别针刺和多点同时针刺时,情况又会有什么不同?

在这个问题上,中医自身的研究是不充分的。过去的典籍只是总结了对哪些穴位进行怎样的刺激,能够对治疗哪些疾病有什么帮助;总结了哪些经脉出问题,会影响身体的哪些功能,以及哪些治疗方式能帮助这些经脉恢复正常。而人们过去对中医的贬低,理由也是不充分的。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中医药方和中草药本身上。西药讲究有效成分,即某一种单一的物质,如青霉素为C16H18N2O4S这一种物质,它能够抑制细菌的细胞壁生成,从而达到杀菌的效果。在西医兴起后,人们很自然地就想研究中草药里面究竟是什么物质在起作用。经过一番研究后发现某一种物质在其中起到了较大的作用,认为它就是所谓的有效成分,后续的药材炮制中也以不影响这种物质的含量为先,结果炮制出来的药材药效极差。又有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张灿玾,年轻时,觉得浮小麦这种东西根本没有任何科学依据(抓一把带壳小麦扔到水里,浮起来的就是浮小麦),吃个馒头都比它强,所以当时只要经典药方里面有浮小麦这味药,他就会给它去掉。但是去掉之后效果很差,治不好病人;而加上之后,见效却非常快。这些都说明,中草药和中医药方,从来都不是单一的有效物质在起作用。每种草药中的每一种物质,都在人体内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其中一部分是我们需要的,而另一部分是无效的、甚至有害的。所以,我们需要配伍、需要药方,通过不同草药之间的配合,充分利用其中我们所需的作用,中和、消除无效、有害的作用,甚至将原本有害的作用转化为我们需要的作用。

因此,在中医学的研究上,死盯着有效成分这个词,是不合理的。但是拒绝对药物进行分解、对成分进行研究,也是一种固步自封、不求甚解的表现。

总结

总而言之,就我目前所认知到的用西医解释中医学的相关研究,是不够严谨的。但用现代医学解释传统中医学、完善中医学理论、让中医学不断发展进步这件事,应当是合理、可行的,又是繁杂、困难的。
例如,对于某一位药,我们不应单论其主要成分或所谓的有效成分,而应理清楚包含的每一种成分,这每一种成分分别对我们人体有怎样的影响,而不同的成分配合下,又会对人体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之后,则是不同的药一同煎煮时,其中的物质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最终进入到我们人体内的药物,其中又包含了哪些物质,这些物质分别、共同会对人体造成什么影响。此外,还有煎煮的方式、用药的方式、药液的温度等,各方各面的影响都应当考虑到。可以说,任重而道远,甚至可以说,这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然而,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在未来,借助人工智能的力量,我们是否有可能建立真正的人体运行模型,用AI的力量帮我们计算、分析这些物质在其中的作用,我们不得而知。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1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